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歲古鐵鐘見證肇慶百姓對水月宮的愛護

七星巖水月宮前,

古木繁茂,綠蔭青蔥。

每日遊人臨湖望堤,樹下休憩,

還常有“私夥局”在涼亭奏曲彈唱,

好不熱鬧。

440岁古铁钟见证肇庆百姓对水月宫的爱护

△麥健聰 攝

水月宮自明嘉靖年間建成以來,一直是七星巖里人氣聚集地。“古殿崔嵬倚洞門,門前過客盡乘軒。逢僧懶說山中話,笑指荒苔屐齒痕。”這首由鼎湖山慶雲寺僧成鷲所寫的《水月宮》一詩,便描寫了當時水月宮前車水馬龍,遊客信眾眾多的景象。

440岁古铁钟见证肇庆百姓对水月宫的爱护

肇慶百姓對水月宮十分愛護。據資料介紹,明萬曆二年(1574年),百姓見水月宮“頻年為風雨所折”,因此官民“樂於趨事”,於當年冬天“闢廣升高,壯址展基”。那是眾人合力對水月宮進行的一次升級改造。現展覽於星湖博物館內的一座440多年曆史的古鐘,便可能是這次升級改造的一件見證之物。

440岁古铁钟见证肇庆百姓对水月宫的爱护

透過玻璃展櫃,我們仍可以從鏽跡斑駁的鐵鐘表面,讀出這段鑄在鐘身上的銘文:“大明萬曆乙亥歲清明日 高要縣知縣張延熙 籍廣西桂林府臨桂縣 為母錢氏 子七孫 施造水月宮福鍾 侍奉香火萬年”。明萬曆三年(1575年),祖籍為廣西桂林府臨桂縣的張延熙,時任高要縣知縣,趁著清明,為水月宮捐贈福鍾。可能是為其母親祈福,也可能是助水月宮修繕。

440岁古铁钟见证肇庆百姓对水月宫的爱护

△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1

這一明萬曆鐵鐘,鍾高51釐米,鐘口直徑53釐米,重達200斤,形態敦厚,飾紋簡約。據介紹,與寺廟裡用於報時的鐘不同,這座鐵鐘置於水月宮大殿內,供後人祈福撞鐘之用。每當有信眾前往捐獻做功德後,就會進行撞鐘,以表祈福或許願。

440岁古铁钟见证肇庆百姓对水月宫的爱护

△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古時,每次該鐘被敲響,就意味著有人為水月宮做了奉獻,意味著有人在這宮殿裡許下祝願。石室巖南麓下廟宇鐘聲,迴盪在山岩間,“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成為七星巖內充滿韻味的精緻。

440岁古铁钟见证肇庆百姓对水月宫的爱护

△ MAY 攝

如今,440餘年光陰

讓這座鐵鐘表面少了光澤,

卻多了份泰然自若,

在博物館聚光燈下

講述著肇慶百姓對水月宮的愛護。

440岁古铁钟见证肇庆百姓对水月宫的爱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