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美女”的喚醒者、“小河墓地”的發現者,原來是南通人

編者按:今年1-9月,文匯報社推出《我和我的祖國·70年70人》系列報道,以70個整版的“鉅製”,持續關注共和國70年波瀾壯闊奮進歷程中,在各條戰線上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奮鬥者、建設者。在這70人中,有一位從

南通鄉間走出的考古學家,他就是 “為西域研究貢獻中國智慧”(《光明日報》語)的王炳華。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2017年1月,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講學的王炳華

出生於江海大地

1935年11月,王炳華生於南通縣四安鎮北溫家橋附近的一戶殷實人家。王父曾任教四安小學等校,兼職四安區教育會等社會工作,並出任溫橋小學校長,與地方教育名人吳浦雲、嚴德滋(曾任南通縣教育局董事、四安小學校長,系著名數學家嚴志達院士之父)過從甚密。王父學養深厚,為人謙恭,待人熱忱,急公好義,深得師生愛戴和鄉人讚譽。王炳華的外祖父系一方名醫,懸壺濟世,譽滿鄉里。兒時的王炳華,最高興的是去舅舅家裡玩,因為那裡有很多他愛讀的書籍。到他就讀小學時,適逢南通縣中僑校在他家旁邊的溫家橋南三官殿辦學,不知不覺間,在這個似懂非懂的孩童心中就播下了“讀書救國”的種子。

由於父親意外去世,解放之初,王炳華的家境已不如從前,但家人秉承祖訓,寧可節衣縮食,也要努力供他進城讀書。現存於南通中學檔案室的王炳華學籍表顯示,就讀通中期間,其各科學業優秀,其中又以歷史成績最為突出,三學年平均成績竟高達98分,這為他日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5年高中畢業後,王炳華聽從班主任顧雲璈的建議,填報了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為新中國最早培養的一批考古學人才。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1979年攝於北京大學(右起:郭平梁、王炳華、馬雍、宋肅瀛、季羨林、耿世民)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王炳華高中學籍表(現藏南通中學檔案室)

致力於新疆考古

1960年,畢業分配,王炳華將南京的名額讓給了同學,自己選擇了去烏魯木齊,他“甚至都沒有回南通去和老母親告別,就急匆匆興沖沖地趕赴新疆。”從那時起,他幾乎走遍了新疆的戈壁荒漠,高原山川,主持、直接參與新疆重大考古20多處。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1962年閻文儒教授在烏魯木齊與新疆考古所全體合影左起:任冠志、穆舜英、王明哲、閻文儒、易漫白、王炳華

1.北疆考古開拓和新概念的提出

早期西方探險家的活動大多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及其周邊地區,新疆北部的考古則是一片空白。王炳華最早的考古工作便圍繞天山以北的遊牧文化遺存展開,為新疆考古打開了新的局面。1960年代初,在昭蘇縣發掘了後來名噪一時的烏孫古冢後,王炳華參考相關資料並結合文獻,澄清了“遊牧區歷史文化遺存貧乏”的誤解,進而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烏孫(西域36國之一)考古文化概念。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王炳華和維族老鄉在一起

上世紀70年代,王炳華在天山峽谷中的阿拉溝主持發掘了85座墓葬。其中,在阿拉溝東口墓葬出土後,他參考史料文獻,提出了“塞種文化”的新概念。阿拉溝發掘成果刊佈後,黃金大墓的消息引起了轟動,而阿拉溝考古發現使我們認識到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絲綢之路上已經有了廣泛的文化交流,同時也揭示出天山峽谷在絲路上具有重要意義。

2.轟動世界的“樓蘭美女”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首先到羅布泊考察的都是西方人,之後進入戰爭期,到六十年代又成為核實驗區,直到1979年,經過國家軍委、軍事科學院、國務院嚴格審查,中國才真正組織成一支考察隊進入該地,其隊長就是王炳華。

時隔一年,震驚世界的“樓蘭美女”——一具頭戴尖頂氈帽,帽子上插著羽毛的女木乃伊終於被發現。王炳華現在仍記得初次看到樓蘭美女時的震撼:高直的鼻樑,黃褐色微卷的長髮,大大的雙眼,是一個典型的白種人。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樓蘭美女凝固而永恆的微笑

樓蘭美女的發現再一次震動世界,立刻成為了熱點話題,甚至連學界以外的歐美人士也慕名而來,其中,比爾·蓋茨曾專門為古屍秘密訪問新疆考古所,王炳華主持接待並親自講解。

3. 退休後圓夢小河墓地

七十年代末樓蘭考古時,為了實現自己心中尋找小河墓地的夙願,王炳華曾嘗試著尋找這個已經消失了很久的神秘墓地,但在長途跋涉後因所剩汽油和水不多,只得打道回府。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王炳華帶領隊伍在2000年底重新發現小河墓地(圖為小河五號墓地)

直到世紀之交,渾圓而巨大的小河墓地終於在王炳華的視野裡出現。這一年,辦好退休手續的王炳華和十個志同道合者,自發組織了這次非官方的探險活動。在對小河墓地帶回的文物進行反覆測定後,王炳華驚喜地發現:神秘的小河墓地形成於距今4000年以前,比樓蘭文明的出現早了1500年左右,屬於青銅時代的文明。

小河歸來的王炳華來到北京大學,向世人刊佈了小河墓地重新發現的消息——一個在沙漠中沉睡了約4000年的文明被現代人喚醒。

忘情於西域研究

王炳華自己最為在意的當然不僅僅是樓蘭美女、小河墓地等考古發現,他的尼雅遺址考古、天山呼圖壁巖畫也吸引了眾多的研究者關注的目光,他對新疆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考古文化序列的構建成為研究新疆史前文化的基礎,他關於此一區域粟特人、斯基泰人等族群遷徙流動的研究更是開拓了文化交流的通道……

在王炳華看來,新疆考古的最大樂趣還在於每一次的發現都能為中古史、西域語言學的研究提供新的資料。所以,每次從新疆回到北京,他都會去看望季羨林等老先生,他們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新疆考古的進展。

在幾十年的考古實踐中,王炳華出版了一批相當有影響的學術著作,主要有《吐魯番的古代文明》《絲綢之路考古研究》《西域考古歷史論集》《西域考古文存》《孔雀河青銅時代與吐火羅假想》《新疆古屍》《滄桑樓蘭》《精絕春秋》等20餘部,主編《新疆文物考古新收穫》《法國西域敦煌學名著譯叢》等。王炳華以其考古成就與諸多論著,奠定了他在西域考古與研究方面的地位。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王炳華著作之一《絲綢之路考古研究》

2000年,王炳華辦理了退休手續,卸下其長期擔任的新疆考古所所長職務。退休後的他更是筆耕不輟,教書育人,繼續著西域研究之路: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所聘,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北大文研院特邀訪問學者;耄耋之年的他,除了在人大、北大上課,還到法國、日本、臺灣等地講學交流,繼續其西域文明研究。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2019年4月,王炳華教授在北京大學作“從新疆考古看古代絲綢之路”演講。

鑑於王炳華的學術成就,央視曾在東方之子欄目對其進行專題報道;近年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媒體也紛紛發表專訪;2017年,中西書局為紀念他八十華誕,出版了《探索西域文明》一書,瀏覽全書,王炳華的考古之路清晰可見,他的鑽研精神更是鼓舞人心。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中西書局為紀念王炳華80華誕出版的《探索西域文明》一書。

畢生致力於新疆考古暨西域文明研究的王炳華,有如其好友、著名紅學家、史學家馮其庸在贈詩中所寫:“瀚海滄桑覓夢痕,樓蘭又見小河墩。君家事業傳千古,卓犖群英是此人。”或許,這才是對王炳華傾其一生奉獻新疆考古事業的最好概括。

“楼兰美女”的唤醒者、“小河墓地”的发现者,原来是南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