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火器裝備

清朝軍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潰敗,英軍的強大火力讓他們無所適從。當然,這並不代表清軍在長達兩百年的時期裡從來就不會有效使用火器。由於承平日久、武備廢弛造成的軍事能力衰敗並不是中國曆朝歷代中的特例,如果放眼其整個朝代,清軍強大的火器實力就是開疆拓土的重要支撐。

清朝的火器裝備

《兵技指掌圖》之馬槍練法,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綠營騎兵抽選十分之二從鳥槍步兵提拔,練習馬槍

閱兵也是練兵,戰陣可以從校場直接開赴戰場。

清朝前中期不但火器裝備數量達到中國近代以前的巔峰,同時也是相應戰術的完善與成熟期。火繩槍與前裝火炮裝填麻煩,在戰場上的侷限多,為了確保火力的密度與延續性,這一時代的中外軍隊都是將火器兵集中部署,編組中會留出便於前後輪換的空間,主要的射擊方式是多排輪射,即前排的士兵射擊完退到陣後,後排已經裝填好的士兵繼進到原來前排的位置射擊。根據實際需要,有時也會使用齊射方式,即數排士兵同時射擊,不進行輪換。

在東亞戰場,清軍與準噶爾對峙上百年,為了能迅速搜尋敵方騎兵隊伍、捕捉戰機,野戰多采用輕型火炮。子母炮等輕炮不但能跟隨槍兵靈活機動,並且能充當輪射中射程最大,也最具威力的一環。

清朝的火器裝備

八旗漢軍炮營的制勝將軍炮

康熙朝定型的大閱陣,同時也是皇帝欽定的進攻準噶爾大軍的作戰陣型,其陣式以“八旗官兵槍炮按旗排為三隊,第一隊以漢軍火器營鳥槍步軍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滿洲軍火器營鳥槍馬軍列於炮位兩頭,第二隊以前鋒兵居中,八旗護軍續列兩頭,第三隊排列八旗護軍,兩翼則設立應援兵。”結合這段描述和乾隆朝所繪大閱圖卷可以清晰地看到,火槍步兵以營為單位間隔分佈,每行5-6人的縱深,整體呈橫陣部署在第一線,前方是鹿角和長槍的掩護,左右兩邊是火炮與火槍騎兵的隊列,陣線完全由火器構築,火炮營陣的後方會有藤牌和鳥槍的護衛。

使用弓箭、槍刀為主的冷兵器部隊被部署在後面陣線。組成大陣的八旗部隊一共有34個營,每個營的正面寬度為13.72米,縱深8.23米,營與營的間隔是3.43米,第一線的漢軍和滿洲火器營正面佔地約2175米。各營都有足夠的空間機動與輪換,實際作戰時如果在平地曠野對敵,自然可以一路平推傾瀉火力。但在地形複雜時就不用拘泥於大陣的整體行動,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執行各類任務。

清朝的火器裝備

鹿角是清軍火器部隊的重要掩護工具,常常置於槍炮陣前抵禦敵軍騎兵。

“步軍舉鹿角大炮,眾兵齊進,鳴金而止,齊發槍炮一次,如此九進至十次,連發大炮。火器營馬步軍循環連發鳥槍,略無間斷,其聲震地。”此即所謂“九進十連環”,大陣先整體前進,每前進17米便槍炮齊射一輪,如此重複九次,第十次時火炮連續發射,鳥槍兵進行原地輪射,保持火力不間斷。在第七次齊射時,滿洲火器營的火炮會停止射擊,轉為馬匹馱載隨行,這應該是擔當預備隊的角色,為後面的火炮攻勢保留實力。

清朝的火器裝備

開赴戰場的清軍陣列

“九進十連環”的目的是以密集的槍炮火力壓制敵方,作戰中如果達到了接近、動搖敵陣的意圖後,就會展開更加積極的攻勢。於是,第十次的連環射擊在鳴金三聲之後停止,緊接著鹿角陣線會分出八個缺口。藤牌兵從缺口出陣操演刀牌,模擬近戰肉搏,在進一步打擊敵人陣線的同時,掩護從鹿角後出來並跟進的鳥槍兵。藤牌兵操演完畢,鳥槍兵則展開徐進式的輪射,即每一排射擊完畢不再退向陣後,而是保持在前,後排再邁出到前排的前方射擊,這種作戰方式應該更適用於追擊已經在鬆動、敗退的敵軍。

鳥槍兵的輪射結束後,前鋒營、護軍營、驍騎營的騎兵才出動,演練包抄、衝擊敵軍。當然,大閱的演練只是在能保持進攻的情境下,實戰中騎兵的作用就不僅僅是在槍炮打完後出來遛一下。他們的機動任務還包括應對敵軍主動進攻的情況,以及在火器兵推進時進行側翼掩護,或者與火器兵在敵人的側翼同時展開攻勢。陣中火器營一般出鳥槍手4480人,神威、子母等火炮128門,戰時的清軍常例是每槍每炮均備彈300發。理論上講,如果敵軍與其展開槍炮對攻的話,會在綿延兩公里的火力線上吃到138萬多發彈丸,然後還得面臨上萬騎兵的合圍,放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東亞這就是最具威力的戰陣。

清朝的火器裝備

乾隆朝《大閱圖》局部,展現了清軍火器陣營的盛況,最前排是鹿角掩護的鳥槍步兵,其側依次是火炮和鳥槍騎兵

常規戰術之外還有多樣的應變陣式。

綠營的常規陣式與八旗大同小異,因為兩者的火器戰術都是源自明末清初的軍事積累,即主要以槍炮組成的橫陣作為主攻力量,在會戰中保持密集延續的火力線,輔以冷兵器的近戰肉搏,側翼的大隊騎兵合圍衝殺。雖然清朝前期一直有官員將京營的演練陣式引入綠營,但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廷才依福康安的建議,正式要求全國綠營統一照京師健銳營、火器營的“九進十連環”陣式演練。

清朝的火器裝備

由於近代化的不徹底,我們仍能通過照片看到傳統的清軍火槍手

綠營的其他操練陣式則長期自成一派,主要取決於接續的傳統、當地的作戰條件和將領個人的經驗。比如雍正二年(1724)擔任廣西巡撫的李紱,自創了一套所謂“桂林陣法”,以應對廣西狹窄山隘的戰鬥需要。其中有一種稱作“山路連環三疊陣法”,就是考慮如果在僅有羊腸小道的地形與敵人相遇,先以五子炮在前遙擊,十名藤牌手護衛火炮。敵人進入鳥槍射程,就使用三疊槍陣迎戰。

具體方式是每兩人並排為一疊,三疊前後相繼為一層。第一疊的兩人匍匐射擊,第二疊的兩人跪地射擊,第三疊兩人站立射擊。每層三疊6人同時開槍,前一層射擊完畢退往陣後,後一層前進射擊。這種戰術將齊射和輪射融為一體,使火力的密度和延續性不至於被地形限死。每50人組成一隊,每兩隊組成一路,兩隊前後聽鼓聲為令進行輪換。

清朝的火器裝備

山路連環三疊陣圖式

還有道光元年(1821)出任直隸提督的楊芳所創陣法,這是他在嘉慶時期常年追擊白蓮教眾的經驗總結。白蓮教眾分佈地域廣泛,隊伍機動靈活,常常讓清軍無所適從。為了適應類似的戰況,楊芳將戰陣分成了更多更小的戰術單位,方便在戰時可以迅速行動,而且隊伍分合靈便。陣中最小的單位為“隊”,一隊有64人。前面是輕車承載的兩門子母炮或劈山炮,炮的左右兩邊是藤牌和牌後的弓弩、長槍、鳥槍。

軍官在炮後居中督陣,其兩側各有10名鳥槍手,兩人並列站立為一層,共有5層。最後方是5名騎兵。小隊的行動是敵在340米左右就開炮,170米左右鳥槍輪番射擊,85-120米左右弓箭射擊,騎兵視實際情形持弓箭、長槍或鳥槍從後出擊。每5個小隊組成一陣,呈梅花形部署,即居中一隊,中間小隊的左前、右前、左後、右後各有一隊。五個小隊總以三隊在前迎戰,另外兩隊作為“奇兵”進行接應。編制還可以擴大到五陣為一旅,五旅為一軍,各個部分能緊密呼應,機動性強,指揮官也可以根據不同地形調整陣式,即“容陣則陣,容隊則隊”。

清朝的火器裝備

楊芳練兵陣法圖式

戰術根基牢固,又不拘泥於演練陣法是取勝之道。

從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可以看出,清軍不但保持了常規戰術的高效執行,還能針對不同敵人和地形隨機應變。

康熙二十年(1681)三月,清軍大舉進川,在途中遭到了吳軍不同程度的阻擊。總兵趙鴻燦率領的一支隊伍在山地遭遇敵人。吳軍從前方的兩邊山崗上衝來,想要憑藉居高臨下的優勢進攻。清軍迅速以騎兵居中迎戰,步兵分成兩路,攜帶火炮衝上左右兩側的山樑。接戰後,兩翼的步兵就攻佔了山頭,和已經衝進陣中間的騎兵合力擊敗敵軍,並一路追殺不止。對方殘部被陣斬,被逼到滾落懸崖的有數百人。

清朝的火器裝備

行進中的清軍火槍手

雍正元年(1723)十月,年羹堯派遣副將王嵩帶領3000名清軍、70門子母炮進攻正在包圍北川新城的青海厄魯特兵。厄魯特憑藉山樑固守,清軍則分成兩路包圍仰攻,從右後方的進攻讓厄魯特人大為驚懼,紛紛撤離。他們逃走後,清軍開始進城,並搜索附近山地。厄魯特軍再次集結起來撲向清軍,後者很快再次組織兩路兵馬,攜帶槍炮猛衝山頭,厄魯特人缺乏火炮,抵禦不住再次敗走。按年羹堯的奏報,此戰清軍炮殺敵人百餘,己方竟沒有損失。

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月,清軍向緬甸新街集結,準備下一步進攻老官屯。緬人不甘被動防守,出軍進襲忙於籌備的清軍。副帥阿桂立馬組織起陣式進行反擊。清軍鳥槍兵在前列隊,以輪射戰術向緬軍推進,其後是弓箭手跟隨放箭,騎兵從兩翼突擊敵陣,這一條龍下來,偷襲的緬軍難以招架,徹底潰敗。

清朝的火器裝備

《撫遠大將軍西征圖卷》局部,正在進藏途中的清軍通過索道翻山越嶺

就算是被英軍打得連連慘敗的道光朝,清軍也曾經在西北戰場再現了傳統火器戰術的輝煌。道光七年(1827)二月二十八日,長齡率清軍進攻聚集在阿瓦巴特莊的張格爾叛軍。清軍預先派遣1000騎兵從小路抄往阿瓦巴特莊的後方。張格爾軍佔據高地,陣型兩翼大張,意圖吸引清軍仰攻,然後利用地利向下夾擊。清軍主陣以楊芳率領綠營步兵居中,倭楞泰等人率領騎兵佈列兩翼。清軍徑直衝上高地,張格爾軍卻無法如願合圍,因為清軍步兵以嚴整的輪射隊形“隨放隨進”。在犀利的槍炮交攻下,叛軍只能勉力支撐。雖然埋伏在山崗後的叛軍這時也衝出來支援,但是無奈清軍預先安排的包抄騎兵已經殺到,叛軍終以慘敗收場。

清朝的火器裝備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冊-阿巴瓦特之戰》,圖中央是鳥槍手在射擊,煙霧濃厚,兩翼的騎兵正在包抄敵軍

清朝史料之豐富是其他朝代難以企及的,所以與過去相比,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猶如被置於顯微鏡下,讓後人看得極為清晰。以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清軍扛著槍炮踏遍了自黑龍江至葉爾羌河,從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到越南河內的廣大地域,在草原、高原、江海、叢林等環境艱苦、路途遙遠的不同戰場取得過許多的勝利,這是史實,而在這歷史進程中吃了數量頗為可觀的敗仗,被近代列強輪番打到潰敗也是史實。但這些戰事處於不同的時期,作戰環境、敵人軍事特徵、清朝的政治經濟態勢、清軍自身實力都會呈現明顯的差異,難以一概而論。(轉載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