袁隆平為什麼進不了中科院士?

用戶8042559395362


袁老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卻不是中科院院士,不是因為進不了,而是因為兩者在定位上有一定區別:工程院更注重應用工程技術,而中科院更注重基礎自然科學研究。就跟現在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工程型碩士有點類似。

袁老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和發展,在研究和應用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貢獻,但其貢獻更偏向於應用技術,因此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此外,袁老還在2018年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t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9年獲“共和國勳章”。這些獎項,都是對袁老貢獻的極大肯定,不是一個“中科院院士”稱號可以匹敵的。說袁老“進不了”中科院院士,更是無稽之談。

這問題,就跟問:“梅西為什麼沒拿我們校隊的冠軍”一樣,讓人一臉冷汗。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下工程院和科學院的區別和袁老的貢獻。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是中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其核心是對在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和醫學、地學、信息技術科學等領域做出重大貢獻者的一種肯定。比如:我們熟知的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生命科學領域的施一公,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都是中科院院士,他們核心的貢獻都是理論研究為主。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學術稱號,其領域包括:機械與運載工程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化工、冶金、材料、能源、土木、水利、建築、農業、醫療等。從領域我們也不難看出,工程院院士評選,更注重應用,而袁老的雜交水稻技術,更偏向於農業領域的應用技術,因此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他比較知名的工程院院士比如: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

為什麼大家普遍認為中科院院士“含金量更高”

其實兩者的行政級別及院士規模都基本一致,沒有高低之分。那為什麼大家在各種新聞媒體上見到的中科院報導更多,並且認為中科院院士“含金量更高”呢?查閱資料可以發現,中科院在全國各地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並且許多研究所與學校、企業、事業單位有聯繫,因此與中科院相關的報道會更多一些,因此大家會認為中科院院士含金量更高。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兩者沒有高低之分。

袁老的貢獻

袁老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在中國構建了完善的雜交水稻理論體系。他研發的兩系法、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超級雜交一期二期,大幅提高了水稻產量,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

袁老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德藝雙馨。把一生放在雜交水稻研究和應用上,為我國農業走上世界舞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袁老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雜交水稻人才,為我國農業發展影響深遠。

袁老在你心目中是什麼地位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黑洞探秘者


生產關係影響生產力,政策是第一要素,科學技術應該排在第二位,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鄧小平的分田到戶的政策才使全國糧食生產大飛躍,而並非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國的溫飽。

我六十年代初出生在農村,八一年農校畢業在農業局工作,對農業尤其對雜交水稻發展歷史太熟悉了。我清楚的記得,八四年以前,我市乃至湖北省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極少,可是八三年全國就出現了賣糧難的問題,顯而易見,我國溫飽問題並不是種植了雜交水稻。我從來不反對雜交水稻對糧食生產的貢獻,但說袁老師用雜交水稻解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溫飽問題,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未免言過其實!

中國科學院是從事理論科學研究的權威機構,袁老師的雜交水稻是應用科學,應該是中國工程院的研究領域,袁隆平當不了科學院院士是理所當然。這個與學歷沒有關係,與其它科學家沒有關係,與英語水平也沒有關係,是定位問題。

美國一向把人才放在首位,不惜一切手段網絡人材。當今,我國科學技術已經走在世界最前沿,美國並不是標杆,有些行業我國的二三流水平也可以進入美國的一流,袁隆平進入美國科學院院士不足為奇,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合作共享ABC


首先應該明確一點,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早在1995年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要知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在1994年才設立的。

此外,國家還授予袁老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應該說,國家沒有虧待這位居功至偉的科學家。而且袁老也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今年也獲得未來科技學大獎,不缺中科院院士這一頭銜。

再來聊聊袁老為什麼不是科學院院士吧,科學院是更傾向於基礎科學研究的一個部門,分為數學部,物理學部,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等,而工程院更傾向於工程技術,袁老所做的水稻雜交研究無疑更偏向於工程技術。

當然了,有人又會說為什麼不能是兩院院士,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在我看來,再加個科學院院士頭銜,毫無異議,不加,也無可厚非。

最後,祝袁老長壽常康健!



愛生活也愛智慧


袁隆平不是科學院士,是工程院院土。兩院院士都是國家為我國科學技術作出傑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設定的最高的終身的榮譽獎勵。所不同的科學院偏重基礎理論,工程院偏重工程技術。袁隆平的雜交稻的選育及其生產技術,是工程技術的範疇,不是基礎理論的笵疇。評他為工程院院士是恰當的合理的。兩院院士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地位和榮譽是完全平等的,沒有必要為袁隆平不是科學院院士而是工程院院士而鳴不平。

科學院院士並沒有博士學位的和留外經歷的條件。現在科學院院士有不少的就沒有上述的兩個條件的。袁隆平的英文水平較高,看到他在國內用英語向外國人講課和在國外用英語講學和作學朮報告的電視就可證明這一點。

說袁隆平解決的中國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不是事實。雜交水稻當今每年僅可為全國增產二、三佰億斤稻穀,這是全國糧食總產一萬二千多億斤的尾數還不到,僅可養活全國3%的人口。把袁隆平的成果無限誇大甚至神化是當前值得注意需要糾正的錯誤傾向。

雜交水稻的選育成功,是我國一重大科技成果,為我國糧食增產立下了功勞。但這事被人們無限誇大,說它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也被人神化成救世主和當代神農。而使這樣一件大好事誤入了岐途。雜交稻的功勞到底有多大,我們可以用如下事實來說明。

一、我國吃飯問題不是雜交稻和袁隆平解決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解決了吃飯問題。而那時雜交稻才種四、五百萬畝,充其量增產五、六億斤,每一個人只能分半斤稻穀,不夠吃一歺。

二、當前,每年種雜交稻才二億畝,常規稻也種了二億畝,雜交稻和常規稻的面積大體各佔5O%。雜交稻面積佔我國糧食總面積十七、八億畝的百分之十多一點。雜交稻每年增產了二、三百億斤稻穀,這佔我國糧食總產一萬二千多億斤的零頭還不夠的。豐歉年間的增減幅度也不只有這麼多。有的人說,我國用7%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人□,都應歸功於袁隆平的雜交稻。這是不知道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將近9O%不是種的雜交稻,而是常規稻、小麥和玉米。正是這三項在解決吃飯問題上,作用遠遠大於雜交水稻。還可以這樣來說,把二億畝雜交稻全部看成增產,也只有二千億斤,只佔中國糧食總產一萬二千多億斤的六分之一。或者說中國十四億人口每七人來共吃一畝雜交稻。也就是說雜交稻要畝產六千斤以上才可吃飽全中國人民。這些都說明了不是雜交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何況不種雜交稻就會種常規稻,常規稻現在畝產也在千斤以上。

袁隆平被神化與媒體吹捧誤導有關。也與袁隆平本人自我吹噓而欺騙忽悠大眾有關。最近,袁隆平還在網絡電視上自我吹噓地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吃飯問題的解決是他的雜交稻的功勞,八八年取消糧票也是他的功勞。照他這樣說,那時四、五百萬畝雜交稻要畝產二十五萬斤以上才能達到他這個目標(一九五八年最荒唐的牛皮高產也只畝產一十三萬多斤)。

所以說,袁隆平不是當代神農,更不是救世主。沒有袁隆平,中國絕對不會鬧糧荒。沒有雜交稻,中國十四億人同樣可以吃飽飯。


科老師1


第一有年齡限制,原則上是65週歲之前,袁老是1930年生人,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袁老曾參選過當時的科學院學部委員(過去叫學部委員,現在叫院士),只不過沒有當選上,那時候袁老已經六十多歲了,正是參選的時候。

由於當選學部委員需要一系列的投票,學部委員是通過不記名投票選舉產生,袁老沒有得到相應的票數,故無法當選。

後來,當成立工程院的時候,袁老就成為了工程院的院士。

其實,工程院院士與科學院院士都是院士,沒有分別。

而現如今,袁老已經近90歲的高齡了,達到了袁老現在的高度,榮譽什麼的,其實已經不怎麼重要了,為何還糾結於九十年代沒有當選科學院院士這個問題呢?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我是科幻船塢,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


科幻船塢


進不進中科無關緊要,但其影響不比哪一進了中科人少一分一毫。他的知名度是世界的,遠比一進了中科的人要大的多多了,這就足夠了。偉人毛主席他老人家一生是,既沒留過洋,也不是黃甫生。但是,中國人民在他與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把蔣委長領導的國民黨集團趕上了孤島一一臺灣。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全世界公認的偉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與詩人呀。這又說明了什麼呢?文憑不值錢,貢獻與功績才是真正不倒的永久的豐碑喲!


嶽一鬆839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成果

中國第一個提出利用雄性不育實現雜交水稻三系育種技術路線是袁隆平(袁隆平獲得了本領域最大的榮譽,最多的資金支持。但是袁隆平老師至今都沒有育成影響全國的十分優秀的雜交水稻品種,袁隆平的貢獻在於確立利用雄性不育實現三系育種的技術路線並堅定探索)。第一個發現實用型野敗雄性不育材料是李必湖,第一個育成野敗雄性不育系珍汕97A是顏龍安。第一個選育成功三系配套中強恢復系明恢63是謝華安 。第一個發現並能應用於生產的兩系雜水稻理論是石明松(現在的水稻品種多以兩係為主了,優勢更強)。為什麼中國能實現雜交水稻大面積應用,在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展的全國性雜交水稻技術協作攻關,多個省份成立有雜交水稻技術攻關協作組,全國農業專家共同努力廣泛合作探索攻關,是舉國體制下取得的偉大成就。袁隆平是技術推廣者不是理論發現者,適合工程院士而不適合科學院士。


順發爽


中國工程院士和科學院士比"牛毛"也少不了多少,但同時擁有兩院院士頭衍的卻不多。

工程院士以應用技術為主,凡行業的專家,當然是國家級的專家基本就是了。科學院士就比較要求高了,基本上是在科學理論研究方面有突出建樹,並得到國際認可的科學家。如果兩方面都很突出就錦上添花了——榮登兩院院士。

袁隆平所以不能獲得科學院士,和學歷及行業都沒有關係,和政治關係更不沾邊。因為袁的雜交水稻科研路徑一直處於以實驗手段為主要研究方法的水平,基本上以大量的正較實驗來篩選最佳配伍組份,並沒有更突出的理論研究,也沒有成功的構建模型。而這些都是當代科學必須具備的要素,而不是僅憑結果就能說明問題的。找到形成結果的原因才是科學的任務。

袁隆平現在有了強大的科學團隊,也有雄厚的資金(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做到科學院士要求的標準,比如理論研究,發表論文(國際的)等等,袁本人無能為力,團隊完全可以替他做,應該都不是問題。

我想,也許這裡面存在"核心技術"的問題,不宜過早示眾?另外,可能在轉基因科學方面另闢溪徑?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通常所說的轉基因技術還不是一回事。

試目以待吧!


王平987


回答這個問題,幾個關鍵點要搞清楚,一是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二是袁隆平本人的經歷是怎麼樣的?三是一些其他情況。中國科學院是由政府設立的雲集了各行各業科技精英的機構,能夠當選為院士,是所有科學家的榮耀。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歷經波折,最終形成了規範性的運作模式。1992年12月4日,關於中國科學院院士規範評審的法律文件——《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正式實施了。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院士評選不再是由某個人說了算,而是必須按照條條框框來。

在這份文件中,明確提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年齡原則上不能超過65歲,而袁隆平生於1930年, 1992年的時候已經62歲了,可以說,他在年齡這個環節上已經不具備評選院士的資格了,每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評先重點都放在60歲以下的中青年科學人才身上。

更要命的是,這份文件雖然對評選院士的學歷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把本科學歷作為了一個分水嶺。而看一下袁隆平的經歷,他的大學是在西南農學院農學系農作物專業度過的,時間是1949年到1953年。

也就是說,袁隆平的學歷嚴格來說是大專畢業,可能連大專都算不上,勉強算上中專,但這是客觀歷史原因,不是袁隆平本身造成的。接下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審核時還要看本人在國際級的期刊上發表過多少篇論文,這雖然不是一個硬指標,可是一篇都沒有的話,也會影響到推薦量。

袁隆平幾乎沒有發表過像樣的論文,主要是他的英文水平不夠。更要命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需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需要在理論學術上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而袁隆平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所主攻的雜交水稻的理論基礎是遺傳學,而遺傳學在科學界早就已經被研究得透透的了。袁隆平的貢獻在於把遺傳學運用到實踐當中,從而獲得了具大的成功。

但袁隆平仍然屬於在技術上達到了創新能力,而不是在理論上有所突破,所以他確實沒有辦法達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標準。一切都要按照章程來,這不是針對某個人。好在袁隆平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也是至高的榮譽。

我們欣喜地看到,袁隆平本人對於自己是不是成為院士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淡泊名利,從不去爭奪院士之名,一把年紀了,依舊每天泡在田間地頭。但是我們依然尊敬袁隆平,因為他是解決全國十幾億人吃飯問題的核心人物。很難想像,如果連肚子都吃不飽,我們怎麼能夠安下心來進行經濟建設。

袁隆平之前曾經申報過幾次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申請被打回來之後,他就沒有再報了。如今他已年近90,卻依然在為雜交水稻而忙碌,對他而言,把畝產再提高一個層級,才是他的畢生追求。


小小嬴政


要想知道:“袁隆平為什麼進不了中科院士?”

就要先了解袁隆平的“豐功偉績”: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

從上面可知:袁隆平是雜交水稻專家,在水稻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

也就是讓水稻產量和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這是雜交的結果。

咱們在這裡暫且不討論是不是“zhuan ji yin ”,

推廣雜交,通常的做法是:

要保留適量的原種子,也就是雜交前的種子,以備以後出現不可預測的風險。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如果幾年後,出現隱患,可以終止並銷燬雜交水稻。

但袁隆平太“自以為是”了,沒有保留原種子。

結果呢?

出事了,並且出大事了。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zhuan ji yin 二號。

許多人都以為中科院院士是靠關係進入的,而袁隆平沒有關係,作為雜交水稻專家,沒有評為院士,是受到排擠,豈不知是在這方面犯了大錯。

就這一點,你說能不能讓他做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