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蛋”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洋芋蛋”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洋芋蛋”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秋陽高照,勞動正酣。記者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查甫鄉看到,滿載馬鈴薯的車輛穿梭在路上,給這份秋景增添了一份勞動美。不遠處的收購點上馬鈴薯堆成了山,村民們按大小個頭分類、裝袋、裝車,男女老少分組勞作,銜接流暢,一氣呵成。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他們樸實的臉上。

2019年,查甫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33公頃,畝產達7000斤以上。據測算,全鄉收入可達2500萬元以上,戶均收入可達1.8萬元,人均增收3800元。在2018年脫貧的57戶建檔立卡戶中,依靠種植馬鈴薯脫貧的達42戶,佔74%。馬鈴薯種植和加工業已成為當地的脫貧產業。

昔日口糧變“金蛋蛋”

“洋芋以前是我們吃飯的主要口糧,現在已變成‘金蛋蛋’了。”查甫鄉村民祁文難掩歡喜。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如何發展壯大農業產業、打贏脫貧攻堅戰,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是擺在查甫鄉黨委面前的頭等大事。

鄉黨委班子發現,要讓洋芋形成特色產業,想讓村民脫貧致富,首先要配備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特別是要選優配強帶頭人。此後,查甫鄉黨委不斷強化村黨支部和黨員的作用,堅持“組織領富、幹部幫富、黨員帶富”,各村黨支部以黨員為旗幟,把先鋒模範崗設到田間地頭,充分發揮黨員的幫帶作用。從2017年起,鄉黨委引導藥水泉、查一、索拉、東臺等村先後成立農業合作社,實現馬鈴薯規模化種植。培育黨員種植示範戶10戶,並先後把12名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黨員,9名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4名村幹部培養成“雙強型”幹部,帶動周邊群眾走上產業致富路。

除了各支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積極投身種植業外,每名黨員還聯繫5至10名農戶,負責做好入戶宣傳解釋、問題收集、矛盾調處等工作,引導群眾主動積極參與,保障了馬鈴薯種植項目有序推進。

如今,在鄉黨委的全力引導和支持下,全鄉馬鈴薯由2015年的零星種植、自給自足逐步發展到形成特色產業,種植面積也從2015年的200公頃,擴大至2019年的533公頃。“我們村110戶438人,今年種洋芋的94戶,共種了93公頃,收入達413萬元以上,種植5公頃以上的大戶有5戶。今年風調雨順,洋芋增產豐收,村民們的收入比去年還會增加不少。”查甫鄉查二村黨支部書記何有財說。

入秋以來,通往查甫鄉的公路兩旁洋芋收購點上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我們種的‘青薯9號’,畝產可達到3000公斤,已經賣出去了一部分,剩下的就等過年前後出售,能賣上好價錢。”何有財一邊忙著下訂單,一邊告訴記者。今年,他的合作社種了4公頃土豆,純利潤近10萬元左右。

“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田間地頭洋芋熱銷

從事了27年馬鈴薯收購生意的李積善,這次將收購點從互助土族自治縣轉移到了化隆縣查甫鄉。他說,本來是想把點設在鄉政府附近,查二村的黨支部書記提前溝通了好幾次,要求把點設在馬鈴薯種植比較集中的三社村,這樣村民的洋芋可以直接從地裡就拉走了。

以前,查甫鄉各村的村民們要跑到幾公里外的鄉政府收購點去交馬鈴薯。“今年更方便了,地裡的馬鈴薯挖出來,直接從地裡收走了,價格也比去年高。”村民陳梅花高興地說。她說:“我種了這麼多年洋芋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陣勢,聽說我們種的洋芋拉到收購點直接用剷車裝車,拉到加工廠,不用分揀。”今年,陳梅花種了0.66公頃馬鈴薯,已經收入了3萬多,她打算明年再多種幾畝地,這樣不用外出去打工,而且在家門口賺錢還可以照顧家裡老小。

在收購現場,查一村黨支部書記張兆宏指揮著一臺剷車正往路邊的大車上裝馬鈴薯。他說:“今年馬鈴薯產量比較高,收購的也多,昨天下午到現在已經發了13車馬鈴薯,這幾天平均每個收購點發車的數量都在10車左右。”

記者採訪瞭解到,只有12個村的查甫鄉,今年就設了9處規模較大的洋芋收購點,有3個點設在了田間地頭,為村民們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規模化種植富了百姓

“改革開放40年,馬鈴薯從最初的‘救命薯’慢慢演變成20世紀90年代的‘溫飽薯’、新世紀初的‘小康薯’,再到目前的‘致富薯’,確實改變了我們原本貧窮落後的山區面貌。”查甫鄉黨委書記沈彪感慨不已,“沒有馬鈴薯,山區百姓就難以脫貧,更談不上小康。”

記者發現,經過查甫鄉黨委政府多年的培育,群眾已經從馬鈴薯產業中嚐到了甜頭,也認識到了集中種植的重要性,從單一的種植變成了規模化、科學化的種植。群眾通過馬鈴薯產業改變了自己貧困落後的面貌,增加了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得到了轉變,內生動力發生了蛻變,逐步實現了“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在離三社村比較遠的一塊地裡,記者碰到了正在分揀馬鈴薯的白髮林,他說:“我是村上的貧困戶,由於腰部患有疾病,有10多年沒外出打工了。我又沒有什麼手藝,妻子身體也不好,什麼農活也幹不了,家裡沒有任何收入。”在白髮林為家裡貧窮而發愁時,村黨支部引領大家種馬鈴薯,他也參與了其中。

從2016年種0.13公頃馬鈴薯到現在種0.6公頃,年收入從當時的3000多元,增加到今年的3萬多……白髮林依靠馬鈴薯產業脫貧了,再也不愁經濟來源問題了。他和一旁的妻子高興得合不攏嘴,他說:“感謝黨的恩情,讓我這個殘疾人也找到了致富的門路。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也蓋上了新房子,條件是一天比一天好了!”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白髮林也迎來了收入最多的一年。

記者瞭解到,馬鈴薯種植為查甫鄉群眾開拓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而且馬鈴薯開挖、分揀、裝車等也帶動了周邊大量勞動力季節性用工,僅此一項收入可達60萬元以上。昔日餐桌上的“洋芋蛋”已經成為查甫鄉群眾致富的“金蛋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