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學習中醫,零基礎,有可以推薦的書嗎?

z劉紅


你想學中醫,這是一樁很好的心願。

我從事中醫臨床30餘年,有一點淺薄的體會,與初學中醫的愛好者分享。

學中醫,有以下幾點好處:

1.眼界開闊。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你若認真學習了中醫的理論和方法論後,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天人合一”的理論和方法。

比如,有“老寒腿”,遇到節氣交接,天氣變化劇烈,不僅颳大風,而且氣溫驟降8到12度,在這種氣象條件下,這些“老寒腿”的病人多數可提前3到5天就有感應,個別“敏感”的患者,甚至可提前半個月即有感應,會出現單腿或雙腿怕冷或疼痛不適。

經過中醫適當的藥物治療或針灸等非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會緩解。有些“老寒腿”會在其後的天氣轉暖時,症狀自然緩解。

你看咱老祖宗經過幾千年不斷總結、實踐,留傳下來的中醫神奇不?

2.會建立“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科學思維

你在未學中醫之前,見一人患左側偏頭痛,你可能自然想到:頭痛就是頭裡面有問題。的確,有些頭痛確是頭裡有問題。用現代醫學的各種先進的檢查設備和技術,找出腦血管病變、腦瘤或腦炎等病因,及時地對因治療,多可緩解或根治。

但還有一些左側偏頭痛,西醫客觀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用西藥治療,效果也不明顯。找到中醫後,中醫經過辯證,其中一患者,被辯證為少陽氣鬱引起的左側偏頭痛,在患者的右腳太沖穴上扎一針,患者的左側偏頭痛立即緩解,治療一段時間,病被治癒或很長時間沒有復發。

這就是中醫的上病下治,左病右治。這是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進行的辨證施治。你說神奇不?這也是咱中醫的魅力所在。

3.學會養生,懂得“治未病”。

中醫講,上工治未病。簡單地講,就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也就是,未病之前,要做好養生保健,預防疾病的發生。已經發生疾病時,要積極治療,防止疾病發展和加重。病已經治好了,仍要注意飲食起居,方方面面的調護,防止疾病的復發。

咱們中醫,2000多年前,就有這樣先進的科學思維和方法,夠牛的吧?

有以上我簡單列舉的三大好處,你學中醫就樹立起信心了。

那麼,看哪些中醫書籍較好呢?

我首先推薦的是看最新版的中醫本科院校的統編教材,它是我國中醫界的許多有學問、有豐富的中醫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大專家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很強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因此,入門從《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中醫診斷學》,以及中醫的內外婦兒等各科的教材學起。

當然,你要想理論紮實,學有淵源。最好是先學較為簡單明瞭的中醫的經典教材,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難經》及《溫病條辨》等。待你學養漸深後,再通讀這些書的原著(先讀的是教材講義),會有一番新的提高的。

至於以後能博覽中醫各家學說及其書籍,形成你自己的真知灼見,獨樹一幟,造福後學,那是再好不過了。此為後話,就此打住。

以上是我的一些學中醫的淺見,希望對你學中醫,有一點幫助。

最後,祝你學有所成,既能有益於自己和家人,又能造福於人民。

近意堂主,2019年10月21日晨作。





近意堂主


我覺得現在的學習具有廣闊的平臺,無論是線上的,線下的,都有很多學習資料以及培訓機構。

關鍵是我認為先有動手能力,這一點很重要,要到一箇中醫的機構去看一看,走一走,看他們都在做什麼,然後參加一些比較靠譜的中醫培訓機構,到那裡去做一些培訓,自己要在自己身上做一做練習。

比如說最簡單的中醫治療,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按摩,刮痧拔罐,艾灸,點刺放血以及針灸,這些都是內病外治老百姓常用的方法。

從最簡單的方法學起,慢慢用在病人的身上,然後再結合一些理論基礎,深入去學習,這樣學習中醫才會一點一點 的積累與學習,慢慢在這個行業中站穩腳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