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水滸傳》的精彩除了故事情節外,更在於人物的塑造。

《水滸傳》塑造了一百零八個英雄好漢,刻畫的形象各有不同,既有大名鼎鼎的主角,也有名聲不顯的配角小人物。

綽號“打虎將”的李忠便是一個小人物。

正是李忠等小人物的塑造,才使得水滸故事更具有社會性,更引人共鳴。

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打虎將李忠


李忠是梁山第八十六條好漢,排名極為靠後,但是他的出場卻是很早的。

在《水滸傳》的第二回,李忠便出場了。九紋龍史進和魯達要去吃酒,在街上遇到打把

式賣藝的李忠。

分開人眾看時,中間裡一個人,仗著十來條杆棒,地上攤著十數個膏藥,一盤子盛著,插把紙標兒在上面,卻原來是江湖上使槍棒賣藥的。史進見了,卻認得他。原來是教史進開手的師父,叫做打虎將李忠。

這裡交代了李忠的基本情況,他跑江湖賣膏藥,能使槍棒,教過史進。

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新版水滸劇照

雖然教過史進,但是看李忠的職業和出場的寒酸,可見李忠的地位還是比較低的,連個基本人物畫像也沒有。

而接下來,他的行事就和魯智深發生了“衝突”。

魯智深見他是史進的師父,便邀他一同去吃酒。

李忠道:“待小子賣了膏藥,討了回錢,一同和提轄去。”

魯達道:“誰奈煩等你!去便同去!”

李忠道:“小人的衣飯,無計奈何。提轄先行,小人便尋將來。──賢弟,你和提轄先行一步。”

這裡進一步可見李忠的寒酸和地位的卑微,對徒弟史進自稱“賢弟”,對魯達自稱“小人”。

李忠的確無法和史進、魯達相比,史進是少莊主,魯達是官老爺,這就是差距。

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魯達和史進劇照

這是長期低微慣了,或是長期跑江湖得出的生存之道,他首先想的是“衣飯”,是溫飽問題。

金聖嘆在此批註道:“小”。

突出李忠的格局小,地位低,也突出他下文顯出的“小氣”。

魯智深脾氣火爆,見不得李忠的不敞亮,便把周邊圍觀的人都給趕跑了,李忠這才答應。

李忠見魯達兇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急性的人!”當下收拾了行頭藥囊,寄頓了槍棒。

李忠的出場,並沒有交代他“打虎將”的由來,他打過老虎與否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出李忠的家庭出身很低,跑江湖賣膏藥艱難為生。長期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造成了他的胸襟、格局過小,全無英雄的豪爽氣概,而且見人兇狠便“敢怒而不敢言”。

李忠的出場給人留下的印象並不算好,但是這就是小人物的真實寫照。


到了酒樓吃酒,發生的事更顯得李忠的小氣、尷尬。

三人在潘家酒樓吃酒,“酒至數杯,正說些閒話,較量些槍法”,一切都很好。

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老版水滸傳劇照

但是接下來聽得金翠蓮父女之事。魯智深仗義相助,慷慨解囊。

(魯達)便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放在上,看著史進道:“灑家今日不曾多帶得些出來;你有銀子,借些與俺,灑家明日便送還你。”

史進道:“直甚麼,要哥哥還。”去包裹裡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放在桌上。

魯智深向史進借錢幫助金翠蓮父女,借罷史進,便向李忠借。

魯達看著李忠道:“你也借些出來與灑家。”

李忠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

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

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劇照

魯智深是個直爽的人,但是情商不高,史進拿出十兩銀子那是因為他有錢,而窮酸的李忠“摸”出二兩銀子,是因為他真的很窮酸。

但是李忠還是被魯智深定性為“不爽利的人”。

這讓李忠很難堪。

魯智深是官老爺,史進是少莊主,他們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十餘兩銀子自然不放在眼裡,但是李忠一個街頭賣膏藥且帶有坑蒙騙性質的他壓根就拿不出那麼多錢。

十兩銀子對於魯達這樣的官老爺來說不算什麼,但是二兩銀子極可能就是李忠的全部家當。

對此,評論家金聖嘆、袁無涯都為李忠鳴不平。

金聖嘆批註道:

真是眼中不曾見慣。

袁無涯批註道:

真爽利的人並不以酸嗇待人。

金聖嘆更指出:

史進銀,多似魯達一倍,非寫史進也,寫魯達所以愛史進也。

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李忠

魯智深以金錢兩衡量史進、李忠兩人,未免有些市儈,絲毫沒有考慮兩人的出身和經歷,更當面說李忠“也是個不爽利的人”,絲毫不考慮李忠的感受。

魯智深更過分的舉動還在後面。

他見李忠才給了二兩銀子,根本沒要,只把自己和史進湊出的十五兩給了金老漢父女。

魯達把這兩銀子丟還了李忠。

金聖嘆點評道:

勝罵,勝打,勝殺,勝剮,真好魯達。

達的行為無異於是“羞辱”李忠,“勝罵,勝打,勝殺,勝剮”。

不過全程都不見李忠為自己辯解,更別說生氣了,這也是他長期底層生活得出的經驗,你有權有錢,你說了算。


李忠第二次出場時,已經佔山為王,和小霸王周通佔據桃花山。

早落髮為僧的魯智深再次和李忠相遇,李忠請魯智深上山,希望他落草,但魯智深不願意。

住了幾日,魯智深見李忠 、周通,不是個慷慨之人,作事慳吝,只要下山,兩個苦留,那裡肯住,只推道:“俺如今既出了家,如何肯落草。”

沒辦法,李忠、周通沒有強留。

李忠、周通,道:“哥哥既然不肯落草,要去時,我等明日下山,但得多少,盡送與哥哥作路費。”次日,山寨裡面殺羊宰豬,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頓許多金銀酒器,設放在桌上。

金聖嘆在這裡批註“好笑”二字。

為何?桃花山好歹是有些錢財的,你看最後筵席上的擺的都是金銀酒器,隨便選幾樣便可以做盤纏,李忠竟然想下山打劫送與魯智深作路費。

作為桃花山不頭領,此時的李忠肯定也是有些私財的,但是他捨不得拿出送給魯智深,果然不是“慷慨之人”。

其實這是李忠早年的經歷養成的“小氣”性格,是很難改掉的。

只是今非昔比,李忠這時的表現的確不佳。

結果正吃酒時,山下來報有兩車路過,李忠、周通立刻帶人前去打劫,“下山去取得財來,就與哥哥送行。”

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魯智深劇照

魯智深很不滿。

魯智深尋思道:“這兩個人好生慳吝!見放著有許多金銀,卻不送與俺;直等要去打劫得別人的,送與灑家!這個不是把官路當人情,只苦別人?灑家且教這廝吃俺一驚!”

“這個不是把官路當人情,只苦別人?”魯智深對李忠行為抨擊得很到位,金聖嘆批道:“罵盡千載。”

於是魯智深便打翻小嘍囉,偷了幾個金銀酒器離開了桃花山。

搶的錢財回來後的李忠見狀很生氣,要去追趕魯智深,被周通勸住。

兩人便開始分配搶來的錢財,“我們且自把車子上包裹打開,將金銀段疋分作三分,我和你各提一分,一分賞了眾小嘍囉。”

李忠後悔引魯智深上山,便不要自己的那一份,也被周通勸住。

梁山好漢中,有很多人家境出身較好,這些人成為後來接受朝廷招安的支持者,有些人自由慣了,習慣打家劫舍,倒是對招安沒有那麼多興趣。

這時候的李忠已然適應了或習慣了佔山為王的生活時,打劫成為常態。

看官牢記話頭:這李忠、周通,自在桃花山打劫。

對於李忠這樣跑江湖賣膏藥出身的人來說,在國家腐敗的情況下,落草為寇幾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也算是一個好選擇——至少能活下去。


李忠還有極為心細的一面,兩次接觸下來,就是他對魯智深的性格極為了解。

桃花山有難,需要向魯智深落草的二龍山求救,周通擔憂魯智深記著以前的過節不願相救,李忠卻是“笑道”,說:

不然,也是個直性的人,使人到彼,必然親引軍來救我。

從“不爽利”的李忠,看水滸故事底層小人物的塑造

李忠的“笑”意味著他的自信,他細心一面使得他有識人之明。

一個街頭耍把式,舞槍棒賣膏藥的人,若不是不會察言觀色,認清圍觀者心理又豈能從他們身上掙錢換來“衣飯”。

打虎將李忠後來與等史進等人一同戰死與征討方臘的戰爭中。

李忠是梁山上的小人物,也是當時無數小人物的一個縮影。

他的小氣、吝嗇源自他的出身和經歷。

正是有了李忠等小人物的加入,才使得梁山好漢“食人間煙火”,沒有脫離社會。

年輕時讀李忠的故事,尤其是“摸出二兩銀子”這一段,欣賞於魯達的直爽、快人快語,鄙視李忠的小氣,“不爽利”。

而經歷了一些後,才能理解李忠的苦楚,他正是我們自己生活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