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于丹老師近況如何?

駱裝飾


現在人們對於國學越來越重視,國學不僅被年輕人視作至寶,很多成年人也熱衷於國學,而《百家講壇》就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習渠道,很多專家學者都紛紛登臺發表個人的言論,讓觀眾通過這個節目豐富了知識豐富了生活。而於丹就是國學大師之一,于丹作為女性,她用獨到的見解和個人魅力贏得了大量粉絲的關注,但是隨著遮擋節目越來越火,對於丹產生質疑的人也開始增加。

那麼國學大師于丹現在怎麼樣了呢?喜歡看《百家講壇》的觀眾一定對於丹的印象深刻,因為于丹的講解有著自己的方式和味道,但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開始對於丹進行抨擊,畢竟學者不是一個兩個,現在喜歡國學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提出一種觀點的同時,就會有人站出來否定,這在學術界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雖然于丹伶牙俐齒,也被人們稱為文化復興代表,是中華女性代表人物,但是在這些光環的背後,于丹也遭受了很多批評和否定的言論,這些對於于丹來說都是意想不到的打擊。

于丹之所以會受到這麼多的抨擊,主要是因為有人認為于丹所講解的雞湯沒有任何的營養,經不起推敲,有的甚至是惡意篡改,這對於國學來說是大忌,為人也是表裡不一,所以于丹成為了備受爭議的人物,她也不能再繼續上這檔節目了。後來在《百家講壇》的節目中再也看不到于丹的身影,而且還稱于丹已經被免職了。有人認為是由於她的言論不當而造成的,但是也有人認為是于丹到了任職期滿的時候,當時于丹已經滿五年了,所以要換上新的教授,這種說法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對於節目來說,好像也並不存在任期滿這種誰說法。

還有人曝出猛料,稱于丹雖然在節目上一直都宣揚真善美,但實際上于丹在私底下十分的強勢還很奢侈,她曾經因為酒店不夠檔次而接連換酒店入住,在生活中作風不正,和節目中表現出來的人格形象完全背道而馳。但是于丹雖然現在已經被免職了,但是她在走紅期間確實收穫頗豐,不僅收穫了大量的粉絲,也賺到了很多錢,所以有消息稱于丹現在的日子還是比較逍遙自在的,還有很多豪車,看來生活算是滋潤,只不過無法繼續在國學界生存了。


歷史課課代表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于丹恐怕不能稱之為“國學大師”,她頂多算個大學教授,文化學者,或者說所謂的“學術名星”。按照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的說法,陳寅恪才算得上“國學大師”,于丹不算。



于丹的成名,得益於時代的推波助瀾,得益於時勢造英雄,得益於文化的不普及和沒能大眾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已經斷層好多年了。所謂時勢,就是央視百家講壇的橫空出世。百家講壇的岀世,標誌著說書的現代化,它使說書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它使尋常家庭、普通百姓都能看到和聽到,因此頗受歡迎。

尤其是易中天講三國,于丹講論語,講莊子,可謂萬人追捧,盛況空前。 于丹最大的優點是,她讓普通老百姓知道了孔子、莊子。于丹因此成為了老百姓眼中的國學大師,初具文化、大中專畢業層次的人也是粉絲,還有那些退休的小學、初中教師,等等,這使得央視的百家講壇,成為了老百姓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



實際上,是于丹們捧紅了百家講壇,而非百家講壇捧紅了于丹們。百家講壇因此也成為了當代最成功的說書節目,它以說書的形式,做文化普及的工作。所以,無論講的人水平有多高,百家講壇節目的特點,註定了傳播的內容只能是普及層面、淺近水平。因此,倘若於丹萬一是國學大師,她也無法表現出來。

然而,于丹最大的毛病就是滿嘴跑馬。有一次在央視講《得失之道》,她在節目中,意然說王安石領導了“慶曆新政”,蘇東坡說青苗法有積極意義,讓人哈哈大笑。如果劉文典先生從墳墓裡爬岀來,是會要開罵的。



至於于丹近況,又有錢,又有名望,又當院長,又兼他職,還到處受邀說書,自然活得很好,很滋潤。而且說書人中,于丹的岀場費是最高的。


帝國的臉譜


前段時間看到《新週刊》的年度評獎,于丹出現了,她不是以獲獎嘉賓的身份,而是以一個頒獎嘉賓的身份出現的,說明她還是渴望能夠回到大眾關注的視野中。

于丹肯定不是什麼國學大師,十多年前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的節目,確實促進了文化向大眾普及。但于丹所講的傳統文化漏洞百出,甚至是肆意篡改,這讓于丹受到了專業人士的詬病,隨著她的名氣越來越大,詬病她的人也越來越多。


于丹引起爭議最大的地方,在於她的一些公共發言儼然就是一副由上而下的雞湯風格,在霧霾嚴重時于丹老師是讓大家關好窗子打開心靈的窗戶,這哪兒是解讀論語的大師所能說出的話。

你覺得於丹還會火起來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曾經北師大的于丹老師,是十年前最受人追捧的國學大師。她的古為今用,與實際相結合的新式解說,讓孔子莊子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讓現代人接受了古典文化的薰陶和洗禮,如夢如幻,唉,像雞湯一樣解渴,像取得了勝利一樣精神,像知行合一一樣內心光明。


只是,如今的她,就像《新喜劇之王》裡的馬可一樣,從人氣之王,走下神壇,只是架子依舊,聲名依舊。生活不同於電影,馬可在周星馳的導演下,可以藉助新媒體起死回生,可以因為一起演出事故,再次走紅,鹹魚翻身。當生活回到現實,于丹老師走下神壇,其實正是因為網絡媒體的橫空出世,因為自媒體的異軍突起。因為于丹現象是紙質媒體和電視媒體的巔峰,現在已經被風吹雨打去。

國學大師于丹老師的近況,其實不算太好。比起她曾經的巔峰,現在的她已經走到了學術生涯的末端。其實就文中的題目來說,國學大師應該加雙引號的。因為大師這個詞不能亂用,國學大師這個詞更不能亂用,就算才大如海的季羨林,也被人懷疑過“國學大師”的尊稱。



所謂國學,其實指的就是中國古典的經史子集,于丹在21世紀初,因為講解論語,講解莊子,她職業般的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講解,而獲得了媒體和群眾的追捧。從而被譽為那個時代的學術超女。

在去年,帶著國學大師帽子的于丹老師,被北師大內部免去了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分黨委書記的職務。這雖然是一次正常的人事調整,可是對於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無論是在北大講說崑曲,被北大學子轟下講臺,還是遭受人們對她表裡不一的批評,更有眾多學術圈專家們對她學術功底的質疑,對她漏洞百出的演說的一些評判,都沒有這次被免掉黨委書記的影響大。



如果來回顧一下於丹老師的成名過程,她其實是一個很勵志的偶像,很成功的榜樣。就像微信公眾號下下的迷濛,就像邏輯思維下的老羅。只不過與他們有所區別的是,于丹是藉著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經典,讓孔子和莊子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平心而論,作為一個引領了十年風騷的現象級人物,她的地位是不可抹殺的。

于丹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就讀於傳說中的北京四中,本科是中國聯合大學,後來攻讀北師大的碩博,並且留校任教,在登上百家講壇之前,她已經是教授了,是地地道道的文化精英,後來更是因為成就非凡,就任藝術與傳媒學院的院長與黨委書記。她的一生,可謂功成名就,即使是才名不符,也足以讓人豔羨。

如今的她已經走下神壇,只是因為當初跟著她喝著雞湯長大的人已經步入社會,在“五子登科”的壓力下發現,雞湯好喝,多了容易麻木,可於丹老師又提供不了乾貨。如今的她,之所以還被人記起,是因為我們還在尋找下一個于丹,只是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而已。



曾經,我寒窗苦讀二十年;

曾經,我磨劍二十載;

曾經,我獨領風騷十數年;

現在,我逐漸消失在人海。

隨筆素描一下於丹老師波瀾壯闊的宏偉人生。


教育練真堂


近日一則關於于丹被北師大學院免去分黨委書記的消息出現在網上,一時間成為了網友們議論的熱點。除了好奇于丹為什麼會被免職外,看到相關消息下面還有許多另樣的評論。這些評論都認為于丹被免職是好事,應該慶祝。紛紛說起了于丹的各種不是,完全是一副牆倒眾人推的樣子。

不過之後又有了新的消息傳來,原來於丹被免職是屬於正常換屆,因為于丹在2013就擔任了該職,5年期滿,所以換上了新的教授。情況並不是如同網上說的那樣,並不是于丹因為自身出現了大問題而被學院直接免職。



前沿記者


說到于丹,就不得不提央視一個品牌欄目,那就是《百家講壇》,可以說《百家講壇》先後捧紅了幾十位大師,各個領域的都有,其中於丹以解讀《論語》和《莊子》而走紅。

一夜成名,譽為文化復興代表

于丹可以說是一夜成名,通過《百家講壇》的伶牙俐齒、知性的表達而家喻戶曉,一時間備受追捧,甚至被譽為“文化復興代表”“中華女性的代表”等等等等,各種頭銜目不暇接。她的成名不是偶然,出身於國學家庭,其父於廉,曾擔任中華書局副總經理職位,可以用家世顯赫來形容,因此,成名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人前人後,盡失國學大師風采

可是“大師”也有不盡人意的一面。我這裡也是客觀的敘述下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

2009年,天涯社區一片《于丹倫敦街頭撒潑記》的帖子現身網絡,將於丹推到了風口浪尖,大致的意思就是于丹這位學者,看著高貴而知性,但是對身邊的人毫無尊重,各種耍大牌,毫無學者風範,發文的是她的隨身翻譯。

又是于丹,2010年9月29日《香港商報》的一篇題為《于丹東京撒潑記》的報道,更是揭露了于丹不為人知的一面,各種撒潑,各種蠻橫無理,別說是學者了,連農村的家庭主婦都不如。

跌落神壇,學者也需踏實做人

由於之前的事情,于丹的真實醜陋面目已經人盡皆知了。2012年,于丹被北大邀請到校園做演講的時候,被現場的北大大學生們憤然指責,要求她下臺,可以說,于丹的跌落神壇是必然的,

梁宏達曾經在某節目中評價過於丹,他說:于丹這個人是個“書理”通可“道理”不通的文化人,總結我來就五個字“正確的廢話”。臺灣作家龍應臺評價于丹的演講:

如今的于丹,更多的是去旅遊,偶爾也參加活動,但是人氣顯然不如以前了,筆者也希望,作為學者,作為名人,是面對受眾一個形象,一定要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linux每日談


在文化全面走向衰微時,難能可貴的還有一位於丹老師講學。因為,于丹老師也不是神仙一樣的專家學者,凡事要去合十四億人的口感,她即便一句話可能有差錯,她的學術觀點,不會被利益集團認可接受,而作為另一個局外人,也不應跟著去起鬨羞辱,值得同行學者和捧場師應該注意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你的學術水平,你的責任和傾向,未必對中華真正的復興有用,你的知識儲備,人格魅力,可能你還不如人家于丹老師。


天山打獵人


對於于丹,人們頗有爭議,有人捧有人殺。有學者批評她把《論語》庸俗化、簡單化,說她不過是將勵志故事加上一些淺顯的道理;而老百姓則認為,這樣的講解更加入心入胃,能帶給大家一定的啟發。

有書君則認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于丹是人而不是神!

于丹的確“錯”了!于丹之錯,不在於學術上的考量。而“錯”在她太會說、太能說,表現得太搶眼、太張揚了。

于丹不該把國學精髓,用一種充滿人文情懷而又簡樸輕鬆的語言告訴給普通百姓;不該僅憑一己之力,就向世人推廣國學;不該把“象牙塔”裡的高深和神聖,像擺地攤一樣地鋪在尋常街市;不該把本應由少數幾個專家學者坐在書齋裡把控的專利,這麼簡潔清爽、樸實無華地送進千家萬戶!

于丹“錯”在不懂人情世故,忘了中國的古訓“槍打岀頭鳥”。

那麼,于丹的現狀如何呢?

在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捧”與“殺”之後,于丹仍然保有那份“天真”。她說:“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想回到銀幕前為大家講課。”于丹作為一名學者,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

1.對於商人,沉默是最高的利率;而對於學者,沉默是最大的努力。

于丹雖然已經退出了銀幕,但她依然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于丹主要從事廣播電視形態學、廣播電視頻道研究、傳統文化研究。她主講的本科生基礎課《千古明月》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首批“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有極高的網絡點擊量,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好評。她曾寫下傳媒、影視、教學類論文無數。

陳丹青曾說過:“藝術家是天生的,學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謂天才,而是指他實在非要做這件事,什麼也攔不住,於是一路做下來,成為他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于丹堅定地走著自己的路,不斷地豐盈自我,腹有詩書氣自華。于丹的優雅,來自內心,來自其自我修養,也成為于丹最獨特的標籤。

2.架起一座彩虹橋,讓經典走近時代,貼近人心。

作為北師大的教授,于丹曾受邀在央視的《百家論壇》講解孔子、莊子等經典,由於她的解說深入淺出而紅極一時。

實事求是地說,于丹還是非常有水平的,無論是學識還是她對經典的解讀,都值得人們去參考。她的一些觀點,也非常新穎。

著名學者李澤厚曾說:“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間的一座橋”。的確,于丹的古典今讀,讓經典走近時代,貼近人心,發揮了其應有的道德教化、啟發民智的作用。

于丹的著作,仍然被老百姓捧讀。她的許多書,也是有書君案頭的必備書,經常會拿起來讀一讀看一看。

3.參加公益文化活動,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英國作家蕭伯納曾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

思想的交流,能給人們帶來太多的啟迪。于丹非常重視學術交流,她活躍於各種文化論壇,力求實現思想火花的碰撞。

例如前年,于丹曾應邀,在首屆中國醫療法治論壇上發表演講;去年,于丹曾作為嘉賓,在第三屆“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上發表演講。

今年1月份,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大講堂系列講座第24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應用》開講,于丹發表主旨演講,來自31個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碩士項目”學員以及北師大部分師生參加了講座。

于丹雖已50多歲,但向學的心一直不變。她架起了精英和平民之間的橋,讓經典走出了象牙塔;

她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讓中華經典走近世界。

無論人們怎樣“捧”怎樣“殺”,于丹依然是于丹,從來都沒有改變!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誰給她加封的國學大師?說白了就是一個賣嘴白的,忽悠不懂古歷史的,拿到學術層面上講,她只算個講師級。現在讓她在講那些內容,又有多少棒場的呢?蒙曼、王立群、康震等知識面比她廣,講解都很到位,他們都沒有稱國師,於有何資格稱其國師?


春平165744881


首先明確一下,這是一個偽命題,于丹什麼時候成了國學大師了?因此這個問題我拒絕正面回答,我要說的是題目裡的味道。

曾幾何時,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口若懸河成了“大師”的標籤和能耐,也不管她說的是否是正道,是否有個人獨特的造詣和建樹。于丹者,充其量是個能部分背誦論語,和部分古籍經典的一個逞口舌之能的老師,絕非什麼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