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作者丨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剛剛參加完一次熱烈、真誠的討論,但到最後一想:

討論的根本不是一個事情,即便你們都在說同一個詞彙。

為什麼你總說自己記憶力不好:看了許多書、聽了許多課、做了許多筆記,最後卻記不住?

面對複雜問題時,普通人會覺得無從下手、抓耳撓腮。但總有一些人很厲害,他們能夠撥開迷霧在紛繁複雜中快速抓住核心,忽略枝節直擊要害,乾淨利落的解決問題。

但問題是,他們一定不是天生的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這種能力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總有人做出超出我們預期的創新,讓人感覺那麼巧妙並且靠譜,為什麼你沒想到?

一、林毅夫和張維迎的辯論

2016年11月9日下午,第72期“朗潤·格政”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行,林毅夫和張維迎在北大的朗潤園來了一次辯論,許多人說這個辯論可能會被寫入歷史。

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第7次印刷已上市,京東噹噹淘寶有售

他們辯論的主題是啥?

產業政策!

兩個人吵架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關於具體辯論的是是非非我不懂,但從辯論中看他們兩個最初的發言很有意思:

林毅夫的發言:

林毅夫: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國發院朗潤格致舉辦這一次的討論會,我要特別感謝張維迎教授,我們兩個人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秉持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研究,對國家發展的這種責任感。我們各自把看法毫無保留地提出來。我們兩個人可以說是做到不同而和,因為我們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對於學術又是非常認真的學者。因此有不同的看法就講出來。我想也只有這種非常直接的針鋒相對的討論,大家的學術才能夠進步。我也非常感謝我們媒體跟學術界對我們不同看法的關心。當然大眾傳播當中,有時候傳播會有一點刻板化,會有一點卡通化。我們兩個人是有很多共同點的。但是在卡通化,刻板化的流傳過程當中,在很多東西在網上,說是我講的話我都不相信。因此我很相信今天有機會,兩個人面對面,有那麼多學界、媒體、網上、網下的朋友,讓我有一個比較好的機會闡述我的看法。我想談論的標題是“產業政策與國家發展”。我想從我這幾年來一直推動的新國際經濟學的視角來談談我的看法。

在準備這個報告的時候,他們給我一個任務,你先講你的看法之前先定義一下什麼是產業政策,我想定義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會各說各話,談論過程當中就沒有激情。根據我自己的定論,以及我在國際上參加各種學術學會大家普遍統一的定義。產業政策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為了促進某種產業在該國或該地區的發展而有意識地採取的一些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措施包含範圍非常廣,像關稅保護、貿易保護政策,或是稅收優惠、各種補貼,比如說像土地、信貸的補貼,還有像工業園、加工出口區,還有一些對研發的補助,尤其是研究的補助。另外有些國家為了發展某種企業,給到我們企業壟斷權利,或者你要進入這個產業必須有特許,等於限制競爭,讓這個產業有比較高的利潤。有時候政府也可以用採過的方式,對些新的產業,只要你研發出來,就可以比較快地規模化生產,提高競爭力。還有一些強制規定,像現在大家講要綠色發展、節能減排。在美國規定2020到2025年的時候,石油當中必須用低碳的有機石油的比例多少,這時候誘導新的能源產業的發展,這些都是產業政策的表現形式。

......

張維迎也是這麼幹的,他演講開始:

“首先澄清兩個基本概念。

第一個是關於產業政策的含義。我理解的產業政策,是指政府出於經濟發展或其他目的,對私人產品生產領域進行的選擇性干預和歧視性對待,其手段包括市場準入限制、投資規模控制、信貸資金配給、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進出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土地價格優惠等。

這裡的關鍵詞是“私人產品”和“選擇性干預”。政府在公共產品上的投資不屬於產業政策,儘管對什麼是公共產品,經濟學家之間存在意見分歧。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如統一的公司所得稅不是產業政策,但扶持性的所得稅減免屬於產業政策。專利保護是知識產權問題,不屬於產業政策。地區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儘管經常與產業政策伴隨。”

林毅夫對產業政策的定義太寬。按林毅夫的定義,幾乎政府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產業政策,批評產業政策就等於否定政府的作用,就是無政府主義者。這不利於問題的討論。

可以看出來,兩個人辯論都是從概念的定義開始的。如果沒有共同的定義,那麼就是各說各話,沒有辯論的基礎。當然我們也看出來,林和張其實對產業政策的定義差異很大。

這種狀況其實普遍存在於許多會議、討論中,許多熱烈的討論沒有效果的原因是,人們對所討論概念的定義差異很大,每個人在這個概念基礎上的各種觀點都是基於概念的,所以許多時候你會發現別人講的讓你匪夷所思、莫名奇妙。背後可能就是概念定義的差異。

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在吵架,雖然林張的概念定義不同,好在他們都擺出來了,雙方也就能夠理解各自觀點的出發點。更麻煩的是,許多時候討論雙方不瞭解對方對於概念的定義,然後開始吵,最後發現如果他們的概念一致,其實觀點是相同的。

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二、如何快速記住看過的內容?

傳統的心理學認為,記憶可以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而短時記憶就是那個七加減二的原則。長時記憶才是人類最大的硬盤,幾乎可以儲存一個人關於世界的一切知識,不會出現硬盤不足的問題。

簡單說,長時記憶又可以分為情景記憶語義記憶。情景記憶就是跟事情發生的環境緊密聯繫的事情的記憶,記住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的特定事件。這類記憶大部分人都有體會,譬如一個事情過去很多年了,具體說過的話可能都忘了,但還記得那是“一個下雨的下午,在一間貼滿了報紙的房子裡,那個美麗的姑娘balabala"

著名學者汪丁丁說了一個他關於情景記憶的例子:

我年輕時(1971年的某一天)在月壇公園晨讀,突然從濃霧裡顯現出一位老人。他坐在我旁邊,閒聊了一會兒,臨走時告訴我一句話。晨讀的內容早已忘記,但老人的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但我們大腦中沒有那麼多情景,大部分記住的還是一些事實、概念、定義、定律、框架結構模型等的文字性的內容(被稱作語義),我們在學校學的也大部分是這種內容,這種記憶被稱為語義記憶。


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但這些內容是如何被記住的呢?在語義記憶裡面,最被熟知的有2個模型,第一個叫語義層次網絡模型

,類似於上圖這樣的。

這個模型將概念按照邏輯的上下級關係組織起來,構成了一個有層次的網絡結構,即是分級存儲的。根據模型的經濟原則,每一級只存儲該級概念獨有的特徵,比如“鳥”這一級概念只存儲“有翅膀”、“能飛”、“有羽毛”,而並不存儲“能呼吸”等所有動物共有的特徵。如果需要從語義記憶中找信息進行判斷,只用沿著連線進行搜索。例如要判斷“金絲雀是鳥”這個句子,只用提取“金絲雀”這個概念然後沿連線往上級層次尋找“鳥”的概念,如果找到這個概念,則判斷為“是”。

這個模型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如果我們判斷”麻雀是鳥“比”麻雀是動物“更快,因為動物比鳥高了一級存儲。但缺點是在判斷“麻雀是鳥”和“企鵝也是鳥”時,前者更快,但其實他們是在一級上,這個模型就不能解釋了。

進一步的研究就發現人們記憶和提取知識的時候,除了層次性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聯繫的強度,日常或者工作中這種使用頻度越高(從小我們就知道麻雀是一種鳥,但只在動物園看到過企鵝,前者的頻度更高),強度則越高。而強度越高,反映越快。這就是長時記憶裡面的另一個模型:

激活擴散模型,示意是這樣子的:


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說半天上面的內容是想跟大家說:

人們在記憶的時候,要想記得住的話是按照概念的形式進行的。所謂的知識體系

也是概念的關聯。

另外,心理學的實驗和研究都揭示出,高手跟新手的區別是,新手腦袋裡存儲的更多的是現象和零散、片段的知識,而專家的腦袋裡更清爽,因為他的頭腦中知識存儲的方式是概念和觀點、更大更抽象的概念和觀點。他是從上到下的存儲和利用,而新手則相反。


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新手這樣記憶

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專家的記憶

可以看出來的區別是:專家記憶的概念層級更高而新手概念的層次較低!

從上面可以看出,概念對於記憶、知識體系都是基礎的要求。

三、概念能力的價值

簡單理解,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核心本質的反映,包括內涵和外延。是對萬事萬物感知後,對其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後的概括。

如果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概念,就能抓住本質,不會混淆、不會擴大或者縮小,就能準確理解事物。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更本質的思考,這種思考為我們交流、分析、創新提供基礎。

概念能力分2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理解事物的層面,另一個層面是創新層面。

舉個例子,在國家標準裡面定義的汽車是:動力驅動、四個或以上車輪、非軌道承載。理解這個可以區分什麼是汽車什麼不是。

不會深度思考的人,都缺少概念思維

更進一步,汽車是屬於交通工具(狹義上指一切人造的用於人類代步或運輸的裝置),如果再進一步將其理解成一種改變事物位置的人造裝置,就會發現汽車跟馬車本質想通,跟火箭也是想通的。

所以馬斯克既做特斯拉這樣的電動汽車,也做火箭甚至要做地下的快速軌道交通就很好理解了:他認為自己做的是一個事情,雖然我們認為差異很大。所謂的“第一性原理”大致也是這個意思。

欠缺概念能力的時候,就無法將本質類似的東西歸納到一起,就顯得複雜。而概念能力強的人,則會將我們認為“不相干”的事情看作整體,然後考慮的更加深入。

所以概念能力強表現在一個是對於本質的理解深入,內涵外延都清楚(這個是經過深入思考和廣泛實踐來的);另一個是他能夠理解更高層次的概念,考慮問題的時候比你高几個層次。

(本文內容摘自《

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點擊【瞭解更多】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