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湖北的簡稱為“鄂”?

秦二世282


關於湖北省的簡稱,大家都知道是“鄂”。有人認為湖北省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發源地兼核心地區之一,應該簡稱“楚”。但也有人認為湖南省也是楚國的核心地區之一,湖北省簡稱鄂,豈不是把湖南省也包括進去了?

湖北省和河南省一樣,都位於我國相對中間的位置,湖北省省會武漢市就被稱為九省通衢。湖北省北鄰河南省,東鄰安徽省,東南接江西省,南與湖南省為鄰,西接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接壤,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

湖北省的地形概括起來就是西高、中低、東略高。湖北省的西北群山環繞,有大巴山、武當山、神農架等山,包括十堰市、省直轄的神農架林區、襄陽市西部。湖北省的西南有巫山、齊嶽山(也稱七曜山)等山,包括恩施州與宜昌市西部,這裡山高林密。湖北省中北部有大洪山,大洪山以南就是江漢平原。作為我國母親河之一的萬里長江從重慶出三峽後,橫穿湖北省。作為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在下游與長江呈平行狀態向東流去,最終在武漢匯入長江。這裡土地肥沃,是著名的漁米之鄉。古人云:“湖廣熟、天下足。”江漢平原就是“湖廣”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洪山東北過了隨州,就是與河南省交界的桐柏山、大別山。在湖北省東南部與湖南省、江西省接壤地帶,有幕阜山。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失敗後,據說逃到了幕阜山脈的九宮山,並戰死於此。

以上是湖北省的地理概況。那麼湖北省為何簡稱為鄂呢?這與湖北省省會武漢市有關係。武漢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漢水之畔,分為三鎮:武昌、漢陽、漢口。不過在三國時期,武昌並不是指現在的武漢市武昌區,而是武漢市以東、長江南岸的地級市鄂州,在東漢時設鄂縣。吳主孫權割據江東,但東吳必須佔據荊州才能守住江東。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得手。為了控制荊州,孫權將國都遷到了武昌(今鄂州)。武昌與建業(江蘇南京)成為東吳的雙國都,東吳皇帝經常在武昌與南京之間來回跑。

武漢市武昌區在當時還不叫武昌,而稱為夏口,是一個沒多少人口,但在軍事上非常重要的要塞。從三國到南北朝,武昌一直是指鄂州,而非現在的武漢市武昌區。武漢在南北朝時設郢州,置江夏郡。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出兵消滅了割據江東的南陳,廢江夏郡,改稱鄂州。隋煬帝楊廣把鄂州改回江夏郡,楊廣的表弟李淵建立唐朝後,復設鄂州。唐朝時鄂州的轄區在湖北省的長江以南,包括武漢市東部、鄂州市、黃石市、咸寧市。

唐朝、宋朝皆稱武漢為鄂州。元世祖忽必烈時設鄂州路,到了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稱武昌路。此後的“武昌”主要指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但也要注意,明朝時的鄂州依然設武昌縣。

武昌府(為行文方便,下皆稱武漢市)控扼江、漢,北可望中原,南可望湘、粵,西可望川、蜀,東可望吳、越。唐宋元時期的武漢並不是省級行政區的治所,但由於武漢“居天下之中”,戰略地位特別重要。明朝設湖廣行省,武漢就成了湖廣行省的省會。清康熙三年,清朝拆分湖廣行省,設湖北省與湖南省,武漢依然是湖北省的省會。由於武漢被稱為鄂州有幾百年的歷史,久而久之,人們就把湖北省簡稱為“鄂”。

再講講與湖北省有關的著名俗語——“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湖北人為何被稱為九頭鳥?很久以前,古楚人生活在湖北一帶,他們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就是九頭鳳。《山海經-北大荒經》記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為九鳳。”有這麼一種說法,認為真正將“九頭鳥”與湖北人聯繫在一起的是明朝萬曆初期的宰相張居正,萬曆皇帝的“張先生”。

張居正在個人問題上可能有些不太注意的地方,但治政能力一流,為國也肯盡心。張居正主政大明朝十年,推行於國有益的一條鞭法。同時,張居正為了推行新法,不得不與大太監馮保稱兄道弟,這讓很多官吏不滿張居正的所作所為。更讓這些人不滿的是,張居正派出九名剛直不阿的湖北籍監察御史到地方上巡視,發現有不作為的官吏,上報朝廷後給予嚴肅處理。官吏們痛恨張居正,但他們不敢指名道姓罵張居正,就罵這九名湖北籍的監察御史,暗中諷刺張居正任人唯親。有人編了一個順口溜,就是“天下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湖北佬”指張居正,“九頭鳥”指那九名湖北籍的監察御史。

明朝早已作了古,但這句“天下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卻流傳下來,成為代表湖北最有名的俗語之一。這句俗語在剛開始時還具有明顯的諷刺意味,後來就不再具有諷刺意味,更多的是能反映出湖北人精明能幹、吃苦耐勞、敢為人先的良好形象。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為什麼湖北的簡稱為鄂?

湖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級行政區。省會城市為武漢。它位於長江中部,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

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臨安微,西接重慶,西北接壤陝西,南臨江西與湖南,北與河南毗鄰。全省面積有18.59萬平方千米。

湖北為什麼稱鄂?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的遠古末期,長江,黃河流域有大量的鱷魚繁殖生存(就是今天的揚子鱷)。古代鱷魚叫鼉,現在已屬瀕危保護動物。

在遠古時期,中部有一個小民族部落,專以捕鼉為生,而他們所奉的圖騰也是鼉。而他們部落的名字就叫噩。後來,這個小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國名就叫鄂國。

後來,中部有一楚國逐漸強大起來,到了周夷王時,楚公熊渠就以武力滅掉了鄂國。熊渠又封自己的二公子熊紅為鄂王。治所就在鄂地。熊紅又在鄂地建立了宏大的鄂王城(今屬大冶)。到秦統一中原後,在鄂東南設置了鄂縣。三國時,孫權又遷都鄂縣,並將鄂縣改名為武昌(以武而昌盛之意)。這個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在鄂州一帶。那時的武昌叫江夏。到隨朝時,又在鄂東南設置了鄂州。治所改為了江夏,這便是湖北在歷史上最早稱鄂的開始。

到了元朝,朝庭又設置了荊湖路行省,後為湖廣行省。治所在鄂州,就是今天的武昌。

所以,荊湖路行省又稱鄂州行省。在後來的湖廣行省的簡稱又稱鄂州行省。在到後來的湖廣行省或湖北省的簡稱也就用這個鄂字固定下來了。是以湖北乃為鄂也。


福自福地來wjf


湖北有鄂國,後有鄂邑、鄂縣、鄂州,所以用“鄂”作簡稱。

①遠古時代,長江、黃河流域分佈著大量的鱷魚,古籍中為“鼉”,就是今天的揚子鱷,當時黃河流域的一個部落就以捕鼉為生,他們的圖騰就是鼉,部落名字叫噩。

②商周時期,在山西一帶的黃河邊建立鄂國,據傳為黃帝之後裔。


③西周初期,晉國強大,鄂國被晉國侵佔,鄂國遺民舉族南遷,幾經週轉,遷至今湖北省鄂州市境內,仍稱鄂國。

④春秋戰國時期,楚熊渠滅鄂,封其次子熊摯紅為鄂王,並築鄂王城;鄂為楚之別都,後為鄂邑。

⑤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設置鄂縣。“鄂”這個地名就開始一步步延續下來。

⑥三國時期,孫權在此稱帝,改鄂縣為武昌(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並定都於此。

⑦隋朝時期,鄂縣升級建立鄂州,下轄江夏、武昌、永興、蒲圻四個縣。江夏縣就是現在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武昌縣就是現在的鄂州,蒲圻縣就是現在的赤壁。

⑧元朝時期,湖北為荊湖省,後來又稱湖廣省,省會都在鄂州。

因為省會叫鄂,所以湖北省經常被稱作“鄂省”,漸漸地“鄂”就成了湖北省的簡稱。


蘇紀龍讀史


豔齊說正史:湖北之所以簡稱鄂,這與鄂州的存在有直接的關係。

鄂州位於湖北東部,西鄰武漢,南連黃石,東部與北部

接黃岡地界。它面積雖然不大,但歷史悠久。

傳說,5000年前,即有一個姞姓部落生活在那裡。到了夏朝,那裡便成了一個諸侯國,稱為鄂國。

西周時,楚王熊渠滅鄂,將其劃入楚國的版圖,並任命次子紅為這一地區的領主。熊紅在那裡築城建都,繼續沿用鄂國的名子建立了附屬於楚國的國家。熊渠死後,熊紅繼楚王位,沒有離開鄂地,鄂城,又成了楚國的國都。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鄂國取消,其轄區大部劃入南郡。由於這是強制性的,沒有可商量的餘地,楚人在心中不爽,大都不願接受這種變更,暗下里仍以鄂代稱其地域。由此,鄂,這一對該地區的代稱,一直流傳至隋朝。

隋文帝當政時,為了順應民意,將這一地區的名字改了回來,設立鄂州,鄂就公開地成為這一地區的簡稱了。

而湖北全省都簡稱鄂,則源於清朝時,中央政府將湖北的行政中心設在了武昌。武昌當時的轄區正是隋朝設立的鄂州所在地,故此,世人便將整個湖北也隨之簡稱為鄂了。

有人提出,新石器時期,有捕鱷部落在今湖北一帶生活居住,他們將這一地區稱為鄂,並解釋說,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一地區有大量鱷魚活動,而古時鱷與鄂同音同意,故取鄂字代稱這一地區。但至今並無考古證據,此說也只能看作是一種猜想,人們不必太去認真。



夢野豔齊


在上古時期,中國的中部是一大片湖泊和沼澤溼地,史稱"雲夢澤"。

這一大片地域十分遼闊富鐃,現在為湖南和湖北所轄。在這一片湖泊沼澤之地中,湖南的洞庭湖堪稱漁米之鄉,而著名的岳陽樓威鎮全湖,登樓向北遠眺、長江宛如白練天際來,因為涉及地理位置,還是以地圖示意。

這是較老的九十年代地圖,這是宋代行政區域的"湖北路"最南端,地理標誌我個人認為以著名的岳陽樓最好。



湖北路的西邊包括現在湖南湖北的荊山和沅、澧二水,於是湖北路在宋代正式產生。
這是現在湖北的京山,湖北西部以1800米左右的山峰居多,盛產著名的杉木。也是四川東部屏障。

這是宋代湖北路西邊區域澧、沅二水,現屬湖南行政區域。

元明二代設湖北道,那時的道臺應該是威鎮一方的封疆大史了。

清朝伊始,改為湖北行省,更加緊了對地方政府的行政控制,而當時湖北的行政中心在武昌,而這個武昌在隋朝時屬於鄂州所管轄,而卾州是十分有名的三國遣址。
故湖北簡稱"鄂"至今。

至於春秋時期楚王熊渠將中子紅分封今天的"鄂城"而得名鄂,也有這個人文因素,但是本文以地理位置名稱的變化而論述,所以不敘及其餘。


良人執戟2


鄂和鱷是通假字。早在四千年前長江流域裡分佈大量的揚子鱷,在古代又叫鼉,黃河流域有一個以捕鼉為生的部落,圖騰是鼉,他們的部落名字叫噩,就是鱷魚的意思,後來這個部落建立自己的小國,就是鄂國,這是鄂字的由來。到了周成王的時候,他的弟弟叔虞吞併了鄂國,鄂國的子民開始往南逃難,逃到了今天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邊,然後在鄂州建立了一座鄂王城,作為鄂國的國都。但是當地的楚國不樂意了,就發兵滅了鄂國,楚王看好了鄂王城,就把國都搬到了鄂王城。後來的楚文王才把遷到國都郢,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鄂王城取名鄂獻縣。到了三國時期,孫權把國都定在了鄂縣,並且改名武昌,意思是武運昌盛。但是這個武昌不是現在的武昌,而是指鄂州。這個江夏就是現在武漢的江夏區。從此以後,“鄂”就作為高級別行政區的名字出現。到了元朝,湖北先是被叫做荊湖省,省會在鄂州,也就是武昌,因為省會叫做鄂,所以湖北也被稱為“鄂省”,漸漸地“鄂”就成了湖北省的簡稱。中華人共和國成立後正式頒佈了各個省會的簡稱湖北省的簡稱為“鄂”。


海納百川233699882


據古史紀竹書紀年嶺外問答等典藉記載:秦漢以前,洞庭湖地區湖汊遍佈水網密集,有大量的水生動物與微生物衍生!而鱷魚俗稱豬婆龍,由於有豐富的食物來源,得以大量繁殖!可後來由於逃避戰亂的北方移民大批遷到此地,打漁開荒繁衍生息,至明朝中後期,由於江河河道改變,生存範圍縮小,鱷魚數量大為減少,至清末民初時,鱷魚在洞庭湖地區幾近滅絕,在長江中上流地區有部分群體殘留!揚子鱷即其中種群之一!它們的遠親尼羅鱷南美畢氏鱷非州阿比讓鱷等種群的生存環境也不容樂觀!要守護好地球我們的家園,必須要保護好環境,保護動物種群,多樣化的動物種群才是健康的!


被動專家


在遠古時代,大概四千多年以前,長江、黃河流域分佈著大量的鱷魚。這種鱷魚在古籍裡的名字叫“鼉”,鼉就是今天的揚子鱷,已經屬於瀕危保護動物了,但在四千年前是很多的。當時黃河流域的一個部落就以捕鼉為生,他們的圖騰就是鼉,他們的部落名字叫噩,後來這個部族又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小國,就叫鄂國。後來楚國漸漸強大起來,到周夷王時,楚公熊渠就滅了鄂國,熊渠又封自己的二公子熊紅為鄂王,治所就在鄂(今鄂州附近),熊紅在鄂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鄂王城(今屬大冶),現在湖北鄂州的大冶仍然有鄂王城的遺址。

秦統一天下後,又在鄂東南設置了鄂縣。到了三國時,孫權遷都鄂縣,並取“以武而昌”之意,而將鄂縣改名為武昌(注意這個武昌可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今鄂州一帶,今武昌當時稱為江夏)。後面到了隋朝時,又在鄂東南設置了鄂州,治所所在已經不是武昌了,江夏(今武昌)取而代之,這被認為是湖北在行政區域上稱為“鄂”的開始。到了元朝,朝廷又設置了荊湖路行省,後來改為湖廣行省,治所在鄂州,這個鄂州是現在的武昌,所以荊湖路行省又稱鄂州行省,後來的湖廣行省簡稱仍然是鄂,從此湖北“鄂”的簡稱就正式固定下來了。

擴展資料: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於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之間。全省國土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光谷彭于晏


“鄂”這個字其實和鱷魚的鱷是通假字,意思就是鱷魚。在四千多年前,長江流域的鱷魚不像現在這麼瀕危,揚子鱷大量分佈,揚子鱷在古代又叫鼉,黃河流域有一個以捕鼉為生的部落,圖騰是鼉,他們的部落名字叫噩。這幾個字都是通假字,是鱷魚的意思。後來這個部族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小國,就叫鄂國,這就是鄂字的由來。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 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行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簡稱“鄂”。


做個小妖歡樂多


鄂州是楚國的另外一個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