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傳奇人物 一個時代印記 一種精神象徵 細節裡的謝高華

懷著崇敬、沉重、不捨之情,輕輕地搖著撥浪鼓,我們送走了改革先鋒、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謝高華。作為縣委書記、同鄉、父親、好友……身邊人眼中的謝高華又是怎樣的?本報記者走近他們,聽其講述和謝高華的故事。

膽識

“他創造的良好營商環境,是義烏成功的一大秘訣”

@楊守春(金華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曾經的身邊文秘人員與同事)

在與謝書記兩年多的“親密”接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四條:個頭不大,膽魄過人;文化不高,學思超群;樸實務實,不圖形式;一心為公,為而不爭。

他不打牌、不釣魚、不善喝酒,眼裡只有工作,工作特點就是吃透上頭精神實質,潛心研究當地實際,抓住有可能成為“熱門”的“冷門”,創造性地貫徹上級指示,幹出地方特色。他理論聯繫實際,反對形式主義,用白天80%以上的時間跑基層,用每晚近5個小時的時間在辦公室吸收消化各種信息,筆記本上都是五顏六色的備註。

有次在下鄉的車上,謝書記問我:小楊,你看過日本人寫的《激盪的百年史》嗎?我發現他做過深入研究,並已緊密聯繫義烏實際,總結出獨到見解。比如,資源小國的日本能在戰後東山再起,“貿易立國”“科教興國”是兩大法寶,義烏可以借鑑。他還聯想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那句話——“從產品到商品要經歷驚險的跳躍”,認為流通環節儘管不增加產品價值,但沒有市場交易和商品流通環節,就只能回到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無法擴大再生產。

正因以上思考,在1984年期間,謝高華萌發並提出“以商興縣”的戰略主張,也才有了後來義烏歷屆班子接力奮鬥並大獲成功的“興商建縣”改革發展之大篇。

@何建農(《義烏不能忘記謝高華》一書作者)

義烏市場1982年9月開放後,如何讓市場紅起來、火起來、旺起來,是謝高華日思夜想的課題。開放市場只能算是“扶上馬”,他深知給市場經營戶創造優良寬鬆營商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才算是“送一程”。於是,謝高華和同事們經過反覆調查研究,採取一系列舉措,如實施“四個允許”,制定“興商建縣”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冒著政治風險在市場裡推行“定額計徵”稅收徵管辦法,不但公平稅負,創造良好的市場營商環境,還大幅度增加了稅收收入。

這一“點石成金”的舉措,等於給義烏挖了一座“大金礦”,迅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淘金者”。“要致富,到義烏”成了當時各地市場精英的口頭禪。其實,當年謝高華創造的良好營商環境,就是成就義烏這一全球最大市場的奧秘所在,也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楊倡春(糖蔗種植專業戶、義烏銘悅紅糖廠負責人)

“今年糖蔗收成還好嗎?紅糖行情怎麼樣?”每次見到我,謝書記都會問得很細。義烏民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天謝地謝高華”。這是所有義烏人,也是千千萬萬改革開放受益者打心底裡對謝老和這個時代的感謝。

為民 “他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其實是修好水利,灌溉田野”

@翁雲祥(衢州市“烏引工程”原副總指揮)

我和謝高華共事10年,當時主要工作就是烏引工程建設。

衢南一直乾旱缺水。謝高華任衢縣縣委書記時就提出要建烏溪江引水工程,從義烏回衢工作後,便真正投入實踐。這真是一個造福百姓的工程。多虧他的實幹,打通了這條水渠。他就是一名實幹家,這種實幹精神也一直激勵著他前行。

烏引工程,總長53公里,跨越10條溪流,穿過18座山。限於當時的施工水平和施工技術,存在不少困難,隧洞塌方難免。一次隧洞塌方,人家不敢上去,60多歲的他卻堅持要爬上去看地質條件。那些年,他到過每一處工地,鑽過每一個隧洞,對工程的情況瞭如指掌。

謝高華那種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拼命勁,也令我印象深刻,深受感動。大的方面,他說烏引工程不建好他就不退休;小的方面,當工程建設出現分歧時,他說,按科學決策來,有問題他負責。

他的實幹精神鼓舞著我們。大家勁往一處使,全力把工程建好。

@鄒躍華(《衢州日報》資深記者、謝高華傳記作者)

我與謝老相交幾十年,又用3年時間,深入瞭解和整理了他一生的經歷。眼下,關於他的傳記已在籌備出版中,近期有望面世。

回顧謝老一生,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標籤,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他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其實是修好水利,灌溉田野。

因為在謝老的心裡,對旱災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在他老家賀邵溪村,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沒有時鐘,以燃香計時。有一年遇乾旱,一戶取水以一支香燃燒的時間為限,香燒完了,取水時間也到,接著就輪下一戶。那年謝家種的六鬥田稻子,只收了往年一斗田的稻穀,接下來就是饑荒。這樣的故事很多,也印刻在了他的心裡。

抗旱的辦法是興修水利。烏溪江引水工程更是謝高華促成,並擔任總指揮建成通水。南北灌溉體系的建成,讓衢城南北兩地缺水徹底成為了歷史。

@嚴粒粒(浙江日報記者)

2017年3月,因採訪,我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當時,《雞毛飛上天》正在全城熱映。

採訪約在他衢州的家中。沒等我開口問好,他先一把拉過我的手,激動地說:“這電視劇拍得好!拍出了義烏人民的精神,拍出了當年的真實情況!請代我向劇組表達感謝!”但待我提出,想借電視劇播出契機寫他的故事時,他卻連連擺手,推辭道,“少寫我,多寫老百姓。”

客廳的桌子和沙發上,堆滿了書和報紙。本就不大的客廳空間顯得捉襟見肘。幾十年來,他一直保持著每天看書到凌晨的習慣。細讀當地報紙,收看《新聞聯播》,他說,都是為了及時瞭解當下人民的生活。臨別前,他送我到門口時不忘再次提醒:“不要寫我,要寫義烏人民,是他們的勤奮、剛正、包容、誠信創造了奇蹟。”

信仰 “他的心裡始終有條紅線,誰都不能去觸碰”

@謝新彪(謝高華之子)

儘管沒舉行告別儀式,也沒對外宣佈靈堂的地點,令我感動的是,自發趕來弔唁的群眾依然絡繹不絕。

站在父親靈堂前,過往點滴湧上心頭。和父親相處久後才發現,他的心裡始終有條紅線,誰都不能去觸碰。

叔叔退伍回來,想進城找份工作,父親說:“農村還不是一樣的?”而當我部隊轉業時,父親則說:“我管得到的地方,你都不能去。”

由於父親堅決不同意,我原本可分配在市機關單位的工作也沒了。我曾跟他說,我也是普通老百姓,有家有子女,也要生活的,也要吃飯的。我們也守法,為什麼人家能做,我就不能做?父親回答說:“人家可以做,我們家裡人不好做。”

很多人說,父親在義烏是“三無書記”:無一處房產、無一個攤位、無一份小商品城原始股。確實如此,父親去義烏時一副鋪蓋,回衢還是一副鋪蓋,唯一新增的財產是一對皮沙發。這還是我妹妹謝鳳去義烏照顧父親生活時花120元買的,被父親視為寶貝,常坐著看書、看報、聊天。

說到底,這就是父親的做人底線,也是他對自己和子女的基本要求。

@季順傑(義烏熱線董事長)

每年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舉辦期間,謝老都會回義烏。我們很多網友都是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經營戶,是當年政策的受益者,所以,每次我們都會自發組織,到義烏上溪高速路口接謝老“回家”。

記得有一年謝老從車上下來,走路已經有點困難,但堅持不讓家人扶著,依舊是自己一個人面露微笑向我們走來——我們知道,他是不想讓大家擔心。在去市區的路上,每每看到義烏日新月異的變化,他總是笑得合不攏嘴。

謝老雖然年紀大了,但對新事物依舊充滿興趣和熱情。我清楚記得,2017年4月30日,謝老來到稠州論壇,來到黨建展示牆前,當了解到我們的“互聯網+黨建”是全國首創時說,你們搞得好,用互聯網作為黨建的載體很有新意。黨建是工作的靈魂,你們要堅持做下去,做出更好的成績。

當時謝老已經86歲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對黨的那份深情、對義烏的那份感情、對新事物的那份熱情始終那麼強烈。

@金俊明(衢州市水利局退休幹部)

聽聞老謝去世,我四處打聽追悼會的時間和地點,想和老戰友作最後的告別。

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老謝任衢縣杜澤人民公社書記時,我擔任社長及副書記。同時,老謝也是我的入黨介紹人。

我們兩人同年,我年紀小1個月,老謝與我亦師亦友。那個時候到杜澤開會,我都是和他睡同一個房間的。

讓我印象最深的事,是1958年的一個晚上,老謝突然咳出血來。我看情況蠻嚴重,給他敲背緩和,同時連夜打電話給衛生院,先叫醫生止血,再送到衢州搶救。這樣的事,1960年我再次和謝高華同房間住宿時又遇到過。我常常勸他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可他依然堅持實幹,很多事都堅持深入一線。

(記者 郎擎宇 于山 鄧國芳 高唯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