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初為什麼打越南戰爭?

笑塵108


越南戰爭可以說是自從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了,從1955年開始,直到1975年結束,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越南軍民死亡人數超過160萬,而且還導致1000多萬人無家可歸。

而美軍這邊也很不順,也在這二十年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總計有5萬人死亡,30萬人受傷,飛機、坦克等先進的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但我們都應該知道,當年的越南和美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而且越南也沒有對美國的地位造成威脅,為什麼美國還要執意侵略越南呢?

在二戰之前,越南是法國人的長期殖民地,不過在二戰中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而在二戰結束之後的同一年,以胡志明為核心的越南共產黨向法國人宣佈獨立,並且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不過事情可並沒有這麼簡單,四年之後,法國人重新介入越南國事,前越南的皇帝得到了法國人的支持,開始走上了和越南民主共和國分庭抗禮的道路,並且在西貢成立了“越南臨時政府”。所以後來人們習慣性把越南民主共和國稱為北越,越南臨時政府稱為南越。

而隨著南北越的矛盾愈演愈烈,北越人民對法國人的仇恨也越來越深,1954年,北越人民軍將法國人從越南趕了出去,本來以為事情就此結束的人們,萬萬沒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是再一個危機。


因為第二年,美國開始介入越南的國事之中,並且以幫助訓教越南軍隊為由支持吳庭豔政權,也是在同年,吳庭豔正式登上了南越的領導人之位。

這個時候,整個越南就像是被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瓜分”了一般,因為北越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南越是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但是,在北越人心中清楚南北越不能分離,要不就得重蹈朝鮮的覆轍。於是在1959年,準備妥當的北越徹底按捺不住了,大規模出兵討伐南越,意圖統一越南。

而美國深知,一旦北越統一了南越,意味著美國在越南行動的失敗,同時也意味著蘇聯的得手,在大局上輸給了,蘇聯,於是美國也找了一個藉口向北越宣戰。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裡,美國以絕對優勢,重創了北越軍隊,但是美軍始終都不能完成他們的最終目標——消滅北越。

而且美軍還屬於不長記性的那種,忘了在朝鮮被我國志願軍打敗的事實,試圖通過越南作為跳板,進而侵略我國。

對於美國人的陰謀,我國不可能看不透,於是我國開始源源不斷的派兵和物資援助北越,而且蘇聯也為北越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

隨著越南戰爭的延長,美國士兵的補給越來越困難,而且美軍的傷亡率也直線上升,甚至在他們國內還出現了“動亂”,比如不斷有民眾遊行反對美國政府的對越戰爭,被逼無奈的美國最後只好宣佈從越南撤兵。

而在失去了美軍幫助下的南越,實力遠遠不如北越,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北越就徹底打敗了南越,實現了越南的統一。


夏目歷史君


美國為什麼要進攻一個萬里之外的越南?說起來這個故事有點長。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驚人的勇氣,將中國人民志願軍開進了朝鮮的土地。

1953年,美國經歷了它建國以來的第一場失敗,美軍從鴨綠江邊退回到了三八線以南。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剛剛誕生的方興未艾的國家,居然擊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這徹底刷新了整個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對東亞的看法。乃至對整個亞洲的看法。

雖然在二戰時,日本也曾經是二戰的主要參戰國,但是在二戰結束後,歐美核心論依然停留在歐美各國的腦海裡。即使在二戰結束後,歐洲依然是歐美各國眼裡的核心地帶,而亞洲只是歐洲的附庸。所以在毛主席訪問蘇聯時期,赫魯曉夫曾經對毛主席說:“將來歐洲的革命蘇聯負責,亞洲的革命中國負責”。說明在赫魯曉夫眼中,歐洲依然是主要方面,而亞洲只能做次要方面。

但是在朝鮮戰爭之後,亞洲的重要性在美國人眼裡,陡然提升了。

亞洲,尤其是有中國的亞洲,已經成為了世界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股力量甚至能夠遏制美國的擴張,能夠在正面戰場上與美國硬碰硬並擊敗美國,這是美國人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

所以,在抗美援朝之後,遏制中國也成為了美國國家戰略之一。

可是在朝鮮戰爭之後,美國人沮喪的發現自己手裡的牌並不多。

朝鮮半島沒有想象空間了,因為朝鮮戰爭打完之後,三八線南北的局勢已經確定,任何一方都不再可能挑起戰爭。而臺灣方面,被共產黨攆出大陸的蔣介石政權,也是爛泥扶不上牆,根本不可能反攻大陸。算下來在整個亞洲東部,美國人只有臺灣,南韓和日本三張牌可打。


不過如果僅僅有這三張牌的話,美國人也還算能夠招架,雖然不能形成有力威脅,但是面對中國,美國人的實力也不算太弱。

但是越南的形勢,嚴重的影響了亞洲的局勢。

越南在歷史上是法國殖民地,二戰時日本侵入越南,二戰結束後日本撤出越南,但法國人重新回到了越南,越南民族主義者自然不會再允許法國第二次殖民越南。所以,越南與法國展開了為期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越南共產黨贏得了奠邊府戰役的勝利,重創了法國殖民者,法國殖民者再也招架不住,雙方簽訂了日內瓦協定,法國撤出了越南北部。


越南北部被越南共產黨佔據之後,法國人在越南南部扶持了之前的越南國王,成立了一個偽政權。

其實法國人急於撤出越南,已經對越南南部沒什麼興趣,只希望留一個尾巴。這個越南偽政權絲毫不得人心,從成立開始就勉強維持,內部動亂不斷,眼看著就要崩潰。

越南的局勢深深的牽動著美國人的心。

為什麼呢?

因為越南可能導致美國整個亞洲局勢的崩潰。

越南雖然是一個小國,可能那是相對中國而言,在東南亞越南絕對是一個有重要地位的大國。 除了印度尼西亞之外,越南的人口在整個東南亞是最多的,影響力也最大。而一個共產黨領導的政權正要佔領越南美國人怎能不害怕?

在越南周圍,老撾,柬埔寨的共產黨也是勢如破竹,大有奪取政權之勢。 更要緊的是,越南共產黨是蘇聯和中國大力扶持的政黨,雖然此時蘇聯和中國關係已經破裂,但是兩國作為共產主義陣營中的兩個大佬。為了爭奪共產主義陣營的領導權,對於越南的扶持都是不遺餘力的。就連法越戰爭中,越南的奠邊府戰役也是由中國顧問團負責指揮的。

如果北越政權順勢拿下整個越南的話,那麼緬甸,老撾遲早也會被共產黨拿下。而與之相鄰的泰國和馬來西亞,本來境內就有共產黨在小規模的活動,如果他們的鄰國都被共產黨佔領的話,這兩國也很難維持。這樣一來,整個東南亞的策劃也指日可待了。


為了避免越南這塊多米諾骨牌被推下,美國人決定出兵援助越南——準確的說是援助越南南部的南越政權。

可是美國人實力雖強,挑人的眼光卻始終不怎麼樣,無論是南韓李承晚,臺灣蔣介石還是南越吳庭豔,美國人總是能在萬千的候選人中挑出一個最廢物的候選人,充當他們的傀儡。

在法國人撤出越南後,美國人接手南越政權,一開始,美國人只不過是派出了一些軍事顧問團,總共人數不到1000人。可是從1960年開始,隨著北越政府加大了向南越滲透的步伐,南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美國人發現戰局已經惡化到了不直接出兵根本無法維持的地步。於是為了挽回南越局勢,美國人開始直接出兵越南。

到1962年,南越的美國人已經超過了12,000人,到1964年,這個數字超過了3萬人。

美國人有心要扶持南越政權,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消滅北越政權。 直接消滅北越就能終止永無止境的反游擊戰爭。

可是,不要忘了,北越的背後也是有大哥的。

中國政府明確的告訴美國,讓美軍不準踏過北緯十七度線,否則中國政府將直接出兵援助越南。

抗美援朝之前,中國人警告美國,不要跨過北緯38度線,當年的美國人是拿這句話當笑話來聽的。可是,20多年後,當中國人再次警告美國人不要跨過北緯17度線的時,這句話美國人是實實在在聽進去了。 終整個越南戰爭結束,美國人從沒有踏入過北越的土地,這一點是大家預想不到的。


越南戰爭並不是北越政府與美軍的直接戰爭,而是南越偽政權和美國一起。進行了一場反游擊戰爭。而得到百姓支持的北越游擊隊,根本殺不盡,打不絕。美國無奈的投入到了戰爭泥潭之中。 美國人有飛機有大炮,用炸彈炸,用炮兵轟。扔掉了多於整個二戰所消耗的炸彈,可是就是無法摧毀北越和南越人民的抵抗意志。

而南越政府也是一如既往的不能打,一切戰爭完全依靠美國。 美國本來想通過扶持南越來穩定局勢,為自己在東南亞爭奪一份領地。以制約蘇聯和中國。

可是美國人逐漸發現,扶持南越是一個無底洞,游擊隊永遠打不完。而南越政權也永遠扶不起來。

進入70年代後,中美關係逐漸解凍。中國與美國的教好,讓越南遏制中國的意義大大減弱。而中國與美國的合作,讓中國成為了制約蘇聯的最有力的武器。這個時候,繼續維持越南戰爭,意義已經不大了。

1973年在中美關係解凍之後,美國人停止了對越南的轟炸,軍隊也完全撤出了越南。兩年之後,南越就在美國的眼皮子底下被北越消滅了。說明哪怕再強大的力量,想扶持一個偽政權也是不可能的。

越南戰爭讓美國人懂得了很多,首先他們明白了,在別人家門口發動一場不義的戰爭,並不是一個很划算的買賣。其次,由於廣播電視傳媒的發展,讓美國人第一次如此直觀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越南戰爭雖然不是美國所參與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但是由於它被電視媒體向美國人民直播。讓人民感受到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它引起了空前的反戰遊行。讓美國人民的反戰意識提高了一個檔次。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美國帝國主義的擴張。


小約翰


說到越南戰爭,很多人都很疑惑,美越之間並無歷史糾葛,為何美國要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來參與這場毫無勝算的戰爭呢?乍一看確實如此,但要從當時的國政治格局及越南的地理位置來看,此事就不難理解。

二戰之前,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已有五十五年曆史。1940年,越南被日軍佔領,法國人被趕走。二戰歐洲戰事結束後,法國人重返越南。當時的越共已經在北方建立了民主共和國,法國只能扶持末帝成立南越政權。

為了爭奪越南的控制權,越共領導的北越同法國扶持的南越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戰爭。北越最終在中蘇的援助下,取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在二戰中遭受重創的法國,實在沒有實力再耗下去,於是做出撤軍的決定。

1954年,有關結束印度支那戰爭的《日內瓦協議》得以簽署。協議規定,越南以北緯17度線為界,越共政權控制北方,而保大帝政權控制南方。次年,美國便決定取代法國在越南的位置,扶持吳庭彥在南方建立政權。

當時的國際環境正處在冷戰之中,美國在亞太戰略中將東南亞視為冷戰的關鍵戰場,美國為了避免共產主義席捲全越南,因此支持吳庭彥在南方通過政變建立政權。本來越南要在這年進行選舉,但因分治而不了了之。

隨著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失利和越南共產主義的擴張,尤其是中蘇同盟的形成,都使美國意識到潛在的威脅。冷戰格局形成後,美國除了在亞洲扶植日本而遏制中國外,還將目光投向了包括越南在內的中南半島。

越南是中南半島上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對美國來說,越南北可牽制中國,南可控制馬六甲海峽,東可與蘇比克灣美軍基地相呼應。越南的金蘭灣是世界最好的深水港之一,美國對其垂涎欲滴。

金蘭灣有亞洲第一軍港之稱,可停泊航母,扼守著太平洋和印度洋間的戰略通道,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越南就像一顆釘子一樣,牽制了東南亞的顏色革命。從戰略上來講,美國自然不想看到越南被蘇聯控制。

杜魯門主義盛行後,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成為其首要目標。美國先後出臺方針,闡明印度支那衝突是東西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意義。支持在越南的法國人,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張,成為美國的既定亞太地區政策。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美國是從1961年開始介入戰爭的,直到戰爭結束的兩年前。前期的越南戰爭,美國主要是向南越提供援助,用以遏制北越政權的發展,軍事上是以顧問團的形式存在。

1960年,中蘇關係出現僵化,第二年美國便直接介入越南戰爭。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撤出亞洲就會打亂世界的均勢,他要在越戰中顯示出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隨後美軍派出特種部隊進入越南,但戰局並未扭轉。

同時美國派出軍艦進入北部灣,企圖靠近北越軍事基地。不料卻遭到北越的襲擊,隨即美軍對北越海軍基地展開轟炸,這就是著名的“北部灣事件”。該事件激化了美國和北越間的矛盾,美國認為這是北越的挑釁。

1965年,美軍對北越進行了第一次打擊報復,隨後美軍不斷增兵越南。在肯尼迪主政時期,他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聲稱如果越南變色,則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都會受到嚴重威脅。

美國出兵越南已成定局,其它事件只不過是找來的藉口或者導火索而已。同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發動了第一場陸戰,北越很多軍事基地被摧毀。在德浪河谷戰役之後,北越決定採取游擊戰術,以避免美軍的正面打擊。

北越及時調整戰略,採取無限制的消耗讓美軍失去耐心。三年後,北越集中八萬多兵力發起春季攻勢,讓美國突然覺得離戰爭結束還很遙遠。同年,美國國內出現大規模的反戰示威運動,參戰士兵也出現厭戰情緒。

當時美軍在越南的兵力已達最高的53萬人,已出現十萬多人的死傷。尼克松上任後,推行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政策,讓美軍逐漸撤出越南。美越雙方開始談判,但局部戰爭還在繼續。直到1973年雙方才簽訂和平約定。

越南戰爭中,美軍死亡5萬人,傷30多萬人,越南有160多萬人死亡。共和國也為越南的抗美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派遣了包括工程、防空等部隊在內的30多萬人赴越支援,使得美軍始終沒能越過北緯17度線。

自杜魯門以來,美國曆屆政府都以共產主義威脅為藉口,在世界各地到處插足,企圖奪取維護世界霸主地位。越戰使得美國全球擴張政策遭到重創,越戰改變了亞太地區的戰略格局,使得美國逐漸在東南亞收縮力量。

與此同時,蘇聯趁機向南擴張,改變了美蘇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對比。而且在越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又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使得軍力發展步伐放緩,蘇聯在軍力上乘勝追擊,大大縮短了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綜上,美國參與越南戰爭,就是杜魯門主義盛行的產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野史也是史


越南戰爭跟朝鮮戰爭極其相像,同樣是北越壓著南越打,打到南越存亡之際,美國出兵開外掛趕來支援。

同樣是我國的警告,在朝鮮戰爭讓對面別越過北緯38度線,在越南也說好別過北緯17度。

否則中央政府直接出兵支援越南,終越戰從頭到尾,美國都沒踏入過北越的領地,在1973年後隨著中美關係的解凍,這場戰爭最後以北越的勝利告終。


自從麥金德提出“世界島”的地緣政治概念後,這意指東歐和中東這一帶地區,美國就一直盯緊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

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就是想從朝鮮半島登陸歐亞,作為戰略的一個緩衝地帶,可惜在我黨的領導下鎩羽而歸。

基於冷戰格局的分析,美國想遏制共產主義在南亞的擴張。

本來還以為馬哲只是理論,結果二戰後居然出現了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大國,而且蓬勃發展。


美國不動手很可能失去亞洲,這直接影響到冷戰的結局。

而朝鮮戰爭打完局勢差不多就定在那裡了,美國還想著借南韓日本臺灣制掣東亞。

然而越南的形勢讓美國越來越焦慮,除了印尼,越南人口東南亞第一,影響力第一。

共產主義的擴張勢如破竹,越南周邊的國家泰國緬甸都被牽連到了,美國擔心蘇聯的勢力徹底佔據整個東南亞,而且美國必須堅持“反蘇”。


面對著蘇聯援助北越的情況下,美國的境遇避無可避,這也是冷戰的一場局部戰爭,蘇聯將美國拖在亞洲的戰略成功了,美國最終不得不插手越南的戰局。

本來美國倒沒打算出兵越南,想著扶持一下南越的政府就好,最初派一些軍事顧問過去。

然而1960年後南越節節敗退,南越政府爛泥扶不上牆,東南亞的戰局惡化到美國不出兵絕對會崩的地步。


越南就是那塊多米諾骨牌,美國無奈之下除了出兵沒有其他選擇。

在1948年杜魯門的政策開始注意到印度支那這裡,在1950年後把它的地位升級,54年艾森豪威爾決定支持南越。

之後接手的肯尼迪直接把越南視為東南亞的橋頭堡,再下一任的約翰遜就直接把戰爭升級,到1964年在越南的美軍超過3萬人。

可惜美國最後發現,北越的游擊隊永遠都打不完,扶持南越早晚要垮,國內居然還持續掀起了反戰浪潮。


美國最後也沒預料到1973年中美關係解凍這事,導致最後又把軍隊全撤回來,美國這場戰爭白打了。


虎歷


美國怕越南共產黨執政,怕越南成立共產主義國家,根本原因是為了阻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擴張 。



二戰結束後。全世界只剩下兩大勢力,一個是資本主義國家,一個是社會主義國家。自諾曼底勝利登陸以後,英美盟軍成功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西線戰場,與蘇聯紅軍的東線戰場互相配合擊敗德國。英美盟軍解放西歐各國,蘇聯紅軍解放東歐各國,德國也被分成東西德。美國控制的西歐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蘇聯控制的東歐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主 。大家都知道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上是截然想反的 。所以兩大勢力控制的區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對抗,而且愈演愈烈。以美國為首的西歐首先成立北大西洋軍事協約組織,蘇聯為了自身的社會主義安全拉攏東歐與之對抗,也迅速成立了華沙軍事協約組織。兩大勢力在全世界展開對抗。



迴歸正題越南。越南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從19世紀開始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到了二戰時期法國迅速被德國擊敗。日本乘火打劫佔領了越南,日本投降後,法國捲土重來,這時候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在北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共和國是東南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法國在南越擁護保大皇帝成立南越政權,此後為爭奪越南控制權,雙方開戰,北越在蘇聯支援下擊敗法國。法國從越南撤兵,把南越轉手給美國。美國很快在南越廢除皇帝成立越南共和國。這時候越南形成了以蘇聯社會主義國家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對抗以美國資本主義國家支持的越南共和國。兩大勢力在越南展開對抗。



根據1954年日內瓦會議規定,北越跟南越在1956年進行統一全國的選舉。北越由於是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給人民,人人有其田。這直接引起了南越人民的羨慕,同時南越政府跟美國感到了恐慌,美國認為統一越南的全國選舉,南越不可能勝出,到時候越南會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北越也是有顧慮的,畢竟美式制度是要民主選舉的。所以最後雙方都沒進行統一全國的選舉。雙方矛盾不斷加劇。



而此時在西歐共產黨活動特別頻繁,法國跟意大利更是被共產黨游擊隊控制美國的戰略重心放在西歐。無暇顧及東南亞。北越就在蘇聯的支持下不斷的挑釁南越。美國雖然無暇顧及東南亞但是卻對南越比較上心,害怕社會主義控制越南轉而影響到整個東南亞,進而影響到雙方勢力的平衡 。而北越感覺時機成熟,想統一越南,便向南越秘密派出人手,成立南越解放前線,北越更是發兵南越協助南越共產黨一起解放南越,美國製造北部灣事件。美國總統希望能夠快速解決越南問題。隨後美國正式入侵越南。




鐵血戰史1927


我是生活問道。

二戰後,美國打過兩次奇怪的戰爭:

朝鮮戰爭

越南戰爭

朝鮮戰爭奇怪在他自始至終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贏不了;

越南戰爭奇怪在他知道自己怎麼可以贏,但是隻能接受失敗。

越南戰爭的初期與朝鮮戰爭走著非常相似之處,都是國家分裂成南北方。但不同之處在於無論是南越還是北越,在建國初期都還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二戰前越南屬於法國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收歸己有,在二戰結束後法國又要趁機拿回曾經屬於自己的殖民權力。經過戰爭洗禮的越南人民自然是不會同意的。於是,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局面: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共)在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並向法國宣佈獨立,並積極促成越南全面統一。

因為在這之前,越南有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皇帝保大。保大因為戰爭原因長期流亡海外。也就是說,越南本質上還沒有推翻封建統治,並且處於殖民時期,在這個時候胡志明宣佈北越建國獨立統一,勢必要遭到反對勢力的敵視。

1949年4月27日,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殖民者法國的慫恿和支持下,在西貢宣佈建國,成立聯合政府並出任首任的元首,這就是(南越)。南越的建立意味著越南實質分裂現狀形成。

北越自從獨立伊始就積極加緊驅逐法國殖民者,並取得了中國政府的積極援助。當時中國政府經研究,派出了以陳賡為團長的參謀團幫助越南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戰爭,在1954年5月7日的奠邊府大捷後,終於迫使法國宣告投降。同年7月21日,中,美,蘇,英,法,越,柬埔寨,老撾等國代表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宣告越南正式擺脫殖民統治。

隨著法國殖民統治的結束,越南亂局一觸即發。此時冷戰新思維剛剛成型,美國政府早早就開始為越南的出路絞盡腦汁。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表示:“從遏制共產主義蔓延的立場出發,印度支那(指越南)是衝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並在1954年8月開始,陸續派遣了300多名顧問幫助南越軍隊訓練。

暫時得到和平的南越由以美國,英國,法國和當時國民黨統治的中國臺灣支持;北越由蘇聯和我國支持。兩方均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規定,為避免事態惡化,南北越暫以北緯17度為分界線,國家的統一問題等到1956年7月進行選舉,按照這個會議精神可以看出,國際社會是不支持越南分裂的。而且,一旦舉行選舉,革命力量佔據優勢的北方勢必會成為合法的越南領導政黨,這對於美國及其追隨國家和地區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此日內瓦會議舉行期間,美國及南越代表就宣佈會議無效,拒絕簽字。南北越的分裂已經成為現實。

1955年2月開始,美國就支持的保大政權進行軍事訓練及武裝,但明顯的,保大並不符合美國利益,因此,在10月26日,接到美國公開支持的吳庭豔宣佈國民公投選舉。不出意料的,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皇位及其封建統治,吳庭豔當任南越總統。當選總統後的吳庭豔在美國授意下,大肆打擊屠殺南越共產黨人。一時間,在南越掀起了反共的白色恐怖。1959年,對形式有充分認知的胡志明領導的北越政府正式確立使用武裝推翻南越反動政府,保證民族統一的軍事手段。

1960年11月,當選美國新一任總統的肯尼迪決定延續前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政策,批准軍事介入越南局勢。

在1960年之前,國際上(主要是中蘇關係)問題發生巨大變化。中蘇都需要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此,對於北越的民族獨立統一軍事行動都給予大力支持。

受到北越政府越來越強的政治和軍事壓力,腐朽腐敗的吳庭豔當局顯得無力支持,在1961年,美國介入越南內政正式以軍事行動展開。8月,美軍地面部隊首次參戰,伴隨美國陸軍的參戰,空軍也加入到打擊隊列。

1963年,眼看著無力支持南越政府運轉的吳庭豔沒有了利用價值,美軍又扶持楊文明,阮慶上臺組成聯合政府,企圖挽救大廈將傾的南越局勢。

為了挽回敗局,同時為了增加競選勝率,美當局必須儘快走出戰爭困境。1963年下半年,麥克納馬拉起草制訂,約翰遜批准的“34A行動計劃”,按照計劃,截止1964年底美軍特種部隊共建立了18個“民間遊擊自衛隊監視營地”,共計2萬餘人的民間武裝人員。針對美軍的“34A行動”,北越武裝針鋒相對,通過對軍隊進行特別訓練,將軍事力量滲透到南越範圍進行後方作戰。北約軍隊的南進,是越南戰爭的轉折點。


1964年7月上旬,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再次提出越南問題的政治解決,並得到了中國,蘇聯,柬埔寨,法國及南北越兩方民族解放陣線的積極支持。

但南越政府拒不承認日內瓦會議內容,7月30日晚,南越部隊乘坐美軍炮艇,襲擊了東京灣內的北越兩處島嶼。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又擊沉了北越的魚雷快艇。8月3日,依仗美軍強大的海軍力量,南越武裝又摧毀了東京灣兩處北越軍事基地。

8月4日下午,美軍派遣大批飛機轟炸了北越軍事基地,摧毀大量魚雷快艇和油料庫。隨著美軍主動參與軍事行動,10月,美軍開始公開支持南越對北越的海上軍事行動。

1965年3月8日,隨著美軍的滾雷行動展開,美軍3500名海軍陸戰隊員在越南硯港登陸,越南戰爭正式爆發。同年6月,美軍接替南越部隊,成為了對北越作戰的主力軍。


1965年11月,美軍同北越軍隊進行了“德浪河谷戰役”。

1966年1月至10月,美軍分別發起“搗碎器行動”“白翼行動”“黑斯廷斯行動”“大草原行動”及“艾託波羅行動”。

1967年初,美軍針對越共領導機構有發動了“雪松倒下”行動,旨在消滅越共指揮機構。

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對北越軍隊的打擊帶來巨大的損失,尤其在其後的空戰打擊中使用了國際禁用的化學武器,可謂是罪惡滔天,滅絕人寰。但是依靠靈活機動的優勢以及先進的符合自身條件的戰術,在被美軍圍剿的同時,也大量的消滅了美軍軍事力量。

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逐漸打破了美國人民心中的神話,從戰爭爆發伊始就遭到民眾的抗議。1967年4月,美國紐約爆發了二戰以來首次大抗議遊行,30多萬人參加集會,進行反戰示威。迫於壓力約翰遜做了電視講話,公開宣佈結束對越南的(北越)轟炸行動。5月下旬,美國和北越的代表在法國進行秘密會談。


隨著1968年1月北越軍隊的反擊,向南越美軍駐守的64個全部軍事目標發動打擊,美軍傷亡5000多人。這場打擊徹底逼迫約翰遜政府宣告部分停止對北越的轟炸,11月,美軍宣佈停戰。

至此,美軍在越南戰爭中的主要階段已經宣告結束。雖然美國不甘心失敗,對柬埔寨發動了長達14個月的無限制空襲,並趁西哈努克親王外出訪問時指使朗諾發動軍事政變,成立傀儡政府。並有朗諾的傀儡政府作為第三方發言承認美軍對越的軍事行動,給了美軍再次聯合南越入境部隊發動越南戰爭,但戰爭大局已定。北越發動的春節攻勢生生將南越政府又打回了談判桌。


面對國內日益高漲的反戰浪潮,戰場上無論何種規模的空襲,美軍都無法取得預期效果。在1973年1月27日,美越(北越)在法國巴黎舉行談判,並最終簽署《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美越戰爭宣告結束。

越南戰爭是美國自二戰以來第二次沒有取得(達到)勝利的戰爭,一方面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第二就是特殊的戰爭形態。

由於朝鮮戰爭的失敗,在戰爭初期,我國政府就越南問題發聲併為美國政府劃下紅線,也就是世人皆知的北緯17度線。告誡美國不得跨過日內瓦公約中明確的分界線,否則,勿謂言之不預!由於有近在眼前的朝鮮戰爭陰影,美軍地面部隊自始至終沒有越過17度一步。任憑空中優勢在強大,解決問題是要靠地面部隊的。

第二,我國先後派遣了大量的技術人員及指揮人員親臨第一線參與訓練,指揮作戰,先進的戰術戰法是保證戰鬥勝利的根本。

第三,我國那時也處於國家地子薄,國力弱的困難時期,但為了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民族獨立解放戰爭,仍舊給予了最大的支持。當然了,事後越南白眼狼反過來侵略我們是後話。

第四,當時蘇聯是世界兩極中的一機,蘇聯的政治選項也是美國顧及的一個因素。

美國為了遏制逐漸強大的社會主義浪潮,防止所謂的赤色浪潮席捲全球而發動的這場戰爭,本質上是意識形態作祟的孤立主義復活

由於美國一意孤行,使美國不得不面對60-70年代最佳發展期的躑躅,2500億美元的戰爭消耗及幾十萬戰爭受害者至今還困擾著美國社會。

美國曾先後拍攝了七部反應越戰的電影《野戰排》《全金屬外殼》等不僅僅是戰爭場面的真實殘酷,更是對美國社會的深度反思。

當然,越戰的產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格局。隨著71年尼克松訪華,中美融冰之旅為世界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生活問道


這個問題就說來話長了。

誰能想到,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會以陣亡5萬餘人,負傷30多萬人,並賭上15年光陰去打一場根本就沒有勝算的戰爭。

而且因為這場戰爭的存在,美國國內掀起了自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抗議事件,直接導致了美國社會階層的分裂,其影響力直到今天仍然揮之不去。

而且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無論蔣介石、李承晚還是吳庭豔,美國的精英集團總是在仔細甄別後準確無誤地選中了爛泥扶不上牆的代理人,而最後的結果幾乎都是被這些代理人拉下水,在國際上顏面盡失,尤其是越南戰爭。

從1961年美軍正式登陸南越開始,雖然美軍不斷在越南戰場加碼,但卻始終不敢越過1954年由東方大國調停確定的17度停火線,這使得長達15年的越南戰爭成為美國自縛手腳的戰爭,美國最終在曠日持久的越南戰場元氣大傷。

那麼美國為何要出兵越南?他想在越南得到什麼?關於這個問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有過詳細闡述,簡單說來就是:

出兵越南,是為了對抗蘇聯,更是為了遏制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成為兩大並峙的超級大國,雙方在各領域展開激烈競爭,針鋒相對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

雖然美蘇爭霸是二戰之後的主旋律,但雙方交鋒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歐洲,向東最遠也就是到達南亞的阿富汗地區,亞太區域雖大,但始終是次要陣地,二戰時期如是,美蘇爭霸時期更如是。

所以美軍在越南戰場上的大張旗鼓,絕不僅僅是為了遏制蘇聯這麼簡單,它的最終目的在於,徹底扼殺一個紅色東方大國的崛起。

美國的精英集團始終相信,一個領土完整的東方大國更能起到遏制蘇聯的作用,所以一直以來美國都不主張肢解這個東方大國,但他們沒有預料到這個東方大國僅僅用三年時間便實現了脫胎換骨,並和蘇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兄弟。

所以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迅速開進臺島海峽,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東方大國崛起的擔憂。

針對美國的企圖和野心,偉大領袖在抗美援朝之前曾有過精彩論述:

“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我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們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們的頭上,從臺島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

也就是說早,早在美軍出兵越南的十多年之前,領袖就預言到這一天的到來,並對美軍的野心瞭如指掌。

正是基於這樣的高瞻遠矚,領袖力排眾議抗美援朝,用兩年零十個月的時間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震撼世界。

正是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使共和國有了斡旋亞太局勢的資格和能力。在中蘇兩國的支持下,北越用9年時間打敗了捲土重來的法國殖民者,迫使法國在日內瓦簽訂媾和條約,以北緯17度線作為南北越的軍事停火線,維持了共和國南疆的安寧。

但北越的胡志明政府對於這樣的結果並不滿意,他們想要的不僅僅是吞併南越,更是兼併老撾和柬埔寨,恢復印度支那聯邦雄心的宏偉版圖,所以在南北越停戰後,北越向17度線以南大量派遣游擊隊,攪得南越天翻地覆。

從二戰後美國扶持的諸多代理人來看,戰鬥力弱雞是他們的共同點,除了社會制度的差異導致的凝聚力和戰鬥意志都不同,更多的原因在於北方政權一直以來都有兩座靠山,那就是蘇聯和共和國。

越南戰場同樣如此,雖然此時的共和國和蘇聯早已交惡,但他們對北越的支持都是大公無私的,而且為了爭奪在共產主義陣營的領導權,兩國對越南的支持可謂傾其所有,這導致北越的實力空前強大,南越在北越的打擊下根本不堪一擊。

而一旦沒有美國的支持,南越勢必和韓國一樣被北方吞併,雖然這不是共和國想要的結果,但作為美國的死敵,特別是此時的共和國和越南尚處於友好時期的背景下,越南的統一客觀上增強了共產主義陣營在中南半島的影響力,對美國在亞太的勢力形成了有力壓制。

和領袖高瞻遠矚的分析一樣,美國之所以在朝鮮半島、臺島及中南半島三個方向進攻,就在於掌握這三個戰略支點可將共和國牢牢鎖死在第一島鏈之中。

鎖住這條東方巨龍,無論它和蘇聯的關係如何,都不可能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形成實質性衝擊。

從二戰以來的歷史可以看出,雖然蘇聯和美國撐起了冷戰的框架,但蘇聯始終對美國有所畏懼。

比如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誤炸了蘇聯在遠東的軍用機場,斯大林卻誤認為美國將要進攻蘇聯,因此取消了對志願軍提供空中掩護的承諾;

赫魯曉夫時代的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同樣在美國的以死相逼下選擇了妥協;

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更是如此,雖然此時的蘇聯咄咄逼人,並在珍寶島事件後揚言對共和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但尼克松政府對蘇聯進行核報復的威脅,還是讓蘇聯最終認了慫。

所以,在越南戰爭時代,真正不怕美國的只有一個國家,而這個國家剛好處於越南的身邊。

二戰後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薩達姆、卡扎菲等紛紛見了上帝,同樣與美國勢同水火的金正恩卻安然無恙,這充分說明了體重不是決定結局的根本因素,地理位置才是。

而越南的地理位置令美國絕望。因為領袖在抗美援朝前對美國戰略的準確預估,所以即使美國進入南越後,我國並未正式對美國提出“不許越過17度線”的警告,但美國懼怕17度線成為下一個38線,害怕因共和國的參戰導致美國重蹈抗美援朝失敗的覆轍。

所以美國在越南戰場始終保持相對剋制的狀態,其地面部隊始終沒有越過17度線,而這樣做的最終結局就是越南戰爭成為嚴重束縛美軍手腳的戰爭。而北越則可以大規模派出游擊隊深入南方作戰,破壞美軍和南越設立的“戰略村”。

而即使美軍在北越上空投下了比有史以來所有戰爭總和還要多的炸彈,因為北越直接以共和國為靠山,使得北越的物資源源不斷,美軍史無前例的轟炸並未取得迫使北越投降的結果,反而使北越越戰越強。

在1969年胡志明去世,黎筍政府上臺之前,北越一直是共和國的好兄弟好夥伴。

所以打擊北越,將勢力伸向中南半島,就是對共和國的圍追堵截的最終封口。有了南越的立足,最起碼是南北對峙,美國就能在鎖住第一島鏈的同時,攪局南海並牢牢控制馬六甲海峽,掐住東亞的海上生命線。在這樣無恥的操作下,像日本這樣的盟友就不得不更加倚重美國,控制盟友同樣是美國在二戰之後的重要內容。

至於對蘇聯的影響,不能說沒有,但並不大,因為蘇聯和越南是在1978年才正式結成牢不可吹的軍事同盟。在這個軍事同盟建立前,美國在歐洲以及中東地區的對峙對蘇聯的打擊更有效果。

所以,對於美國而言,越南不能丟,歷史上扶持的代理人即使曇花一現也在所不惜。而這個越南除了能打擊蘇聯,更能夠徹底絞殺共和國。

當然,這注定是美國的一廂情願。因為即使北越損失軍隊超過百萬,也不如美國陣亡5萬多,負傷30多萬嚴重。

所以,束手束腳的美軍是註定打不贏這場戰爭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越戰永遠都是美國最大傷疤,是美國最慘痛的經歷。凡是參加過二戰的越戰老兵提及越戰無不痛心疾首。而美國的戰略家在提及越戰也每每提及聯邦政府的錯誤,反戰,反越戰成為那個時代美國民眾呼籲,逃脫兵役也成為那個時代年輕人的“任務”。無論是特朗普還是克林頓都是當年逃脫兵役者,但在今天卻成為他們被政敵攻擊和詬病的地方。但問題是當年美國為何要參加越戰?在法國全面撤除,美國為何又要介入越戰?要知道這裡並非美國傳統勢力防範,甚至造成了美國曆史上至今最大的政治迷案“肯尼迪遇刺”。然後就是越戰全面升級達到高潮,越戰從1955年陸陸續續一直延續到了1975年越南統一止。可謂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和軍事影響。越戰可以說是美國贏得了所有戰役,但唯獨輸掉越南的一場無任何“實際意義的”戰爭。

美國參戰的首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蘇聯利益的擴張,在當時的冷戰高鋒時刻,美國必須要高舉“反蘇”大旗,也就是說,這場戰爭美國是參加也得參加,不參加也得參加,軍事必須為政治,為國際地緣戰略服務。美國打越戰就是政治原因,但為此持續時間如此之長,耗費如此之巨大,國家反戰如此高漲是美國聯邦政府所沒有相到的。第二就是因為在亞洲的朝鮮戰爭美國打輸了。至少美國他沒有贏,美國覺得很憋屈,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有必要在亞洲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要給亞洲的小國巨大威懾力。要讓亞洲小國家選邊站隊和誰一夥,認誰當老大。雖然面對蘇聯援助越南情況下。美國也必須要打,要大打。而且要在國際規則下打,倒了最後美國已經是硬著頭皮打,硬挺罷了。為了一個不值錢的面子而已。美國就是敗在太自信,高估個人能力(越戰失敗太複雜,不討論)也包括家對戰爭承受力。

再就是這也是一個“代理人”戰爭,是越南在蘇聯和東方大國支持下,美國單挑三個國家。是冷戰中的熱戰,也可以說是意識形態的戰爭,屬於冷戰時期的局部熱戰。蘇聯徹底地把美國拖在 亞洲,而自己開始全面擴大在歐洲的勢力範圍。美國無論的從戰略上,還是實質上參加和陷入越戰都是一個錯誤。從戰略大局來看,蘇聯是贏家,越南統一是贏家,就美國一家是輸家。

美國參加越戰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錯誤地估計了形式,美國認為蘇聯要在在亞洲建立第二個類似於華約一樣的軍事組織。為了遏制蘇聯實力的擴張必須加以阻止,美國認為這是他的義務和責任。不過事後來看,美國如果預計1978年的事情,美國肯定不會參加越戰,美國犯了戰略性錯誤。

越戰給美國造成的最大創傷和影響就是,耗費了鉅額額軍費,撕裂民眾對政府信任度。美國黃金儲備大量流失,尼克松政府被迫宣佈佈雷頓森林體系倒臺,美國脫離絕對金融經濟霸主寶座。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美國插手越戰的目的就是為了稱霸全球,其插手越戰的時間也不是美國官方所說的1965年~1975年,而是1955年~1975年。



美國所說的1965年開始,那只是美國大規模出兵的日子。 二戰後美國大兵就再沒有從歐洲撤出軍隊,同樣二戰後美國軍基地就遍佈全球;同樣二戰後美國就開始通過武力備書支持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開始經營中東直到現在。 而美國同樣也沒有放棄亞洲,在亞洲它從未從日本撤過軍、也同樣在朝鮮半島保持軍事存在,到現在南朝鮮的軍權依然在美國掌握之中;菲律賓更是僅僅有八年沒有美國軍事基地,後來又馬上恢復了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新家坡早已淪為美國的附庸。



而美國能大規模參與越戰,同樣是基於其稱霸全球的考慮。之於它稱霸給其它國家帶去了多少人道災難,這完全不在它的考慮之中。美國發動的越戰只不過如同在朝鮮一樣,也遭到了失敗而已。


史可見證


美國打越南,就如同美國打朝鮮,其實,越南戰爭就是朝鮮戰爭的翻版,性質都一樣。1885年,中法戰爭以後,越南完全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在二戰時期,日本佔領了東南亞,越南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越南和朝鮮半島的情況一樣。胡志明領導的越共在北方建立了“北越”政權。法國再次佔領西貢,扶持越南阮朝保大皇帝在南方建立了“越南帝國”。1954年,奠邊府戰役,越南贏得了戰役,法國承認印度支那半島國家獨立,並簽署《日內瓦協議》。當時的越南已經南北分治,根據《日內瓦協議》,越南可以進行選舉,然後南北合併。

當時的北越由於制度優越,實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對那些貧苦老百姓的誘惑力實在太大。如果進行選舉,南越的資本主義政權在當是沒有絲毫勝算的。所以,吳庭豔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了保大皇帝政權,並建立“南越”。隨後,北越發起了向南方的統一戰爭,吳庭豔向美國求救,越南戰爭爆發。越南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對抗社會主義陣營,遏制共產黨勢力的發展壯大,發動的一次非正義的戰爭。美國挑起越南戰爭,和介入朝鮮半島如出一轍,性質幾乎是一模一樣。

由於,美國在朝鮮戰爭上面被猛揍了一頓,已經變乖了,所以他們不敢越過北方17°分界線。這個和朝鮮的三八線類似,所以美國只能在南越境內遏制北越的軍事滲透,只打了一場局部戰爭。其實, 越南戰爭就是朝鮮戰爭的翻版。當時的北越都有中蘇在背後支持,所以美國在越南打了20年,如果越南沒有中蘇的幫忙,其實也掛掉了。

到了冷戰後期,國際局勢發生了變法,由於中蘇交惡,美國戰略也發生了改變。1972年,尼克松為了連任,承諾當選美國總統從越南撤軍。到了1973年初,美國已經停止向北越進行空中轟炸,並開始從南越陸續撤軍。美國撤軍以後,南越軍隊被孤立,加上以前嚴重依賴美軍的軍事援助,戰鬥力很弱。1975年4月30日,沒了美國的援助,南越的首都西貢被北越軍隊攻克,越南戰爭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