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現川藏線上“消失”的康定鍋莊

文化|發現川藏線上“消失”的康定鍋莊

說起鍋莊,大部分人都會想到藏族傳統鍋莊舞。但在川藏茶馬古道上,康定鍋莊作為川藏咽喉要道上的客商驛站,深藏在漢、藏、回等民族商人的記憶中。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些驛站雖已不在,但這種代表包容與友誼的鍋莊文化,今天能否再尋覓到些許蹤跡?

記者跟隨73歲的扎西央宗走在她童年時走過的街道上,聽她講述一些年深日久的故事。作為康定四十八家鍋莊之一——楊馬太鍋莊主人的女兒,扎西央宗見證過康定鍋莊的鼎盛時期,也看到了它們的消失。

沿著康定市東大街,記者走到扎西央宗家鍋莊的曾經所在地,這裡已建起棟棟民房,再無半點當年的痕跡。走著走著,老人突然停在一棵十幾米高的老榕樹邊,她說,這就是當年她家鍋莊門口的樹。

在扎西央宗童年的記憶中,院壩裡升起裊裊炊煙,誘人的食物香味引來各地的商人圍坐在一起。雖然語言不通,但有性格爽朗的人唱起陌生的歌謠,舟車勞頓後的寒冷黑夜,鍋莊就是臨時的家。

那時候,扎西央宗的藏族母親楊秀珍總是給不懂藏語的進藏漢商做翻譯,漢族父親鮑品良則利用自己多年跟隨馬幫積累的人脈,幫助各地商人建立銷售渠道。有時,從拉薩、印度等地來的商人會給幾歲的扎西央宗幾顆水果糖,她能高興好半天。

今天,遊客們想見當年康定鍋莊的原始模樣,只能通過一棵街角的老樹,或是一件打酥油茶的舊物進行想象。但記者發現,鍋莊的精神卻仍氤氳在康定的街頭巷尾。

在一家街邊小吃店,記者看到遊客正就著一碗牛雜湯吃著鍋盔。扎西央宗告訴記者,這兩樣當年回族商人與陝西商人帶到康定來的口糧,如今已成了到康定必嘗的特色佳餚。

康定人說,小小的鍋莊裡頭,既有各民族商人結下的友情,也有過動人的愛情的故事。

扎西央宗的女兒央京在離她家老鍋莊的不遠處,開了一家藏漢風格相融的茶館,名字也叫“楊馬太鍋莊”。幾年前,漢族小夥李成彬在這家茶館邂逅了自己未來的妻子——扎西央宗的侄女央吉拉姆。現在李成彬每天在這家茶館招待各地來的客人,“楊馬太鍋莊”彷彿又恢復了半個多世紀前的生機。

“康定鍋莊留在每個康定人的記憶之中。”達瓦志瑪是土生土長的康定人。她說,原始鍋莊雖然不在了,但它蘊涵的精神仍滋潤著這座城市。康定鍋莊沒有“消失”,由它傳承、新生出來的豪邁包容的特質,以及各民族間的交流交融,成就了茶馬古道上從古至今的繁榮,也賦予今天川藏線獨特的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