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一個人玩玉久了,總會養成一些習慣。這些習慣自己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適的,但是在旁人看來,往往會認為你有“病”。當然,這種病並不是什麼疾病,而是玩玉人都有的職業病。今天我們來看看玩玉人都有哪些職業病。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1、容易話癆

玩玉人只要一看到玉或者是和玉有關的東西,就會變得興奮起來,然後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遇到玉友,那就要扯一扯,聊一聊,分享心得也好,談天說地天南海北也罷,除了玉石,總有的聊,反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玩玉石必有相同之處,說不定就交了一個好友,也說不定就找到了一塊難得的玉石,這就是緣。這就是為什麼好多玉友一旦聽到有人在談論玉石就必定要靠上去湊一湊熱鬧的原因了。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2、愛亂花錢

很多玩玉人都有一個通病,就是花錢大手大腳,當然這隻限於買玉。別看他們平時省吃儉用捨不得花錢,一旦看見自己喜歡的玉,就立馬變得大手大腳起來。常常為了買一塊玉,寧願吃土一年。這是對玉石達到一種痴迷狂熱的地步了。說是玉痴也不為過。這本身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尋找、期待,渴望與喜歡,就像好多愛書人經過書店必定進去看一眼,攝影師遇到美景必會驚喜若狂。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3、愛懷疑

如今玉石市場上假貨太多,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吃藥,所以玩玉人常常會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一切。這塊玉成色不錯,但價格很親民,會不會是染色的?

因為太愛玉石,就容不得玉石有假。愛得深,一假,就恨得深。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4、愛逛市場

不論到哪個地方旅遊,第一件事找的不是旅遊景區景點和美食夜市,而是到處搜尋哪裡有個玉石市場,東逛西晃,不怕空手而歸,就怕找不到好的,而一旦看到好的,就不惜砸重金買回來!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5、愛“炫耀”

玩玉人最自豪的事情不是擁有多少錢,有多大的權利,而是有幾塊滿意的玉。這些玉是他們最喜歡炫耀的東西,每當閒暇時他們都會把這些玉拿在手上品玩一番,甚至是逢人就誇自己有塊好玉。

如果有人對這塊玉評頭論足批評一番,他們雖然嘴上不說什麼,其實心裡還是老大不樂意的。畢竟,玩玉人也有自己的小情緒嘛。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6、不會送“禮”

親朋好友過生日要送禮物,玩玉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送一塊玉,他們認為玉不僅高端大氣上檔次,還是美好的象徵,最具有祝福意味了。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其實,上面這些完全不足以概括玩玉人的各種職業病。那麼,你作為玩玉人,除了可能有點職業病以外,玩玉人也有三重境界,下面一起來看看:

自古玉品等同人品,難分伯仲。人與玉相得益彰,相互輝映,一旦擁有或佩戴美玉,更需具有穩重的涵養、文雅大方的舉止談吐,人也隨之玩出自己的玉品,得到美玉般的情操。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第一境界,養德

以玉養德:

玉之為物,得天地之精,具五德之美,為天人合一之靈。擷日精月華之靈玉,可以為萬物,不僅以其為山石、草木、器皿,更應承載道德、精神。

人之初性本善,人以五德之手指,把玩具五德之玉,品玉之美,愛玉之德,敬玉之道,通過玉這一載體通達大道於天。蘊涵豐富文化精神內涵的玉作會聚天地靈氣於其中,不飾雕琢的璞玉也不失其能量,但為追求世俗好惡,追逐市場風向的世俗化產品,因製作者的初衷少德,玉之德也將隨之離散。

愛玉為物,敬玉為德。愛玉者貴玉之價,敬玉者修玉之德,敬玉者以玉為師,修己達人,不嫌玉瑕。玉聚天地之靈氣,蘊自然之大智慧,人之智慧需要修行,人之覺需要頓悟,在思想精神的層面上,玉可謂引領修行之聖品。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第二境界,養心

雖然讓人的生命有了健康的軀殼,但是,還是不能讓人過上高品質的生活;中國有一句古話:“人活在世,活的就是‘心情’二字!”這話可謂是說到了點子上,誰不想活的順心隨意、幸福快樂呢?然而,世事千變萬化,境遇紛繁複雜,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活的如坐春風、如沐春雨呢?這就需要在一個“養”字上下功夫了。心是一片沃野,善養者,花馨木秀,果實飄香;不善養者,荊草漫生,一片蒼涼。

養心六法

靜心。靜能生慧,智者無憂,計較是疼,比較是痛,淡然是福。2、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安心。盡人事而順天意,隨遇而安即得幸福。4、正心。心術不正損人害己,意志不堅諸事難成。5、寬心。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6、平心。胸有平常心,幸福自然來。


玩玉人最容易患的幾種“病”


第三境界,養身

俗話說:流水不腐,門樞不蠹。生命的活力源於運動,強健的體魄源於鍛鍊。因此,不管工作多麼的忙碌,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活動活動四肢,舒絡舒絡筋骨,運運周身之氣。

中國人認為玉石是一種蓄“氣”最充沛的物質,回顧歷史,大家就能發現,古代各朝各代的帝王嬪妃養生都離不開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暑;那些權臣貴權們,除了日常佩戴玉,更有服食玉屑珠粉之好,更甚者死後口中還都要含琀或玉璧,最為出名應該是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吧,反正無論是從今人的考古發現還是歷史記載,都能找到。

人們之所以對玉如此執著,番茄匠覺得大概是與“玉養人”這個事是離不開關係的了,當然你可以說古人迷信,但即便是今天的民間,依然一直流傳著“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的俗語,而且,它未必是迷信哦……

當然,養身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關鍵在一個“度”字上,吃喝要有度,菸酒要有度,娛樂要有度,工作要有度,就連體育鍛煉也要有度;偶爾地透支一下健康,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尚可以應付,若是讓“透支”成為一種常態,肯定就要損命折壽、難得天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