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火箭隊大姚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很可悲的是他根本就沒幹錯什麼事,但是接手大明時,國家已經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雖然崇禎皇帝非常勤政,並且生活十分節儉,但是獨木難支,無法挽救逐漸衰亡的大明王朝。

崇禎皇帝

我們都知道,崇禎皇帝在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在煤山自縊了,他本想率大臣和李自成拼死一搏,但是卻無一人響應,看到大勢已去後,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陪同下,登上了萬壽山,在一棵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崇禎皇帝死後,太監王承恩跪縊而死,他的屍體在兩天之後,才被李自成的起義軍發現。

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叛賊了,接下來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就是新王朝的建立和重建國家,雖然崇禎皇帝死了,明朝也倒了,但是明朝在各地都還在有殘餘的勢力,很多大臣百姓們都還在視明王朝為正朔,對於反對勢力還能直接派兵清剿,但是對於明朝遺留下來的臣子,臣民們重建還需要這些人,只能安撫啊。

闖王李自成

所以李自成也很聰明,雖然在入京後,對手下管理得不怎麼樣,但是對崇禎皇帝他還是讓人將崇禎皇帝好好的安葬了,他讓手下,將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兩人的屍體,用棺木裝殮好,併為他們兩搭建了靈堂,按照皇帝,皇后的身份,讓人給他兩穿著好相應的服飾,並按照正常皇帝下葬的禮節進行安葬。

崇禎皇帝在死前,曾在自己的藍色袍服上寫道: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從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好好安葬來看,他應該也是看到了崇禎皇帝寫下的這些字。雖然崇禎皇帝已經死了,但是李自成對他也算是禮遇有加了。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

崇禎皇帝自己是沒有陵墓的,因為他來不及修,李自成更不可能給他修了,但是崇禎皇帝的愛妃田貴妃早死了,她是有園寢的,所以李自成為了省事,就讓人將崇禎皇帝和周皇后一同合葬在了田貴妃的墓裡,把這座墓改名為思陵。但是李自成把人葬了之後。還要把墓給封起來,但是這時他手下的人燒殺搶掠,根本就沒錢撥去封上墓穴,還是當地比較有錢的這些人家捐款把思陵給封上的。

後來滿清入關之後,為了籠絡人心,又專門給崇禎皇帝舉辦了一場葬禮,之前李自成下葬崇禎皇帝的墓,只有地下墓室,地上什麼都沒有,是不符合禮節的,所以清政府又撥錢,劃地給他重新修建陵墓改葬,並且下令全國都要為崇禎皇帝服喪三天,還讓人給賠崇禎皇帝一起死的太監王承恩,在思陵旁也修了墓,之後在乾隆年間朝廷也曾經兩次撥款修建過思陵。

明思陵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這個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禎帝的屍體以後,先是用門板停在東華門內側,給搭了靈棚。第二天重新改殯,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崇禎帝頭戴翼善冠,身著袞玉滲金袍,周後亦依制加袍帶。

也就是說,為崇禎帝入殯的是李自成。

停靈期間,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李自成決定打開田貴妃墓,把崇禎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鈔庫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緊迫,時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趙一桂組織募捐,有十人捐錢共350千文(約合銀233.6兩)。就用這筆錢,在崇禎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禎帝后梓宮葬入陵內。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買磚在冢周修築了五尺高的圍牆。

所以說,崇禎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趙一桂和地方鄉紳出錢,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滿清入關,也就是入葬一個月以後,清廷就下令營造崇禎帝陵寢,並且命名為思陵,但工程遲遲不能開工。原明朝司禮監曹化淳一再上書催促,工程終於於當年11月開工,第二年,也就是順治二年9月完工。耗銀大約三四千兩,其中1500兩是順治皇帝所賜,其餘為內外官員捐獻。平西王吳三桂還曾捐出1000兩。

也就是說,現有思陵的地面建築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寶城也是這個工程的一部分。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還對思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繕和改建。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史書上記載,李自成攻破長安後,崇禎帝無路可逃,選擇了在煤山自縊而亡。李自成發現崇禎自縊身亡後,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書中記載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在《國榷》、《流寇志》和《罪惟錄》中均有記載是李自成安葬的。


順治元年即1644年5月,據《清世祖實錄》中記載,清廷入關後,下令重新改葬崇禎帝的墓地,並營建思陵建築。1644年11月,開始動工,於1645年9月, 思陵改葬等工作終於完成。



到乾隆年間,思陵修繕過兩次,建築規制上也發生了變化,順治、康熙年間,很多知識分子,不稱思陵為思陵而稱之為“攢宮”。 宋南渡後,很多人稱古時帝、後塋冢為“攢宮”。


小生聊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崇禎?大明老朱家最後一任皇帝。咋說呢大明終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國門”。簡單的說,這都城擱那,皇帝就蹲那,沒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說法,您要是把這都城攻破,這也就意味著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親不和親的事,你瞅著老朱家的大明不順眼,來呀!咱陪你練練沒問題。個頭大哇咋的咧,讓老朱家拿自家閨女當擋箭牌?這事還真沒幹過,也不惜得幹,那叫丟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語一聲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這主從來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個不要臉的你要是瞅著那一塊入了你的法眼,沒問題啊,擼起袖子咱幹一局,打趴下沒關係,老朱家的人還得想辦法咋弄回來,祖宗的產業咋說丟就丟,沒聽過。

這和滿清的皇帝可區別大發了。逃跑割地賠款,他一樣都沒落下可佔了全乎。敵人還沒有瞅見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個的都城撂下來就跑,咸豐就是頭一個,這後來幾乎就成了慣例。後來那割地賠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傢伙比俺都清楚。

這事不能聊,一聊就摟不住火,分分鐘鐘的就跑偏了,離咱這題就十萬八千里了。

好咱接著題主的問題聊。

咋說呢?崇禎帝不是亡國之君,但卻有著一大幫子亡國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鐘鐘的就把北京城給開了,這就得拜謝大明兵部尚書張縉彥。這人打小就聰明,有著神童的美譽,見風使舵,瞅著風就能聞見人放的那啥味來,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給你文出來。

就是這張縉彥把那城門洞給開了,帶著一幫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給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磕頭,在前頭一路小跑牽著劉宗敏的馬頭,進入了紫禁城。

當時的張縉彥頭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給人家劉宗敏賣個萌啥的了。後面大傢伙也知道了,崇禎帝擱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樹上。

而李自成呢開頭幾天還能約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個縮頭烏龜一樣官員還以為,自己個只是還了個主子,能接著伺候李自成,延續自己的榮華富貴。

可那張縉彥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譽,瞅出來李自成不按好心,轉頭撅著屁股就跑路了。後來大傢伙也知道,李自成通過酷刑和抄家殺人,算是從這些大明的官員身上拔下為了老多銀子,當軍餉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張縉彥算是躲過一劫,跑到南明的地頭上繼續忽悠,弄了老大一官,當然也沒得意多久,就被滿清給整趴下了,這就哆哆嗦嗦的認滿清為新主子。就他這樣的要兵沒兵,要腦子卻長了一堆反骨的傢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腳丫子就踹到了寧古塔喝西北風去了。

最後哀嘆自己個生不逢時啊,弄了一本書《東京》算是整了一點貢獻吧!

乾隆編那貳臣傳中啊,他就是其中一個,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大明的官員都是縮頭烏龜轉世嗎?”

那倒不是,崇禎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烏龜轉世,但還是有很多好官員。當年追隨崇禎帝自殺的官員舉家自殺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監自殺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戰鬥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宮女自殺的也有三百餘人。

得,咱這一說就說的有點遠了,咱接著題主的問題接著聊。

崇禎的事

話說,絕望的崇禎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時候,光著左腳,右腳蹬著一隻紅鞋,在一件藍色的衣服上留書說:“他這人當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養了一幫子吃嘛嘛不夠,幹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後導致那李自成進了北京城。這事說起來就慚愧,真真的沒臉見老祖宗,只好拿頭髮把臉遮起來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屍體隨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傷害百姓就成!”

而這時間點上的,李自成滿北京城找崇禎帝,就想著整個啥儀式的,也好名正言順的來個繼承大明江山啥的,還整了一通告:“把崇禎帝獻出來,賞一萬金,給個伯爵噹噹,如果把崇禎帝藏起來,抓到了就滅族!”

結果崇禎帝已經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沒有給李自成這機會。

那麼為了彰顯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擱北京城那東華門外邊,搭了一草棚子,說是靈堂其實是示眾。把崇禎帝和皇后用兩扇門板給抬出來往那一擱,回頭又重新整了兩副柳條木棺材。

四天後,給崇禎帝整了一口紅漆棺,給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給倆人整了兩套衣裳。

這倆具棺槨這一停就是好幾天,只有襄城伯李國楨前去弔唁,跪地上大哭,磕頭都磕的滿臉是血,此後就沒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國楨,而李國楨提出了三個條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寢不能碰,二用天子禮葬崇禎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應了。這就有了後來崇禎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禎帝活著的時候,就沒有給自己修啥陵墓。畢竟當時大明缺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他就沒有顧的上這事。

這咋弄呀?這就只好把崇禎帝和他的皇后埋入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陵墓中。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貴妃的合葬墓。

這葬可以,但李自成沒錢,只能募捐。得,就為這事衙門口給了一批條,讓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時候就十個人,一共捐了233.6兩。

就是用這點錢,開了田貴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槨擱在棺床上了事。為了像那麼回事,還在地面上搭了五個棚子。然後弄了兩隻羊一頭豬,算是祭祀了一下。

後來又召集了百多個人給崇禎帝堆起了墳頭。後來辦這事的趙一桂和孫繁祉又捐了五兩銀子,買來了磚頭瓦塊的,圍著這墳頭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圍牆,這就算完事了。

後來李自成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分分鐘鍾就讓吳三桂之流帶著滿清給秒了,接著吳三桂為了表達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現啥岔子,這吳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給勒死了。得咧,這大明也就結束了,而滿清就正式的入駐了中原。

那麼滿清為了籠絡籠絡人心,這就把崇禎帝那墓,就命名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這開始叫出來的。

而且還在地表上營建園陵建築。

這事估算得用銀子三千兩。其中奉旨撥銀一千五百兩,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兩。可這奉旨撥的銀子,這工程所就不知道從哪裡去領,而那募捐的也就只達到了六百五十兩。後來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籌集了一千兩,這離那預估的款項差著老大一截。後來吳三桂又捐了一千兩,得咧,這就湊活著開了工。

這到了乾隆手上的時候,又進行了一次修繕。其實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頂個名頭。這事就結束了。

所以是誰把崇禎帝葬到了思陵,應該是李自成,因為當時沒有李自成點頭,誰也不敢啊。但實際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趙一桂。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導讀:明朝的皇陵只有崇禎皇帝的思陵是個例外,因為作為明朝的末代皇帝沒有人給他大費周章修建帝陵。在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後,先是李自成給他草草的收斂起來葬入田貴妃的墓中,所以說思陵是由貴妃陵寢升級到帝陵的。到清朝入關後為籠絡漢族人心才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帝陵改葬和地上陵墓建築,這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思陵樣子。


歷史背景: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末年,內憂外患國家已經日暮西山。國內的農民起義軍如火如荼,關外的後金政權咄咄逼人。當李自成的起義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絕望的朱由檢上吊自殺,死時披髮跣足留書寫: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崇禎皇帝的安葬

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野心勃勃的攻入紫禁城打算俘虜崇禎皇帝然後搞個改朝換代的儀式好顯得大順順理成章的繼承大明。但是始終沒有找到崇禎,於是李自成發佈明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因為這個和朱棣和建文帝的靖難之役不同,必須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後來發現原來剛烈的崇禎皇帝早就自殺殉國了,真實的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根本不給李自成這樣的反賊這樣的機會。李自成在北京東華門外設置靈棚,把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裝殮到棺木中停靈。還不錯崇禎和皇后入殮的時候穿戴依然按照禮制,帝后分別用紅、黑柳木棺材成殮。

但是由於崇禎屬於自殺,所以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大明王朝轟然倒塌的一天。況且死的時候才三十多歲,所以根本沒有給自己準備陵寢,有限的錢財都拿去平定叛亂了。弄的自己身後都沒有地方可以安葬。

李自成也是為了籠絡人心,他還打算讓自己的大順王朝能夠綿延百年呢。所以也比較仁義的依照天子禮儀安葬了崇禎。但是他不可能從搜刮來的鉅額白銀在重新給崇禎打造陵寢,那得多少年啊。所以他挖開兩年前去世的田貴妃的陵墓,把崇禎和皇后葬到了田貴妃墓中。這田貴妃墓的規格肯定不夠天子墓的標準,也就湊合算了。因此崇禎的思陵是唯一由貴妃墓升級過來的。



那麼我們來說具體安葬的寒酸狀況,由於大順政權沒有撥付專項資金來修陵和安葬。所以進展緩慢,然後只能組織募捐。十個人走了兩百多兩銀子這就是安葬崇禎皇帝和皇后的所有費用了。再次祭奠完成後下葬關閉墓室。由於田貴妃去世後僅僅兩年明朝就滅亡了,所以地上建築都沒完工。等崇禎下葬後,大夥又湊了五兩銀子給壘了一圈圍牆。安葬工作就算完成了,作為大明王朝的末代帝王確實非常寒酸的沒有哀榮的帶著對江山的眷顧去了。


清朝入關後再次修繕

順治元年滿清入關遷都北京,為了籠絡人心和迅速穩定社會秩序。清朝決定重修思陵,一來是昭示大明已滅;二來是給老百姓看我們是善待前朝皇族。我們是從大順政權手裡得的天下,不是大明。

順治時期主要是的修建主要是對思陵營建、張皇后改葬德陵。就這點事磨磨蹭蹭的弄了多半年到了順治二年才完工。到乾隆時期重新修繕了一番,所以才是我們現在大致看到的樣子。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崇禎和周皇后死後,由李自成下令安葬在北京昌平原來埋葬崇禎寵妃田貴妃的墓壙裡。

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後,幾天後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當時明朝的兵部主事劉養貞自己出錢買了兩副柳木薄棺把他和周皇后的屍體簡單裝殮起來。

後來,李自成出於安定民心的考慮,覺得應該予以妥善安葬,就拿出質量較好的紅漆棺和黑漆棺各一具,重新裝殮了崇禎帝、後,並且命令順天府擇日將崇禎帝、後下葬在昌平銀泉山原來埋葬田貴妃的墓壙裡。

因為崇禎帝屍體有棺無槨,負責監葬的大順禮政府主事許作梅臨時決定把田貴妃的棺材從原來的木槨中取出,用它裝了崇禎帝的棺材。

按照慣例,一個皇帝即位後就開始為自己營造陵墓,但崇禎初年御用堪輿學家在天壽山明陵地區踏遍群山,竟沒有找到一個風水好的地方,因此為崇禎帝修建陵墓的事情一直拖下來。後來崇禎帝看中了河北遵化馬蘭峪的一塊地方,可是這時明王朝岌岌可危,他的築陵計劃就擱淺了。到了清朝順治時期,遵化馬蘭峪這個地方被選做了清東陵。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朝按照明皇陵的規制,為崇禎帝與皇后、貴妃合葬的這座陵墓加修了地面建築:明樓、享殿和碑亭,命名為“思陵”。在明朝十三陵中,明光宗朱常洛的慶陵、天啟帝朱由校的德陵和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規模是最小的。



聽三哥說歷史


崇禎,差點成為拋屍野外的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其葬禮不僅寒酸,而且悲哀,最後還是葬進了妃子的墓中,還算落土為安。這主持下葬的不是皇親國戚,也不是顧命大臣,而是一個尋常小吏。


1、

崇禎皇帝,可以說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但明朝跟一座被蛀蟲掏空了大壩一樣,已經漏水厲害,所以崇禎皇帝再怎麼努力都無力迴天。大壩只要外物輕輕一撞,就會四分五裂,化成洪災席捲天下。

李自成進京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皇帝早就聽說李自成的手下見女人就佔,見錢財就搶,所以為了皇家的顏面,為了自家的女人不受辱,於是出現了以下一幕。

貴妃們,你們好好去吧,朕等下就來陪你們!

貴妃們拿起毒藥,骨碌碌的喝了下去:夫君啊,來世有緣,還做你妻。

命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然後拿起寶劍對著公主一陣亂砍:女兒啊,不是爹爹不愛你們,而是不能讓你們受辱,我無臉在九泉下去見列祖列宗。

崇禎和太監王承恩逃到皇宮後的煤山,崇禎找了棵歪脖子槐樹,以發遮臉,然後看了眼大明江山,吊死了。王承恩找了棵海棠樹,也掛上去了。

歪脖子槐樹,以發遮臉,寓意心懷有愧,無臉見人,這崇禎至死還是很講究。

2、

李自成就沒那麼講究了。

李自成進京,本來還想在崇禎面前耀武揚威一番,羞辱一下,哪知道連人都找不著,於是發火下了命令藏匿者滅族,獻帝者封侯。

這時崇禎披頭散髮在樹上掛著呢。

找了三天,愣把李自成的火氣給弄沒了;找到崇禎後,為了爭取民心,李自成就搞了一出設靈堂拜祭的把戲。

雙塊門板往東華門旁一放,將崇禎皇帝、皇后屍體一撂,大臣們來拜!

崇禎這時很慘,還穿著內衣褲,鞋上煤山時掉了一隻,就這樣躺在門板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真心假意的都有。真心的三十餘人號陶大哭,哭皇帝,哭大明江山;假意的七十餘人拜了一拜站在一旁感嘆世事無常,其餘的都是打醬油走過場來看熱鬧的,誰知道李自成會不會秋後算帳。

李自成沒錢,打心眼兒沒打算把搶來的錢安置崇禎,但為了招攬李國楨,總算答應以天子之禮葬崇禎,停屍三日已經發臭的崇禎皇帝可以入土為安了。

李自成命令太監買棺材,省錢嘛,最廉價的柳木最合適。


3、

下葬找不到地兒!

崇禎生前內憂外患,一直沒時間和精力修自己陵墓。李自成還在為戰事焦頭爛額,也不可能為崇禎來風光大葬修陵墓,聽說田貴妃的陵基還未完工,得,三人葬一起吧,於是下令昌平州全權負責此事。

昌平州銀庫也是空的!

昌平州有個小吏叫趙一桂,比較有良心,自家皇帝死了,至少得入土為安吧,於是召集鄉紳孫繁祉、白紳、劉汝樸等十人,湊了二百多兩銀子,作為開墓封墓的花費。

當地百姓又湊了5兩,作為祭祀、修築圍牆之用,崇禎的後事總算完成了。

崇禎下葬過程很簡單。

李自成為招攬李國楨答應以天子之禮下葬崇禎,一毛不拔下令昌平州全權料理後事,小吏趙一桂出頭,召集鄉坤當地百姓籌資二百多兩銀子作為花費,完成了李自成口中的“風光大葬”。

後來清朝為了籠絡人心,向漢人示好,減低漢人的抵抗之心,定崇禎三人墓為思陵,康熙出銀一千五百兩,百官出資一千五百銀,拖拖拉拉一年後,吳三桂又捐了一千兩,進行了一次修繕;乾隆又作了一次修繕。



崇禎下葬是昌平州小吏趙一柱牽頭,鄉坤和當地百姓籌資完成的,與李自成無關,與清朝無關,就這麼簡單的事兒!


西遊夢紅樓


崇禎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亡國之君。他雖然是自縊而死,但最後卻還是被葬于思陵當中。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當中去的呢?


這點在史書當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即顧君恩以告自成。其實把他葬到陵墓去的不是明朝的官員,而是崇禎的死對頭李自成。李自成本來沒有打算安葬崇禎,只不過明朝有很多臣子堅持要這麼做,因為呼籲的聲音太大,李自成沒法裝看不見,所以他就草草將崇禎埋到了思陵當中。要是這些臣子不堅持的話,那麼崇禎或許就真的沒有辦法進入陵墓,而是被就地草草掩埋了。

在清軍入關之後,他們沒有選擇破壞陵墓,反倒是對陵墓進行了修繕。清軍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愧疚,而是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籠絡人心。


史料有記載,清兵破賊于山海關,五月,入京師,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

如果他們對待崇禎的態度非常差的話,肯定會激起人民的反抗。他們知道自己是外來者,所以在處理這種事的時候還是非常謹慎的。如果真的觸怒了民眾,那麼清朝就沒有辦法很好地維繫統治,從這點來看,清軍明顯比李自成要高明得多。

其實在百姓心中,崇禎的地位還是挺高的,要知道,崇禎並不是被人殺死,而是自縊而死。他在死前表示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敵人不傷害百姓。

史料有載,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很多皇帝都是自私自利的,而崇禎和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崇禎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為國為民這四個字,他無愧於百姓的敬仰,他的行為的確讓很多百姓免於受難,因為崇禎已經做到這種程度,李自成的確不好再造殺孽了。


還有,崇禎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亡國的責任其實不在他,很多對崇禎不瞭解的人,覺得崇禎之所以自縊而死,是在贖罪。可大家要知道,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和崇禎的關係其實是不大的,崇禎自從執政以來,一直致力於剷除奸賊,還天下一個太平,只可惜明朝大勢已去,崇禎一個人根本抵擋不住時代的浪潮。

史料有載,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

如果當政的不是崇禎,那麼清軍入關的速度可能會更快,正因如此,在百姓心目當中崇禎的地位是很高的,如果清軍褻瀆了崇禎,那麼他們即使沒有膽量反抗,也絕對不會真心歸順。

值得一提的是,崇禎雖然被葬于思陵,但思陵原本並不是屬於他的,思陵原來是貴妃的陵寢,後來經過改裝,這才變為皇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崇禎當時還很年輕,所以他沒有修建陵墓,而且修建陵墓的開支非常龐大,崇禎是一個明君,他把國庫裡面的錢都用來當做軍費,自然沒錢去修建陵墓。


夏目歷史君


這是個十分有趣卻又讓人很唏噓不已的問題。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這個我們都知道,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在崇禎自縊之後,是誰替他安葬的呢?又是怎樣成了今天的樣子呢?

腐政造起義

崇禎皇帝其實說不上昏庸,甚至說他還是一個比較勤政的皇帝,但是此時的明朝也不是他一人之力可以挽回,而且崇禎在改革中也沒有貼近群眾,瞭解群眾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也造成了群眾的不滿與反抗。在明末的時候,由於國家非常的腐敗,造成民不聊生,爆發了一場嚴重的農民起義,在這場起義中帶頭的就是李自成。原因原來是崇禎在位的時候,他的一道聖旨,讓李自成無緣無故的就失去了自己養家餬口的職業,所以李自成發動起義,企圖推翻這個早已破敗的王朝,希望親眼見到崇禎皇帝,去質問他為什麼要那麼做,為什麼要這樣逼迫人民。



當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已經自殺了。當時的李自成也是非常無奈,沒能見到皇帝,但是十分開心,因為他終於推翻了這個王朝,而且此時擺在他面前的還有一個問題,怎麼安葬崇禎帝?

皇帝怎麼葬?

我們都知道,皇帝的陵寢是非常的豪華,如果他生前有自己建造陵寢的,李自成只需把他送進去就好了。不過明朝末年,社會是非常動盪,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有多餘的精力給自己建陵墓,這也就導致了他沒有地方可以安葬自己。


李自成想著以前的皇帝都有自己的陵墓,而朱元璋的陵寢就是天壽山。他想著讓這個崇禎皇帝也安葬在那裡吧。只不過那個地方已經成為戰場,也沒有崇禎皇帝的安息之處了。在李自成眼中,這本來就是一個昏君,所以李自成想就這樣放著不管了。後來在太子朱慈烺的再三懇求之下,李自成才答應給這個崇禎皇帝找一個安息的地方。

當然,嘴上是這麼說,他當然不會去費那個力氣安排,於是就找到手底下一個官員趙一桂,讓他領了這個活。於是趙一桂首先是找了兩個好棺材,然後把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分別裝在了兩個棺材裡邊。這時候一開始的問題又來了,把他們安在哪裡呢?這時候有人就想到了崇禎在世的時候,葬於十三陵的田妃,所以打算讓崇禎皇帝和皇后與田妃合葬在一塊。雖然說帝王如妃墓,而且還要開墓有點奇怪,但也只能這麼做了。

打開很艱難

明朝的陵寢為了防止盜墓賊的進入,在封墓的時候是花了大本錢的,所以在打開田氏陵墓的時候,找了好多的工人花了四天四夜才把這個陵墓給打開。

當時李自成雖然說答應要安葬崇禎皇帝,但是卻沒有撥款。所以後來是趙一桂在陵地附近募捐,才募得了233兩銀子,如今為了打開田妃墓已經200兩了,錢不夠花了。


到了安葬崇禎皇帝的時候,趙一桂的手裡只有33兩銀,他就用這33兩銀子,把崇禎皇帝隨便葬了。當時村民們覺得他畢竟是一代帝王,陵墓如此寒酸,所以說又湊了點錢,在他的墓周圍圍了一圈磚,算是就這樣草草的過去了。

大清的修葺

今天的崇禎墓自然沒有那麼不堪,那是因為在大清入關後,順治皇帝為了體現自己是上天的選擇,也為了更好的籠絡漢族的人心,於是對當時破敗的崇禎墓又重新修葺了一番,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樣子。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攻破紫禁城。眼瞅著大明大勢已去,崇禎悔恨不已。他無法面對列祖列宗,更無法面對天下臣民。

萬分愧疚之下,崇禎先是勸說皇后周氏捨身取義。“大勢去矣,爾為天下母,宜死!”周氏自縊而死。其後,崇禎也用三尺白綾在煤山了斷了自己,陪同他一起殉國的,還有貼身太監王承恩。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的死,確有一點悲壯的味道,但是,更多的則是悲慘。崇禎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歷史卻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這是悲慘的開始。崇禎死後,身為一位帝王,被人草草埋葬,這又是悲慘的結束。

原來,李自成進京後,不久便發現了崇禎和周皇后的遺體。為了招降襄城伯李國楨,李自成答應了其條件——以天子之禮厚葬崇禎。

可問題是大明內憂外患之下,崇禎並沒有來得及修建自己專屬的陵寢。無奈之下,李自成遂決定將崇禎帝,後合葬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田貴妃墓。

當然,李自成作為大順農民軍的領袖,一直都是崇禎的死對頭。對於埋葬崇禎之事,李自成並沒有那麼上心。很快,李自成便將此事轉交給了順天府,對於合葬所需費用,李自成也隻字未提。順天府也不是省油的燈,又將皮球踢給了昌平州官員。天下大亂之際,昌平州府庫空虛,一貧如洗,昌平州也拿不出錢來。吏目趙一桂沒辦法,只好去向士紳募捐。

東挪西湊之下,官紳們掏了幾百兩銀子,在趙一目的主持下,就這樣將崇禎帝、後草草的葬入了田貴妃墓。

田貴妃墓雖是貴妃墓,卻無比寒酸,就連地上建築都沒有。滿清入主中原後,見崇禎皇帝陵墓如此不堪,為了拉攏漢族地主和明朝舊臣,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后,將田貴妃墓命名為思陵,並修建了地上園寢建築。

思陵,思陵,誰又能想到,大明的哀思,最終竟是由來自白山黑水的滿人所遙寄的,崇禎泉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