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胡俊


“越不管,成績越好”,我覺得這其實是個偽命題。想要讓孩子學習好、品德好、身體好,家長怎麼可能徹底放手,什麼都不管呢?

就像種植樹木一樣,哪個園丁會只把小樹苗栽進坑裡就棄之不顧?那樣只會讓樹苗長壞、長歪。

所以所謂的“不管”是不可能的,家長管教孩子是責無旁貸的,只不過要摒棄錯誤的做法,找到正確的做法。

哪些錯誤的“管”法需要被摒棄?

1.不停地對孩子嘮叨。怕孩子做不好,所以習慣性叮囑、重複提醒、不斷催促,會讓孩子覺得很煩,他們會假裝聽不見,或是故意做錯來與家長對抗。

2.對孩子下各種禁令。動不動就對孩子說“不許”“不能”“嚴禁”,又不解釋原因,結果孩子反而會越發好奇,於是“禁止”往往變成了“禁而不止”。

3.用自己的經歷對孩子說教。經常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如何如何”,其實卻都是一些過時的經驗,孩子無法接受,還覺得家長是在自吹自擂,對家長更加缺少尊敬。

4.對孩子要求太高、吹毛求疵。家長自己都不是完人,又怎能要求孩子事事做到盡善盡美;過多的要求會給孩子造成太多壓力,反而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5.有話不會好好說,出口就是傷害。家長諷刺、挖苦、辱罵孩子,還覺得自己是對孩子好,殊不知孩子幼小的心靈早已經傷痕累累。

以上這些“管”法,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只能是越管問題越多,孩子越不聽話、表現越差。

怎麼管,孩子的表現會越來越好?

想讓孩子成長為真正的人才,家長就要改變錯誤的“管”法,代之以科學、合理的“管教”方法:

1.重要的事情儘量只說一遍。

想要引起孩子的注意,不一定非得重複嘮叨,完全可以鄭重其事地對他們說一遍,同時要重點突出,減少無關緊要的信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

2.對於孩子身上的問題可以“抓大放小”。

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家長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避免對孩子求全責備。但事關孩子價值觀、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大問題,就一定要及時提醒、不能輕忽。

3.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慾望。

家長還應儘早分清楚親子關係中的界限,不要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更不能對他們進行360度的監督和控制,而應給他們一定的隱私空間。

4.把絕對禁止變成適當滿足。

對於一些“禁而不止”的事情,家長可以考慮適度滿足一下孩子的好奇心,這樣他們也能夠獲得被尊重的感覺,有助於減少他們與家長的對抗。

5.雙向溝通,不要只說不聽。

最後,家長在管教孩子時,不要總是自己喋喋不休地說教,而是應當注意雙向溝通,學會變“說”為“聽”。

比如孩子在學習某個科目遇到了困難,家長不要上來就訓斥他們“不努力”或是諷刺他們“蠢笨”,而是可以和他們進行溝通,聽一聽他們的想法,瞭解一下他們遇到的困難,然後和孩子商量解決辦法,併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


親子育兒堂


其實這個原因不在於家長,而是在於孩子。我就認識一個孩子,我親戚家的,他家條件還可以,但是已經離異了,孩子跟著父親,孩子要啥買啥,很任性,放假就喜歡在家玩遊戲,遊戲玩的的確也不錯,而且玩遊戲時不喜歡別人在旁邊一直說話,即便是來了客人也一樣,說話聲音一大了就喊“吵死了!”幾乎所有人對這個孩子都沒啥好印象,還是高中生。

平時誰也對他的學習沒有插過手,他也沒有主動提起過,一直就以為他這麼吊兒郎當的過去了。可後來沒成想,人高考成績不錯,還考上了本科,他爸和他奶奶一直以為他考不上呢,說湊合讀個專科啥的得了,結果人不鳴則已,一鳴就是驚喜啊,平時玩的不亦樂乎,沒想到在學校也是非常專注與學習的。

所以有些孩子不能光看表面,還得看實力說話,像我親戚家這個孩子,學習上不用你去督促,他自己心裡有數,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做事專心專注就可以了,雖然還是很任性,但是隻要稍加矯正,還是很不錯的孩子。


兒科醫生陳青


為什麼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現在我拿自己兒子的成長經歷回答這個問題吧。

我兒子一直是周圍人們眼裡別人家的孩子,直到現在,還經常有人向我請教教育孩子的經驗。每到這時,我的回答只有一個,我兒子學習不用管,要管就是管著讓他休息一會,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了。

我這麼回答可能顯得有些矯情,講真,我兒子學習真是從小不用我們操心。要說管,只有在小學一二三年級的時候認真管過,盯著他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到四五年級,習慣基本養成了,我們就真的撒手不管了。

到底是什麼好習慣成就了一個孩子呢?我家的經驗是: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改錯+加專注力=好習慣=好成績。我兒子每門功課除老師要求的作業本和筆記本以外,還自己配了預習本和改錯本。這些都容易理解,我重點說一下孩子的專注力是怎麼培養的。

給孩子創造安靜舒適的家庭環境。從兒子上一年級起,就讓他養成在書房學習的習慣。孩子學習時我和老公基本不開電視,我們學歷都不高,很長時間都在為學歷奮鬥。一家三口一起學習,既保證了學習氛圍,也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好習慣是終生受益的,習慣養成了,孩子會學,學起來他自己輕鬆,家長也省心。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不知道你看明白沒有?


御風者談育兒


這種孩子有個名字叫“鄰居家的孩子”,現實中,少之又少,不過我確實見過一個。

是個小姑娘,認識的時候6歲,還沒上小學,她爸平時工作比較忙,她還有個哥哥,學習成績也不錯,對她哥哥不太清楚,只知道這個小姑娘的一些事情。背景先交代一下:孩子的母親沒上過學,幾乎不認識字。

1.孩子媽媽認識的字多數都是女兒教給她的,原因就是孩子看到母親不認字造成的各種不方便,找工作只能去做一些不需要認識字的。她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抓緊學,學會了教給我。

2.上小學之後寫做作業不用催,不用輔導,因為沒人能輔導。聽他媽說過,孩子學習上的事都是孩子安排她,她根本不會輔導孩子。

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主要是孩子知道學習的目的,有動力。

如果孩子學習的目的單純是為了不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這樣根本沒有學習的動力。

孩子成績好了,你告訴孩子“下次要比這次還好”,孩子成績不好了,你告訴孩子“怎麼這麼笨”,這樣的教育孩子只會反感學習。時刻準備著提醒孩子“別玩了,快去學習吧”,這樣逼著孩子去學習,對學習只能更反感。

所以說,家長不管的孩子學習好,主要是家長引導的好。


然規教育說


有人說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這種情況也是有的。我地也有這種情況,家中兩個孩子都考上名校。這樣的孩子一是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家庭,或者是由於工作太忙的知識分子家庭。而且這樣的家庭絕對是和睦、吃苦、耐勞、負責任的家庭。

不須要管教的孩子一般天資比較聰明,記憶好,而且在學校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和器重。其實孩子更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的表揚常使孩子有種榮譽感。老師的認可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積極性和上進心,從而使學習更加主動自覺努力。

家長有這樣的孩子最好不要過多地管教,不要見他拿了第二還要他拿第一,否則會適得其反。

一般來說,家長對孩子的管教肯定是有必要的,但要管的適度,不要管的太死、大寬,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活動空間。

要想方設法調動孩子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現在有的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間從頭到尾都守在孩子身邊,對孩子指手畫腳,我認為有點欠妥

,除了幼兒園和一、二年級孩子,到了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做作業時就不應該一直守在身邊。應該讓孩子單獨寫作業,這樣有利於孩子獨立思考,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假如始終坐在孩子身邊,不僅會使孩子思想難以集中,而且對孩子造成壓抑感,長此以往還容易使孩子產生依賴性,不願動腦筋,事事要問。應該等孩子做完作業或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動提出問題來才給予適當的提示。

其實管理陪伴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孩子做作業你在一旁看書寫字,或織毛衣做其他工作都是可以的,不一定得死死盯著孩子。

有些家長自已在桌上打麻將賭錢,見孩子在旁邊看,便立馬訓斥:還不快去寫作業!還有一些家長總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指著孩子開口就說:我這孩子就是笨蛋,就是不會讀書,還想考什麼大學呀!原想用這種話刺激孩子用功,殊不知這樣的語言極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造成孩子破罐破摔,這種話家長是萬萬不可以說的。

無論是教育孩子學習、做事都應有耐心,諄諄誘導,言不在多,說一遍兩遍就可以,事不過三,反覆嘮叨會產生厭煩,造成逆反心理。要想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必須和孩子保持一定距離,恨在嘴上愛在心裡,按老百姓的話不要一口沙糖一口屎。高興的時候一口一個心肝寶貝,百依百順,無原則地遷就。翻臉不如意的時候就拳腳相加,想要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那是辦不到的。

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比如陪孩子下棋、打乒乓球,也能培養孩子興趣,增加感情,拓展知識。

其實作為家長不僅僅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上,更應注重以身作則,即所謂的言教不如身教。應更多地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已,如何為人處事、尊重他人、遵紀守法,熱愛勞動。你自已天天打牌賭博,你自已好吃懶做或違法亂紀,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教育出好子女。

圖:,,,,




談笑看吳鉤152


孩子的學習永遠是家長心中的頭等大事,為了學習成績,大部分家長是操碎了心,嚴管死防,督促打罵是家常便飯,即使如此,學習成績也還是不盡如人意。不過,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卻越好。為什麼呢,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來分析:

從家長方面來說,家長不管,並非是真的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發生改變,不再過分干預,不再凡事步步緊逼,事無鉅細地跟在後面,從數落、訓斥、打罵等強制粗暴式的管理轉為賞識、相信、喚醒自主學習潛物細無聲式的管理,更強調宏觀的管理,積極情緒的調動,更多的是激勵,看似放任不管,實則更高明的管。

從孩子方面來說,家長“放任不管”,是對自己的一種信任,孩子不必時時刻刻擔心來自父母壓迫式的檢查,高度緊張的心理放鬆,孩子對學習的掌控更有主動權;家長不管,減少了兩人之間的對立與矛盾,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以消除,學習更有效率;加上家長的管理方式轉變,孩子自主意識覺醒,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學習效果也就不一樣了。

總之,家長的“不管”並不是一味地讓孩子放任自由,而是摒棄一切事無鉅細的“管”,得學會有目的、有成效地“管”。讓孩子在學習中學會吃苦,懂得堅持,樹立學習目標,掌握必要技能,使孩子能夠更自主學習,才是成功教育的秘訣!


齊思妙筆


我不覺得家長不管,孩子學習成績會好,尤其是小學生,只能說管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罷了。

有的家長管孩子,是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寫作業,家長坐在後面監督,這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也會緊張焦慮,越緊張焦慮,學習越無法安心。有的家長則不會盯著孩子學習,但他們會引導孩子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孩子在低年級的時候,父母更會格外注意。

等到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之後,家長只需要偶爾督促、指導一下孩子即可,大部分時間孩子都能自己安排好學習和生活,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這些家長越不管孩子,孩子學習成績越好,其實是人家做好了前期工作,而不是疲於拼命地監督孩子。

美國和以色列兩國曾對70萬兒童做過調查,發現父母的陪伴是影響孩子成績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陪伴的時間越長,孩子的學習成績好。所以說,完全不靠家長管,就能把學習搞好的孩子是非常少的哦。


沛澤媽讀心理


為什麼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孩子的成績不是嚴格地“管”出來的。你看起來家長還想沒有管,但是之前家長的引導孩子的學習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家長要想孩子成績好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從小注意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而不只是注重知識的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屬於非智力的因素,但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可能影響孩子一生。比如孩子能否集中注意力、能否獨立解決問題,能否做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等。比如現在有些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磨蹭,做一會作業玩耍一會,有些孩子做作業要家長陪同,一有問題不動腦筋,馬上就依賴成人等,我覺都是不好的。我們要培養孩子從小自己做作業,規定時間之內完成自己的事情。

2、主要家長的模範作用的影響。家庭是孩子出生面臨的第一個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家長來講,要向孩子愛學習,自己首先就要表現得愛學習。比如家長喜歡玩手機,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比如你要要求孩子喜歡閱讀,不妨先讓自己愛上閱讀,每天規定一定的時間自己和孩子一起閱讀,這樣的話孩子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家長對孩子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要把成績看成是評價孩子的唯一的指標。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更沒有一模一樣的人,不要老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會影響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合理的期望和正確的引導,孩子不會太差。

家長存在焦慮是正常的,但是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育兒記


為什麼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我想對於這個問題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並不是說,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因為孩子的成績不是靠家長管出來的,成績的好壞是靠他自己的主動性,他自己想不想學。

如果他自己不想學,那麼家長再管再逼著,成績也好不到哪裡去。


其次,家長當然也並不是說不管,而是因為沒時間管,所以只能讓孩子自己學習。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這也提高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他的自覺性。

因為沒人管他,他只能自己學習,只能靠自己。所以有時候他可能會更加用功,更加努力的去學習。沒有大人在身邊,只有學習會給他最大的樂趣。

最後,管與不管也因人而宜。

因為有些孩子他本身就很有自覺性,一放學,就會投入到做作業的行列中去。但有些孩子就很不自覺,一定要家長催促著,才會開始磨磨蹭蹭的做作業。

做作業的時候還非常不認真,東看看西摸摸的,感覺分明在拖延時間,所以對於這種人,家長就應該在旁邊監督他們,管理他們,讓他們能及時認真的做好作業。

對前一種學生家長就完全可以放心的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因為孩子會把學習的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不用家長去操心。

所以說並不是家長越不管的孩子成績越好,這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有些孩子自己會去做作業,自己會去學習,家長就不用去管。有些孩子不喜歡自己獨立的完成作業,那麼家長就必須花時間陪伴著他們,讓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把成績提高上去。


陳爸的育兒經


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這是個別現象,不能以偏概全。

有一累孩子天生具有叛逆性你越管他越和你對著幹,這樣的孩子放任自流會好很多但是也要有有方法的從側面加以指導,把他指引到正規道路上去。

大多數孩子就像是小樹苗一樣,我們要給予關愛多澆水施肥但也要忍痛割愛修剪多餘的枝條。

總之管理孩子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嚴,適度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