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是200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在2018年的一次採訪中,赫克曼被問到,如何養育一個出色的孩子?如果讓您給父母們一個養育方面的建議,那是什麼?

赫克曼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建議就是,凡是成功的學習都具有一個始終如一的特徵,那就是允許孩子失敗。"

"不斷的嘗試和失敗,恐怕是學習的最重要的來源。"

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那麼,什麼叫"允許孩子失敗"呢?處理成功和失敗的關係,就是告訴孩子"勝不驕,敗不餒"這麼簡單嗎?

(一)父母的幫助,有時卻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很少是通過講道理來實現的。更多的情況下,孩子是從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中,從自己有限的經歷中,形成自己獨特的信念體系。

就像赫克曼講到的,當父母總是關注孩子,想要保護孩子不經歷任何的不開心,這恰恰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

看起來是在呵護孩子、幫助孩子,實際上,過度的幫助和保護反而限制了孩子。

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有一次我講述這個話題時,有位媽媽給我這樣的反饋:

"你的話給我很大的啟示。
我的孩子遇到瓶子擰不開之類的情況,會急得哇哇大叫,我就會不自覺地去幫忙。
後來,他再遇到類似的情況,覺得自己做不到,要麼發脾氣要麼哭鬧,但是不願意自己嘗試了。"

父母的出發點是想要愛護孩子,但是,不恰當的幫助,卻阻礙了孩子。

這個現象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學機制呢?

(二)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教授提出的[1]。它指的是通過某件事情而學習到的無助感。

在塞裡格曼的實驗中,兩組狗被放在吊床中,並施加電擊。第一組狗可以停止電流,而第二組狗則不行。

在吊床實驗結束之後,再將這兩組狗放到有障礙物的屋子裡。不同的現象發生了。

第一組狗在屋子中遭受電擊時,會跳過障礙物逃走,而第二組狗只會躺在原地不動。

第二組狗在吊床實驗中學習到的經驗是,"我無法控制電擊,努力是無用的"。雖然它們在屋子中親眼看到了第一組狗逃走,但是,它們也沒有做出嘗試。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在與人相關的實驗中,也獲得了相似的結果。當心理上認為自己無法控制某件事情時,便會進而產生消極的行為。

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明白了習得性無助,我們再去看孩子不願意嘗試的行為,就很好理解了。

當孩子因為某件事情,比如瓶子擰不開而哇哇大叫時,如果父母很快地出手解決,這時候,看起來孩子不必再體驗不開心的感覺了,可與此同時,他也會形成一個認知,"我搞不定打開瓶蓋這件事"。

當這類事情頻繁地發生,孩子也會形成習得性無助,他便不願意自己嘗試了。

父母過度的幫助,就這樣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那麼,要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呢?

(三)失敗的次數再多也不要緊,只要最後贏一次,勝利就是屬於你的

人性常常有多方面的訴求。比如孩子在嘗試新事物而失敗的時候,他有排解挫敗感的訴求,可與此同時,他也有尋求成就感的訴求。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那麼急於出手。

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有一天晚飯後,孩子去玩他新買的玩具槍。我一邊收拾餐桌,一邊就聽著孩子哇哇叫的聲音。

"啊!怎麼回事!"
"怎麼這麼難弄!"
"啊!爛玩意!"

以前的我,聽到這樣的聲音會趕緊過去幫忙。從孩子的大喊大叫中,我感受到了他滿滿的挫敗感。

可是,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既然孩子並沒有跑過來尋求幫助,那麼,"被幫助"就不是他的需要。

孩子通過哇哇叫的方式,滿足了排解挫敗感的訴求,同時,他不放棄努力,也是在尋求成就感的滿足。

最後,當孩子終於自己搞定了,他高興地跳了起來!

當我不主動參與的時候,更多成功的機會就是屬於孩子的

他哇哇叫9次,只要最後一次成功了,那麼成功就是屬於他的。一旦我聽到第5次出手了,他眼前就只有前5次的失敗。即便我幫助他弄好了,那成功也是屬於媽媽的,不是屬於他自己的。

面對困難,失敗的次數再多也不要緊,只需要最後贏一次,勝利就是屬於你的。

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四)恰當的幫助和鼓勵

恰當的幫助,是有界限的。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要不要給孩子幫助:

(1)當孩子沒有明確發出請求幫助的信號,這時候,請允許孩子自己嘗試;

(2)如果孩子並沒有放棄努力,這時候,即便他表現出受挫,也並不意味著他需要幫助;

(3)在給出幫助之前,可以給孩子恰當的語言鼓勵。

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和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她們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給出了鼓勵孩子嘗試的方式。

為了鼓勵孩子嘗試,我們常常會說,"試試看,很簡單"。實際上,這樣的方式不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

如果他做成了,他也是做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沒什麼成就感;如果沒做成,他會覺得連"簡單"的事情都沒做好。

更好的方式是,我們可以說,"這個有點難啊"。這時候,孩子會收到不同的信息。

如果成功了,他會自豪自己完成了一件難事;如果失敗了,至少他們知道這個事情完成起來比較困難。

這樣的方式,更利於鼓勵孩子堅持嘗試。

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唯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養育孩子,終歸是希望孩子能夠獨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分清楚,我們對孩子的愛護和幫助,哪些是出於孩子的需要,而哪些是我們過度的幫助。

在孩子沒有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出手相幫,就會偷走原本可能屬於對方的成功。

鼓勵孩子嘗試,允許孩子失敗,守住我們的界限,孩子則會在屬於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習得性失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