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兩岸看西藏】西讓村:出發與堅守

“天河兩岸看西藏”新媒體採訪組分幾路,自傑瑪央宗源頭起始,歷經日喀則、拉薩、山南十幾個縣,進入林芝市後,從雅江流經的朗縣、米林縣、波密縣直到墨脫縣,一路往東。峽谷深刻,兩側森林密佈,層巒疊嶂,雅魯藏布江劈峽谷前行。豔遇芭蕉搖曳,抵達墨脫境內。

【天河兩岸看西藏】西讓村:出發與堅守

採訪組來到西讓村。記者 扎巴旺青 攝

谷地稻香:村莊

雅魯藏布江幹流隨地勢的西高東低,自源頭至巴西卡海拔由5590米降到154米,總落差達到5436米。

西讓村,平均海拔700多米,是墨脫縣背崩鄉最遠的行政村。西讓村在大山深處、谷地之上,雅江在谷底深沉。

亞熱帶氣候。這裡的村民種植水稻、玉米、雞爪谷。還種植冬瓜、南瓜、蘿蔔、茄子、白菜、四季豆等蔬菜,“四川能種的都能種。”村民說。這裡還生長香蕉、芭蕉、檸檬、柑橘等水果。

村民都是門巴族,有34戶158人。有著濃厚的門巴族生活風情。

迄今,村民們還住在門巴族傳統的吊腳木樓裡。木樓“吊腳”,可以防潮,可在下面養家畜,還可以儲物。 門巴家中佈局很有特色。主屋留有“火塘”,低矮、土石壘砌的方方正正的“灶”。有的村民家中“火塘”燒得正旺,有的村民家“火塘”則換成了鐵皮爐子。據說在火塘煙熏火燎的作用下,有利於排溼,利於防止害蟲對木材的侵蝕。火塘上方還有兩層燻烤架,從前的作用是利用熱煙烘乾柴禾或是除去食物水分,以防蟲防黴。現在也有村民在上面放著雜物。

“火塘”一側見掛著竹酒筒。“黃酒門巴語叫‘巴羌’,是由玉米和雞爪谷製成,先要煮熟原料放曲釀製,放個半月一月的,再拿出來,放在酒筒裡,用開水慢慢倒入,酒就滴出來了。‘巴羌’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茶,早中晚都要喝。”懂門巴語、對村情十分了解的墨脫縣交通運輸局駐西讓村工作隊隊長晉美扎西告訴我們。他們的日常飯菜都是自己種的白米飯和“嘎木當”(門巴語),即燉菜。

【天河兩岸看西藏】西讓村:出發與堅守

在背崩鄉當公務員的次仁措姆土生土長在西讓村,她熱情以黃酒相待。 記者 扎巴旺青 攝

由於地質災害,村莊已搬遷三次。民房也由政府出資幾經改造。“最初村莊離這裡三公里,後來搬到離這500米處,最後搬到這裡。2012年的民房改造,給每家每戶補助了14000元;2014年再一次進行民房改造時,每家每戶又補助了7萬多元。”背崩鄉副鄉長索朗多傑說。每一次的改造使村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正在進行最大的“改造”——小康村建設。建設內容包含房建及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道路、場地平整、擋土牆、給排水、室外電氣、庭院等工程,總投資為2489.28萬元。

從小康村效果圖看,保留了門巴族吊腳樓的建築風格。原來空心的底部變成了紮實的石頭基底,保留了門巴吊腳樓特有的長廊臺。現在的民居沒有院落,新居將變成帶柵欄籬笆小院的獨棟兩層小樓或大平房。生態環境自不必說。

記者從墨脫縣瞭解到,墨脫縣小康村建設規劃總投資為7.5億元,共有34個邊境村,惠及1904戶8528人,佔全縣人口的70%。自2016年開始分批實施建設後,截至今年9月已累計共完成投資4.81億元,計劃於2019年底完成全部規劃內小康村建設任務。

林芝市自2016年開始的小康村建設,旨在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圓小康夢。採訪組這一路林芝行,親眼見證了多個小康村建成後,帶給群眾的巨大福祉,感受了村民們浩蕩的喜悅,西讓村必不例外。

行者無疆: 出發

來路。我們驅車從背崩鄉向大山深處的西讓村行駛。

墨脫縣至背崩鄉28公里,背崩鄉到西讓村22.4公里。2018年4月,投資幾千萬的背崩鄉到西讓村公路通路,這是背崩鄉所屬村中最後一個通公路村。路很好,也寬敞,肉眼能見的厚重質地與車子行進中的輕盈流暢。在泥石流危險區域目睹施工隊正在建設擋牆。

門巴諺語說:“路走慣了越走越能走”。有了路,才能更好地發展。

“交通條件的改善,給西讓村帶來了發展機遇。”晉美扎西說。說起路,西讓村黨支部書記、49歲的桑傑頓珠有很多記憶:“以前買鹽巴、買吃的用的要去米林縣派鎮,來回12天。力氣大點的可以背個100多斤的東西,力氣小的六七十斤。路面寬一點的區域兩米,一般是一米左右。光是背崩鄉到這裡要走兩天,生活物資、建築物資還是要靠人背馬馱。”桑傑頓珠告訴記者。背崩鄉到米林縣派鎮是進出墨脫的西大門。村民們歷經與天塹溝通的艱難險阻。

【天河兩岸看西藏】西讓村:出發與堅守

西讓村黨支部書記桑傑頓珠。記者 扎巴旺青 攝

通路後,發展明顯加快。

“國家對邊境村建設非常重視,之前路不好,很多惠民項目進不了村。現在小康村建設項目來了、產業項目來了、網絡建設項目來了,電力、水利項目明年就要上馬。”晉美扎西告訴記者。墨脫縣產業發展佈局按照縣域實際和資源稟賦,邊境村的產業建設主要以茶產業為主,計劃總投資為9263.63萬元。茶產業也已經順利進入西讓村,投資96萬,種植面積達138畝。明年,預計西讓村人均種茶麵積將達到兩畝。

“變化講也講不完。”桑傑頓珠說。村裡以前見不到車子,現在村裡大車、小車多起來了。村集體有一臺裝載機,村民個人家算起來總共有挖掘機3臺、裝載機4臺,大車3輛、私家車4輛,摩托車每家每戶都有。 西讓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小康村建設中村民的主體作用,將項目實施與群眾投勞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吸納群眾參與工程建設。村民到小康村建設工地打工,挖掘機、裝載機被工地租用,百姓家的房子也被租用。

“村裡讀書的孩子多,以前去鄉里上學,路多難走啊!”37歲的次仁措姆告訴記者,她和弟弟現在都在鄉里當上了公務員,剛好是休息日,她回家來。 “ 年輕人有出去打工的,在林芝市、拉薩都有,現在回來的也有,我們的鄰居以前出去外地打工,現在回來在村裡開了家商店,生意也不錯。”她說。

大山裡的孩子誰沒做過走出大山的夢。如今,對於他們來說,出去和回來將會變得越來越普通,因為變化還將持續發生。

“派墨公路通車的話,西讓到派鎮只有幾個小時車程。”桑傑頓珠和村民對這條路的貫通充滿了期待。據瞭解,派墨公路總里程為66.7km,總投資20.2億元。四級公路,路基寬度4.5米,路面寬度3.5米。預計2022年全線貫通。

赤誠初心:堅守

林芝市有四個邊境縣,141個邊境村,一千多公里的邊境線。這些邊境村群眾有藏族、門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等多個民族,他們自古就有抗擊外來侵略的光榮歷史。

西讓村也是一個有著守家護國光榮歷史傳統的村莊。

由人民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芝當代歷史變遷》一書中這樣記述:“1962年10月,印度當局不顧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違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行擴張主義政策,悍然從中印邊境全線向中國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中國人民解放軍被迫進行了自衛反擊戰,取得偉大勝利,堅決捍衛了國家主權,也保衛了林芝的民主改革成果,在這場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廣大林芝人民積極支援前線,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

另據墨脫縣誌記載,“在更邦拉戰鬥中,西讓村的白登、白瑪多吉等7人做嚮導,給作戰部隊提供大力支持。”門巴諺語說:人長壽不過一百歲,故事流傳要比人的壽命長——何況是如此大格局的故事,不僅代代必將傳唱,還要傳承。

“一邊放牧一邊守邊,一邊種田一邊守邊,一邊採藥材一邊守邊”是林芝市邊民的真實寫照。西讓村也不例外,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神聖國土,守護著自己的幸福家園。村黨支部書記桑傑頓珠說:“村民的戍邊意識很強。 到現在,邊防官兵巡山,還是由西讓村民帶路,村裡會派出2至3名民兵或聯防隊員一起去。巡山過程中民兵從邊防官兵身上不僅學到了守邊知識,還學到了許多生活知識。”這裡的軍民魚水情深,邊防官兵給村集體贈送了一臺價值18萬元的裝載機。出租給工地,還能每月收入5000元。

【天河兩岸看西藏】西讓村:出發與堅守

墨脫縣交通運輸局、縣公安局駐西讓村聯合工作隊進行“四講四愛”宣講。記者 扎巴旺青 攝

西讓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在開展“四講四愛”宣講活動中,給村民講述玉麥兩姐妹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要看好守好。”這在西讓村民心中久久迴盪。在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倡導下,近年還開展了“唱支山歌給黨聽”微視拍攝活動、愛國歌曲大家學唱活動、廣場舞健身活動、“勞動技能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凝聚人心,堅定了村民愛國守土的決心。

以赤誠初心,西讓村民傳承光榮歷史傳統,靜靜堅守於雅魯藏布江江畔。(記者 德吉卓嘎 扎巴旺青 董秀麗 韓海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