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城市生態網絡規劃》出爐構建“一軸、九區、多廊”市域生態網絡結構

作為擁有良好自然稟賦的沿江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始終是馬鞍山市一以貫之的不懈追求。日前,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為更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城市綠色發展,《馬鞍山城市生態網絡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於日前獲市政府正式批覆。

《马鞍山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出炉构建“一轴、九区、多廊”市域生态网络结构

生態網絡的規劃與建設是保障城市生態空間安全的重要措施。據瞭解,《規劃》從生態網絡構建著手,通過梳理現狀山、水、林、田、湖五大類要素,釐清本底生態空間,分市域、市區兩個層次構建生態網絡結構,並提出了生態管控指標和規劃實施引導措施,為馬鞍山市打造“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繪就出一幅全新的生態藍圖。

分層次構建生態網絡結構

《規劃》分為市域、市區兩個層次,構建了生態網絡結構。

在市域層面,《規劃》結合自然山水脈絡,通過生態要素識別,規劃形成“一軸、九區、多廊”的市域生態網絡結構,構建生態保育區、生態基質片、生態聯繫帶3種生態空間的分級管控,形成6個生態保育區、2個生態基質片和10條生態聯繫帶。

在市區層面,規劃形成“一廊一片,一帶六軸五楔”的市區生態網絡結構。其中,“一廊”即長江生態聯繫廊道;“一片”即市區東部的山林生態片區,是馬鞍山市區的天然生態屏障;“一帶”即環城綠帶,是一條依託城市周邊天然山水屏障所形成的綠帶;“六軸”指依託自然河流所形成的生態軸帶;“五楔”包括葛羊山生態綠楔、羊角山生態綠楔等五大生態綠楔。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廊”範圍內,馬鞍山市將逐步清退汙染產業、非法碼頭,推進保留企業工藝提升,確保廢水、廢渣達標排放並妥善收運處理;並通過開展林帶建設、溼地修復工程,確保長江生態帶生態功能完整、水環境安全,實現水清岸綠。

建立生態網絡保護機制

《規劃》按照生態網絡功能用途,建構五種功能型子網絡,並依據生態安全格局,劃定永久性城市綠帶、核心保護區、外圍緩衝區和邊緣交融區,並分別對其提出管控要求,保障城市生態環境。

據瞭解,馬鞍山市區永久性綠帶,北側以湖泊塘、天然河綠廊為基礎,南側以採石河廊道空間為依據,東側以圍屏山山脈為邊界,形成倒C字形綠帶,並與西側長江相接,形成完整的城市外圍生態綠帶。

對於永久性城市綠帶管控,將遵循總量不減、佔補平衡、生態功能不降的原則,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推進區內原有生境保護及生態林地建設,動態控制用地比例、合理推進生態建設並持續優化群落結構。永久性城市綠帶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改變永久性城市綠帶邊界,不得擅自佔用或改變用途。

此外,根據《規劃》,馬鞍山市將以長江兩岸生態空間保護恢復為突破口,重點推進工業汙染、農業面源汙染、船舶港口碼頭汙染等防治和治理工程,排查整治長江入河排汙口,開展劣V類水體整治,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完善生態環境空間管控體系。

(劉挺 任德玲 彭師 彭彩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