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雲雷蘇州見“工匠精神”:藝壓當行人·蘇州後記

源 @ Luckily鳶絡

為了你5毛錢門票都不願意花的人,你怎麼能說你的藝術有價值”

“為了你5毛錢門票都不願意花的人,你怎麼能說你的藝術有價值”。這是去蘇州的路上聽到的一段電臺節目中的一句話。

關於“藝術”兩個字,不知道從何時起,被捧到了金字塔的塔尖兒,而“藝術家”三個字的門檻兒卻越來越低了,拿著“藝術家”的招牌的人越來越多,彷彿一提所謂藝術就“高潔傲岸”,一與金錢沾邊兒就是“一身銅臭”,所以才有了現在流傳甚廣的一句話“藝術家都是餓死的”。

直至今天,我依然認同著那句“商演是最好的磨刀石”,不是說過於物質,而是這就是現實,你說你的東西有多好,沒有人願意去花錢,再藝術也沒有用,現今這個社會,無論從事哪行哪業,都是要吃飯的,有什麼樣的金剛鑽,攬什麼樣的瓷器活。拿相聲舉例,郭德綱遭了多大的罪,德雲社今天才能這樣的紅火,像演員所說的每天台下就坐幾個人,到現在在別的相聲組織也還有發生。

“賣票”這件事,賣不出去,是因為觀眾覺得你不值得這個價錢,賣得滿坑滿谷還供不應求的,像張雲雷,無論紅了眼的人怎麼說,他就是有那份能耐,有觀眾願意花這個錢去捧他這份能耐,對於在這個行當,有人願意真金白銀地去捧,這就無疑是成功的。

清咸豐年間的朱紹文用“白沙撒字”畫鍋,以太平歌詞“圓粘兒”從戲班子改行說相聲,也不過是這行賺錢多的緣故“無時不怕,窮經皓首;勵精矢志,朱紫著身”,到底,藝術再好,最初從事這件事的人除了真心喜愛,怕也都有生活所迫不得不的滋味在裡。

但無論如何,這些成功的藝人,也都有一顆“匠心”。

由張雲雷蘇州見“工匠精神”:藝壓當行人·蘇州後記

“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

去年青島的那篇後記,我寫下的題目是《藝術的匠人》,何為匠人?匠人一詞最早出現在《墨子·天志上》中“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此中的“規”與“矩”引申為技能。實際上“匠人”原本的含義,泛指有一定技能的人群,通過自己的技能創作出一系列人類工作生活所需的產品,把一類在某一領域具有特定技能的人群統稱為匠人。我慣常把那些在大環境下勢弱,卻依舊還在保衛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工作者們稱之為“藝術的匠人”。

他們同實際含義上的匠人一樣,有著同樣值得推崇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的表現。

由張雲雷蘇州場的演出正活舉例,《論捧逗》,子母哏類的節目,傳統相聲,在過去相聲的場子裡久演不衰。張雲雷楊九郎《論捧逗》這個節目說的次數不少,架子還是那個架子,卻每次都能讓人耳目一新,直到今天,他依舊注重細節,每一場的彩排,哪怕一句“往下聽”彩排的時候都要順一遍。

至於敬業,這個話題其實已經寫了很多次了,當年剛手術完坐輪椅上來也得站著說,演出時鋼釘穿了腳,也得硬撐著說完了去醫院,今年所有的場,他表現出來的都是他恢復的很好,沒事了,蘇州演出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他並沒有他自己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無論是跑下臺,還是和當年一到《論捧逗》總會出現的躺在地上,表現的“不足”之處,想必只有坐在現場的觀眾拉近鏡頭,才能發現。

這份“匠心”不止體現在演出上,更體現在“無私”上,蘇州最有名的是什麼?蘇州評彈。

早在無數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媒體通稿中都有提及張雲雷在傳統文化這方面的影響力,如果說他演出時臺下的合唱展現的是他的個人魅力,那麼蘇州的這場演出表現出的就是真真正正地對傳統文化的帶動,

張雲雷的演出在8.3,差不多在8.2號左右,就有粉絲陸續到達蘇州,她們大部分的人選擇的不是去逛景點,而是去當地的評彈社,點上那麼一杯茶,聽聽評彈,2號,3號,4號三天,大概是蘇州評彈社最爆滿的三天了,有呆的時間長的姑娘,在老闆不唱的時候,就和老闆聊了聊張雲雷,老闆是彈了20年評的先生,從專業上肯定了張雲雷的唱,3號當天張雲雷在場館唱了《蘇州好風光》,後來先生說,這首曲子已經被評為他們社點擊率第二高的曲子了,第一高的是那首張雲雷在南京曾一個字一個字去問老先生怎麼唱的《秦淮景》。

北京市曲協主席李偉健評價張雲雷時曾說“小姑娘們由於喜歡相聲,喜歡上了戲劇,喜歡上了傳統文化,這就叫功德無量”,由張雲雷的“匠心”而引發的一系列效應,對推動傳統文化復興無疑是成功的一個案例。

由張雲雷蘇州見“工匠精神”:藝壓當行人·蘇州後記

“藝壓當行人”

在那段電臺裡,鄭好老師到的一個詞,叫做“藝壓當行人”。“錢壓奴輩手,藝壓當行人”這是單田芳先生評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句,也做“錢壓奴婢,藝壓當行”,意為錢多財廣,可役使人,藝高一籌,可折服同行。也就是所謂“能耐欺負人”。

會的精叫有能耐,會的多也叫有能耐,有了名氣那叫能耐大了。德雲社有個小曲兒叫《大西廂》,車禍版的數不勝數了,蘇州這場就是不出意外地又車禍了,而且也奇了怪了,觀眾的詞比演員還瓷實。能讓觀眾合蘇、包容臺上演員的失誤甚至幫忙圓回來,這是演員的本事,為什麼他紅,別人不紅,這就是原因,觀眾看到他的名字就買票,甚至不看節目單,而他的這些本事也的確沒愧對觀眾,才有了“回頭客”,才有了所謂粉絲。

每一個粉絲最初不都是從觀眾過來的嗎,如果沒有真本事,憑什麼真金白銀地捧你,不是說花錢了就是大爺,但也真的是,好歹進來看演員演出,高低不講,總要看到一個你重視我的態度,“衣食父母”這四個字,不是掛在嘴邊的,時代進步到當下,那些特地用來諂媚觀眾或是迎合觀眾的糟粕刨除是應當的,但是互相尊重,才是能“藝壓當行人”的前提。

張雲雷將近兩年來大大小小的演出,並非沒有過失誤,可去看過去的視頻能發現,較大的失誤,無論過後怎麼圓場,他第一個反應是給臺下的觀眾鞠躬道歉說對不起。

這種摯摯誠誠的態度是我喜歡他相當大的一部分原因,經歷過花團錦簇,看過燈火佳話,遇見過百萬雄兵,也感過世態炎涼,若張雲雷一直秉承當下,我倒覺得怕是有一天真能應了李偉健主席的那句話“宛如民國時期的大角兒重生一般”。

由張雲雷蘇州見“工匠精神”:藝壓當行人·蘇州後記

源 @ Luckily鳶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