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攻打天京太平軍殺光搶光,不少士兵因此發了橫財是真的嗎?

加我十上帝耶穌


是真的,湘軍在滅罪惡的流氓邪教組織。

我就不明白一個個中國人為什麼要加人一個邪教組織?而且擁護幾個霸佔女人的老流氓賣命真是想不通,純粹是一群土匪流氓邪教惡毒的土匪隊伍。

不是打天下為百姓的正義之師,用正規的渠道反清為百姓利益著想的正義之師也許反清早就成功了。

湘軍滅邪教是正義之戰,殺光!搶光!燒光!應該的。

做炎黃子孫始終要站在正義方面,嚴厲打擊任何反自然反人性反社會的邪教組織。


文化領域學習愛好人員


曾國藩的湘軍在圍攻太平軍天京兩年多,在1864年7月,天京淪陷,忠王李秀成輔佐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而走,其餘戰士不是戰死就是被俘。

湘軍是地方團練起家,清政府不發軍餉,一切費用依靠自給自足。如何自給?除了徵稅和募捐,就是依靠搶劫了。曾國藩、曾國荃弟兄為防軍變,對軍士搶劫是睜隻眼閉隻眼。

湘軍攻打天京,軍士就是盼望破城之後好大發一筆橫財,因而湘軍進城後,就開始了肆無忌憚的大搶劫。他們先挖王府,再挖地窖,接著就挨家逐戶地搜搶居民財物,直到掘墳盜墓,甚至連不少建築物上的木料也被拆下來,從高牆上吊出,裝船運回湘南。除了搶錢財之外,還有一個重點是搶婦女,他們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在大街上拽曳青年女子,“哀號之聲不忍聞”。凡40歲以下的婦女,幾乎全被他們姦淫或擄掠回湖南販賣。

湘軍在退回湖南時,長江上下,到處是湘軍滿載贓物和婦女的船隻,在震天動地的哭罵聲中押向湖南,延綿月餘不斷,許多老年人為救護自己的女兒或兒媳,許多幼兒因哭喊著和媽媽難捨難分而遭殺。有漂亮的成了自己的老婆,有的給了親朋好友做媳婦,所以,湖南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有說從南京帶回的“大腳婆”媳婦之說。整個攻陷天京的燒殺搶掠過程中,曾國藩和其胞弟曾國荃及其親信將領,根本不予以制止,甚至自己還親自參與,有記載曾國荃“此中獲資數千萬”,“除報效若干外,其餘皆輦於家。”

當時城門被攻破時,城中還有3萬餘人,除去當時所有的太平軍對外,城中還有2萬的百姓。被俘的太平軍及壯年百姓大半為湘軍扛抬所搶劫的財物出城,有的太平軍指引湘軍尋找藏匿財物的地方,之後便被放走。而城中老弱的平民不能挑擔又不能貢獻財物,都被湘軍殺死,沿街死屍十有八九都是老人和小孩。有的湘軍以殺人取樂,被殺者哀號之聲響徹雲霄,慘狀令人髮指。這樣的大屠殺一直維持了10多日。

湘軍每當他們搶掠完一處王府或民宅後,便隨即把房屋付之一炬。有人記載當時的情形,及至當時傍晚時分,全城已經變成一片火海,煙起數十道,屯結空中不散,如火山,紫絳色。

湘軍攻破天京的搶劫、殺人、防火的暴行,被曾國藩的心腹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中完整的記載下來。

趙烈文在曾國荃圍攻天京時,被曾國藩派遣到曾國荃身邊,專門負責協助攻城適宜,他的記載,有絕對的可信度。他在《《能靜居士日記》中寫道:“城破之日,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於湘軍,恰逢六月,屍骸塞路,臭不可聞;計破城後,精壯長毛除抗拒時被斬殺外,其餘死者寥寥。大半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後即行縱敵。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情殺死。沿街死者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傷,或十餘刀,數十九,哀號之聲達於四遠,秦淮長河,屍首如麻其亂如此,可為髮指。”


天京遭此浩劫後,這個昔日繁華的都市滿目殘牆斷壁,遍地破磚爛瓦。

在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時,面對這幅殘破景像也感到“善後無著手”,說“一座空城,四周荒田”,“無屋、無人、無錢是管,葛居此亦當束手”。

後來,連曾國藩自己也不得不承認說,自五季之後生靈塗炭殆無逾於今日。

由此可見,戰爭的破壞性有多大。


南宮外史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湘軍攻打天京之時,的確存在一些暴行,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怎麼洗也洗白不了。這個罪責倒不能推到滿清身上,畢竟攻打天京的是漢人組成的湘軍,統帥是曾氏兄弟。

古代當兵很多時候就是為了混口飯吃,知識分子寄希望考取功名來改變命運,沒有文化的就只能憑藉武力來改變人生。當兵吃糧,立有戰功,是有褒獎的,若能從兵痞榮升為長官,則更是光宗耀祖、顯赫門庭,讓後世子孫臉上都有光彩。當然,這一切是要拿命來換的。

戰爭是征服和屠殺,並不是開粥廠做善事,想讓一個戰士奮勇廝殺,是要給予一定好處的,沒有好處誰也不肯賣力。於是乎,破城之後大搶三日成了長官們給士兵注射的興奮劑。

看過電影《投名狀》的朋友想必還記得,當初龐青雲蠱惑鄉民當兵打太平天國的口號就是“搶錢、搶糧、搶娘們”,這番話儘管從姜午陽口中喊出,但給予他這種觀念的是大哥龐青雲。一個普通的鄉民在這種蠱惑之下,不顧惜生命與太平軍廝殺,為的就是多搶好處,戰爭結束後可以給家人帶來一些優質生活。

曾氏兄弟同樣用這種口號鼓舞湘軍士兵,單靠區區一點軍餉和一碗飽飯是滿足不了士兵的貪慾的,他們為了誰而戰?真為皇帝和大清國嗎?我想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泥腿子苦哈哈是沒有這些高大上的家國情懷的。他們的宗旨就是打、殺、搶,多殺人、多搶東西,最好能當個小官。

這些湘軍士兵是踏著兄弟和同袍血水才攻打到天京的,此時早已殺紅了眼,破城之後是無法制止住他們的殺戮和搶奪的。與其派人去管,不如放縱他們去殺、任由他們去搶。殺夠了,搶夠了,自然就消停了。

說到底,最大獲益者還是最高指揮官,鉅額財富和光榮形象永遠是屬於他們的,士兵們就算搶的再多,加在一起也不如他們佔據一所王府得到的財富多。

古往今來,貫通東西,戰爭的性質都是一樣的,十字軍東征不也是打著宗教旗號搶掠嗎。因此,沒有必要去唾罵這些湘軍,戰爭就是如此,太平軍也是如此,一路廣西殺到南京,不就是靠著殺與搶嗎?說到底,都是一丘之貉,沒有必要偏袒任何一方。


大獅


是真的,千真萬確的真。

曾剃頭是白叫的嗎!

曾國藩此人不把太平天國人當做人看的,我們請看他的《討賊檄文》:

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殆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旁觀,不思一為之所也。 自古生有功德,沒而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雖亂臣賊子,窮兇極惡,亦往往敬畏神袛。李自成至曲阜,不犯聖廟;張獻忠至梓橦,亦祭文昌。粵匪焚郴州之學宮,毀先聖之木主,十哲兩廡,狼藉滿地。所過州縣,先毀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嶽王之凜凜,亦汙其宮室。殘其身手。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滅,此又鬼神所共憤怒,欲一雪此憾於冥冥中者也。

果然是大文化人“壞”起來最厲害。區區幾百個字就把自己率兵為滿族清政府討伐漢族“反民”的行為,與捍衛中國文化的“國脈”“道統”聯繫起來了,使之具有了護國,護法、護教和維護華夏正統的正義性和合理性。

這一“師出有名”的“大招”頗為有效,既迴避了太平天國強調的滿漢之別,也爭取了群眾基礎。

反手就把太平天國教民踢進了夷狄之類。火毀孔孟牌位之餘,連關公和岳飛他們也砸,孰不可忍也!

榭文告訴天下說,李自成,張獻忠人家當反賊也尊重孔孟呢,也敬關公和嶽武穆呢,大清朝廷更尊重孔孟了,也給岳飛和關公四處修廟呢,大清成了維護華夏正統的正義一方。

果然厲害!好一支筆。

所謂“非我族著,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左傳·成公四年》

既然太平天國的教民們自願放棄華夏文教,信夷狄之文教,自然他們也沒有資格享受儒家的“仁義”和“敦厚”了。

凡是被俘的一律挖目凌遲,投降的也砍頭無赦。自古以來的融合俘虜兵慣例也一概廢止,都是些非人類之思想的人形夷狄類動物而已,萬不可按照千年慣例補入我方軍隊,殺!

李秀成投降了,殺,石達開投降了,殺,十幾歲的幼王捉住了,殺!

看,所有的太平軍都殺完了,財產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無主財產,士兵們撿拾一點運回湖南老家孝敬父母,養育孩子豈不是應該的嗎?

兵戎經年,不能盡孝之外,還常常害父母擔驚受怕,真是不忠不孝呀!

然後,撿拾點財產回家補償父母,豈不是我華夏文教之正解嗎?

正所謂“光宗耀祖”乃是第一孝也!

說什麼殺光,搶光,說什麼發橫財。

士兵們兵戎勤苦之後,撿拾點無主之財回家孝敬父母,乃是光大文教之舉。

這不是葭明通在這裡胡亂地聯想,是曾國藩從他招募士兵就開始宣講的他的軍隊福利之一,

厚餉重賞可自主發財,戰後回家做財主。

說真的,如果湘軍士兵們沒有發財,如果不是湘軍士兵們戰後有了回家做財主的資本。

曾國藩戰後遣散湘軍怕是沒有那麼容易,早出兵變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1864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圍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此時已經圍攻了兩年多還沒有攻打下來。於是曾國藩寫信給李鴻章這個徒弟,請求他率軍支援曾國荃,李鴻章鬼精鬼精的,沒有答應老師的請求,反而說要幫助浙江的左宗棠剿滅太平軍。李鴻章的想法是拿下天京是不世之功,不能同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搶功勞;再者,天京太平天國的府庫很多,也不能同湘軍搶;慈禧命令李鴻章攻打天京也是想讓李鴻章分曾國荃的戰功,不能一頭獨大,這也讓曾國荃打下天京後有所顧忌,不敢任意妄為。(影視劇中的太平天國軍隊)

曾國荃的湘軍打下天京後的安排?

湘軍於1864年7月19日破城,破城後曾國荃的湘軍首要目標是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的屍體下落、太平天國守衛天京的主要將領、天平天國的府庫,這是湘軍的首要目標,一旦這些目標完成,士兵們馬上開始了劫掠。

根據《紐約時報》對1864年7月湘軍進入天京城的描述,湘軍普通士兵搶的東西非常少,沒有多少糧食和錢財,他們搶的是女人(四十歲以下的)、民眾的布帛、傢俱、木料等一應俱全,男人大都被屠殺了。據當時的清人記載:

“泊船水西門,見城上吊出木料、器具紛紛。”

搶掠的女人、傢俱、木料紛紛裝船,楊帆起航運送到湖南老家去了。

30年後,譚嗣同曾經到南京,南京城的人都大罵湘軍,說他們進城後見人就殺,女人財帛盡入湘軍,有價值能搬走的幾乎都搬走了,過了幾十年,南京還沒有恢復元氣。

這是湘軍士兵的所作所為,肯定有不少人獲得不少財富。(曾國荃像)

曾國藩如何處理慈禧的上諭?

1864年8月11日,慈禧太后給曾國藩下達上諭,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洪秀全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並且將首級送達各地,震懾起義軍;第二條,將李秀成、洪仁達解送京師,審查後處斬;第三條,太平天國的“聖庫”裡面有多少財寶,要上交。

曾國藩不愧是曾國藩,洪秀全的屍體被挫骨揚灰,骨灰用炮彈打到了長江中,什麼也沒有了;至於洪仁達(洪秀全的二哥)、李秀成也沒有送到京師,而是就地處決了,送到京師不知道李秀成等人又說出些什麼事情,肯定要坑死曾國藩等人;天平天國的府庫被大火燒沒了!金銀是燒不壞的,哈哈哈。

曾國荃等人私自處理了天京太平天國的府庫,譬如戰死、受傷者的撫卹金,有功軍士的賞賜,軍隊各級軍官的賞賜,二一添作五,全部瓜分了。

慈禧太后對此事的處理也非常高明,湘軍攻下天京的功勞不賞賜,對湘軍犒賞也沒有,就此兩清了。

其實太平天國平息後,慈禧開始裁撤湘軍,打壓湘軍的各級官僚,重用李鴻章,用來制衡湘軍。


穿越再現彼岸


晚清時期,朝廷軍隊非常羸弱,無法抵擋太平軍的攻勢。在這種危急關頭,曾國藩組織的湘軍橫空出世,作為主力軍隊與太平軍抗衡,漸漸扭轉了戰爭局面。湘軍本事強大,但他們是軍隊,不是慈善家,在攻佔此城後,開始了一場大擄掠。最後,年輕女子無一倖免,每個小兵都發了一場橫財。

1865年,作為湘軍主將之一的曾國荃率領部下攻克天京,城破當天,他心情興奮,當即寫摺子向朝廷彙報喜訊。但是幾天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嘉獎,而是一頓指責,雖然有些不合常理,不過這指責卻也事出有因。

曾國荃的部下有兩個特點,貪財能搶、殘忍好殺。湘軍將天京包圍後,由於發不出軍餉,因此士兵經常進行搶劫,連農民做飯的鍋碗瓢盆都不放過,霸佔女子的事情也不少。當時太平天國為了應對城內糧荒,將許多婦女兒童放出,讓他們自尋生路。這些人一出江東橋,就遭到了湘軍攔截,大部分被扣留營中,年輕女子無一倖免。

面對這種情況,曾國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他看來,軍隊譁變比軍紀敗壞更可怕。於是士兵的作風越來越像土匪,他們之所以在喝著稀飯的情況下能堅持下來,全靠著一個信念:太平天國經營多年,城中金銀財寶無數,一旦攻克,每個人都能發財。

城破之後,湘軍裡的每個人都搶的盆滿缽。太平天國僥倖生還的人,全部成為幫湘軍抬寶物出城的苦力。經過一個多月的燒殺搶,每個士兵都發了一筆橫財,城內的金銀珠寶被洗劫一空,甚至連建築木料都被拆下,從城牆吊出,運回湖南。

頓時長江上面船隻滿帆,載著各種財物,日夜不停向湖南行進,太平天國的鉅額財寶,最終大部分落入湘軍手中。由於運輸財物聲勢浩大,加上路途遙遠,一時間湘軍的行為傳遍全國,曾國荃也被稱為“老饕”,受到了清廷責罵。


我來讀歷史


鴨片戰爭後,清朝國庫空虛,無力發放軍餉,為鎮壓太平天國,清廷允許地方官員招募鄉勇,為國出力。曾國藩花巨資訓練湘軍,在湖口之戰中,太平天國大敗湘軍,曾國藩急得跳水自殺。朝廷不給錢,自己花的代價太高了,兵敗了,不想活了。曾國藩被手下救起,重振軍威,只能以戰養兵,果然攻無不克。1864年攻破長毛京師天京,湘軍無所不用及極。官兵都發了橫財,湘軍從此崛起。


劉坤忠120


我們先來看看湘軍裡面都是些什麼人,在招募初期,曾國蕃就規定湘軍主要招募健壯樸實的山鄉農民,跟太平軍的人員差不了多少,當兵的打仗圖啥,除了那點月俸外也沒別的進項。殺了太平軍,金銀財寶擺在眼前,平時曾國藩治軍嚴格,當兵的也沒有機會也不敢。這會算是放了羊了,當官的睜隻眼閉隻眼,不拿白不拿。


向陽花開7290


一點兒不錯,要不曾國藩怎麼老老實實的主動解散了大部分湘軍,一方面是不讓朝廷懷疑其心有異,另一方面他也知道照這樣下去湘軍戰鬥力很快就會被腐蝕一乾二淨,果然,不久之後的甲午戰爭,從湘軍系衍生出的淮軍就生動的證明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