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

用戶62871773636


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而香港臺灣反而不用?

二戰結束後,任何一個正常的漢語地區,都會使用簡體字了,因為這是大勢所趨。

先說中國大陸為何使用簡體字?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繼續培養人才。可是人們發現,能夠熟練使用漢字的人,就已經算是知識分子了。剩下的文盲半文盲,佔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還有8%是少數民族,不用漢字。這種文化狀況,對於和平建設新國家,是極其嚴重的一個制約因素。因此,我們以推廣簡體字和推廣普通話位抓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

漢字簡化運動,直接產生的結果就是,創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中國從原來的八成文盲,變成了二成文盲。這樣的二八轉換,極大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步。到改革開放時,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即便不會說普通話和當地方言,會使用漢字,也能順利行走中華大地。

同樣的,新加坡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

新加坡,原本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可是馬來西亞執行了"馬來人優先"的民族政策,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就開始獨立。恰好,馬來西亞當局害怕新加坡華人的政治優勢,也就達成了新加坡獨立建國的協議。

新加坡獨立後,成了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境內有主要有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少數歐亞其他民族,僅官方語言就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和印度語(泰米爾語)四種。殖民地時期,只教授英語,不教各民族的母語。新加坡獨立建國後,則是繼續認定英語位第一語言,漢語則成了第二語言。

(藍色是繁體字,綠色是簡體字,黃色代表使用本國文字)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是一個華人,他是說,華人大都是沒有文化的漢族苦力後人,讓他們能夠讀書寫字,新加坡才能獲得大發展。這一點,和大陸(還有很多新加坡華人固執稱為"國內")的理念毫無二致。

更為重要的是,新加坡實行的是民主制度,華人在境內佔有80%的人數,經濟上也起到控制作用。新加坡政府推行簡化字,同時也是眾望所歸,順應民意的過程。當時,新加坡的學者和教育界人士,看到中國(1955年開始)和日本(1946年開始)推廣簡化字的成功經驗,已經開始了自發的漢字簡化運動。

1968年以前民眾已經自發在使用簡化字了。到了1969年,,新加坡教育部於1969 年頒佈《簡體字表》,廢除了原本民間管用的不合理的簡化方法,推行了502個試驗性質的簡化字。這一時期,新加坡的漢字簡化,可以說是探索時期,醞釀時期。

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頒佈《簡體字總表》,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全面接軌,原本試驗使用的自造簡化字,基本全部廢除。

也就是說,新加坡推廣簡化字,實際上比日本晚了28年,比中國大陸晚了19年。為何會有這麼長的拖延時間呢?這是因為,新加坡從1965年才正式獨立,作為南洋群島的小島國,必然要背靠美國才能自保和發展。當1971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後,新加坡就馬不停蹄開始簡化字改革了。

那麼問題來了,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甚至包含日本,都馬不停蹄開始簡化字改革,為何香港和臺灣沒有推行簡化字呢?

這是因為,繁體字本身就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愚民。

繁體字難寫難認,這是一種文字致命的缺陷。對於文化教育界來說,必然急切地要廢除他。甚至魯迅、趙元任等人都說過"漢字不廢,中華必亡"的話。可是,對於統治者來說,並不願意廢除繁體字,因為繁體字能夠大大增加平民階層的學習難度,壓制他們的上升空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階層固化。

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港英當局當然不願意掃除文盲,否者殖民制度怎麼維持?臺灣是先總統 蔣公戡亂建國之地,必須獨裁專斷,老百姓學會寫字了,秘密警察該多忙啊!


歷史知事


我想,這一定與當時執政的李光耀多少有關係。李光耀是有國際視野有些遠見卓識的領導人。港澳臺用繁體漢字,大陸用簡體漢字,港澳臺有多大,多少人?面積不過五萬,人不及大陸人口一大省之一半,兩利取其重,兩害選其輕,李光耀是精明的,在這一點上。

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是個島國,很小,不及我之一大縣,人口三分二以上屬華人血統,兩廣閩浙人後代特多,受大陸影響不少,使用漢字漢語言,傳統習慣也同,李光耀也不例外。早幾年,我有兩堂侄到新加坡留學並在那裡工作,一次回來過年,我就與他交流一些問題。新加坡是個港口城市,又已國際化,英語英文不可少,漢語漢文更重要,要長期在新加坡工作生活,而且生活得嫻熟自如,就要會漢語漢文,英語英文,馬來語,客家話,粵語等。

我的外公在解放前為逃抓壯丁,下南洋到馬來西亞的新山,在二十多前曾回來一次,僅帶他在馬來生大兒回,在我四十後才見外麼一面,舅父還比我四歲,使我驚異的是外公離開家鄉五十多年而鄉音不改,還是講一樣的家鄉話,那舅父與外公一樣講一口流利的家鄉話,寫漢字既懂繁體又會簡體。我深度與他交流,他可講流利的英語,馬來語,閩南語,粵語,普通話,家鄉話。講起傳統,好象他知道的不少,他這次是回來尋根的,他們都記著根在那裡,不忘根的一切,遊子在外,怎能忘根忘本?





樹德漢碩


新加坡這個國家非常的奇特,它是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唯一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華人佔到總人口的74%。既然華人佔主體,那麼按理說新加坡的國語應該是漢語了。但新加坡的國語並非漢語,而是馬來語。

其實馬來人在新加坡佔比並不高,但由於李光耀一直抱有“大馬來西亞夢”,因此新加坡將馬來語定為國語。順便也提一句,當年新加坡並非主動從馬來西亞獨立的,而是被馬來西亞開除後被迫獨立的。

不過雖然馬來語是國語,但新加坡官方基本上不怎麼使用馬來西語,新加坡官方的第一語言是英語,第二語言才是漢語(新加坡稱“華語”)。

在新加坡建國之初時,大多說新加坡華人的語言都是漢語,但不是普通話,而是南方十多種方言。

很多人將中國分成南方和北方,並且想當然的認為南方的習俗和語言是一樣的。但其實南方各地方言之間差距極大,有時根本無法正常交流。於是為了增強華人凝聚力,新加坡官方推行了長達40年的“華語運動”,在新加坡普及標準普通話。

除此以外,新加坡還效仿大陸廢除了繁體漢字,開始推行簡體字。

推行簡體字是李光耀一手提倡的,李光耀先生認為繁體漢字太過於複雜,不利於學習,因此堅決主張簡化漢字。

其實不只是李光耀,在二戰後,日本、中國大陸,甚至中國臺灣都曾對漢字進行過簡化。只不過日本的簡化程度比較輕,中國大陸的簡化工作更為全面,然而由於戴季陶的阻止,中國臺灣地區的漢字簡化運動以失敗告終。

1969年新加坡首先公佈了502個簡體漢字,此後又在1974和1976年兩次公佈簡化字表。新加坡所公佈的簡體字與中國大陸基本一致,只有十幾個漢字不一樣。但是在1976年之後,新加坡完全採用中國大陸的標準簡體字。並且新加坡也同時廢除了傳統的注音符號,取而代之的是大陸地區的漢語拼音。

新加坡之所以採用大陸的標準簡體字,主要是為了方便同中國大陸的交流,畢竟文字是用來交流的,而作為一隅之地,新加坡單獨搞出一個簡化字體系意義不大,還不如與中國接軌,這樣便於以後的文化商貿交流。

現在事實證明,新加坡採用簡體漢字,說普通話,確實極大地便利了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交流。雖然現在漢語不是新加坡的第一語言,但只要是新加坡華人,一般都會說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中國遊客在當地旅行沒有多少語言障礙。

(作為一個新加坡籍歌手,林俊杰在中國交流完全無障礙,並且不只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也都是會說普通話,像是梁靜茹、李宗偉這些大馬華人,其普通話都非常標準,在普及普通話方面,海外華人社會要比國內做得好)


千佛山車神


新加坡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民族,總人口大約396萬,其中華人佔74%左右。

由於歷史上長期被英國殖民統治,所以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時,選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而母語中文作為第二語言。

雖然新加坡華人中文都會說,但認識文字的越來越少。為了挽救華人傳統文化,時任總理李光耀開始大力推廣中文教育。

然而在這期間卻出現了一個大問題,新加坡是個港口城市,英語是必須要掌握的一門語言。

大部分人在學習英語之餘,本來就沒有那麼多時間花在學習中文上,而繁體字複雜又難懂,所以中文教育的效果並不理想。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大陸在推廣簡體字,漢文化圈都紛紛效仿。李光耀看新加坡人學習繁體字確實困難,於是也改推簡體字。

不過當時東西方對立,而新加坡又是親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延用大陸的簡體字不太現實,於是新加坡開始自創簡體字。

但文化是需要大量沉澱,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新加坡認識中文就沒幾個,更別說文學大家了,結果折騰了幾年,僅自創了78個字。

然而很快李光耀又發現了一個問題,新加坡自成體系,就算建立一套簡體字,與其他國家怎麼交流呢?

退一步講新加坡人用自創簡體字,哪怕寫封信或拍一封電話回大陸,老家人也看不懂啊,這樣的簡體有何意義呢?

正當新加坡政府為此而苦惱時,尼克松的破冰之旅為李光耀解決了難題。於是新加坡於1976年開始全面使用大陸的簡體字表。同時廢除了臺灣使用的注音符號,並開始採用漢語拼音。

至於新加坡為什麼使用簡體字,除了以上因素外,李光耀在回憶錄中也提到了另外一個原因,大體意思如下:

我們都是沒田沒地的文盲之後,迫於生計到南洋混口飯吃都能取得成功。大陸有大量的文化精英,沒有理由不成功。

其實隱含的意思是大陸改變政策後,李光耀預感中國要崛起,新加坡要搭上這趟順風車,必須要學習漢文化,推廣簡體字。事實證明,李光耀確實是個眼光獨到的政治家。



花木童說史


大家如果有到過新加坡旅行就會發現,滿大街都是中英雙語的指示牌、廣告牌,漢字選擇的還是國內使用的簡體漢字,這讓到了異國他鄉的中國人,瞬間就會感覺到滿滿親切感。那麼,作為一個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為什麼會選擇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呢?

要說到新加坡為什麼會用簡體漢字的事情,又不得不提新中國成立後的漢字簡化推廣開始說起。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使用繁體字,這也是為什麼在封建社會的文盲率那麼高,因為太難學了,很多文字的筆畫太多,要將大部分文字都記住,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新中國建立後,為了讓國人學習文化知識,需要推行簡化的漢字,方便學習,於是成立了文改會,1955年,漢字簡化工作基本完成,1956年開始,全國範圍內開始推行簡化後的漢字,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簡體字。

後來,新加坡的李光耀政府明顯察覺到繁體漢字用起來非常不方便,儘管此前的新加坡已經有幾十年使用繁體漢字的習慣。於是在1969年,新加坡推出了自創的78個“簡化漢字”,又在1974年發佈《簡體字總表》,所以就出現了,在1969年-1979年這十年內,新加坡國內的漢字使用雜亂無章,不僅使用了簡體字,繁體字依舊在用,還有什麼自創體,這顯然給新加坡造成很多麻煩。

所以在1976年開始,新加坡開始全面拋棄民國時期沿襲下來的繁體字,全面改為簡體字,包括接受簡體漢字的標點符號和拼音表。那麼新加坡為什麼選擇簡體字呢?

很簡單,新加坡跟我國的出發點一樣,漢字博大精深,就是太難學了,可以想象,如果現在的學生在學習漢字的時候,面對那些筆畫異常繁複的漢字,恐怕會被嚇到吧?再者,李光耀的眼光很精準,他深知,中國這個佔據了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在未來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復興的曙光必然會光照全球,在這個時候,學習我們的做法,以後說不定還能派上大用場。因此,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情形,新加坡到哪都是使用簡體字。

小芊芊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向來不在意外族人的學習,中華文明總能同化他們。

我是【小芊芊愛歷史】,一個喜歡戲說歷史的小妞,每天聊點趣味歷史小知識,留下你對歷史的見解,友情分享,歡迎留言評論,歡迎你關注我呦!

小芊芊愛歷史


新加坡,一個華人佔據74.2%的國度,獨立於1965年,因為脫胎於馬來西亞,又曾經被英國殖民,所以官方語言有四種,一是漢語,二是馬來語,三是英語,四是泰米爾語。

雖然華人人口比較多,但為了和國際接軌,新加坡公立學校主要是用英語授課。重要場合,也一律用英語。而漢語,則主要是學校的一門“語言課”,如同中國的“英語”課,那漢語豈不是沒有發揮空間了?

有,發揮空間還很大,畢竟,三百多萬的華人,不說漢語,那也是不可能的。在華人學校中,全部是用漢語授課的。

無論是華人學校,還是公立學校的“漢語課”,都選擇了簡體字,而不是繁體字,這和港臺完全不同,這到底是為什麼?

(漢語簡體字)

新加坡選擇漢語簡體字,最重要的原因是簡單,容易普及

新加坡獨立後,統一語言,方便管理,成了政府很迫切的一件事情,除了向全民普及英語,另外就是要普及漢語,畢竟華人太多。

普及漢語,就要從漢字入手。此時,當政者是李光耀,對於漢字的選用,李光耀有兩個選擇,一是簡體字,一是港臺繁體字。

對於港臺繁體字,李光耀等人直接否決了,因為難寫難學,不容易推廣。

而直接用大陸的簡體字系統吧,當時處於特殊時期,中國的簡體字系統還有待完善,而且中國民間出現很多自造簡體字。因此,感覺暫時還不合適。

於是,新加坡準備自己進行“簡體字改革”,這可以嗎?結果說明,不可以。

在1969年時,新加坡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整體有200個字,包括新家坡自己發明的78個字。但這200個字確實不夠用,於是,在1969年-1976年期間,新加坡形成了簡體字、繁體字、異體字、自造簡體字,雜糅合用的局面。

該怎麼辦,繼續這樣嗎?

李光耀選擇和中國的簡體字並軌

用了幾年自己的簡體字,感受了幾年簡體字和繁體字同時存在的情況後,李光耀等人放眼一看,發現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優化得更好了,於是開始組織商議,需要不需要和大陸的簡體字並軌。

答案是肯定的,一是好的漢字系統為什麼不用?二是,很顯然,漢語文化的主流是在大陸,和中國簡體字並軌,對新加坡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幫助更大,對經濟往來也是大有益處。

於是,從1976年開始,新加坡全面使用中國的簡體字系統,包括拼音系統。

不得不說,李光耀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那麼小的一塊地(新加坡只有719平方公里),能成為亞洲地區最為繁榮的國家之一,這不得了。

正是李光耀選擇了漢語簡體字,才使得漢字在新加坡的“普及和推廣”進步神速。而選擇簡體字的最重要原因,就如同上文中所說,簡單好學好推廣,更重要的是,和中國大陸的簡體字系統並軌,有助於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往來。


藍風破曉


1929年的《新國民日報》,當年新加坡本地的中文報紙裡,都採用中國的繁體字和豎版排版,提到中國的時候也說的是我國,當時的新加坡,是中國人眼中的南洋,一個適合避難、淘金的寶地。

1973年,新加坡第一家NTUC開業時,李光耀出席開業典禮,當時用的還是繁體字。

1979年,李光耀發起“講華語運動”,看後面的佈景板,用的已經是簡體字了~

1968年8月,新加坡政府教育部成立“漢字簡化委員會”,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該表審訂了502個簡體字,又稱《502簡體字表》。但是這些字的簡化並不全面,其中還有新加坡本地特有的簡體字






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不同、當時稱為(“馬新簡體”),如“窗 → 囪、貌 → 皃、嘴 → 咀、留 → 畄、答 → 荅、覆 → 覄、算 → 祘、解 → 觧、檳 → 梹、場 → 㘯、惡 → 悪、發 → 発、廢 → 廃、國 → 囯、劃 → 劃。”等等。


1971年,新加坡出版的華文第二語文小學課本採用漢語拼音,同時用“注音符號”給課文的生字注音。第二年,新加坡的語文課本便不再使用“注音符號”,只剩漢語拼音。

1974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頒佈《簡體字總表》,把簡體字增加到2200多字;1976年5月 發佈了更加完善的《簡體字總表》修訂本。



該修訂本刪除了新加坡本土的簡體字,以及中國大陸並沒有簡化而新加坡加以簡化了的簡體字;同年,教育部頒發《異體字表》 和《新舊字形對照表》,刪除不必要的異體字,並規範經簡化漢字的筆畫。 20 世紀 80 年代起,新加坡政府開始推行 “講華語運動”,要求華族(約佔77%)英文姓名一律按照中國大陸的讀音、採用漢語拼音來拼寫。政府領導人以身作則,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名字拼作Lee Kuan Yew,而他的孫輩李修齊(Li Xiuqi)和1989年出生的李弘毅(Li Hongyi)的名字卻都用漢語拼音拼寫。 此後新加坡的簡體字和漢語拼音與中國大陸地區通行的簡化字基本完全相同。



至於為什麼用簡體字?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簡單!畢竟現在的新加坡上個華語課都很痛苦,這要是還得學繁體…… 還有一個原因,70年代末,李光耀開始和中國接觸,他判斷:中國一定會崛起!他在回憶錄中曾經說過(大意是這樣,非原文):我們都是沒田沒地的文盲之後,到南洋混口飯吃都能如此成功,你們都是中國本土的秀才狀元之後,沒有理由不成功。



因此,在漢字的使用上,李光耀選擇跟隨中國大陸,全面推廣簡體字。 所以我的總結是: 1、新加坡是1976年開始正式使用簡體字,而且用的是和中國大陸一樣的拼音和簡體字表 2、新加坡是一個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的國家,無論是確定英語為第一官方語言還是改繁為簡,都是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


子非魚


新加坡採用簡體字,應該說是一種“遠慮”,李光耀在76年宣佈採納我國拼音和簡體字標準。是因為他知道這個大國必將崛起,採納簡體字便是向我們靠攏,在未來勢必能給新加坡帶來無限的“便利”,正如今天他們向西方靠攏是一個道理。

其次,很多人都說新加坡採用簡體字是因為其是一個以華人作為主體的國家,華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4.2%。但其實新加坡已經在失去中國文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像素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句神評論:

不止漢人能同化“胡人”,“胡人”也能同化華人。這裡的“胡人”指的是除中國人之外的一切,包括西方世界的人,並沒有任何鄙夷的意思。


其次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其實是英語,為主導地位。華語和漢字能排在第二位,也僅僅只是因為歷史背景。

還有新加坡就曾自己建立過一套漢字簡化的標準,只是最終採取了我國的標準,具體原因像素在上文有說到。也就是說,新加坡自己早已認為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並非特意採取我國標準,一切為了利益而已。


此外,就是新加坡推行華文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推行筆畫複雜,富有寓意的繁體漢字具備一定的難度,很顯然並適應當時新加坡的情況,而我們的簡體字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不僅易於書寫、傳播,最重要的是易於學習,新加坡作為一個實用論的國家,選擇我們的簡體字就不難被理解了。


講實用,講現實,講功利,在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中,他們天然就有選擇簡體字的傾向。


像素說歷史


回答此問題之前,講講朋友孩子在新加坡的經歷,朋友孩子在深圳上完高中後,去了新國,跟了前妻,不過要跟上新國的學制,相當於從新上一次高中,主要是補習英語,沒想到在學習過程中,還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兼職,就是都同班同學學習中文,因為他的同學漢語口語都很溜,但漢字卻認不到幾個,由此可見,現在的新加坡中文前途也是堪憂的。


新加坡當年選擇將繁體漢字簡化成簡體漢字,是非常明智的。

<strong>

有如下之考量:


1、中國大陸國際地位提升,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替代了老蔣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聯合國的工作文字中的中文是簡體。


2、中美關係回暖,正在建交談判之中,日本也已經搶先與中國大陸建交,新國唯美馬首是瞻,新中兩官方民間交往日益頻繁。


3、中國大陸在東南亞(及全球)影響力巨大,WG繼續革命理論影響著東南亞,菲律賓現在的總統也影響在列,新國華人華僑也深受影響。


4、全盤接受大陸文字改革方案,省時省力。新建國後長期以英文為主,導致中文水平急劇下降,繁體學習對於華人而也較為吃力,大陸的簡體字方案,正也合其心意。


5、大陸的市場巨大,76年是大陸改革開放的前夜,當時大陸有近8億人口,市場巨大,新國的眼光不錯,76年改為簡體字,正是政治經濟利益的驅使。


新國的選擇,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很大,現在東南亞,以簡體中文為主。我們出版的教材書籍,出口東南亞,基本不用改繁體。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的寶媽!

想了解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99“

瞭解《人字學習法》,私信留言:“人”


漢字谷主


三個階段

新加坡使用漢語漢字基本上是華裔族群,然而新加坡現在使用和我們大陸地區一樣的簡體字,也是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繁體字時期。我國在1964年之前,我國大部分還是使用繁體字,漢字的過程簡化過程從民國開始隨時間推移在進行。直到1964年,我國頒佈《簡化字總表》,才算是完成漢字的簡化運動,成了我們今天通行的簡體字的標準。我們正式系統的確立簡體字是1964年,而新加坡則是繼續使用繁體字到了1969年。

第二階段:新加坡漢字時期。漢字的簡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新加坡自己在1969-1976年之間推行了自己的簡化方案,稱之為新加坡漢字。這個時期雖然新加坡也使用簡體字,但是其中有49個和我們相異或者沒有簡化的漢字。

第三階段:完全一致。新加坡方面他們推行的新加坡漢字在書寫和印刷等方面上都會有諸多的不方便之處,所以新加坡在1976年之後刪除了那些和我們相異或者沒有簡化的字體,變成了和我們完全一致的簡體字了。



我們是標準

至於為什麼新加坡會推行和我們一樣的簡化,是因為漢字是源於我們,我們是漢字使用的主體,世界各地所用的漢字基本上都是以我們為標準。無論是漢字是字體的變化,還是漢字本身的簡化,都是我們主動發起的。

所以為了是新加坡亦或是其他各地,都會保持和我們一個同步,因為這就是標準的意義所在。故在1986年我們推出了新版的《簡化字總表》之後,新加坡在1993年完成了同步的調整和修改。



雖然漢字已經簡化,但是我們大陸地區或者像是新加坡等這些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並沒有禁止民眾認識或者使用繁體字,相反很多場合下還是使用著繁體字。

新加坡為此在華文課本上的每篇課文後附錄簡繁對照表,目的也是讓學生認識繁體字,但並不特意要求其會書寫。這也是新加坡為了應對和我國港澳臺地區打交道所用。新加坡方面也提議我國港澳臺地區是不是也應該在他們的教科書的每篇課文附錄上簡體字,也是一個蠻有意思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