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泣如訴最動人,阿炳《二泉映月》中的悲憤愁怨

中國民族拉絃樂器興於唐,盛於宋元,至今仍是民族樂器中最重要的一類樂器,其發音柔和連綿,接近人聲,長於抒情,也是各種民族聲樂體裁不可或缺的伴奏樂器中國拉絃樂器的細目甚多,漢族中流行的有二胡、板胡、高胡、中胡、墜胡等,少數民族中則有四胡、巴雅齡、弦子等。各種拉絃樂器的形制、奏法和發音特點大都類似二胡,而在中國運用最廣泛的也是二胡。二胡,稱為胡琴、南胡。內外兩弦,五度定弦法,全部音域共三個八度。兩弦間夾以馬尾琴弓,在靠近共鳴箱處擦弦發音。左手按弦有揉弦、滑音等手法,也可虛按發出泛音;手運弓,有連弓、斷弓、抖弓、跳弓拋弓等手法。發音柔和、醇厚、連貫,宜於演奏歌唱性的抒情曲調。是拉拉絃樂器中最多用於獨奏的樂器。其他拉弦類獨奏樂器如京胡、四胡、馬頭琴和墜胡(墜琴)等,多為胡琴的別稱,或從胡琴演變來的。

如泣如訴最動人,阿炳《二泉映月》中的悲憤愁怨

民族拉絃樂器

胡琴的前身,可追溯到約11世紀前北方少數民族流行的拉絃樂器一奚琴,宋代叫琴。宋代沈括撰《夢溪筆談》卷五中最早載有胡琴之名:“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胡琴一名大約與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胡人”)有關,跟“胡騎”、“胡旋舞”、“胡服”一樣來歷。到13世紀左右,胡琴已盛行全國,並逐漸衍生出多種大同小異的拉絃樂器。沈括在《補筆談》中曾記有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有個叫行的樂工,他在一次表演嵇琴獨奏時中途忽然斷了一弦,但他並末中止演奏,而立時在另一根弦上奏完了全曲,這可能算是最早的胡琴獨弦操了,可見當時不但有胡琴獨奏形式,而且已有相當熟練的換把技巧和較高藝術表現力。

如泣如訴最動人,阿炳《二泉映月》中的悲憤愁怨

《夢溪筆談》

傳統的二胡曲一般都較抒情,篇幅不大,許多是從其他獨奏小曲或絲絃合奏曲衍變來的,代表性曲目有《漢宮秋》《虞舜薰風曲》等近現代二胡曲的發展有劉天華為代表的專業學派,和華彥為代表的民間學派。前者在繼承民族傳統基礎上借鑑西洋音樂技法,通過《良宵》《光明行》等十大名曲及大量練習曲的成功創作,使二胡音樂朝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從民間登上專業教育的大雅之堂。後者仍堅持在民族民間傳統基礎上發展二胡創作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造詣,其創作的三首名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同樣被列為音樂學院二胡專業的高級曲目,充分顯示了中國民間音樂的藝術水平和魅力。建國後,二胡有了飛躍發展,新創作的樂曲大都借鑑了小提琴的創作經驗和演奏技術與傳統二胡曲有了很大不同。

如泣如訴最動人,阿炳《二泉映月》中的悲憤愁怨

《漢宮秋》

二泉映月音樂是直接述諸人心靈感情的一門藝術,但世界樂苑中真正能催人淚下的音樂作品並不太多,而能使音樂大師感動得落淚的作品更屬罕見。而中國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卻正是這罕見作品中的皎皎者。在傳統二胡曲中,《二泉映月》是最有名的一首代表作。此曲曾被改編為民族管絃樂合奏曲和西洋絃樂合奏曲在國內外上演,其優美如歌的曲調、悲憤交集的情緒,聽來令人無不為之動容,心絃為之顫動,連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徵二聽後也為之感動得掉淚,足見其藝術魅力之大。曲作者是民間藝人華彥鈞,人稱瞎子阿炳。阿炳是江蘇無錫雷尊殿住持道士華清和的私生子,其父精通道教音樂,會多種樂器,尤精琵琶、二胡。而無錫也是一個民間器樂很繁榮的地方,活躍著各種民間雅集班社,如著名的《天韻社》即在此地。

如泣如訴最動人,阿炳《二泉映月》中的悲憤愁怨

《二泉映月》

阿炳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中,濡目染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本人又出身於道教音樂世家,得其父的嫡傳親授,受到嚴格訓練,學會了多種樂器。十餘歲時就能搭班作法事,演奏多種樂器,由於他技藝高超,17歲時就以“小天師”之號名震無錫城。後承父業作了住持,因觸犯清規(與一寡婦同居)而被逐出道門,淪為街頭藝人,賣藝乞討為生。無錫惠山公園內有二泉,阿炳時常拖著疲憊的身軀來到泉邊,望著泉水倒映出的月亮,面對美好的人間景色,想到他淒涼的處境,他不禁感慨萬千,遂將滿腔悲憤愁怨訴諸述音樂,奏出了這不朽的樂音《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是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在建國初親自到無錫找阿炳錄音後商定標題的,當時只錄了兩首二胡曲,一首琵琶曲,兩人約定次年再來錄音。

如泣如訴最動人,阿炳《二泉映月》中的悲憤愁怨

阿炳

然不及次年,阿炳即仙逝。阿炳肚中的大量音樂作品遂成絕響,所幸尚留下了三首作品,這三曲已成為中國音樂和世界音樂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二泉映月》一直被列為音樂學院二胡專業的高級曲目,並不斷在國內外舞臺上演,以其深刻的藝術感染力和高難度的技巧而征服了千萬聽眾,可謂膾炙人口,雅共賞的經典名曲。此曲的藝術魅力在於它刻劃思想感情的準確和深刻,以獨特的作曲手法和演奏技術表達了阿炳那坎坷的一生和內心的不平:泉水雖平世不平,景色雖美人不幸!

《夢溪筆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