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5篇: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法德意三國的起源

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5篇: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法德意三國的起源

查理曼帝國疆域及其分裂示意圖

查理曼帝國(Charlemagne Empire)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故又稱加洛林帝國。查理大帝統治時期(768-814),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極盛時面積111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2000萬。

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5篇: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法德意三國的起源

紅桃K查理曼

查理死後,帝國陷於內戰。查理的兒子路易一世死後,他的三個兒子簽訂《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查理曼大帝的豐功偉績就此煙消雲散。不過,時至今日全世界仍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在紀念著這位偉人——撲克牌裡的紅桃K的原型,就是他老人家。

【墨洛溫王朝】

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5篇: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法德意三國的起源

法蘭克王國世系圖

4世紀初,法蘭克人以聯邦者的身份定居於羅馬帝國境內的高盧東北角。羅馬帝國本身的軍事力量無法保障其所有邊境,因此羅馬人允許部分被稱為聯邦者的友好民族進駐其邊境來幫助羅馬維持邊境。

西羅馬帝國開始瓦解時,法蘭克人乘機擴展地盤,同時在他們的南邊西哥特人也在擴展自己的地盤。一開始,高盧北部的蘇瓦松附近還有一個與帝國其它地方隔離,但依然忠於羅馬的飛地。

486年,克洛維(Clovis I,466-511)在蘇瓦松決戰中打敗羅馬帝在高盧的最後一任總督西格里烏斯,獨佔整個北高盧,也藉此建立了法蘭克的第一個王朝——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年,得名於克洛維的祖父墨洛溫)。

在法蘭克人擴張過程中,克洛維沒收了地主被殺或逃亡的土地,收為王有。克洛維用這些財富得以鞏固王權和繼續擴張。他成為整個王國最大的地主。通過將他的土地贈送給其他貴族來收買人心,逐漸演化出了采邑制。國王將他的領地有限期地租給手下的人,這樣他還解決了管理巨大財產的問題。這是法蘭克王國、歐洲早期封建社會的基礎。

墨洛溫王朝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國內貴族也常常擁兵自重,掀起內戰,導致國家分裂。達戈貝爾特(Dagobert I)在位時(629-639年),國土一度統一,政治稍顯清明,局勢也較為穩定。可是在他之後,墨洛溫王朝的12位國王懶散成性,不視政事,被史家稱為“懶王”,王權旁落的結果是宮相的坐大。

宮相最初是王宮的管家,只是國王的僕人。但因其地位顯要,漸漸執掌機要,不僅控制內政,也成為軍隊的最高首領。678年,宮相赫里斯塔爾·丕平(Pepin of Herstal,丕平二世)戰勝其他敵手,成為唯一的宮相。715年,丕平之子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外號“鐵錘”)繼任宮相。他擁立墨洛溫家族的克羅泰爾四世作為傀儡,自己以宮相和奧斯特拉西亞公爵的身份掌握實權。執政以後,他率軍打敗了薩克森和阿拉伯人的入侵,提高了自己的威望。查理·馬特又積極推行采邑制度,改變了原有的無條件土地封授制度,領受國家爵位和封地(采邑)的大小領主必須以向查理效忠、服兵役為條件,而且所得的土地僅供本人享用,不得世襲。子孫若想繼承,必須重新履行受封儀式,再次確認效忠關係。這一改革催生了騎士制度,增強了法蘭克的軍事力量,也為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打下了基礎。

【加洛林王朝】

742年,查理·馬特之子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丕平三世)繼任宮相。他進一步擴大采邑分封缺席,發展自身力量,但停止了對教會土地的徵用,使王權與教會的關係得到改善和發展。當時基督教是歐洲各地普遍信仰的宗教,日耳曼各部南遷後也普遍接受了基督教。751年的蘇瓦松會議上,矮子丕平在貴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廢黜墨洛溫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自立為法蘭克國王(751-768年在位),從此開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統治。為了回報教皇的支持,丕平兩度出兵攻打威脅教皇的倫巴德人,並把征服來的從拉文納至羅馬的土地送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這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從此加洛林王朝和教皇關係日益密切。

加洛林王朝第二代君主查理(768-814年在位)又稱查理曼,意為查理大帝,即位後率領封建主四處征伐,建立了一個囊括歐洲中西部地區的龐大的法蘭克帝國。774年,查理擊敗倫巴德人,控制了意大利北部,爾後又越過比利牛斯山,在厄布羅河以東地區建立起“西班牙邊區”。查理還出兵巴伐利亞,把多瑙河上游地區併入王國版圖,並繼續向阿瓦爾汗國進攻,在多瑙河中游建立起“東方馬克”,該地區後發展成為奧地利。薩克森戰爭是查理一生所進行的最為激烈、歷時最久的征服戰爭。33年間,他先後發動18次大規模攻勢,最終確立了對萊茵河下游至易北河之間的廣大地區的統治,把法蘭克的北部邊境推進到波羅地海南岸。

在查理的鐵血征服下,法蘭克疆域東到易北河、多瑙河,南至厄布羅河,北達北海,南部包括意大利半島北部與中部,其疆域幅員可與昔日羅馬帝國相比。799年,羅馬教皇立奧三世被羅馬貴族所逐,向查理乞援。查理率大軍進兵羅馬,恢復了教皇權位。800年聖誕節,立奧三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查理加冕,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從此西方史書稱查理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蘭克王國稱為“查理帝國”或“加洛林帝國”

【帝國分裂】

查理統治了46年,他死於814年。查理在他的遺囑中規定將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丕平、路易和小查理,但由於丕平和小查理於810年和811年去世,這個三分的計劃無效,路易於813年被提升為副皇帝,814年得以繼承其父的皇位,成為路易一世(虔誠者)。

路易一世決定不分王國後與他的兒子們交惡,雙方發生戰爭。830年代初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路易一世被他的兒子們扣押,喪失實權,而他的兒子們則在各自的領地中越來越獨立,路易一世實際上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

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5篇: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法德意三國的起源

《凡爾登條約》

840年路易一世死後,其長子洛泰爾即位,宣稱自己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同時支持侄子丕平二世繼承阿基坦王國。洛泰爾的同父同母弟弟日耳曼人路易和同父異母弟弟禿頭查理結成聯盟,反對洛泰爾,展開內戰,最終在841年的豐唐瓦之戰中擊敗洛泰爾。842年,洛泰爾求和。次年,三方簽訂《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查理帝國一分為三。洛泰爾仍承襲帝號,分得帝國中部地區,稱中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路易分得帝國東部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禿頭查理分得帝國西部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

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5篇: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法德意三國的起源

《普呂姆條約》

855年,洛泰爾一世在《普呂姆條約》(Treaty of Prüm)中,將他的中法蘭克王國分給兒子們。中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長子“結巴者”路易二世獲得了意大利王國和皇帝稱號,次子洛泰爾二世(Lothaire II)獲得洛泰爾王國(Lotharingie,即洛林),幼子查理獲得了普羅旺斯王國(Provence)和大部分原勃艮第公國的領土。

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5篇: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法德意三國的起源

《墨爾森條約》

普羅旺斯的查理與洛泰爾二世相繼於863年和869年去世,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在870年簽訂《墨爾森條約》(Treaty of Meerssen),瓜分了洛林及普羅旺斯兩地,而意大利則繼續維持現狀。《墨爾森條約》亦界定今天德、法、意三國國界的基本雛型。

歷史上的大帝國第15篇: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法德意三國的起源

今天的歐洲西部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