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龍袍會洗嗎?真的是穿一次就扔掉嗎?

吧吧娛姐


龍袍是皇帝專屬的服裝,在古代那是神權的代表,而皇帝又是真龍天子,是有絕對權威的,除了掌管天下事外,還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與死,為了配合皇帝這至高無上的身份,他所使用的器具和衣服都是特別定製獨一無二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帝的龍袍。


龍袍之所以叫龍袍,那是因為它上面繡有九條龍,胸前一條,背後一條,左右兩肩共兩條,前後膝蓋處各二,共四條,還有 一條繡在衣襟裡面,用眼隨便一看就能看到前後各五條龍,這就是古代帝王所崇尚的“九五至尊”。

龍袍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繡著逼真的山石實物,俗稱“海水江涯”,寓意著綿延不斷、一統江河、萬世昇平,可見統治者對龍的崇拜程度是很深的。


古代皇帝穿著的龍袍都是有著嚴格的設計和選材的,秦朝時期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認為黑色是最尊貴的顏色,所以他選用黑色來作為龍袍的主打顏色。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色彩開始豐富起來 ,從隋文帝起,皇室就成為皇家的專屬顏色,下令百姓不得使用。

因此黃色就作為龍袍的顏色一直延用下來,直至清末封建帝制的結束才完成使命。


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會出現在不同的場合,因此他的服裝也有著繁瑣的分類,主要有三大類:

1.禮服,包括有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等。

2.吉服,包括服冠、龍袍、龍褂等。

3.便服,便服也就是常服,也就是平常穿的休閒服裝。

從這裡可以看出,人們所說的龍袍即是指皇帝的吉服。


那麼皇帝的龍袍穿髒了會不會像我們的衣服那樣拿去清洗呢?

皇帝的龍袍肯定是不用洗的,首先,皇帝的衣服太多了,多到穿都穿不過來,這麼多的衣服皇帝最常穿的就是便服,一般上朝議政,接見群臣,或者參加吉慶宴會,皇帝都傳禮服,下了朝或宴會結束,就會被專門侍候的宮女脫掉,換上便服或其他服裝。


而作為龍袍的吉服並不像禮服那樣凡是正式的場合都要穿,它主要在一些特殊的喜慶日子才穿,比如除夕、元旦,皇帝萬壽、太后萬壽、中秋、大婚、祭祀等場合,因此一年也就那麼幾天時間才過下隱,但龍袍沒有便服穿著舒服,所以其餘都是便服當家。
皇帝的衣服多嘛,輪流換著穿,還有皇宮裡到處都一塵不染,每天都被宮女太監們打掃得乾乾淨淨,皇帝上朝或參加大典很少會把龍袍弄髒,皇帝又經常沐浴更衣,因此也不會把龍袍穿髒。
其次,龍袍不是不洗,而是不能洗,這和它的材質有關。

製造龍袍造價極高很少珍貴,每件製作成本高達1000兩白銀,要有經過專門培訓的繡工來完成,保證刺繡的力度是一樣的,繡出的花紋平滑工整,龍袍上的紋樣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一件龍袍七八個繡工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龍袍的做工相當精細,所用的的線由專業製造,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金絲銀絲,龍袍上的圖案基本都使用金線繡,緝米珠、織金、妝花、孔雀羽、緙絲等這些都是最昂貴的材料和技法,其中緙絲工藝相對複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些成本很高,而孔雀羽、金線滿繡這些材質較脆,織繡的紋路容易洗變形,甚至洗斷,如果洗斷了龍身上的重要部位會被統治者認為不吉祥,二次修補的話就達不到起初的效果。


因此,皇帝的龍袍是不能洗的,一洗就廢。
那穿過的龍袍是怎麼處理的呢?

等皇帝不想穿這件龍袍了,其實皇帝的龍袍很少有穿第二次的,不穿了就擱置在專門的收納間裡,但也不會佈滿灰塵的,畢竟有宮女清掃的,真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這麼好的衣服竟然只是一次性的東西白白浪費了,人家有錢就是任性。

皇帝的龍袍是絕不會扔掉的,天下只有皇帝一個人可以穿龍袍,如果扔掉,這麼貴重的衣服天下人都想要,誰如果敢穿龍袍或者私藏龍袍的,都會被滅族,這是大罪。


皇帝的龍袍名義上還是一件衣服,但其實早已超過了衣服的含義,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專制制度裡,皇帝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威嚴不容被冒犯,而龍袍就是他高高在上的另一種象徵。






遺產君


龍袍是不會洗的,但也不是穿一次就扔的。

眾所周知,龍袍是九五之尊的威嚴,是最高權力的象徵。

在黃袍上繪九條龍傍身,又有五彩祥瑞圍繞烘托,並繡有各種寓意吉祥、色彩豔麗的紋飾圖案。




龍袍用料珍貴,工藝講究

選用最好的緙絲料,使用金線繡成,運用當時最高級的技術技法。有的龍袍還使用了小米珠,珊瑚珠,孔雀羽等種種不適合清洗的奇珍異寶。

而我們都知道的是,衣服對於清洗是一個坎,很多衣服並不是穿破的,而是洗的次數多洗破的。每一次清洗都是對於衣物的一次損害。

最華麗、最雍貴的設計都鋪設到了龍袍,而這些美麗的東西又普遍複雜脆弱。所以,龍袍怎麼能進行清洗呢?





龍袍不清洗,但並不是穿一次就扔

我們用三個理由進行解答:



第一,一件龍袍穿的次數很少。

以我們所常見的清朝為例,皇帝的所有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個類別——禮服、吉服、便服。

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就是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而龍袍,是皇帝在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的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朝服。

所以皇帝出了上朝或是其他重大活動時穿著龍袍,其他時間多是穿便服。皇帝的服飾多達幾十種,而龍袍穿的次數與時間並不久,所以不必清洗。



第二,皇宮乾淨,龍袍不髒。

皇宮沒有塵土飛揚,宮女太監勤於打掃。且眾人彬彬有禮,舉手投足間全是禮儀,所以並不會弄髒龍袍。



第三,龍袍珍貴,造價極高。

史料記載,織造一件龍袍,需用繡匠608工,繡洋金工285工,畫匠26工,每件製作成本是1000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14.189385萬元。

其實據記載所傳,大多數龍袍都不會被穿第二次,它們都規規矩矩的躺在了收納間裡。而至於皇帝的常服,多的皇帝都穿不了,更別提清洗了。

會扔嗎?當然不會。既是扔了,也沒人敢撿,因為私藏龍袍是死罪。


注:

皇帝的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裡面。



為什麼要將一條龍繡在裡襟呢?

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佈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將一龍繡在裡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望十安的酒


皇帝的龍袍從來都是不洗的。

首先,什麼是龍袍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龍袍可不單單是指皇帝穿的衣服。以清朝宮廷為例——

清朝皇帝的龍袍特指吉服袍。

在官方的檔案中,提到吉服袍時直接就稱其為“龍袍”。例如,《清會典》有云:

皇帝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四開,綿夾紗裘惟其時。

龍袍的指向是明確的。然而,吉服袍並不是一個需要天天穿的衣袍,它主要是用於一些特殊的吉慶日子。像是:

除夕、元旦、皇帝萬壽、冬至、中秋、大婚、上皇太后徽號、筵宴、宮中祭神等場合,皇帝才會穿龍袍。

如果一年365天,皇帝穿龍袍的天數只有幾天或十幾天,顯然就沒必要去特意洗龍袍,穿一次換一次即可。

以乾隆皇帝為例。他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這天,舉行開筆儀式時,頭戴黑狐皮吉服冠,身著“黃綢繡靠三色黑狐膁龍袍,外套貂皮端罩”。但即便如此,根據《穿戴檔》的統計——

乾隆二十一年這一年,乾隆只穿過5次龍袍。

因此,皇帝當然不需要清洗龍袍,只穿這麼幾次,換新的就行。

總而言之,皇帝的龍袍不用洗,穿新的就行。


HuiNanHistory


民間有一句關於六月初六天貺節的諺語——“小狗要洗澡,皇帝洗龍袍”。然而,史書中關於皇帝洗龍袍的記載,卻少之又少。畢竟,貴為天子的九五之尊,卻跟普通人一樣洗龍袍,未免顯得太過吝嗇了。

不過,記載的少,不等於沒有洗龍袍的記載,更不代表著皇帝的龍袍穿一次就扔。

說起洗龍袍的皇帝,或許應該首推唐文宗。在開成二年(873)夏天,唐文宗與柳公權等一班大臣在便殿談話,其中便提到了浣洗龍袍一事:

上舉袖示之曰:“此衣已三浣矣!”眾皆美上之儉德。公權獨無言,上問其何故,對曰:“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乃可以致雍熙。服浣濯之衣,乃末節耳。”——《通鑑》卷245

這段對話中,唐文宗特意強調自己的衣服“已三浣”,所指便是當時所穿龍袍已經洗了三次。當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皇帝的龍袍大體可分為四種,包括“禮服”(重大慶典時穿)、“吉服”(一般吉慶日子所穿)、“行服”(外出打獵時穿)和“燕服”(平常所穿便服),文中倒也未稱唐文宗當時所穿為哪種龍袍。

唐文宗的舉動,實則是一種炫耀。這位皇帝倒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但喜歡與先賢自比。所以,他覺得自己所穿的龍袍已經洗了三次,是種很節儉的行為。不過,柳公權倒是沒有太買賬,先是沉默不語,後又徑直回答唐文宗:

作為富有四海的皇帝,應該用賢退廢,虛心納諫,賞罰分明,唯有如此,才能將天下治理好。像浣洗衣服這種細事情,不過是細枝末節罷了。

當然,《通鑑》中所講的這段情節,也是史家有意而為之的,意在勸諫統治者能夠真正的從大處著眼,專心治理國家,而不是炫耀那些微不足道的“勤儉”。

類似關於洗龍袍的記載,在《竹林七賢論》中,曾提到大臣想幫司馬衷洗龍袍一事:

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繼位,在司馬穎叛亂時,嵇紹誓死保護晉惠帝,身負重傷而死。平定叛亂後,大臣覺得晉惠帝龍袍漸染了血跡,故提出為其清洗龍袍。結果,晉惠帝稱,這是嵇紹的血,還是留作紀念吧!

此事雖未談及龍袍被洗,但由大臣們的建議來看,皇帝的龍袍自然是可以清洗的。

事實上,正如許多答友已經提到的,皇帝的龍袍十分珍貴,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加工製作,故絕不會出現穿一次便扔的情況。就唐文宗、晉惠帝等相關記載來看,古代皇帝的龍袍還是可以清洗的。

更為有趣的是,清朝的道光皇帝向來以節儉著稱。不同的是,他的節儉比唐文宗要真實的多,甚至會命后妃學習女工,為其縫補龍袍。當然了,具有道光給龍袍打補丁的價錢,價格也著實不菲。

而在道光帝的影響下,不少大臣也投其所好,故意去買帶補丁的舊衣服。有個頗為諷刺的現象便是,當時京城裡的舊衣服,竟然比新衣服還要貴。因為,一些大臣為了在道光皇帝面前討巧,費盡心思地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節儉”。

說到這裡,或許柳公權所講的還真是蠻有道理的。富有四海的皇帝,相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無論如何,生活都是十分奢靡的,與其靠著洗龍袍來體現自己的節儉,真不如好好治理天下呢!畢竟,表面上的節儉除了好看,也著實沒有什麼用。


史海爛柯人


龍袍,又稱龍袞,乃是皇帝的專屬服飾,權利的象徵,而之所以叫龍袍,顧名思義,因袍服上繡有龍形圖案而得名。


其全身上下總共繪有九條龍,有“九五之尊”的意思,因為這九條龍其位置排列布陣,使人無論從前面還是後面看都可以看到五條龍。在中國古代,各朝間的龍袍是有所差別的,連顏色也不統一。

值得一說的是,直到李淵建立唐朝後,規定黃色為王室的專用色,臣下不可僭越。從此,中國曆代的龍袍才變為了黃色。

這裡說到龍袍,想必很多人納悶過這皇帝穿過的龍袍到底要不要洗呢?歷代王朝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皇帝也是多達數百位,他們都是怎麼處理這些穿過的龍袍呢?是穿完就扔嗎?我將通過以下幾點分析一二。

首先來分析一下龍袍到底要不要洗呢?或者說能不能洗?


一 、龍袍材料金貴。 這類服裝通常材質、工藝極其講究。除此之外,其用料也是極致奢華,基本都使用各種各樣昂貴的材料,如金線繡、緝米珠、織金等等,有的龍袍上甚至綴了數十萬粒米珠、珊瑚珠,這些奢華的裝飾,用料也決定了龍袍其本身原本就不適合、不能水洗。 而且清洗對於衣服來說每次都是一種磨難,很多衣服並不是穿破的,而是洗的次數多洗破的。

黃袍如果在水裡用手搓兩下,那問題可就大了,像什麼龍袍上的珍珠啊等等裝飾就很容易掉落,而損壞龍袍,那可是要依法論處的。即使在現代,許多名貴的衣服,都沒法用常規方式清洗,而古代也是沒有乾洗這門技術的,所以從其本身特質來看是不能洗的。


二、很現實也是重要又不可否認的一點,那就是沒必要洗。 首先像這這種高規格龍袍穿的次數不多,一般都是在盛大場合及儀式上穿一穿,在他們穿完後便會有專人收好,密封起來,並定期進行打理,所以不會髒。

其次平時的時候,皇帝穿的都是常服,並且一年四季衣服很多,對於皇帝的衣食住行,都設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對此每年內務府廣儲司、緞庫都要根據庫存和宮廷需要提出服裝計劃,再發交各處織造承辦,動輒成百上千件。


這些最後製成的眾多服裝,絕大部分能有一次被穿的機會都屬難得,自然也不需要洗。 綜上所說的兩點可見,皇帝所穿的衣服材料工藝精、使用時間短、種類數量多、更換次數勤。這些特點都是使皇帝的衣服尤其是龍袍不能清洗的主要原因。

而至於是不是穿一次就扔掉?這明顯是不可能的,皇帝的衣服誰敢隨便扔?就清朝來說,禮服一般只在重大的典禮和重要的祭祀活動中才穿;吉服一般只在吉慶日的公共場合才穿,一般都是隻穿一天就收起來,等下次必要的時候才會取出。而這隨隨便便扔掉可是殺頭的大罪,所以不會扔 ,而是會有人專門收好,放置起來。


夏目歷史君


在古代,龍袍作為“九五之尊”的象徵,是帝王專用服裝。

早在周代,就已出現畫有“升降二龍”的服裝,這種服裝的形制為上衣下裳,龍紋一般繡在上衣。當時這種服裝不叫“龍袍”,而叫“袞服”“皇裳”或“龍衣”,寓意天子受命於天。

秦漢以後,帝王參加祭祀典禮的禮服一律不用龍紋,因此,這一階段並不存在龍袍。

隋唐帝王的冕服在形制上依舊保留上衣下裳的特點,在上衣上繡龍紋,但也不稱“龍袍”。

元明之後,帝王袍服上繡龍紋的現象增多,明代皇帝穿著常服前後及兩肩各綴金盤龍,但這種袍服仍不稱龍袍。

直到清朝,“龍袍”這一專用服裝的名稱才被確定下來,並被列入冠服制度:

“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清史稿》”

按照清朝禮儀,皇帝龍袍屬於吉服範疇,只在一般的慶典活動中穿,比如過節、吉禮、軍禮活動。在登基、大婚、祭祀天地時,皇帝所穿的禮服上雖繡有龍紋,但只能稱朝服,不能稱龍袍。皇帝穿龍袍時,需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

關於龍袍會不會清洗的問題,在正史文獻裡面沒有找到確切的記載,但可以推斷不會洗,理由有二:

第一,珍貴得不能洗。龍袍做工精細,用料講究,連刺繡與紡織的工藝都是精益求精,完全是一寸錦一寸金。龍袍之上,列著許多彎曲線條,還立有山石寶物。按照常理,這麼珍貴的衣服,別說水的浸泡與搓洗,就是平日的保養都要慎之又慎。

曹雪芹家有一次送龍袍去皇宮,因為走的是水路,加上天氣溼熱,等雍正穿上時竟然掉色。雍正因此還呵斥曹家,曹家無奈之下只好走陸路。

古代有沒有乾洗,黃袍如果在水裡用手搓兩下,斷線、掉色的概率比較大,損壞龍袍,那可是要依法論處的。即使在現代,許多名貴的衣服,都沒法用常規方式清洗。

第二,沒有洗的必要。皇帝平時都是穿常服,穿龍袍的次數比較少,只在出席特定儀式的場合才會穿。儀式結束後,馬上就會換上其他衣服。

龍袍一般密封於樟木衣櫃,與所有的配件一起掛起來,還有專人“呵護”,極少與外界接觸。再加上宮廷的灰塵比較少,龍袍也不容弄髒。

龍袍雖然做工比較難,但是一個皇帝可不止一件龍袍,在春夏秋冬四級分別還會對應穿夾、紗、棉、裘不同龍袍。在普通人眼裡,龍袍是珍貴的,但皇帝坐擁天下,價值尺度肯定是不一樣的,也許龍袍在他心目中,就如同常人眼裡的一次性襪子。

精細而“脆弱”的衣服,不容易弄髒,穿得次數少,儼然就是一件藝術品,與天價普洱一路貨色,不是用來“泡”的,而是拿來“裝”的。


秋媚讀史


很多人和我一樣,看宮廷劇的時候都以為皇帝怎麼總是穿一件龍袍啊!貴為天子怎麼也不換一身龍袍呢?那麼,歷史上皇帝是真的不換龍袍嗎?他的龍袍到底洗不洗呢?(龍袍的圖案)

皇帝真的不止一件龍袍

事實上,真正的歷史是這樣的,皇帝的龍袍不止一件,不同的場合穿著不同的衣服,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們在影視劇常見的龍袍。

影視劇皇帝不換龍袍是為了節省開支。皇帝一生會有好幾件龍袍。皇帝的龍袍通常是黃色的,上面繡著九條龍,意味著皇帝是“九五之尊”。龍袍的製作難度很大,古代皇帝的龍袍是基本上是由刺繡工藝最好的蘇杭的繡女織繡的。繡一件龍袍需要花費幾年時間和精力,而且龍袍必須使用珍貴稀有的材料,如鳥羽毛、珍珠等等。最終繡出的龍袍不僅尊貴,而且非常具有價值。(《末代皇帝傳奇》溥儀劇照)

對於這麼珍貴的龍袍,是從來不用洗的。而且皇帝並不是天天都得穿龍袍。以清朝皇帝為例,龍袍是清代服飾體系中的一種特殊服飾,它具有很強的禮儀性。清朝末年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說過:“皇帝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衣服,這麼多的衣服,真是麻煩死人。”

可見,皇帝不僅有多件龍袍,而且皇帝的穿著也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末代皇帝溥儀)

皇帝龍袍從來不洗

龍袍是從不洗的,因為做工太好太珍貴。古代皇帝們通常在儀式舉行後,就會立即將龍袍換下,換下來的龍袍通常會被存放在一個樟木盒子裡,直到下次穿的時候取出。樟木盒子會去除味道,避免龍袍與外界接觸。所以,這麼珍貴的龍袍,皇帝不會因為穿了一次就扔掉的。

龍袍做工極為精細,原材料也是無可挑剔、獨一無二的。稍微洗一下就會有損龍袍,會留下不可避免的瑕疵。龍袍會被皇帝輪流穿著,永遠不會洗。即使是今天的高科技洗衣方法也不能解決龍袍的清洗問題。(龍袍)

總結,皇帝龍袍是是金銀線做的,非常珍貴。現在流傳下來的保存完好的龍袍已成為珍貴的文物。從古至今,蘇州和杭州都是手工業發達的地區。龍袍大多出自江浙兩省之手。龍袍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往往需要許多人的合作來製作,而且所選的染料和布料都是上乘的。來自江浙兩省的繡女也都是是全國最優秀的繡工。每根針和線都必須仔細考慮,如果有任何錯誤,他們手中昂貴的龍袍將被銷燬重新制作。正式因為龍袍的製作工藝過於複雜,所以龍袍的保存和維護一直是個大麻煩。

以上就是龍袍不洗的原因。

我是搞史人,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皇帝的龍袍不洗,但不是穿一次就扔掉

當皇帝的在穿衣方面就是任性,龍袍不洗。

不洗的理由:

一,不髒

皇帝的衣服太多了經常換,不髒,他的衣服有著繁瑣的分類。基本分有三大類,每類都有成百上千件,分1.禮服 2.吉服 3.便服。

禮服(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

吉服(服冠、龍袍、龍褂)

便服(平常穿的衣服)。

這麼多的衣服,皇帝最常穿的就是便服。龍袍穿的時間比較少,因為不髒,所以不洗。


每天穿龍袍的時間有限,龍袍不髒

龍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上朝或者宴會結束,就會被專業伺候的宮女脫掉,換上便服或者其它衣服。

龍袍穿著沒有便服輕鬆舒服,統治者們會很快把龍袍換成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範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

皇帝在宮中,所到之處都一塵不染

皇宮內的衛生被宮女和太監打掃的一塵不染,皇帝上朝或者參加大典很少會把龍袍弄髒,皇帝經常沐浴更衣,不會穿髒龍袍。



二,不洗和它的材質有關。

龍袍材料金貴。龍袍上的圖案基本都使用金線繡、緝米珠、織金、妝花、孔雀羽、緙絲這些最昂貴珍貴的材料和技法,其中緙絲工藝相對複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些成本很高,有的龍袍上甚至綴了數十萬粒米珠、珊瑚珠,這些珠子間隙相當,不能有任何拉扯,否則錯位影響整體美觀。而用孔雀羽、金線滿繡,其中材質較脆,織繡的紋路容易洗變形,甚至洗斷,如果洗斷了龍身上的重要部位,會被統治者認為不吉祥,二次修補的話,達不到起初的效果,對一般的皇帝來說也沒有必要修補。當然不能水洗。

穿過的龍袍,怎麼處理

等皇帝不想穿這件龍袍了,就直接封存!這裡可不是“扔掉”。天下只有皇帝一人可以穿龍袍。如果扔掉,有可能被人撿拾,誰如果穿或者私藏龍袍會被滅族,大罪。

關於龍袍的另外一些事

龍袍之所以叫龍袍,是因為它上面秀有九條龍,胸前1條、背後1條,左右兩肩共2條,前後膝蓋處各二,共4條,還有1條繡在衣襟裡面。用眼隨便掃描即能看到前後各5條,這就是古代帝王所崇尚的”九五至尊”,龍袍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繡著逼真的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寓意著“綿延不斷”、“一統山河”、“萬世昇平”。



統治者對龍的崇拜程度很深,皇室建築、傢俱陳設和生活容器等也多用九、五兩個數字,例如九龍杯、九龍寶劍。

凡是也有例外,1958年出土的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有12條龍,被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俗稱“團龍”。而明世宗嘉靖七年創制的“燕弁服”上有81條龍(九九)。



製造龍袍有專人監工:

據《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督造龍袍。

工序複雜要求嚴格:

根據史料記載,光緒皇帝一件龍袍就動用了上千人才製作完成,手粗糙的工人不用,以防弄毛繡線。這些人必須要接受專業的訓練,保證刺繡的力度是一樣的,繡出的花紋平滑工整,龍袍上的紋樣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

龍袍的做工相當精細,所用線專業製造,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金絲、銀絲。清代宮廷服飾衣料的生產大多來自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極少部分由京內織染局織造。

最簡單的龍袍一般要七、八個工匠,一年左右完成。

龍袍的顏色不僅僅是黃色



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朝又開始崇尚黑,漢朝推繹周崇尚紅。隋文帝第一次把龍袍的顏色改為黃色,以後的統治者們都把黃色做為最高貴的顏色,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封建王朝結束。


小姐姐講史


皇帝的龍袍穿一次就扔掉?這太奢侈。貧窮雖然限制了我的想象,但不能控制我的節約心理:要是穿一次就扔掉,那豈不是老費錢?聽說龍袍製作起來殊為不易,不會就這麼扔了吧。這帝王明服,旁人又不能穿。

不貧了。我們來看下,皇帝的龍袍,究竟洗不洗,是不是多次穿著。

一、皇帝的龍袍洗不洗?

一般來說,龍袍指的是皇帝穿的衣服。狹義來講,龍袍指帝王的袞冕禮服,這種禮服,皇帝只在祭祀和節慶日子的大場合穿,這種龍袍因為不常穿,衣服材質尊貴,製作不易,據說製作下來需要繡娘600個,金工300個,而且還要幾十名工匠合力完成。既然如此費財費力,材質又金貴,水洗恐怕有掉色之虞,據說曹雪芹家當年送龍袍時,因走水路,還導致龍袍脫色。這麼看來,水洗龍袍肯定是不行的。那時又沒有乾洗技術。反正這種衣服穿的時間也不多,一般慶典完畢後直接收起來,放點防蟲防潮的東西保存著,等待下次再用。

估計這種大禮服雖然難得,但也不止一件,足夠皇帝們場面上穿著了。

皇帝除了穿大龍袍外,日常朝議,都穿常服,以明朝為例,這種常服由雲錦織造,以黃色的綾羅為主。估計這個常服就更多些,出於保存計,應該也不會水洗。

還是以明朝為例,皇帝們除了禮服、吉服以外,還有便服。這是他們日常閒暇時的著裝,這種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並沒有太大區別。這種衣服,自然也是可以常常換洗的。

二、是不是穿一次就扔?

第一點裡面已經分析過了,大禮服是再次穿著的,不會扔。那麼,常服、便服是不是穿過即扔?我覺得得分情況。

一般來講,常服有好多件,分著穿也不會爛得那麼快,沒必要隨穿隨扔。但架不住有豪奢的皇帝,從不穿舊衣。所以,也不可以一概而論。

而便服,因為可以下水,估計舊了也不穿上皇帝的身。所以這個穿了就扔的情況應該比較多。

但也有些節儉的皇帝,龍袍破了都不捨得扔,譬如道光皇帝,就穿打補丁的衣服。

好了。我等斗升小民,來討論皇帝們的衣著,恰如農夫猜測皇帝的吃食,有些臆測成分。但我也斗膽推測,為著名聲與民生計,愛惜羽毛的皇帝們也不一定就是不穿舊衣的。況且皇帝多是男人,還真不一定有女士們注意衣著呢。


錢多多讀文史


衣服髒了才需要洗,而皇帝的衣服幾乎就不會髒,那又為何要洗?而且高檔面料的衣服是不能直接水洗的!


皇帝的新衣誰來做

船伕之前的文章曾回答過,古代皇帝上廁所用絲綢擦屁股,而這些絲綢是四川整整一個村落供給的,也就是說這一個村都在給皇帝編制擦屁股用的絲綢。如此之小的事情,都有一個村的人操持,更遑論皇帝的新衣了,那是海了去了!

先來說說負責皇帝做衣服的機構,最早稱之為尚衣局,後來又改為尚衣監,到了清朝,則改為養心殿造辦處,之所以變化這麼大,是因為清朝為了避免封王導致權利分散,於是將皇親貴族都圈禁在了北京,這導致之前負責皇家衣服制作的部門工作量加大。為了不影響皇帝的服裝製作,於是乾脆單獨分列出養心殿造辦處,專門負責皇帝以及妃嬪們的衣服制作,其餘的都劃歸內務府負責。

皇帝的新衣有多少

問題中提到的龍袍,其實只是皇帝眾多衣服中的一種而已,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會明白,如今我們普通人上班要穿工作服,下班就換休閒裝,回家則是居家打扮,睡覺還會換成睡衣,這還不包括冬服,夏服以及出遊爬山的登山裝等等。

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只會比現代人的衣服更多,絕不會少。所以龍袍作為眾多衣服中的一種,穿的機會並不多。而且往往只會在重大節日慶典時才會穿,平時都是穿皇帝的常服。

皇帝的新衣不一樣

當然了,皇帝的新衣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是需要花錢的,雖然賬面上大多走的是公賬,但如果超額太多也只能皇帝自己掏銀子,這時候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的皇帝生財有道,比如乾隆這樣賣官發家的,自然不缺錢。

但像末代皇帝崇禎這樣的,幾十萬兩的軍費都摳不出來,也就只能穿帶補丁的龍袍了,也是無奈。

小知識:我們常見的黃色的龍袍,對於皇帝來說並不是最隆重的服裝。規格最高的龍袍是袞(gǔn)服,與袞冕相配套,在《明史·輿服志》有記載,袞服由玄衣(黑色的外套)、黃裳(黃色的上衣)、白羅大帶(白色腰帶)、黃蔽膝(黃色圍裙)、素紗中單、赤舄(xì,紅色的鞋子)等配成。結合起來應該是這個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