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猛於虎”預防有方法

腦中風,醫學上稱之為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簡單來說,腦血管堵塞了(缺血),或者破裂了(出血),都叫作腦卒中。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腦卒中已成為最常見的致死原因之一。

腦卒中不僅致死率高,更可怕的是致殘率高。研究數據顯示,每4名卒中患者中,就有3名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我國每年用於腦卒中的醫療費用高達400億元。正所謂,“卒中猛於虎”。

三個步驟知曉中風先兆

中風後果嚴重,不可不預防。如何提前知道自己是否可能會中風?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

第一步,雙臂向前平舉,閉上眼數到10,睜開眼,看看你的雙臂是否還在同一水平線上?

第二步,仍是伸平雙臂,這次張開手掌,十指前伸,快速轉動你的雙手,看看你的雙手轉動速度是否一樣?

第三步,叫上一個小夥伴、老夥伴,面對面站好,讓他/她手掌朝向你,並不停地將手變換位置,你用食指點一下自己的鼻尖,再點他/她的中指,如此往復,你能每次都點對麼?

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恭喜你是正常的。如果答案中有一個或是多個是否定的,那有可能就是腦中風的先兆。

此外,還有一個快速識別腦卒中的“120”法——

“1”看1張臉:不對稱,口角歪斜。

“2”查2只胳膊:平行舉起,單側無力。

“0”(聆)聽語言: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迅速撥打“120”!一秒也不要遲疑!

切不可因年輕而大意

許多年輕人以為,腦中風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自己年輕,身強體壯,離腦卒中很遠。真的是這樣嗎?拋開不可變的(年齡、遺傳、性別等)因素,我們來看看腦卒中都是怎麼發生的。

一、“高老莊三兄弟”。

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中,有個大名鼎鼎的“高老莊三兄弟”——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會使血管的張力增大,血管一“緊繃”,就容易引起血管壁損傷,使得動脈變硬、變脆、管腔也變窄了,血壓突然一高,血管就繃不住了。高血脂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上形成小斑塊,小斑塊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就把血管堵住了。高血糖則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血管壁破了以後,血小板開始“興奮”,凝血酶為血管內膜損傷處進行修復,本來幾個血小板就夠了,但是血糖一高,血小板就特別“興奮”,呼朋喚友,直接把血管堵上了。

需要強調的是,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的4到7倍,高血糖患者腦卒中發病率比正常人高2~3倍。而且這三兄弟還是“情深義重”“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典範,得了一個,另兩個也不遠了。

二、心臟病。

心房纖顫是腦卒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房顫患者卒中風險是無房顫人群的5倍。房顫發生後,心房收縮功能減弱,心房中的血液無法被完全泵出,瘀滯在心房內,逐漸結成塊、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就會隨著血流進入腦部血管,很容易堵塞血管,阻斷腦部供血,導致腦卒中。

三、不良飲食、缺乏運動。

管不住嘴,邁不開腿,是所有胖子的通病吧。都說胖子是潛力股,沒錯,在腦卒中的世界裡,胖子是十足的“潛力股”和“績優股”。體重比標準體重增加11-19千克,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增加1.7倍;增加20千克以上,危險增加2.5倍。

四、吸菸酗酒。

吸菸酗酒的危害不用多說,只說一句,吸菸酗酒也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

預防中風須先從改變習慣做起

知道了高危因素,就要做好預防。如何預防腦卒中?

一、飲食“八字方針”。

“調整”,即調整進食順序,先吃水果後吃飯。現在大部分人的問題主要是熱能過剩,總是習慣飯後吃點兒水果。熱能過多,自然就會超重肥胖。我們常吃的水果,像蘋果、梨、橙子、獼猴桃等,都是低熱能食物,而且是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所以先吃一點低熱能食物墊墊肚子,自然就會少吃點高熱能的食物。

“維持”,即維持高纖維素攝入和食物多樣化的好習慣。高纖維素的攝入主要是穀物、薯類、蔬菜、水果,食物多樣化就是天然食物什麼都吃一點。身體裡各種各樣的組織必須要有多種營養素,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提出的解決營養問題的第一法則就是雜食,天然食物什麼都要吃一點。

“控制”,即控制肉類、油脂、鹽。肉和油都是高熱能的食物。北京人均吃油多少?83克油,這要慢跑一個半小時才可以消耗掉。消耗不掉,自然超重、肥胖就來了。鹽我們推薦6克。現在全國平均是多少?12克,超出1倍。所以,要把鹽減下來,培養一個淡口味。

“增加”,即增加水果、奶、穀物及薯類食物的攝入。喝奶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補鈣。我們中國人,喝奶太少,人均半兩,喝的太少太少了。按照我們缺鈣的情況,每天應該喝400-500毫升,這樣才能補夠一天的鈣。

還有專家提出,在飲食上要注意“十個網球”:一天不超過1個網球大小的肉和2個網球大小的主食,保證3個網球大小的水果,不少於4個網球大小的蔬菜。

另外,再加四個“一”:每天一個雞蛋,連黃全吃了;一斤牛奶;一小把堅果,花生、核桃、杏仁、榛子,每天一小把;再加一副撲克牌大小的豆腐。這些都是對健康很有好處的食品。

二、鍛鍊“三要素”。

頻度:每週至少三次。一般來講五次左右最好,有一到兩天的休息時間。人在一個慣性運作裡是最好的。如果平時不鍛鍊,只有到了週末才鍛鍊一次,每次都是大汗淋淋,這樣的鍛鍊可不好。因為突然的一次大量運動,往往是引發心腦血管突發事件的誘因。

時間:每天半小時以上,2小時以內,這樣身體的機能狀態才能跟得上。但如果少於半小時,身體的消耗不夠。

強度:中等強度最好。那麼,用什麼來判斷運動強度夠不夠?答案是心率。50歲達到120次/分,60歲可以低一點,到110次/分。年輕人可以採取一些器械,像啞鈴、拉力器,另外也可以用自身的重量,比如說俯臥撐、仰臥起坐。對於老年人,可進行慢跑、散步、柔軟體操、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

三、戒菸限酒,心情平和。

總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10點:(1)飲食要清淡;(2)適度增加體力活動;(3)克服不良嗜好,如戒菸、限酒;(4)防止過度勞累、用力過猛;(5)老年人應防止快速的體位改變、便秘;(6)注意氣候變化;(7)每天飲水要充足;(8)看電視、上網等不要太久,避免久坐;(9)保持情緒平穩;(10)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發現問題早防早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