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溪很美,秋水很瘦!

秋溪很美,秋水很瘦!

人生總是忙忙碌碌,不知不覺已進入深秋。這時節走在街道上,不經意間會有一片樹葉從頭頂上飄落而下,只聽 “吧嗒” 一聲掉落在眼前,不由俯下身去拾起來。這是一片秋的請柬,它在邀請你去觀賞秋天的美景。

賞秋,最有情趣的去處之一,是邀約家人、知己或三兩朋友,開車去紅葉初染、秋色迷人的山野,尋覓一條流水潺潺的山澗小溪,沿著溪水溯流而上,遊覽一種寧靜、清澈、幽雅的美。

一條秋溪在箐溝裡流淌,宛若展開一幅長長的畫卷,以其山青、水秀、景雅、境幽的特色,美了山澗的景,醉了賞秋的人。

秋溪很美,秋水很瘦!

步入這畫卷中,最先映入眼簾的,自然是那條淙淙流淌的溪水,她活潑,輕盈,清澈,亮麗,像一條銀色的綢緞,時隱時現地飄蕩在谷間。那些形態各異的岩石,造就了溪水的彎曲、跳躍與跌宕,濺起無數白色的水花,潤澤著溪旁的花草,洇溼了石面的苔蘚。溪流之上,最亮眼的風景,是各種喬木與灌木、闊葉與針葉交雜而生的混合林,陽光透過那些針狀、羽狀、心狀、掌狀葉片的縫隙,灑下無數斑駁陸離的光點。

此時,眼前是一片亦動亦靜、動靜相宜的景象,那樹木、花草、岩石、苔蘚的靜,映襯著溪水嘩嘩流淌和鳥兒跳躍枝頭的動,真是妙趣橫生。

由此感悟,美的最佳景緻往往蘊藏在動與靜之中,是動態美與靜態美的有機融合。而伴隨著風的作用和流水給人視覺的固狀形態,又催人哲思 “靜之為靜,靜亦動也,動之為動,動亦靜也” 的奧妙。

秋溪很美,秋水很瘦!

秋天的山澗溪流,還展示出有聲有色、聲色交融的另一番景象。一脈清流從菁溝奔湧而來,在岩石之間撞擊跌宕,因輕重緩急發出嘩嘩啦啦、叮叮咚咚、淙淙潺潺的聲音。溪水的流淌聲、小鳥的啁啾聲、秋蟲的唧嗚聲、樹葉的窸窣聲交相嗚奏,如振響的銀器,搖盪在色彩斑斕的秋林中。深秋的樹葉,或凝霜透紅,或金黃閃亮,近看如芳菲凝定,遠觀似丹霞飄展,那耀眼的色彩透出一種沉靜的美,愈發顯出秋林的秀頎與挺俊,總是令人感動。

秋溪的景色令人迷醉,即使是一片落葉,其飄姿也有韻味。你看,那片枯葉從樹枝上飄落而下,忽左忽右,乍滑乍劃地掉進水裡,幾經跌宕,幾經漂流,終於打著旋兒停留在石後的水面,似乎不捨得離去。這時才發現,許多枯黃的樹葉已靜靜地落在溪畔,撒滿山澗,不由感嘆,秋天很爽,秋溪很美,可秋風瑟瑟,秋水很瘦。

秋溪很美,秋水很瘦!

很瘦的秋溪,展開一頁頁飛珠濺玉的文字,讓你用心去讀。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從春秋初期就流淌而來的,是秋水牽動思情的惆悵。讀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也總見盈盈秋水映思心,貫穿著一個永恆的主題,無不令人感動。讀五千年源源不斷的相思,流淌出一代又一代柔腸百轉的纏綿,即使沉澱為悲劇的怨恨,也茲生出一片苔蘚。

讀溪畔那朵勿忘我,夜夜芬芳著夢境。

讀溪,讀出一位先哲,臨歲月之溪上游而立,丟下一句關於逝水的千古沉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奔流不息。讀歲月如流水,世事在變遷,時間最無情,浮生縈雲,淺嘗輒逝,無不令人嘆息。讀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的聊以慰藉: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秋溪很美,秋水很瘦!

讀歲月已老,心還年輕。

秋溪潺潺,思緒綿綿。在溪水邊站立久了,耳旁會響起陳蓉暉演奏《秋去秋來》的小提琴聲。那如泣如訴無比悠揚的旋律,既是對秋天的吟誦,對美景的感恩,更是生命的琴絃,在撥動心靈深處的愛戀。

秋溪很美,秋水很瘦。拾一枚被秋水吻過的卵石,把秋天的情懷珍藏在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