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正確看待課堂導學案,堅持四項原則設置、使用導學案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圍繞導學案的存與廢也出現了對立的意見。有人認為,導學案限制了學生的自由,讓學生成為新傀儡,導致課堂同質化,應該退出課堂;也有人認為,導學案可以有效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教師集體備課的載體,應該發揚光大。那麼,導學案還有沒有保留的必要呢?

我認為,許多學校的導學案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試題化傾向嚴重;“課後練”變成了“課前練”;欄目眾多、內容繁雜,不注重學習活動設計;“學生圍繞學案學,教師圍繞學案教”,削弱了課堂生成,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等等。

不過,導學案也有不少優勢:取代了原有的教輔、學輔,實現了學校對學生課內外作業的可控化;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出導教、導學的作用,引導學生有序推進學習活動;改善了教學的隨意化問題,為校本教研搭建了平臺;等等。

其實,類似導學案的課程資源載體還有許多,比如“工作紙”“任務單”等。導學案是一種學習工具,其價值與多媒體課件、平板電腦一樣,只有設計與使用是否合理之說,不應有“存廢之爭”。

如果我們能正確定位,導學案就能發揮幫助學生學習的作用;反之,如果濫用,就會成為課堂學習的“絆腳石”。因此,我的觀點是:導學案要揚棄不要拋棄,要用長避短、優化改進、尋求突破。

教師要正確看待課堂導學案,堅持四項原則設置、使用導學案

可以把導學案改造成學生的“學習支架”與思維的“產出媒介”,讓其具備以下特點:

一是凸顯思維特徵。思維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導學案可以設立“思維導引”“思維碰撞”“思維遷移”“思維導圖”等欄目,引導師生把課堂學習重點放到思維能力的培養上。

二是促進師生髮展。導學案應該緊扣“問題設計”“活動設計”“評價設計”,讓學生明確課堂上“學什麼”“怎麼學”“學得怎麼樣”,促進教師整合課程,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

三是引領學生學習。導學案是學生課堂活動的路線圖,要圍繞主問題從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進行探索,最後完成整體知識結構。同時,導學案還要給予學生資源性支持、方法性幫助,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支架”。

四是面向多元發展。

簡潔、實用、多元是導學案的發展追求,教師設計時應該取消形式、欄目限制,變為“個性化產品”。教師個體或團隊應該自我創作導學案,不要再由學校統一要求並使用。

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使用導學案要在繼承中發展、在揚棄中創新,給學生適時、適當、適量的支持與幫助,讓課堂教學重新煥發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