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象州運江古鎮,二千年江中風雨飄搖不沉孤島的地貌奇觀


在廣袤富饒的桂中腹地象州,在百里柳江中游的河干上,突兀綻露出一個秀麗的小島,宛如那飄逸的綠綢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這就是千年運江古鎮。

史籍載:古鎮形成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建制歷史。

相傳運江古鎮到了唐代稱為“寒江關”,從軍事角度說,由於其扼守兩江之口,故為兵家必爭之地,當時朝廷曾派巾幗英雄樊梨花鎮守過此地。

以水遠通商至經貿繁榮的古代,運江一直扮演著中原地區遷徙嶺南移民的優選棲息謀生之地。

運江是國內罕見人煙稠密的河中孤島,又是象州、柳江、鹿寨三縣交界之域,是珠江流域柳江段的著名要塞。明代萬曆年間,官方在運江設立巡檢司,清代沿襲。

一首千年童謠說:“運江小島葫蘆地,千年萬載水中立。任憑洪澇來侵襲,永不沉沒不飄移”。傳說運江地下深藏著一個寶葫蘆。

“五馬攔江走,三星水面浮”的特殊地貌,正是這裡山水景色的真實寫照。

古鎮原居民以王、陶、朱、毛四姓家族為主。王、陶氏是山東濟南府人,當時為了躲避戰亂而輾轉遷徙至此,朱氏據說是朱元璋後裔,毛氏為朱氏姻親。後來朱氏發展較快,只數十年間,就拓展民居一大片。

運江在清代出過兩位名人,即為陳義和麥音槐。

陳義,字寅卿,古鎮之人慣稱其為“陳阿義”。清道光二年出生於豐軌鄉安龍屯。陳阿義幼年喪父,其母無力撫養,家貧如洗。道光二十八年,他離開故鄉奔赴柳州投軍,由於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歷任千總、守備、都司、遊擊等職。同治十年被封為“振威將軍”,敘補提督。

麥音槐天生聰穎,自幼好學。因其學習成績特別優秀,在光緒丁酉科(1897年)撥貢而進入國子監深造。

運江成為圩鎮的開端歷史:明朝正統年間,江口已逐漸擴展繁榮,成為當地百里之內貨物貿易的積散地和轉運的重要口岸,又改名為運江,亦稱運江圩。被當時雒容縣封軌鄉所轄。

民國六年(1917年),當時的運江,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到了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運江古鎮發展達到了巔峰時期,乃至有柳—梧水上運輸線上“小柳州”商埠之稱。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至1951年,行政轄區仍沿襲舊制。1951年6月至1953年4月,隨著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分及建制的多次變更,運江先後隸屬雒容縣、鹿寨縣、石龍縣、象州縣。

彈丸之地運江,卻坐落著一座清代中葉由運江來自廣東的各商號集資歷興建的廣西規模最大、造型獨一無二、最為雄偉壯觀的粵東會館,堪稱嶺南一絕。

這裡曾留下了外國傳教士的足跡,規模宏大、造型奇特、具有濃郁西方風格的法國兩層洋樓,相傳曾是個教堂,現在仍巍然屹立在小島之上。

這裡有過商號密集、騎樓毗鄰、店鋪林立、貿易繁榮街道。運江兩家首富“吳興昌號”和“華生興號”名震廣西。

運江儘管時過境遷,已是今非昔比。但它那份沉甸甸的驕傲自豪依然如故,如同歌聲:“往事象落日映照的河面,我撿閃光的珍藏在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