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蔥蘢

一個地方的植被就是這個地方所有植物群落的組合,氣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是決定一地植被的主要因素。

河北地貌複雜,氣候多樣,各地水熱條件差異明顯,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植被。

河北有哪些原生植被?在漫長曆史長河中哪些植物又從天南海北來到這裡落地生根?主導這種變遷的規律究竟是什麼?而人類與植被的互動,究竟應該是怎樣一種關係?

●來自自然

“生態活化石”稀樹草原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豐寧永太興稀樹草原 李傑攝

2018年8月7日,御道口牧場。

沿著山間小路,從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中一路蜿蜒向西南,躍出森林邊界的一刻,視野豁然開朗。

藍色天空與綠色草原相接,天地交界線上,偶爾有幾株樟子松、樺樹突兀而立。

近處,草原上點綴五光十色的野花:藍色的是藍盆花、濱紫草;紅色的是地榆、胭脂花;亮黃色的是金針、毛茛;白色的是升麻、柳葉蒿;沙參、箭報春呈現紫色;手參和酸模葉蓼露出粉紅……

這是河北獨特的“稀樹草原+五花草甸”景觀。

每年八九月間,來自各地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趕赴這裡,飽覽一年中最好的景色。

而在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許中旗教授看來,在河北有人類活動之初,河北北部林草交錯帶上,都是這種森林草原景觀。從一定意義上說,稀樹草原可以說是早期河北大部分地區的“生態活化石”。

通常,稀樹草原生長於赤道附近的熱帶區。這一專有名詞的概念來源於航海世紀的西班牙商人對美洲南部草原的描述。熱帶稀樹草原在南美洲、澳大利亞和非洲最為常見。

但稀樹草原的外貌特徵可以用“高草稀樹”來概括。草本植物佔據優勢,喬木稀疏散生。

從這個特徵上看,如今河北北部位於林草分界線上的大部分地區,都有類似的獨特景觀。

這種景觀的成因,主要在於氣候。

御道口牧場管理區農牧科崔志煒告訴記者,御道口地處冀北山地和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也是溫帶落葉闊葉林與草原之間的過渡帶。這種兩個地帶間的群落交錯區,或稱生態過渡帶的獨特區位,使其無法形成一種較均勻的植被類型,而是落葉林和草甸草原的大型鑲嵌體。

非洲等地稀樹草原形成,主要是炎熱、季節性乾旱氣候條件下植被自然演化而來。而河北稀樹草原景觀的成因,大部分是由原始森林植被退化而成。

“河北在歷史上曾是森林繁茂、氣候宜人、景色秀麗的富庶之地。”河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玉忠說,在距今約8000年前的全新世,河北省的平原、山區、北部壩上高原和沿海地帶到處遍佈著原始森林。

直到商周時期,河北平原與山地一樣密佈著原始森林,低溼窪地和沼澤湖泊、窪澱周圍,生長著喜溼喬木和灌木。

人類活動是河北原始植被變化的主要因素。

“關於河北原始森林的變遷,有兩個關鍵時間點。”王玉忠說。

戰國末期,農墾、修築、戰亂等加速了平原原始森林的消亡,此時河北省平原的原始森林已基本被砍光,剩下的林子大部分是砍伐後萌生的天然次生林。

太行山、燕山及恆山山區的原始森林破壞得更晚一些。但到明末,也被砍伐殆盡,倖存的林子,也多為天然次生林。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駝梁落葉松林 駝梁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2019年6月11日,平山,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裡是太行山中段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區域。

許中旗曾多次來這裡考察。他關注的,是駝梁保存完好的落葉松天然林。

天然次生林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後,再次自然生長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這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活的植物“遺蹟”。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活動過程中,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地,都曾經歷過人進林退。

王玉忠舉例說,元代對河北山區森林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元大都建完後,從各地遷入人口10萬戶,僅大都內人口燒飯、取暖等生活用燃料,每年就消耗木材50萬立方米。這些木材都是取自河北山區的森林。

在人與森林幾千年的互動中,儘管樸素的生態理念偶有發展,但原始森林從減少到最終消失,原始樹種種類從減少到部分滅絕始終是趨勢。

“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封山育林又形成了大面積的次生林。”王玉忠表示,正是對河北原始森林植被分佈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植被分佈規律和植被種類等基本信息,為後來的造林工作明確了基本方向。

中國植被的過渡帶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紫點杓蘭 李國權攝

八百里太行到涉縣,更加奇絕險峻。深山裂谷,人跡罕至,也讓一些神奇的植物密碼得以保留。

2018年8月,涉縣。

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河北省第16小組,在涉縣太行山上野外考察時,從岩石裂縫裡,注意到一叢其貌不揚的小花。

大概是峭壁上營養汲取實在困難,這種小花綠色、帶裂紋的葉片偶有枯萎,五瓣白色花瓣中間,簇擁黃色花蕊。

這,是太行山地區的獨有物種太行花。

太行花,因是我國太行山地區的獨有物種而得名,是世界瀕危植物,屬於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隊員們不由得激動起來,因為這也是在河北境內首次發現大面積太行花群落。群落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植株上萬棵。

這次普查小組組長付正良介紹說,太行花為薔薇科太行花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分佈範圍狹窄,僅存於太行山局部地區海拔1000至1300米疏林或懸崖峭壁縫隙中。“大面積太行花群落的發現,對河北太行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這樣的新群落甚至新物種的不斷髮現,意味著即便是在科學如此昌明的現代,物種的多樣性也無法被人類全部窺得。

河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趙建成教授,從事植物學專業研究30多年來,專注於植物分類學、苔蘚植物生物學、植物區系地理、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研究領域。

“河北分佈有一些特有植物,如小五臺紫堇、霧靈柴胡、緣毛太行花等。但與雲貴、川陝等地比起來,河北植物種類在絕對數量上並不多。從全國角度來看,河北植物種類數量居中上位置。”趙建成教授介紹說,省內的植物區系組成中溫帶成分佔有絕對優勢,分佈的較大的科如菊科、禾本科、豆科、薔薇科、百合科等。

這些植物起源古老。在裸子植物演進的鼎盛時期、被子植物發育初期,河北地區山地地形複雜多樣,又地處溫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為種子植物的發育和分佈創造了優越的自然環境。

更為顯著的是,河北植物區系成分帶有鮮明的過渡性特點:因為地貌種類的多樣,河北植物區系組成擁有很多跨氣候帶、跨地域區系的特徵。

趙建成教授說,中國種子植物共有930個溫帶屬性的屬,70%的屬在河北有分佈。溫帶屬中的許多木本屬是構成河北省森林植被景觀的重要成分,如槭屬、樺木屬、鵝耳櫪屬、櫟屬及胡桃屬等。

其他如古熱帶成分、泛熱帶成分也延伸或經過這裡,使河北植物區系保留某些熱帶性質的痕跡,如酸棗、荊條、柿等。

柿樹大概是最能體現“碩果累累”一詞意義的果樹。

2018年10月,保定市滿城區神星鎮柿子溝。

進入深秋,正是柿子盛果期,樹葉掉落,紅彤彤的磨盤柿掛滿枝頭,成為絕對的主角。

這裡生產的磨盤柿以“個大、汁濃、味美”享譽海內外。整個柿子溝全長18公里,柿樹16萬株,年產量1.5萬噸,約佔全區柿子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但如果從物種遷徙的時間尺度角度來看,柿樹的“老家”卻並不在這裡。

趙建成教授介紹,柿樹科柿樹屬落葉喬木,原產長江流域,個小且味澀。複雜多樣的河北地質地貌以及現代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和特殊性,為不同植物區系成分的起源、遷移和分化提供了適宜的場所。

不僅僅是柿樹,不少河北人司空見慣的植物,實際上都是通過漫長的物種遷移逐漸紮根河北。

在河北北部壩上高原及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區,就保留了較多來自西伯利亞的植物物種,且多屬分佈區的最南界——白扦、舞鶴草、圓葉鹿蹄草等都是南下的“北方來客”。

而一批具有熱帶親緣的種類,則從西南或華南向東北擴散,途經河北地區或以此為北界——金露梅和迎紅杜鵑,從雲南、四川經黃土高原到達河北山區,薄皮木屬則由喜馬拉雅而來,其他種類如構樹、臭檀、毛黃櫨、臭椿也多從西南和華南北延到達此地。

千百年來,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植物在燕趙大地落地生根,漸漸適應了這片土地,和這裡的原生植物一道,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植被系統。

2018年7月,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楊家坪管理區。

來自河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大一學生,正在這裡進行實習考察。

趙建成教授幾乎每年都要帶領學生來小五臺山幾次,因為這裡位於華北植物區系的中心地帶,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維管植物106科486屬1350種,約佔河北全省總數的50%。

這裡不僅有華北植物區系的代表植物,而且還有東北和華中植物區系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熱帶親緣的植物。這裡也是華北保存自然植被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河北山地地貌類型齊全,冀北高原、冀北燕山及冀西太行山山地、丘陵、山間盆地等自然單元,都表現出明顯的溫帶、暖溫帶地帶性植被特徵及垂直分佈的規律。

而這些規律,在小五臺山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科科長張愛軍介紹,保護區的植被類型垂直分佈明顯,形成典型的垂直分佈帶譜。其植被類型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可劃分為七個垂直分佈帶:

最底層,海拔1200—1400米的低山樑頂、陰坡和陽坡山麓,是原始落葉闊葉林被破壞後形成的灌草叢及農田。

海拔1200—1600米之間的陰坡、山樑和半陽坡,是落葉闊葉林帶被破壞後,人工栽培形成的暖溫性常綠針葉林帶,以油松為主。

海拔1300—1700米山地的陰坡是闊葉林帶。建群種為白樺,其間零星分佈有云杉。

針闊混交林帶,在山地陰坡的寬度較窄,界於1700—2000米之間,而在陽坡則分佈於1400—2000米的海拔範圍內。主要樹種有華北落葉松、雲杉、臭冷杉、白樺以及遼東櫟等。

2018年7月26日,記者隨同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巡山隊伍,由涿鹿縣山澗口村出發,探訪小五臺山。

小五臺的奇崛之處在於,剛剛從村莊和農田中穿過,陡立的山體旋即出現在眼前。

盛夏,山前平原上的農田裡作物正茂盛。農田與山體之間的過渡帶,分佈著低矮灌木和人工種植的油松。

沿著溪水盤旋而上的防火公路,汽車一頭鑽進茂密的白樺林。

乘車蜿蜒攀升,路旁可見白樺、櫟樹、冷杉,公路到此而止,巡山隊下車步行。盛夏的溽熱被拋在身後,高大喬木帶來的樹蔭輔之以陣陣山風,甚感清爽。

行至海拔2000米左右,白樺和櫟樹等闊葉林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華北落葉松、雲杉。

到了這一階段,由於山體劇烈抬升和強烈切割,小五臺多數山坡坡度在35-70度左右。陡坡難以儲存更多水分,植被已經基本以針葉林為主。

海拔2100米左右,躍出針葉林,這裡是草甸帶與森林帶之間的過渡區。偶爾見到一兩棵碩樺,更多的是混生的灌木類密齒柳、薔薇等。地榆、烏頭、蒿草等草甸植物越來越多,這是小五臺植被的第六帶,亞高山灌草叢帶,寬度150—350米左右。

手腳並用爬到海拔2500米左右,小五臺最美的秘境才展露眼前。

從灌木林中鑽出來,一個完整的“臺”地勢突然平緩。各種高大樹木消失不見,只有開著五光十色的花草覆蓋腳下。風吹過草甸,如綠色波浪。

位於小五臺山垂直帶譜的最高部,陽坡2100米以上,陰坡2500米以上是典型的亞高山草甸帶。這個區域的絕對優勢植物種類為草本植物,其特點是隨著海拔的增高,植株逐漸矮化,在頂峰部位以莎草科的高山蒿草、矮草和雲間地楊梅等為優勢種。

張愛軍介紹說,相對來說,小五臺地區降水資源比較豐富。因此影響植被垂直分佈的主要因素還在於氣候。由於海拔較高,山體自下而上氣候差別較大,具有四季同時垂直分佈現象。

古樹新苗:變化中的原生樹種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塞北林場 記者 田明攝

2019年4月,遷安市蔡園鎮馬官營村村委會大院。

蔡園派出所副所長楊豔秋拉著兩個因瑣事起了爭執的村民,並肩坐到了院子中間的銀杏樹下。

一場春雨剛過,2000多歲的銀杏古樹在藍天的映照下,更加鬱鬱蔥蔥。

坐在銀杏的樹蔭之下,剛剛還爭吵得面紅耳赤的村民們不由得沉默了。

“我們派出所在馬官營村有個特殊的警民連心站,就是這個古樹,每逢馬官營村村民有什麼糾紛或者我們有什麼回訪工作等,都不在辦公室裡,總習慣把雙方當事人招呼到樹下來解決。”楊豔秋說,“說也奇怪,人們來到這棵古樹下,往往前一秒還劍拔弩張,下一秒就偃旗息鼓了。我們所裡的人都說這樹是和睦樹、‘警民連心樹’。”

這棵銀杏古樹高26米、樹冠半徑15米。1983年河北省地質考古隊測定樹齡約2400年至2600年,大概成樹於春秋時期。

馬官營村的村民並不清楚2600年對於一株樹木而言在植物學上的意義,但古樹不言,在這位跨越千年的“老者”庇護下,任何爭吵卻都顯得蒼白無力。

當地人曾注意到,每年霜降這一天,太陽一出,滿樹的葉子如果一天之內全部落光,來年必定風調雨順;如果落葉斷斷續續,幾天也落不完,則往往預示著來年的年景不好。

另一個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這株雌樹附近幾十公里內無銀杏雄株。當地村民相信此樹是由遵化禪林寺雄樹授粉,距離此地直線距離50公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輕易洞穿空間與時間。

每株古樹都是自然與人文歷史的豐富載體,它們也是解讀河北原生植物的密碼本。

漫長的歲月,絕非寧靜地週而復始,飽經了嚴寒酷暑、風霜雨雪、水火蟲病、地史變遷等等磨難的洗禮,眾多的同類同齡樹木被淘汰,留下了這批健在的長壽者——它們是絕對的優種。

2019年3月,石家莊市植物園科研所所長鬍文芳及“古樹名木基因庫”項目團隊,前往贊皇縣、井陘縣等地進行2019年春季古樹基因採集工作。

此次古樹基因採集共涉及贊皇縣、井陘縣、橋西區、礦區等兩縣兩區的10株千年古樹,樹種有古槐和側柏。

2016年我省聯合北京、天津古樹名木保護主管部門成立了京津冀古樹名木保護研究中心和專家委員會,簽署了《京津冀古樹名木保護研究合作框架協議》。2017年5月,京津冀古樹名木基因庫保護基地在石家莊市植物園建立。

借鑑北京、天津在古樹保護方面的經驗做法,河北由此開始採集培育自己的重要古樹基因標本。兩年來,已完成省內45株千年以上的古樹基因採集,其中每株古樹培育了20棵左右基因苗。

如今,河北省古樹名木基因保護圃設在“石家莊市植物園科研所”,主要採用嫁接、扦插、組培等手段繁殖古樹後代,從而保留它們的活體基因。

“用新的生命體方式延長古樹生命力,讓古樹能起到史書、傳記、碑文、傳說一樣的記錄功能。”胡文芳介紹,經過兩年的嫁接、扦插與管護工作,已有部分植株具備展示條件。“我們計劃於2019年底在植物園內建成初具規模的古樹基因展示園,屆時,人們將可以在植物園中,一睹千年前古樹強大基因釋放的生命力。”

每一株古樹都是一座值得研究的種質基因庫,大自然的變化,水文地質的變遷,天文地理突變,樹木生理、生態、群落等諸多方面的變化,都可以在它的生長過程中尋找到歷史的表達。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普查數據顯示,河北目前入庫保護的古樹名木及古樹後備資源共計165391株。樹種包括34科、66屬、127種,以松科、柏科、薔薇科、榆科、豆科、楊柳科等樹種居多。

化石、古樹及人類文獻記載,為我們畫出一幅河北原生樹種的基本圖譜。

在全新世河北植物最繁盛期,平原的樹種以櫟屬、榆屬樹種為主,兼有北亞熱帶的喜暖科屬的慄、漆、樟等樹種;山區以松屬、雲杉屬為主。

到了人類互動開始頻繁的商周時期,河北的氣候發生了波動,隨著氣候的變化,一些喜溫的熱帶樹種如羅漢松、鐵杉、柳杉等南移,數量相對減少或消失。

平原上生長的主要有松、柏、櫟、榆、椴、樺、柿、核桃、楊、柳等屬的喬灌木。

太行山南段生長的主要有槲樹、慄、楸、槐、松柏等高大喬木,還有少量銀杏分佈。太行山北段生長的主要樹種有冷杉、雲杉、落葉松、櫟屬、榆屬、楊柳等。冀西北山地以槲樹、櫟屬、椴樹等喬灌木為主。燕山山地主要樹種是松屬、櫟屬,在淺山丘陵區有棗、慄、榛等經濟樹種。

此後數千年時間裡,一些新的樹種從外地遷徙或被引進,但這些古老的原生樹種一直生生不息。

“原生樹種是個變化的概念。比如隨著氣候的變化和人工栽植的影響,自然生長的楊、柳、榆、槐、椿等逐漸變成人工栽植的樹種。原始森林的消失,讓這些樹種逐漸成為優勢樹種。”王玉忠介紹,對於大多數河北人來說,現在一提到河北的原生樹種,大家想到的自然是身邊見得最多的這幾個樹種。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金葉榆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 黃印冉攝

2018年春,北到吉林、南到廣東,東到浙江、西到新疆,城市裡的一排排景觀榆樹漸次萌發。

人們驚異地發現,本該綠意盎然的新葉,竟然泛著淡淡的金黃,這些樹生病了嗎?

“金色恰好是它的名片——這種樹叫中華金葉榆。”河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園林綠化研究所所長黃印冉是該樹的培育者,被業界譽為“金葉榆之父”。

當下,如果說要舉一種能夠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內代表河北的樹種,那非金葉榆莫屬。

榆樹是河北平原地區的古老樹種,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擇土壤,適應性很強。種種優勢,讓榆樹成為城市綠化、行道樹、庭蔭樹、工廠綠化、營造防護林的重要樹種。

1998年,黃印冉在辛集老家承包了幾十畝地,在父親的協助下,種下了數萬株細皮榆、抗蟲榆、密枝榆進行育苗——在選擇抗蟲榆為母本、密枝榆和細皮榆做父本的前提下,黃印冉的本意是培育抗蟲、生長快的新品種。

2000年7月的一天,黃印冉接到父親電話,說在地裡發現一株小苗,葉子全黃。

黃印冉敏感地意識到,這個小苗子並不尋常,“經過嫁接和篩選,是有可能培育出彩色樹種的。”

黃印冉對這棵幼苗抱有希望,又不敢希望太大。

此前,幾萬株榆苗裡也發現幾棵呈現其他顏色的幼苗,樹葉呈現粉色、紅色、白色、黃邊等等,但都“夭折”了。“要麼長著長著,顏色幾個月後變綠了,要麼樹苗不抗曬,沒長大就曬死了。”

林業領域培育一種新品種,要實現三個目標:特異性、穩定性和一致性。通俗說,這棵“小黃苗”要想脫穎而出,變身成新樹種,首先黃色是獨特的、以前沒有的,其次是它的黃色不會變還能在下一代繼續保持,再次就是後代的黃色沒有差異。

這棵幼苗能不能符合這三個條件,需要時間檢驗。

2001年開春,備受呵護的黃葉子小苗長大一點了。黃印冉剪了十幾段它的枝條,在其他榆樹上進行嫁接,並密切觀察嫁接後的樹苗發芽情況。

“一個來月後,就看見有黃芽冒出來了。”等第一批嫁接的樹都長出新芽,黃色越發明顯。黃印冉終於判定,榆樹新品種問世了。

2005年,中華金葉榆拿到了中國植物新品種權,並通過國家林木良種審定。這意味著,金葉榆可以進入市場推廣階段了。

北上南下,黃印冉從2005年開始推廣金葉榆,14年過去了,全國六百多個城市、一萬多個鄉鎮,都種上了黃燦燦的金葉榆。

如今,金葉榆成了從事苗木行業千百萬農民的“搖錢樹”,更成為河北林木的一張新名片。

黃印冉告訴記者,事實上,中華金葉榆是白榆的一個變種。目前,黃印冉和團隊對金葉榆的研究仍在繼續,除了繼續開發新樹種的景觀功能之外,還在進行全世界首個白榆基因學研究,目前基因測序已經完成準備工作。“大自然的奇妙之處在於,她可以讓一些古老的物種仍具備變化的可能。”

●利用自然

最好的板栗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遷西縣三屯營鎮侯莊村農民在收穫板栗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2018年2月17日,日本東京。

利用春節假期去日本旅遊的承德人劉明偉,在新宿街頭被一家“甘慄太郎”售賣店吸引。

招牌上,“甘慄”“天津”幾個漢字格外顯眼。隨行領隊告訴劉明偉,此時在日本備受歡迎的“天津甘慄”,其實大部分來自於承德。

劉明偉暗自算了算,一包700克的糖炒栗子,標價2000多日元,摺合人民幣100多元一斤。“沒想到我們山裡的小板慄,在這成了金豆豆。”

每年,產自中國河北燕山地帶幾個板栗主產區的栗子,剛一收穫就會受到日本客商搶購——比起日本本土有名的“丹波慄”,來自承德、唐山一帶的板栗更加軟糯香甜,被追求“秋之味”的日本人奉為上品。

7個月後,2018年9月中旬,東京向西2000公里外,寬城滿族自治縣峪耳崖鎮上院村,一場隆重的收穫正在進行。

村民袁瑞陽全家出動,上至60多歲的父母,下至正在放短假的12歲的孩子——他們要抓緊收取自家山場裡十幾棵栗子樹上的板栗。

農耕出現之前,人們獲取自然的饋贈,主要靠採集、獵取、捕撈。早在商周時期,山林間的栗子樹,就是先民採集的重要果實。

《呂氏春秋》有“國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慄”的記載。西晉陸機為《詩經》作注也說:“慄,五方皆有,惟漁陽范陽生者甜美味長,地方不及也。”

寬城板栗栽培歷史悠久,保留了大量板栗古樹,全縣百年以上板栗古樹達10萬餘株。在碾子峪鎮大屯鄉的“中國板栗之王”,據考定植於公元1303年(元大德七年),至今依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成年慄樹植株高大,樹幹常見二三十米,樹冠寬大,掛果分散,機械化採摘栗子的路子並不適用。千百年來,人們靠手腳攀爬加工具的人工方式採集果實。

在袁瑞陽家的山場上,44歲的袁瑞陽瘦而精幹,他熟練地爬上慄樹枝丫,直取樹冠高處的栗苞。

板栗果實被栗苞包裹,栗苞表皮生滿尖刺,成熟後栗苞開裂,每個栗苞裡一般包裹三個慄果。

成熟的板栗會自己從栗苞中脫落而出,但自然下樹的栗子容易腐爛,村民往往會提前收取。而且脫出栗子的栗苞本身,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柴火。

木棍敲擊下,帶著尖刺的栗苞紛紛墜落。落地後的栗苞被收集起來,手工剝出褐紅色的板栗。

正常年景,一棵成年板栗樹,可以產出幾十公斤的板栗。這對於冀北山區的農家來說,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板栗是適應氣候土壤條件範圍頗廣的樹種。但在不同氣候、土壤條件下,其生長髮育、結實的豐欠、品種的優劣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甚至差異很大。

河北,擁有中國最好吃的板栗。

板栗是河北的原生樹種,又分為燕山和太行山板栗。對應到具體縣區中,燕山板栗即遵化、興隆、遷西、寬城、青龍板栗。太行山板栗即邢臺板栗。

而在板栗行業中,燕山板栗品質似更勝一籌。這是眾多炒商、批發商綜合了甜度、香味、糯性、耐儲度、壞粒率等多個標準得出的結論。

然而,燕山板栗中,為什麼“遷西板栗”更加出名呢?

“遷西板栗以‘燕山早豐’這個品種為主,品質也極好,更適合糖炒,因此更受國內糖炒商家的青睞,品牌知名度也更高。”

寬城滿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果樹站副站長商賀利說,相比之下,寬城板栗成熟期要比遷西晚十天左右。品種以“大板紅”“燕金”“燕寬”等為主。這些品種因耐腐性更好,糖分和其他營養物質含量更高,比較適合深加工和出口。

雖然在行政區劃上分屬唐山和承德兩市,可另一方面,遷西與寬城同處於燕山東段,長城兩側——在內行人眼裡,兩地板慄品質相差其實不大。

商賀利說,兩地均鐵礦資源豐富,板栗的分佈與鐵礦資源的分佈具有明顯的重合,含鐵豐富的土壤更適合板栗生長;另外,從地理條件來看,寬城地處長城以北、燕山東段的深山區,與其他的板栗產地相比,氣候更為寒涼,晝夜溫差也更大,更有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

2019年6月10日,商賀利帶著技術員在幾個板栗主產鄉鎮,指導果農對慄樹進行夏剪。

這是確保今年九月份板栗豐收的重要環節。對於新嫁接的慄樹,要對枝條進行鬆綁、除萌和防風作業。而對於成齡果樹,要根據輪替更新技術要點,對過密的新梢進行修剪。

靠山吃山。如今,人們開始用更加科學的方式,向山野謀求更大的收益。

寬城滿族自治縣塌山鄉北場村,川、溝、坡上到處都是成片的板栗樹,每棵板栗樹下都有一排用遮陰網蓋著的小棚子,輕輕揭開,一朵朵碩大的慄蘑便呈現在眼前。

“這是一種循環種養新模式:青草回填積肥、山場散養柴雞、樹下套種慄蘑。”慄農孟昭華說,這種新模式,是在中國農科院和中國農大專家指導下探索成功的。

“沒想到這樹下空間也是寶,一畝地就能增收5000多元。”孟昭華說,“靠山吃山,新的模式,讓我們把板栗這棵‘搖錢樹’,變成了可以覆蓋林果養殖的‘聚寶盆’。”

靠山吃山的“2.0版本”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鈴蘭 李國權攝

時光退回1939年,涉縣。

此時,在太行深處的很多八路軍將士患上了流感、瘧疾等疾病,而由於封鎖嚴密,治療這些疾病的奎寧等藥物卻很難弄進根據地來。

病號一天一天在增多,嚴重地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

怎麼辦?

時任第十八集團軍一二九師衛生部部長的錢信忠根據涉縣中草藥資源的分佈情況,想到了柴胡。

他帶領廣大醫務人員上山採集這種可以和解表裡、疏肝昇陽的草藥,採回清洗後熬湯給病號服用,居然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為了方便服用和攜帶,製藥廠的科研人員又設法將其製成柴胡膏,但在臨床應用過程中,膏劑的療效並不好。

1940年,錢信忠建議將柴胡進行蒸餾提取製成針劑。柴胡注射液的研製工作就此展開。

要製造針劑,首先要提取揮發油。由於當時沒有專用的蒸餾設備,負責試製的大學生李昕經多次試驗,先用白鐵皮焊成水蒸氣裝置,把蒸汽通到放有柴胡的罐中,再連接焊接的冷卻器裝置收集蒸餾液。

開始蒸出的柴胡液是渾濁的,上面漂浮著一層油,之後經第二次蒸餾,終於蒸出了透明的柴胡液體。

經過多次試驗後,成品終於試製出來了。

科研人員先在自己的身體上做了試驗,隨後又在職工和醫院內擴大臨床觀察,最終證明該藥治療瘧疾及一般熱病鎮痛退熱效果顯著。

至此,在中醫藥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供肌肉注射的第一支中藥注射液終於研製出來,並命名為“瀑澄利爾”。

柴胡注射液的創制成功,打破了中藥無注射劑的歷史。

如今,在第一隻柴胡注射液的誕生地涉縣,柴胡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

涉縣農牧局副局長、中藥材產業創新團隊邯鄲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賀獻林介紹說,涉縣地處太行山深山區,山高峰多,溝谷縱橫,地處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帶上,兼有平原與山地資源優勢與特色,氣候條件適合上百種中藥材生長——柴胡歷史上即是涉縣的道地藥材。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豐寧林場原始森林冬季景觀 李國權攝

目前涉縣柴胡種植已達8.7萬畝,隨著良種繁育、產地加工、交易市場、追溯體系的逐步完善,涉縣柴胡已成為當地特色優勢產業。

時至今日,人們已不滿足於山林直接捧出的果實,力圖將傳統的“靠山吃山”升級到“更高的版本”。

2019年5月15日,興隆縣經濟開發區。

承德瑞泰食品公司新建廠房裡,全自動化生產線不斷吞吐鮮果。這裡生產的“山楂+蘋果”“山楂+桑葚”等“乾果+蜜餞”的複合產品,下線第二天便能進入天津各大商超。

“這些複合型食品,只是在傳統食品基礎上的再提升,最核心的秘密其實在這裡。”承德瑞泰食品公司董事長張學軍指著一條全封閉生產線告訴記者,“我們從山楂中提取黃烷醇、膳食纖維,這是國內首家。”

山楂又稱“山裡紅”“果子藥”,據《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山楂“皮赤肉紅黃,故善入血分,為化瘀血之要藥”。現代研究證明,山楂含有解脂酶、配糖體、黃酮類化合物,具有軟化血管,降低血壓,增強心肌等功效,屬食藥同源果品。

興隆山楂久負盛名,卻也曾命途多舛。

2019年5月,興隆縣南天門滿族鄉石廟子村,南山上的山楂花正豔。

和山楂打了30多年交道的村民於長國,見證了小紅果的大變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玉米一毛多一斤,山楂一塊多。”彼時,農田山地改山楂園,在當地蔚然成風。“主要用來做罐頭,10畝地,每畝能收四五千斤,能賣五六千。”

老於笑著回憶,自己很快成了“萬元戶”。

可到了2000年左右,隨著罐頭市場低迷,山楂價格急速下降。“往年山楂一車一車拉到天津,不愁賣,但那兩年,賣到一毛一斤,都沒人要。”紅果成了“鬧心果”,不少農戶砍了樹,種起了玉米。

山楂產業,面臨升級。

“興隆山楂產業,強科技是關鍵,食品醫藥加工是方向。”河北(承德)山楂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靜表示,2016年後,興隆相繼成立了河北省山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山楂“院士工作站”和河北省(承德)山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成了一支國內外一流的多單位聯合、多學科融合、協同創新的山楂研發團隊。

“通過和國內一流科研院校合作,我們開展了山楂多糖提取對抗癌新抑制作用、山楂特醫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十多項科研課題,其中山楂核餾油提取物已獲得批覆,薔薇紅液抗菌液‘潔膚安’進入批量生產銷售階段。”張學軍說,科技平臺的搭建,讓山楂從果皮、果肉到果核渾身是寶。

●迴歸自然

模擬自然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淶源高山草甸空中花園 李佔峰攝

2019年6月13日,易縣西南部的深山區坡倉鄉寶石村。

如果不是榮烏高速穿山架橋而過,這個夾在白石山、狼牙山和易水湖景區中間籍籍無名的小山村很難有外人光顧。

國臣中藥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許國臣每天都會在村裡幾千畝的野山坡上巡視。

這是太行山區裡最普通不過的山地。地勢稍緩的山地丘陵上,栗子樹、核桃樹、椿樹三三兩兩並不成規模,不知名的灌木雜草叢生。不明就裡的人們,不知道許國臣在“野地”裡巡視什麼。

“關鍵就在這個‘野’字上。”許國臣扶起一株與野草無異的植物,“這是我們按照仿野生的種植模式培育的知母。”

知母有很多別名,“羊鬍子根”無疑最為傳神:知母花序長20—40釐米,2—6朵小花成簇散生在花序軸上。遠遠望去,確實像不知名的野草一般。

知母乾燥根狀莖為著名中藥,性苦寒,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利大小便之效。現代研究表明,知母的化學成分以皂苷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為主。

知母最喜歡生於向陽、排水良好、疏鬆的腐殖質壤土和砂質壤土的山坡地帶,河北易縣、淶源就具備這些條件,因此知母品質為全國之首,業內稱為“西陵知母”。

做了20多年藥材生意的許國臣注意到,隨著需求量增加,大面積採挖野生知母導致野生資源量銳減和生態環境破壞。易縣當地真正的野生知母分佈已經不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隨之而來的,是栽培知母的大量出現。河北安國、安徽省亳州形成了中國知名的兩個種植基地。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駝梁亞高山草甸 駝梁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許國臣本打算加入知母種植的大軍,但河北農業大學農學院馬春英教授卻給了他一個全新的思路——仿野生種植。

許國臣聽從建議,在寶石村的山地中,使用仿野生移栽和仿野生直播兩種方式種植知母。

“仿野生環境,就是選擇在與野生知母生長環境相仿的山坡上,對環境進行簡單的整地,不做其他干預。”馬春英說,給知母營造仿野生環境,核心目的是還原“西陵知母”的道地性。

為提高產量,早期栽培知母在大田內多使用化肥農藥,影響了其皂苷類化合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對於傳統中醫藥理念而言,這類知母的道地性大打折扣。

通俗的認為,道地藥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區域內所產的藥材,並且生產較為集中,具有一定栽培技術和採收加工方法,質優效佳,為中醫臨床所公認。

道地藥材的出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這種地域性,或體現在藥材對於特定產區的獨特依賴性;或體現為其產地形成了獨特的生產技術,為他處所不及。

馬春英對採用仿野生方式種植的知母進行過分析,仿野生移栽和仿野生直播知母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能達到《中國藥典》要求,可以作為“西陵知母”藥用。

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地方——人類的干預並非萬能,總有力不能及之處,兜兜轉轉之後,人們重新對“自然”這個概念重視起來。

2018年8月7日,御道口牧場後臺子生產隊。

“這是整個御道口最後的幾塊退化嚴重天然草地,放眼望去,是不是像大地的‘牛皮癬’一樣。”時任承德市草原監理監測站站長於清軍小心翼翼地繞過腳下的草,在一塊白沙地旁蹲了下來,伸手抓了一把沙子,細小的沙粒從指縫中溜出來。

御道口牧場管理區地處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域。自1982年至2000年,當地流沙從110片增加到150片,沙化、半沙化面積從3.3萬畝增加到46.1萬畝,土壤風蝕沙化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005年以來,國家和省將御道口牧場列入了生態治理的重點地區,對相繼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禁牧舍飼、草原生態補獎等生態建設項目給予了重點支持,御道口開始大規模草原生態建設。

於清軍眼前這一片沙地,屬於嚴重沙化地帶,也是沙化治理的典型區域。

記者注意到,對付這樣的流沙,科技人員採用草方格進行網格固沙綜合治理。

這些草方格其實隱藏著不少門道。

一個16平方米的草方格,被設計成了三個小層次:最外層,與常見草方格使用廢棄的麥草、稻草不同,御道口用當地最常見的榛柴或樹枝做外圍的方格沙障;第二層,距榛柴或樹枝20釐米處栽植檸條,檸條間距為20釐米;最裡層,採取撒播或條播的方式混播適宜沙地的牧草種子,這些種子經過挑選和搭配,並不是單一草種。

“這樣的設計,其實就是為了還原草地自然的狀態。”於清軍介紹,草方格發育完成後,榛柴沙障自然腐爛,檸條成長為灌木層,內部各種草種混生,這是天然灌草叢的自然形態。

一個細節是,在御道口,人們還用上了生物膜降解技術。

“治沙過程中,有些全裸沙地需要對草方格覆膜。傳統使用的地膜降解能力差。草地還沒恢復,可能又形成新的汙染,這是不科學的。”於清軍解釋,在河北省草業創新團隊專家指導下,當地開展的可降解生物膜覆蓋試驗和益生菌改良土壤試驗獲得成功,出苗率和壯苗效果顯著。

千年秀林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葱茏

遊客在千年秀林前合影留念 記者 田明 趙海江攝

2019年6月10日,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

放眼望去,大片叢林一直延伸到視線盡頭。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工作人員張亮帶著記者來到林區秀林驛站東側的一塊林地。

未建城、先種綠。2017年11月,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在這裡種下第一棵樹。

但眼前這片林地卻讓記者有些迷惑——各色的樹種、參差不齊的高度、灌木和雜草叢生——這與記者印象裡整齊劃一、根壯苗齊的造林地塊相去甚遠。

“新區建設的是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張亮說,“我們所見到的這種近自然狀態,正是千年秀林追求的狀態。”

什麼是“近自然林”?

張亮現場指點解說:最高層,一棵樹齡超過十年、樹高20米以上的栓皮櫟是主角,它與銀杏、油松構建出了整片林地的骨架;向下,五角楓、元寶楓形成第二個層次,胡枝子圓潤的枝葉與稜角分明的楓葉相互呼應;再向下,野牛草粗獷生長,不知名的野草也無人干預,自由生長在林下空地。

張亮介紹說,打造這樣一種接近自然狀態的林子,理念和技術上的創新嘗試,完全打破了傳統植樹造林的規程。比如傳統造林講究樹苗連線成片,可在千年秀林,每三棵樹都不能在一條直線上。

“更為重要的一環,在於樹種的選擇。”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生態事業部負責人董增巨介紹,從規劃之初,雄安新區就組織國內知名的林業專家,集中研討新區植樹造林的主導樹種。“雄安新區本地土壤偏鹽鹼,原來的優勢樹種以楊樹為主,比例佔到95%,樹種相對單調。”

董增巨介紹,“千年秀林”的樹種選擇順應自然,尊重苗木自然本性和生長規律,主要考慮引進同緯度、立地條件近似,適應雄安水熱、土壤環境的樹種。“經過多輪論證,長壽、珍貴、鄉土樹種銀杏、櫟樹、國槐、松樹、柏樹等被挑選出來。”

“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櫟樹作為河北鄉土樹種,在實驗林內表現出了很好的適應性,應該可以成為千年秀林的主要樹種之一。”張亮說,為了把櫟樹這個古老鄉土樹種“請”回“千年秀林”,國內外的專家們,做了大量嚴謹的調查和論證。

櫟類即柞樹、橡樹,包括5個屬約120個種,是我國分佈最廣、面積最大的森林資源。木材材質堅硬,供製造車船、農具、地板、室內裝飾等用材;栓皮櫟的樹皮為製造軟木的原料;有些種類的樹葉可飼柞蠶;種子富含澱粉,可供釀酒或作家畜飼料,加工後也可供工業用或食用;殼鬥、樹皮富含鞣質,可提取栲膠;朽木可培養香菇、木耳。

河北相關文獻記載和自然遺存表明,櫟樹曾經是河北平原和山區的優勢樹種,在參與“千年秀林”樹種選擇的專家論證時,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對櫟樹寄予很高期望。

2018年4月,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Heinrich Spiecker、許中旗和一批專家學者,從雄安新區出發,按照櫟樹可能分佈的地域追溯而上,直來到易縣深山中。

70多歲的Heinrich Spiecker教授高高瘦瘦,以治學嚴謹聞名,他認為,既然推測雄安新區所在的平原地區曾經存在大量櫟樹,那麼與雄安臨近的太行山山區,一定會有櫟林的存在。

一行人幾經尋找,果然在山中發現了一片保存完好的櫟樹林。這片櫟林位於當地一座廟宇旁邊。山民的傳統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砍伐廟宇及墳塋間的樹木,這客觀上也讓這塊櫟林得以保留下來。

許中旗注意到,這片櫟林與常見的灌木狀櫟樹叢長勢截然不同,樹幹勻稱筆直,應該是一片天然次生林。這一現實依據,為櫟樹迴歸“千年秀林”提供了佐證。

2019年6月10日,雄安新區安新老河頭鎮。

“千年秀林”6號地塊試驗地裡,一排排綠油油的櫟樹苗長勢可愛。董增巨介紹,櫟樹秋後落籽開始萌發,冬季向下紮根,生長緩慢,一年大概能長十釐米左右。從試驗情況看,櫟樹籽播表現良好。幼苗在苗圃長到一定階段,通過間苗留下優質壯苗,適時移栽到宜林地塊。

按照他們的設計,以櫟樹為中心的林片將形成三個同心圓狀搭配,中間是櫟樹,第二圈混交五角楓、欒樹、國槐等,第三圈再植櫟樹。

“櫟樹的迴歸,雖然只是‘千年秀林’的一次嘗試,但這其實是林業迴歸自然的理念的又一次實踐。”許中旗說。

在他看來,近自然育林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森林經營活動應努力構建接近自然的森林結構,不能造成森林自然結構的破壞。因為,破壞了森林的自然結構,也就破壞了森林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規律。

近自然育林需要堅持的首要原則,就是選擇鄉土樹種或至少是適應立地條件的引進樹種。

鄉土樹種是經過若干年激烈競爭、淘汰、選擇遺留下來的地域適宜樹種,表現出對地域的氣候、土壤條件的極強適應性。把鄉土樹種作為森林的主要培育對象,就保證了森林的適應性和穩定性,不會出現由於不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物種關係而導致的森林退化。

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樹種間的關係就越和諧,越有利於建立生態穩定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森林結構。

“這是人類與原生植被相處幾千年後,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思考。”許中旗說,“人與森林、草原互動的最優狀態最終歸結為四個字——迴歸自然。”(採訪/記者 袁偉華 朱豔冰 陳寶雲 郭東 執筆/記者 袁偉華 朱豔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