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比考核多、文件會議多、無關事務多,怎樣才能真正給教師減負?

文丨劉洪波

新華社一篇調查性報道指出,評比考核過多、無關事務進校園、頻頻從中小學抽調人員做其他事情,耗費了教師的教學時間,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仍然問題不小。

評比考核多、文件會議多、無關事務多,怎樣才能真正給教師減負?

今年9月,中央深改委已審議通過文件,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秩序。新華社的調查報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文件現在還沒有得到很好落實。

“雖然教育部也多次表示將出臺相關舉措,但各地仍缺少系統、具體的措施辦法。”這應該可以解釋文件為何還沒有落實,因為做事情總是要有過程的。同時,這也應該能夠證明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的文件是何其必要。但願教育部和各地對中小學教師減負的文件能夠落實得快一些。

“受訪基層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界專家呼籲,剎住侵佔教師教學時間這股不正之風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報道中的這句話,我看是不準確的。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文件,這還不是頂層設計?現在應該呼籲的是落實執行的效率。

今年是“基層減負年”,中小學教師減負,只是基層減負的一個方面。評比考核多、文件會議多、無關事務多,感同身受者不在少數。狠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各地各級,從上到下,出臺了不少辦法,問題雖然可以說“永遠在路上”,但治理效果也是可以感受到的,至少凡事都要留痕跡、每天應付微信群的做法是改變很多了。這也是經過了有“精神”、有意見、有辦法、有細則、有方案、有落實等步驟的吧。

也許做事都經過這樣一個“流程”,也不無合理性,但至少我們需要把流程搞得快一點,還應該考慮流程是不是必須搞這麼長。我們本來就是要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但凡事都要在長長的流程上不慌不忙走一遍,層層研究、層層發文,這本身可能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一個體現。

基層負擔之形成,不在工作壓力本身,而在空耗氣力。做該做之事,有壓力是應當的,壓力傳導還必須到位。但很多負擔的形成,恰恰在於精力被用到了做不該做的事情上,用到了“不務正業”上。任何一個單位、一個崗位、一個職業,其設立都有其責任,其精力應當用在履行其責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根本要害,就是使人不安其本、不務其本。

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根本來說,就是使人們歸其本位。教師就去教書育人,公務員就去服務社會。任何減負,說到底就是減去那些不該附著在某一單位、某一崗位上的事情,使其主業、本業突出出來,讓事情回到它本來應該有的樣子。

一個單位、一個崗位,本來應該怎樣,守住這一條,那麼許多不該有的負擔就不該加到其身上。在有了減負的精神後,也可以主動整改、立行立改,迅速減去許多負擔,而不是總要“精神”“意見”“辦法”“細則”“方案”都有了,才去落實。

(作者系知名媒體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