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來說,養老己不是問題,有一個心病是什麼?

南極冰火


城市裡的50後和60後老人,一般都有養老金和醫療保險;日常的生活費和普通疾病,都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

他們現在主要擔心的事情,就是日後失去自理能力之後的生活問題,子女有沒有精力來照顧自己?願意不願意來照顧自己?


作為50後和60後老人,我現在上有老下有下有小;生活壓力非常之大。我有一個獨生子,雖然說我們夫妻兩個沒有指望兒子和媳婦將來在晚年服侍我們。但這個門檻,是沒有人能夠幫我們跨過去;因為我母親的例子就在跟前。

母親事業單位退休,現在入住中檔養老園。費用上面不成問題,養老院也將母親料理的還可以。但是,如果沒有我的每天探望,老人的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

現在養老院人手比較緊張,一個護理人員要管七八個老人。說實話她們的精力有限,也實在管不過來。為此, 子女的經常探望非常重要。無論是作為日常關懷,還是幫老人處理一些護理人員遺留下來的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還有一些老人需要物品的採購;比如水果、牛奶、零食、藥品等等;四季的衣服替換增添,衛生、紙毛巾、肥皂等一系列日常用品,這些都是要子女購買的;這些事情,本身也不屬於養老院的常規工作。

由此可見,認為進了養老院就萬事大吉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五零後和六零後的老人將來到半自理的時候,雖然主要工作有護工來幫助解決,但是子女的作用也必不可。這是母親入住養老院五年之後,我自己的切身感受。

我們對養老院的認識不能兩個極端。 既不能把養老院看成地獄和牢房,好像進去以後就沒有自由,會經常受到虐待。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養老院能夠幫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

五零後六零後現在最大的任務,不是去幫助子女生二胎;而是主要是搞好自己的健康工程。還有一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經常在網上出現, 一些老人在網上表示,將來失去自理能力以後就自我了斷。求生是人的本能,自我了斷只會是極個別人的選擇。

大多數人還會是苟且偷生。所以對於五零後六零後的老人來說,一方面是鍛鍊養生以便延年益壽;另一方面對自己80歲以後的晚年生活,有正反兩方面的思想準備。

既不能過於樂觀,也不能過於悲觀。唯有切合實際的心態,才能坦然面對失去自理能力的生活環境。

此時此刻,心態可能才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資源。


陸燕青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絕大多數只有一個孩子,衣食無憂。唯一擔心的是日後生病護理問題。

眼下身體硬朗,能走能搖的,當然不必多想。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萬一得了重病,長期臥床不起,那可真夠喝一壺的。

久病床前無孝子。上一輩老人一幫兒女,雖然生活艱難,可有病有災,護理不用發愁。當年我母親生病住院一個多月,兄弟姐妹兩人一班,24小時輪流守護。那麼多人手,還是忙的不可開交。

我岳母腦埂塞住院,由於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每次換尿布必須把老人先抱到另一張床上。她老人家體格很胖,一個人根本抱不動,只能幾個人一起抬過去,換好再抬過來,身邊沒沒幾個人真的不行。

有人說病了不怕,醫院有護工。護工是可以解決問題,但高級別護理費用特別昂貴,長期支付經濟壓力很大。況且既便有護工,老人身邊也需要家人陪護,24小時連軸轉,那是非常熬人的。

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可人吃五穀雜糧,病魔又沒長眼晴,誰又敢保證重症能眷顧自已呢?攤不上那是倖免,生老病死,誰也揮之不去。

一孩化時代的父母,既將面臨生病護理的現實難題,矛盾比較尖銳。

社會問題社會解決。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發展,獨生子女父母晚年病重護理問題,政府一定會統籌考慮,切實解除獨生子女老年群體的後顧之憂。


角落kkdsbxjd


我的觀點可能要被人噴,但我還是要說實話。我是堅決不要被人養老,如果我沒有自理能力了,絕不拖累任何人,別的手段沒有,斷食我一定能做到。我非常非常討厭拖累兒女的老人,太自私,太不人道,他們害得兒女沒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和家人分離。我現在就是被迫出於這種狀況,痛苦死了。我的父母離休金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水平,完全可以僱保姆,然後讓兒女不時來看看,可我媽就不願意用保姆,把我牢牢拴在她身邊。我已奔七旬,一天啥都幹不成,只能給她做飯洗衣,幫她洗漱,朋友聚會偶而去一下(我丈夫在時),都不敢盡興。從早到晚盡心盡力,換不來她的體貼,反倒是三天兩頭的唳罵,我丈夫實在忍無可忍,只有回自己家。我連說話的人都沒了,苦逼之極,快崩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絕對不願意拖累我兒子和丈夫。


如晦858


我是農村60後,就生一個兒個,小兩口子在外地打工,孫子跟他父母在外地生活,現在上幼兒園.每月費用1580元,房租每月2400元,還有水電費、天燃汽費、物業費、電話費等等,兩人工資加起來也就是8500左右。每月還有近2000元的房貸,孩子們每月省100元孝敬我們都省不出來,那有經濟能力給我們養老,現在還能幹動點力氣活,還能勉強維持生活,以後的前程一片漆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曾經還跟老婆說:等老的幹不動活時就去超市搶一把錢,把我送進監獄,那不就有地方吃飯了嗎?現在說是笑話,將來說不定是一個好的歸宿。


用戶2259994903223


我老漢是五十年代的,六十八歲,作為農村老人最好對兒女多想想,自己還能動為麼就不種好自己的地呢?現在兒女壓力太大了,娃兒上學,房子,車子,那一樣都要錢哪!我們老人應該為兒女多想想!我老倆種地三十五畝,養肉豬兩頭,因種地是機器種收,老倆生活不從在啥問題。這樣兒女他們也放心在外幹好自己的工作,不過老人和老人的身體建康不同,不能比。老哥們看後不要罵我。謝謝!


用戶3429056269091


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所有參加討論的人,先要暫時的不討論城鄉的養老金差距問題,我認為五,六十年代的人最大的心病是怕生病,暴病無所謂,來的快去的快,老人痛苦時間短,也免去了子女的麻煩。就怕生了病治不好又死不了,拖延時間赿長越沒有人管。

五,六十年代的人正處於計劃生育嚴管年代,只生一個好,利國利民利大家,絕大多數的城市雙職工家庭只一個孩子,孩子長大以後又趕上了企業改制自謀職業,為了生存發展孩子們到擠到一二線城市工作,家庭只留下空巢老人。老人們身體好的時候跳跳廣場舞,除了煅煉身體,也是怕回家寂寞,生個小病好辦,臥床不起怎麼辦?企業退休人員每月只有二幹多的養老金,生不起病,怕生病,生病沒有人管,這是老年人一大心病。

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每月四,五幹元養老金,醫保報銷比例大在經濟上不擔心,一旦生病後臥床不起沒子女在身邊照顧也是一大心病,錢不是萬能的,錢能僱傭人,錢買不到親情。

因此,五,六十年代的人養老最的是身邊缺少親人,無論是城鄉,企業和機關事業,錢多錢少,沒有親人生活在身邊是各個階層老年人的共同心病。


瘦馬180


誰告訴你,生於五六十年代的老人,養老己不是問題?從哪兒得到的數據,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生於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不是隻有一個心病,而是不少心病。

首先是養老。

當然,城市裡的會好一點,農村的就只有一點點,那麼一點點,現在生活費這麼高,哪裡夠養老。這還是我們國家經濟實力大增,國家給與農村老人的一種補償,也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每一個老人都有補償。這個政策非常好,但對於老人家來說,還是不夠的。

其次是看病。

人老了,身體各個零部件就功能衰退,看醫生的時間也多,這樣花費也多。但對於老人家來說,收入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撐他們。對於行政事業型單位退休的人來說,一切沒問題。但對於那一撥曾經的下崗工人,以及農村的老人,就非常拮据。

然後還有一個就是,精神壓力大。

現在人們都忙著賺錢,親情之間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一些老人,孩子為了事業,為了生活,都外出賺錢,自己在家其實是很孤單的。這種感受其實是很苦的。

他們要的不是一定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大多數老人其實希望的是,孩子能夠時不時的來探望一下,隔三差五,或者是一個星期、一個月來一次兩次的。但很多孩子是沒有這個做法。 老小孩老小孩,老人其實就跟小孩子一樣,依賴性很重的。小孩子依賴父母,來人家依賴孩子,這種精神生活,是其他人無法替代彌補的。

前幾天,不是有一個江蘇還是上海的老人,在醫院病逝,然後立下遺囑,把自己的房子送給只照顧自己三個月的保姆。這個保姆還是他女兒請的。但問題是,他女兒在他住院三個月期間,只在入院那一天來看過,其他時間沒空過來。而在他還健康的時候,也是一年只見一次兩次。他只有一個女兒,這樣孤寂的晚年,是很痛苦的。


波士財經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是從貧困中走過來的!忍受了飢餓,付出了超強的勞動能力。那代人沒有多少文化,他們継承老一輩的傳統,孝敬父母,養育子女。子女一代又是上大學繳不起學費,無彩禮娶不起媳婦的時代。為了兒女,做父母的只能拼命打工掙錢。後來可以買養老保險了,可是,哪來的閒錢呢?再說,也不是三千兩千就能買得了的。現在農民是比以前強多了,種地有補貼,六十歲後有120元(我們地區)的養老金,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可是,生病怎麼辦?因病致貧,因病反貪的不在少數,小病打針吃藥還可以,大病只能抗著。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很多村只剩孤寡老人。有點勞動能力的還可以,喪失勞動能力的怎麼辦?住養老院必須交錢,這部分錢哪裡來?兒女們有家庭和兒女,靠打工能省出這部分錢嗎?按五保戶,不夠條件。所以,這才是無退休金人員養老的心病!


小水滴213269177


子不娶妻,女不嫁郎。子女終於成家了,又不想要孩子。

本來,生兒肓女,傳宗接待是人的最甚本的本能。也是人類社會延續下去的必要條件。可在西方享樂思潮影響下,現在的年輕人只圖眼前的歡樂,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白是和非。怕拖累,怕因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而影響自己享受人生快樂。

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二個人不要孩子,沒有關係,對社會發展沒有多大影響,可是,如果大家都不要孩子,丁克家庭如果成為了大多數,他們這一代人老了,失去勞動能力時,誰給他們生產必須的生活日用品?誰給他們看病?你有養老保險,有錢,你總不能吃錢吧?


南極冰火


我看了關於五六十年代的人在農村養老問題國家有了安排等系列評論,我非常高興。

但多數人對五六十年代農村老人沒有文化事我不認可,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出叉子也就在這裡。五六十年代如果夠個好初中學生,就是今天的中小學優秀教師或高級教師,所謂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沒文化人這些人我感說這些人原本就智力有問題,希望不要抹黑毛澤東時代普及初高中教育的光輝時代。理由有以下事實。

一,文革期間學生參雜不齊,教師也參雜不齊,(l)七十年代全國普及初高中教育,比如·我所在的學校初中二年級,即七年級班主任語文老師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知青,數學老師是北大理工知青,但學生至畢業還有不認的他父親名字的學生,下中等學生是現在高級教師中等以上都有出息。(2)文革結束到改革開放即七五至八五年這十年是中國才子願提不可議的問題,其實是一個人才被埋沒而人才分化的時代,多少中國才被淹沒·,如今天不得而知,有多少人不願從政,不願讓孩子有太高的學歷,,,,想想吧,現代中國才子們除了英語和現代玩電子,我敢說中國如果是一個寶山,挖寶在五六十年代的人群中挖出來的人才你現在大學生,碩士生也的拜師,網友不信試試,那才叫真才實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