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官方語言——滿語的前世今生

您知不知道,在我國,還有一種曾經的官方語言,如今已經淪落到幾乎無人會講的地步?

滿語作為曾經的清朝官方語言,如今已經只剩下幾千人會講(而且多是農村老人),基本已經失去了交流能力。甚至早在新中國建立以前,就連清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都已經不太會講滿語了,說來不僅讓人唏噓。

被遺忘的官方語言——滿語的前世今生

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也是滿語的誕生地。滿語顧名思義是滿族人使用的語言,它是阿爾泰語系的一個語言分支。

公元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作為征服者,滿清統治者不僅要強迫漢人接受他們的統治,還要跟他們一樣的髮型,推廣他們的滿語和滿文。

滿文最早是後金時期,皇太極參照蒙古語創造的一種拼音文字。對於當時的滿族來說,滿文的誕生讓滿語實現了文字化。它雖然不完善,但畢竟是滿族自己擁有的一種完整的、有文字的語言。

滿語在清朝是第一官方語言,而皇帝發佈詔書、下達中央文件都要以滿文為主,滿漢文對照。

被遺忘的官方語言——滿語的前世今生

雖然滿清統治者並不強制漢族官員必須說滿語,但而皇帝在召開會議的時候自己說一口滿語,下面的大臣想要領會領導精神,必須要聽得懂滿語,如果想彙報工作,必須要會講一口流利的滿語。如果你在跟皇上說話時用的是漢語,或者說一口蹩腳的滿語,還要加一個翻譯,那你這官怕是當到頭了。

因此說,在清朝入關的初年,滿語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滿清的國語。雖然在民間並沒有推廣開,但滿語在官方中的普遍推行讓它的地位不可動搖,說它是滿清的國語是恰如其分、符合歷史事實的。

滿清統治者之所以要強迫漢人說滿語,學習滿文主要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統治權。強者為尊自古如此。只有讓漢人說他們的滿語,滿清統治者才有征服者的快感和優越感。

被遺忘的官方語言——滿語的前世今生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漢人上億,滿人才那麼一點,讓億萬漢人都說滿語也不現實。發佈命令容易,執行起來太難,誰來執行監管,操作起來難度太大,只能是一廂情願。

而入關以後的清朝,迅速被漢文化所吸引。從順治入關開始,清朝皇帝就開始主動向漢文化靠攏。到康熙年間,整個清朝的統治階級已經開始大規模漢化了。

這種情況下,滿清統治者不再那麼執著推廣滿語和滿文,反而自覺不自覺地學習漢語和漢文。

滿清皇帝從康熙開始就學習漢文,熟讀漢文經典史書和名著。乾隆皇帝不僅會說漢語,還會寫漢字,而且在下江南的時候到處題字,以顯得他們就是漢人大家庭的一個成員。

只要能當統治者,何必非要在乎說什麼語言呢?雍正皇帝還高調說滿清就是漢人的一部分,以忽悠漢人心安理得接受滿清的統治。

這樣一來,滿清統治者不但沒有把漢人同化,反而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潛移默化而改變漸漸漢化了。這不能不說漢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無窮的魅力和巨大的感染力,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被遺忘的官方語言——滿語的前世今生

因此到清末的時候,滿語的主導地位喪失殆盡,連滿清統治者也開始說漢話,儘管他們好多人還會說滿語,但在公共場合都是說漢語。這樣一來他們的孩子上學的時候都是漢族老師授課,學的都是漢文,說的是漢語。出門跟夥伴們玩,到大街上去,說的也是漢語。

而溥儀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更特別,宮女是漢人,太監是漢人,出入皇宮的官員大多數也是漢人,所以溥儀說漢語的時候要比說滿語的時候多,時間一久滿語就生疏了。

無法用來交流的語言,自然會變成死語。到晚清年間,北京的滿族八旗除了在戶口上仍然是滿族以外,語言上已經跟漢人沒有任何區別了。

被遺忘的官方語言——滿語的前世今生

但是在關外滿人的聚居地,很多老滿人還在堅持說滿語。偽滿洲國成立就是在東北,東北的滿人好多都聽不懂漢語,日本人建議溥儀跟東北滿人講話時說滿語,溥儀結結巴巴說不成話,他非常難為情表示,自己就這水平了,好多年不說,滿語都忘完了。

因此說一種語言的興衰受外在因素影響太大,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