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中醫是好中醫?

韻147963485


一個好的中醫應當具備以下幾種素質:

有良好的醫學素養,可熟練掌握中醫思維並運用中醫診斷治療技術。就像您所說可以通過脈診即能診斷出身體內隱藏亦或顯現的問題。但是您所說的並不全面,中醫是以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診斷身體的問題,首重望診,參考其他診斷。能合脈色,可以萬全。並能在診斷後,熟練使用中醫方劑,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當然除具備良好的醫學素養外,更應該是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這是尤為重要的,因為患者的健康,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在藥品的使用過程中以次充好,以偽代真,牟取暴利,不僅會影響疾病的治癒,更可能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如果醫生的心理素質不能過硬,處理疾病,對待變證猶豫不決,對家屬唯唯諾諾,這都不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


龍江推拿流派


自學中醫有路可尋,成為名醫並不是夢。


最近有很多對中感興趣的粉絲朋友,總問我一個問題中醫能自學嗎?希望給予幫助指導。我的回答是:能。下面給大家提五點自學中醫的建議。

一:先把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弄懂,特別是關於中醫哲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把中醫基本理論學紮實了。

二:用中醫基本理論學中藥,最好能去親身體嘗一下,先學個30-50味中藥就行。

三:用中醫基本理論在學20首經典的基礎方劑,把每首方劑的方解學通。


四:最後一點很重要對於初學者,千萬不能用西醫理論思維開中藥,有些中醫本科或是博士都犯這個錯誤,這樣下去就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你是現代中西醫結合的創始人第二個醫聖。第二種可能你這背子也成為不了中醫大夫,永遠是個門外漢半吊子。一定要用中醫基礎理論進行實踐,中醫允許犯錯誤,在錯誤中總結,剛開始會慢一點,但有個10年實踐就會與眾不同了,堅持理論與實踐反覆提升自己。(如果有師傅帶一般3-5年就可以了。)

五:想把中醫藥活學活用,達到出神入化境界,在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及大量中醫治病實踐的前提下再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這些著作,來不斷的修正自己是個捷徑。


馬氏中醫傳承人


這個問題問的好,一個好中醫應該具備最少三點。

1、診斷準確很重要。

中醫講究“法隨證立,方從法出”,辯證論治是貫穿中醫的“根本”,正確的中醫辯證才能為下一步選則方劑打下夯實的基礎,辯證不清楚,談什麼用藥,“庸醫誤人”而已。

從古至今,赫赫有名的“大醫”都是中醫診斷的高手。中醫強調四診合參,即“望聞問切”四診,黃帝內經雲“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有醫家以“舌診”為第一而著稱,有醫家以“脈診”為第一而著稱,也有醫家以“面部”色診為第一而著稱。

《敖氏傷寒金鏡錄》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舌診專著,裡面以舌象為主辯傷寒,大大的提高了臨床療效。清代醫家曹炳章《彩圖辯舌指南》則極大的豐富了以舌診為主體的辯證體系。都是一箇中醫最基本的應該掌握的知識。

國醫大師李士懋則強調以“脈診” 為四診之首,強調以脈診“沉取有力為實,無力為需”其脈學理論獨到,臨床實踐有效。

能收集四診資料,掌握四診方法,才能準確辯證。

2、辯證、辯病能結合。

辨證論治是貫穿中醫的“靈魂”,很多疑難雜症,通過準確的辯證論治就能有非常好的療效。

但是,發展到科學如此進步的今天,如果只顧辯證,沒有認識到疾病本身的發展與轉歸,給醫生和病人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傷害。

腦出血和腦梗死,在中醫裡統稱為“中風”,臨床上有腦出血的病人僅僅只是感覺到頭暈頭痛,沒有肢體功能障礙,此時如果沒有進行腦部CT的檢查,去辨別疾病本身,用中醫辯證的思路直接開中藥的話,這個病人就有可能死亡在喝中藥的“路上”。

現代醫學對疾病的分類非常細緻,而中醫的病症是籠統的。上文所說的“中風”就包含了西醫的腦出血、腦梗死兩種病,而這兩種病預後和治療有極大的不同。


所以一個合格的中醫,應該會中醫辯證,西醫辯病,這樣可以保證醫療安全,保障病人又保護自己。

3、平易近人、醫德高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患者進門就被醫生惡語相向或者橫眉冷對,患者攜有病之身、帶著焦慮的心情又被惡語所傷,這豈不是雪上加霜。

當初我實習的時候,有個老中醫,50多歲,是心腦病科的主任,待人接物非常溫文儒雅,對病人細膩溫柔,讓人感覺如沐春風,進入他的辦公室瞬間感覺輕鬆愉悅,甚至身體上的不適感似乎也明顯改善了。

技術,是醫者治病的基礎;醫德,何嘗不是治病救人的一種方式?技術和醫德密不可分。好的中醫必須要有這兩點,才算好的中醫。

喜歡文章的觀點就點個贊吧,辛苦大家了。


叫我小程醫生


目前,國家正積極的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我國的中醫事業有逐步發展和壯大的跡象。

目前高考畢業後的很多學生也有報考中醫專業。希望他們將來都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師。

那麼,怎麼樣的中醫才能算得上是好中醫呢?

1、專業知識要紮實

醫學不同於其它專業,是治病救人的,容不得半點馬虎與敷衍了事。“業精於勤荒於嬉”,中醫生如何才能夠做到“望聞問切”,四個大字。其實看似簡單的四個字,意義確是深遠無比。能夠精通沒有時間與經驗的積累是不可能達到的。

2、對待病人的態度

要了解病人的最大需求是什麼,要有高尚的醫德,有耐心的為病人治病。做名好醫生,對工作還應經常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這是一種面對病 人最寶貴的生命而產生的責任感。減少差錯率與誤診率。因為可能醫生的一次差錯,卻讓一個患者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是一輩子也無法釋懷的。

3、不拿紅包回扣

我個人認為,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的原理同樣適用於醫療行業。自古以來,醫藥業的潛規則比比皆是,有些不良藥商為了提高自己的藥品銷量,往往會往醫療回扣方面走捷徑。而一旦醫生嚐到了甜頭,那麼勢必會受其影響,如果真正能夠做到醫德醫風高尚,不拿回扣的醫生,我覺得也是一位好醫生。


暗夜精靈小Moon藥師


好中醫好在那?

第一,熟讀醫書,精通醫理。

第二,中醫是從大自然中走來,又回到大自然中去。從民間走來,又回到民間。大凡懂得中醫與大自然的關係,中醫與百姓的關係,一定真懂中醫。

第三,一箇中醫思維的中醫師,從看到聽到病人的時候,對病情已經到了解八八九九了,這個時候把脈只是印證了這個病人脈症相符與否?

第四,好中醫會將你的病從頭講到腳,病從那是來,要從那裡出。

第五,看處方字跡工整,藥味一般不超10味,藥量恰當,費用不高。自古值錢的藥不治病,治病的藥不值錢的。

第六,中醫師告訴你需要幾劑調方,大概多長時間治好你的病。說明他心中有數。

第七,中醫入門易,成才難。沒有10.20年的臨床那是不行的。一個好的優秀的中醫師,那是需要終身勤奮讀書,始終站在臨診第一線。


51192277571



妙音聖一


希望好的中醫越來越多!

相信中醫不等於輕易相信中醫,不少人都曾有過類似體會,藥方開的中藥不僅治不好病反而耽誤事,甚至引起不良反應。

現在真正的中醫越來越少了。在這種環境下,還是有必要多瞭解些中醫醫理以提高識別能力。不相信或輕信都會失去遇見良醫的機會,可惜!可嘆!

中醫可溯源於黃帝、岐伯及更早,只有一個道統。後來儒道分家,都有醫學的內容,包括後世傳入的印度文化。

就儒家而言,六經皆為其註腳,醫學自然也是如此。在吸收融合及演化細化的過程中,中醫的基本理論沒怎麼變。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依舊是後世醫家詮釋和應用的根本。其中貫穿著一條主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現代的中醫大多已將這一主線丟了,中醫最核心的經絡氣化理論成了假設,而非呈現,儒學的參贊化育又如何能實現呢?

黃帝、岐伯、越人及張仲景,被後世奉為醫聖,一個聖字就把主線透露出來了,可見中國古人用詞的嚴謹。景嶽從儒入醫,治病變如排兵佈陣,真懂仲景者。

故《素問》論“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惟聖人敷陳其陰陽,使升降出入,外內調合,是以氣立如故也”。


新儒哲


震驚發現:中毉大夫,是佛,是神仙, 明丶裴一中〈言醫丶序〉中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 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完全是凡夫俗子之心的理解,學,識,才,心,在凡夫俗子的知識層面又如何可以理解作者之心境呀?學識為智慧,只有智慧才可以貫古今,才,心為佛,仙,識通天人,唯有修身正心天人合一者,才可以貫今古,通天人,為佛為仙為道為醫,因為天人合一與道相合者,為無形無相,一切相皆為人心因緣顯化之相,非真人之相,本我之相,大醫之相,中毉之相, 所以我才發現佛道同祖,醫道同源,佛者醫也,大醫王,神仙者,醫者,醫者佛者,仙也,神也,中醫即為神學,佛學,道學,醫學,一學,一切為一,一為一切,儒釋道醫唯一也,非凡夫俗子之解,儒治世,釋修心,道養生,醫治病,非也,非也, 儒講修身正心,釋講反觀內照,修身修心,萬法心生,道講修心修德,醫講病由心生,心病還需心藥醫。所以說儒釋道醫皆講修身正心天人合一,超凡入聖,成聖之道呀。 中醫大夫修成者,顯神仙之相,顯佛相,顯大光明之相,顯太多太多的因緣之相。 所以今天才悟道這段古話。


慧境中毉心學


不是有那麼句話嗎?上醫治未病!這應該是老祖宗對什麼是好醫生最高和最科幻的評價了吧!在病剛在表的時候,好的醫生通過 望聞。就可以知道並從哪裡發,簡單的一兩味藥,一劑見效,這個應該就是好醫生了吧!扁鵲的故事想必大家比我還清楚



騎qi了個車


一個好的中醫,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專業知識過硬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一箇中醫大夫,只有具備了過硬的中醫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面對疾病時處驚不亂,遊刃有餘。

二 有良好的醫德 在老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這一點也相當重要。你的技術再高明,但是沒有一個悲天憫人的胸懷,老百姓也不認可你。醫者父母心也。

三 有居高臨下的見識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作為一個醫生,面對疾病時,如果不能審時度勢,看清疾病的本質,對它的發生、發展、預後瞭如指掌的話,很可能就會慌了手腳,治療起來難免有些混亂,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所以一個好的中醫,在面對疾病時,就已經對這個病症做出了規劃,幾服藥可以好,甚至每一服藥可以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應胸有成竹的。

在古代,諸如東漢的張仲景、三國的華佗、唐朝的孫思邈這些大家,無不是這樣的。

當然,一個好的中醫,除了具備以上幾點外,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來應對萬變的病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