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角全都死去,他却给取名“活着”

人是为着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

这是《活着》告诉我们的简单而纯粹的真理,也是我们终其一生,需要去参透和醒悟的。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经常带着我的孩子读书,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关于人生的书籍——《活着》。

希望其中的故事,温暖你和孩子,也希望我们永远善良、单纯、温柔。

作家余华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角全都死去,他却给取名“活着”

活在当下,物质与现实的光怪陆离已耀花了人们的双眼,欲望始终存在,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遗失的却是心底的真诚。

其实,谁不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如此循环往复,或倒退或前行的生活着。

《活着》不仅只有残酷,也存在着简单的温暖

第一次阅读《活着》,我感受到的是“残忍”,是“触不及防”。

再次阅读,我看到了余华笔下的温度,是人与人之间久违的温暖。

01 温暖是一个小孩的纯真与善良。

作家余华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角全都死去,他却给取名“活着”

书中,有庆是最让人心疼的,感染我的不单是他的悲惨命运,更是他身上的温柔善良。

有庆从小就养了两只羊,它们是他最好的伙伴。天蒙蒙亮的时候,有庆就搓着眼睛跌跌撞撞地去割草,鞋子坏了就光着脚丫在雪地里吧嗒吧嗒地跑着。

两只羊被抓到公社里,有庆也要一路护送,十分不舍地交给饲养员。他咬着嘴唇一动不动,末了可怜巴巴地问王喜:“我每天都能来抱抱它们吗?”

之后的每一天,他都来割草喂羊。

我喜欢他身上的简单,他的天真与可爱,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大人们不忍亵渎与破坏的。

02 温暖还是付出与原谅。

作家余华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角全都死去,他却给取名“活着”

那些孩子一听是给校长献血,一个个高兴得像是要过节。

有庆第一个跑到医院,排在第一位,他还得意地对老师说:“我是第一个到的。”

验到有庆的血型才对上,他高兴得脸都涨红了,他跑到门口对外面的人叫道:

“要抽我的血啦。”

在小朋友的世界中,付出是件多么荣幸的事。他们没有自私,没有顾虑,有的是一颗心,一颗简单的、为他人付出的心。

谁也没有想到,一次简单的献血,就葬送了孩子的生命。

有庆,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在一群人的冷漠与无知中,一个小孩,失去了活着的资格。

医生的冷漠与小孩的炽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医生,一个救死扶伤的角色,面对自己的错误,竟然能泰然自若地说:

“你有几个儿子?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你儿子死了。”

余华笔下的温暖,永远是包涵在冷酷里的,拥有了极致的冷漠,才凸显出温暖的不易。

作家余华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角全都死去,他却给取名“活着”

后来,才得知这位校长就是福贵的旧相识。春生的妻子,面对春生的到来,夫妻俩选择了原谅。

这是怎样的包容心,愿意去原谅,愿意在他遇难时对他说:

“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

忍着失去孩子痛苦,也希望活着的人能生活下去。因为历经的世事让他们明白:死很容易,活着很难。

在接连不断的死亡面前,福贵的选择

全书的基调,是极致的,是黑暗的,是让人喘不过气的。所有的人,以一种“出乎其外,情理之中”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家余华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角全都死去,他却给取名“活着”

福贵的父亲,在他最喜欢的粪坑上摔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福贵的母亲,没有医治重病而死;

有庆,献血过度而死亡;

凤霞,生孩子后失血过多而死;

家珍,半辈子都在生病,看着子女的离去,也去世了;

苦根,嚼豆子时被噎着而死。

有些死亡的方式,是让人们想不到的,甚至放在现今会觉得荒诞。

虽然作者一直在说死,但是我们认真去读那些文字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

作家余华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角全都死去,他却给取名“活着”

福贵面对接踵而至的死亡,除了悲痛以外,更多表现的是坚强的意志。

他把家人一一安葬,尽力守护着活着的人。

用作者的说法就是: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是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福贵的不同,想用罗曼罗兰的话概括,那就是: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家余华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角全都死去,他却给取名“活着”

故事的结尾和开头,都是福贵和牛。

最后相伴一生的,是两个福贵,还有那些在田野上出现的人们:家珍、凤霞、有庆、苦根……

这些名字,回荡在耳边,久久不能散去。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无关其他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一定要好好活着。

和平年代的我们,吃喝不愁,家人健康,环境安定。其实,这些就够了。

在与现实的对抗中,我们会受伤,会失败。

甚至,还有些人一味抱怨生活多么多么不如意,甚至做起了网络上的愤青。越来越复杂的表象,逐渐障蔽了人们的内心。

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情我们不得不感谢,那就是“我们还活着”。

愿我们仍旧能够努力寻找,心中的一方净土,也就是活着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从余华的文字中感受活着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

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