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人讓男人明白:到底是誰給誰上課

今天袁公子大婚,名門聯姻,遠近轟動,賓客往來如雲,禮物堆積成山。新郎是國民老公,新娘是網紅名媛,珠聯璧合,今夜不知有多少粉絲徹夜難眠。

袁公子叫袁隗(讀如偉),家裡是大漢(東漢)帝國數得著的名門望族,從曾祖父開始位居頂級官僚,一代又一代,都做到“三公”的高官,家族勢力深不可測。

新娘馬倫,來頭也不小。父親馬融,不僅做官,更是當世超一流學者、著名經學家,弟子多達千人,影響力遍佈天下。

洞房花燭夜,與“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並列人生四大喜事,誰不得瑟?袁隗也不例外,一高興多喝了幾盅,來到新房時,已經有點微微踉蹌了。

好女人讓男人明白:到底是誰給誰上課

雖然酒有點上頭,心裡明白著呢。新郎尋思,咱家世代官宦,自己也是飽學君子,總不能像個沒文化的平頭百姓似的,二話不說,吹蠟燭上炕吧?

目光在房裡睃巡片刻,看見女方的陪嫁四下鋪陳。小袁輕輕撫摸了一下華麗光滑的絲綢衣裳,不覺暗自一樂:有了,正好給新婦上一課,立立規矩。

他臉色一端,低咳一聲道:“既然嫁過來,從今往後便是我袁家的媳婦,除了孝敬公婆、結好姑嫂,每日裡無非操持家務,也難免與箕畚、掃帚打交道。孃家帶來的這些衣飾,卻是太過鋪張和奢華了。”

滿腔柔情的馬倫很意外,以為郎君會有一番海誓山盟,卻不料劈頭一頓說教。

她也是有名的大家閨秀,見過大世面,並沒有嚇得唯唯諾諾,當然更不會一氣之下失了儀態,大喊“老孃可不是嫁過來當老婆子的!”。

大小姐盈盈一禮,回答說:“這麼多珍貴的嫁妝,足見父母對我寄託的慈愛之情,身為女兒,怎麼忍心拒絕。但是郎君請放心,如若您仰慕鮑宣、梁鴻的高尚志節,為妻也一定會效仿少君、孟光。”

鮑、梁都是道德標兵,品行高潔。

鮑宣出身農家,一窮二白,然而刻苦向學。老師觀察到年輕人清白有志氣,將女兒少君許配給他,還陪嫁了豐盛的禮物。他卻對白富美師姐說:“你習慣了富貴生活,俺是窮人家孩子,看見奢侈品反而不自在。”

少君不假思索地答道:“這有何難。”立即換下大牌衣服,摘去名貴首飾,一身農家打扮,推著小推車就跟老公回到家鄉。拜見婆婆後,提著水甕去打水,任勞任怨地料理家務。

老婆這麼支持,鮑宣得以繼續進步,後來被朝廷徵召當了大官。

孟光的名氣更大,雖然她的長相比較欠缺。但是梁鴻跟東哥一樣,臉盲症,不知妻子美不美,他關注的是心靈。

東哥的臉盲症不知道真不真,反正全世界都知道奶茶妹妹是個美女,鴻哥倒是可能性大些,孟光的外形,《後漢書》上原話為“狀肥醜而黑,力舉石臼”。

當初很多大戶人家看好這支潛力股,都想把女兒嫁給他。鴻哥心裡早有計較,根本無意為官,反而挑中了三十歲的老閨女孟光,原因很簡單:孟光不虛榮,日後不會抱怨清苦的生活。孟光能夠力舉石臼,日後還是把幹活的好手。

賢惠的孟光對梁鴻確實很支持,決心成夫之志。丈夫不喜歡絹綢衣服,塗脂抹粉,孟光就簡單扎一下頭髮,穿著粗布衣服,素顏朝天。丈夫不耐煩拍馬屁當官,孟光就陪著他深山隱居。後來日子實在過不下去,孟光又跟著丈夫到地主家做長工,始終沒有一點怨言。

高貴的人格,與身份地位無關。梁鴻雖然只是區區一個傭僕,每天舂米打工回家,妻子從不敢仰視。孟光恭恭敬敬地把盛著晚餐的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以示對丈夫的尊敬,是的,就是“舉案齊眉”。

然後梁鴻成了天下最著名的非著名草根。

好女人讓男人明白:到底是誰給誰上課

對於袁隗這樣的世家子弟,不差錢,以後也不差官位,心心念念追求的,就是打造媲美鮑宣、梁鴻的人設。馬倫舉重若輕的三言兩語,直抵心坎,難以回駁。

袁隗0︰1落後,心道本少爺不一定會輸,三局兩勝定勝負。

於是接著刁難:“按照時俗,職場上如果弟弟比哥哥先得到提拔,就是違背了孝悌之義,會被人恥笑。你有個姐姐,至今待字閨中,你卻急吼吼先嫁人了,這樣真的好嗎?”

面對新郎的咄咄逼人,新娘一臉無奈,不得不吐露殘酷的真相:“我姐的品性高尚卓異,要找一個般配的佳婿,實在太難了。我呢,就比較鄙陋淺薄,只得隨便找個人苟且餘生。”

吐血。

袁隗暗暗勉勵自己:永不服輸。當下抹了抹唇角,再次糾纏:“岳丈是海內文宗,學究天人,可他擔任朝廷的職務,還因為經濟問題被人非議,真的有啥貓膩嗎?”

這就過線了,小兩口鬥鬥嘴無妨,怎能辱及老泰山。

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馬倫也無可奈何,總不能扇丈夫吧。當然,也不會讓這個小子亂糟蹋父親的名聲。深吸一口氣,不緊不慢地反駁:“郎君的見識可不咋樣啊,孔夫子是大聖人,還免不了被奸人誹謗,他的得意門生子路也算得上賢人吧,也曾被同事詆譭。家父同樣被小人中傷,有什麼奇怪呢?”

話說到這裡,袁隗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繼續挑戰了,新娘完勝。

東漢的婚禮,已經有聽房的風俗。那一刻,偷偷躲在新房外面的一群公子爺聽了個明明白白,都替袁公子害臊,馬倫的急智,從此廣為流傳。

袁隗後來混得很不錯,當到了太傅,他的哥哥袁逢位至司空(袁紹和袁術就是袁逢的兒子),袁家從曾祖父一代算起,“四世三公”,名震天下。

馬倫的父親馬融,到了唐代,被唐太宗請進文廟,與孔子一起享受人間香火,是讀書人的至高待遇。

生於大儒之家,從小耳濡目染父親的治學為人,本身智商又高,馬倫這樣的聰慧女子,如果在現代社會,不知將有多高的成就、多大的名聲。可惜那個時候,社會容不得女子拋頭露面,她的唯一輝煌,也就是在這新婚之夜,給名人丈夫好好上一課,留下一段佳話而已。

以後的漫漫人生路,無非就是相夫教子,做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一代才女的身影,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