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用品。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的穿著用品——鞋,經歷了從草鞋到布鞋、解放鞋、休閒鞋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第一張圖片是1953年華縣杏林一對男女訂婚時拍攝的照片。雖然是黑白照片,但仍然能清晰的看到,腳上穿的是黑色布鞋。這種黑色方口的布鞋,是那各時期人們鞋子的普及款型。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到了20世紀60年代,農村人鞋的款型用料仍多為黑色的咔嘰布。經濟條件好點的家庭,鞋的面料改用黑色的燈芯絨。給姑娘或者小孩做的鞋子,有用紅色的燈芯絨或者直貢呢面料。縣城裡百貨門市部已有膠底鞋售賣,一雙幾塊錢,買鞋的人很少。人們穿鞋仍是自家人做的鞋。遇到下雨天,布鞋不防水,人們就穿草鞋,或者在布鞋下綁上小木凳。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由於布鞋鞋底的用料是膈白(舊布之間一層糨糊一層布作成的),做鞋底時,按照各人腳的大小在膈白上剪出鞋樣,再把剪好的鞋樣多層疊加用線繩納在一起,這樣做的鞋也就是千層底的鞋。一雙鞋的底子要逢幾千針,做鞋人非常辛苦。大人小孩平時穿舊鞋,過年走親戚時才穿新鞋。 這是60、70年代的棉鞋,也叫窩窩。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70年代後隨著我國橡膠工業的發展,一些人做鞋用的鞋底就用買來的塑料底替代,鞋口也加上了鬆緊,樣式好看,穿著也更貼腳。夏天,也出現了塑料製作的涼鞋,叫空氣鞋。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解放鞋,也叫黃膠鞋。早先是部隊配發給軍人的,後來有少量的軍品流入農村。那時能有一雙解放鞋,會令人羨慕。解放鞋穿著輕便耐磨,至今仍是眾多打工者的選擇。也有人給解放鞋一個“民工鞋”的外號。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20世紀80年代,網球鞋和回力鞋在年青人特別是學生中流行。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皮鞋,在農村興起是90年代後,人們走親訪友時的穿著它,光亮時尚。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進入21世紀,鞋的款式樣式越來越多。不同的款型有不同的用途。圖為穿著休閒鞋旅遊的人們。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這是戶外活動專用的登山鞋。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70年來,我們國家的製鞋工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人們的鞋,也從耐穿實用的要求,向舒適、美觀、個性等更高要求發展。 下圖是一雙冬用女士高筒的棉鞋。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華州發展70年之五

“從擔水吃到用自來水”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新中國成立後農村飲水的變遷,經歷了一個從地下水井到水塔自來水的巨大變化。20世紀50、60年代,農村吃水,通常在水井取水。用轆轤把水桶放進水井裡,等灌滿水再手搖轆轤把水提上來。井繩一頭有掛水桶的鐵鉤,一頭固定在轆轤上。那時,一個村或者幾個村共用一口水井。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從井裡打上水後,用扁擔將水桶擔回。擔幾十斤重的水桶,走路要穩不能讓水衍出。挑水人的肩上會磨出厚厚的繭子。水車,也是那個時期的一種取水工具。按照毛主席"幾千年不能解決的普通水災、旱災問題,可能在幾年內獲得解決”思想的指導,華縣1969年起舉全縣之力,用架子車拉土,人工挑擔,鏈軌拖拉機壓壩。於1973年建成全縣最大庫容量的橋峪水庫。這個水庫成為人飲自來水和農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地。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水車也是20世紀50、60年代關中農村的一種汲水工具。最初,是人力搖,後改為毛驢拉,最後用電帶動。70年代後,隨著水井深度加深,水泵開始加入汲水行列。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20世紀70年後期,壓水井很時興。它利用槓桿原理、負壓原理,把水從地下抽吸上來。省人力、水乾淨,很受歡迎。隨後,一種用電力帶動的小型水泵逐步替代了人力的手壓水裝置。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壓水井後改為拉水井。進入21世紀後,家家戶戶基本改用小型水泵抽水。圖為下廟村的拉水井。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現在,人們都使用自來水。圖為華縣下廟一戶村民正在自家的院裡使用清澈的自來水。

華州發展70年之七“鞋的變化”這些鞋你都見過嗎?

2012年國家和陝西省在華縣,為革命老區人民新建了人飲工程。各村各戶都用上了衛生、清甜自來水。

來源 華洲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