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火熱上映的背後,中美文化的差異,美國製造空心化

【戰爭與歷史原創130期】奧巴馬作為美國曆史上的首位黑人總統,他的成功可以說是一段屌絲逆襲的勵志人生,在美國政治上層裡面,如今幾乎由美國五大家族把持,而奧巴馬當年能夠異軍突起,一路過關斬將先後擊敗麥凱恩、希拉里等多名共和黨候選人,最終當上美國總統,背後的原因不僅有奧巴馬個人的獨特魅力,當然也分不開美國當下的國情,而一部《美國工廠》紀錄片,也可以更好的窺探美國的當下;

《美國工廠》火熱上映的背後,中美文化的差異,美國製造空心化

社會製造業衰敗,金融、互聯網行業卻蓬勃發展,導致了整個社會階層的空心化,而佔據多數的藍領(也就是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生活慘淡;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互聯網行業開始萌芽發展,而早期的微軟、蘋果也就是這時候成立的,而當時美國社會的兩大支柱產業,主要是製造業(而且是利潤高的高附加值產業)和金融業,美國的金融行業從二戰以後,憑藉自身不受戰爭的影響,以及戰爭之中收穫的巨大利潤,讓美國的金融實力成為世界上說一不二的國家,因此美國建立了一套自己佔據頂層的美元金融世界,而製造業當中,美國不僅把持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基礎設施的建設,而且大量高端機床、大飛機制造業、頂級計算機制造等高利潤製造業,都被美國把持,而金融行業有著牢固的製造業支撐,讓美國社會的發展一片欣欣向榮。

《美國工廠》火熱上映的背後,中美文化的差異,美國製造空心化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叫信息產業革命)美國戰勝了日本,這個行業逐漸成為美國的主要支柱產業,取得互聯網行業勝利的美國人,發現除了金融產業之外,沒有比互聯網更賺錢的行業了,所以當時的美國高層作出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決定,除了少數(大飛機制造、船舶生產)頂級製造業外,其他製造業都大量外包給第三世界,而當時美國的工人工資待遇已經非常之高,而其他世界的廉價勞動力,讓許多美國的企業早就想著在外國建立工廠了,但是礙於企業工廠外遷,勢必導致國內產生大量失業人員,給政府添加麻煩,所以一支沒有行動,而高層既然都親自發話了,那麼企業的逐利性表現的淋漓盡致,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美國社會開始了製造業空心化的進程。

《美國工廠》火熱上映的背後,中美文化的差異,美國製造空心化

美國社會的浮誇以及賺快錢的習慣形成,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之下,美國人也不願意在進工廠賺“辛苦”錢;

在奧巴馬伕婦退休以後,據說退休後的生活收入,比當年的克林頓夫婦還要高,當然他們也做了不少的實事,不僅做公益、投資資產、出了個人傳記,還投資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當時這部紀錄片一經推出,就在中美兩國引起了熱映浪潮;而這部紀錄片能夠在中美兩國同事火爆,其實主要還是紀錄片真實反映出了中美兩國製造業差距的深層原因,紀錄片主要講述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帶領自家的福耀企業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建立工廠,招聘美國工人進入工廠幹活,從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以及最後企業通過什麼樣的管理方式生存了下來;

《美國工廠》火熱上映的背後,中美文化的差異,美國製造空心化

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4,能收到這麼好的反響,主要是因為紀錄片很清晰的告訴了我們,在美國當下的社會當中,互聯網、金融行業等賺快錢的行業的蓬勃發展,已經讓美國人從血液當中就牴觸工廠的“壓榨式”工作,而一個社會里面,並非所有的人都有專業的知識和強大的技能,讓其能夠進入互聯網、金融等高薪行業就職,這就導致了美國如今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基本處於半職業半失業的狀態,而這部分人沒有了穩定收入,又間接的導致了美國的消費水平下降,一個社會的發展,必定是普通民眾的消費水平與社會經濟增長呈正相關,但是美國社會30%左右屬於藍領階層的人員,失去了製造業的穩定收入之後,社會流浪人員激增、政府救濟資金負擔的增長、貧富差距的加大,都成為了美國社會當下越來越尖銳的矛盾。

《美國工廠》火熱上映的背後,中美文化的差異,美國製造空心化

美國政府高層意識到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的嚴重,逐漸開始引導製造業迴流,但是多年來形成的慣性,以及美國社會文化讓美國製造業很難再次興起;

在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後,美國政府高層逐漸意識到,美國社會現在需要一個行業來吸收社會大量的失業人員,只有讓這部分失業人員有了穩定收入,社會的消費水平才能增長,而消費水平起來以後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能夠大量創造就業崗位的行業無非就是製造業,而美國當前主要的製造業除了汽車製造、大飛機制造,勉強算上船舶製造外(畢竟美國海軍每年的訂單,還能撐起一兩家美國的船舶製造企業),基本上都已經遷移到國外,其實這也是美國政府高層當年決定製造業外遷計劃沒有料到的影響吧,當時只是想將衣服制造、高汙染的重工業遷移到外界,但是沒有想到企業為了增強更高的利潤,連政府不允許外遷的行業,也在國外建立了工廠(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波音公司在中國建立的標準飛機流水線生產,這至少讓中國的飛機制造技術水平提高了至少十年水平,隨後我國的殲10、殲11能夠批量生產,很多參與設計的工程師都說,這都要感謝美國波音公司)。

《美國工廠》火熱上映的背後,中美文化的差異,美國製造空心化

國外製造業的崛起,必定就是美國製造業的流失,而美國現在的工會文化、人權文化,其實都與資本工廠有著本質的衝突,工會要求大量提升工人待遇,不能超時加班,要提升最低工資水平(美國現在工人的最低工資水平約15美元/小時,接近人民幣106人民幣/小時),而資本工廠則要求在僅有的條件下,大量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加班,所以美國工廠和美國工會的矛盾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當下美國工人的高薪酬、懶散式就業心態(三天兩頭礦工)、大量低技能水平(美國的工人制造水平遠沒有國內高),都讓美國的製造業很難再次興起。

《美國工廠》火熱上映的背後,中美文化的差異,美國製造空心化

最後進行總結,查了一下福耀美國的近況,據說已經實現了年利潤的翻倍增長,接近年收入5億美金,但是在紀錄片的最後有揭示福耀在美國工廠能夠實現利潤增長的原因,那就是通過大批量機器替代人工,實現企業的自動化生產,而且這個是可以不間斷的24小時生產,不需要支付工資,而是一點電費而已,所以說福耀美國工廠雖然實現了利潤,但是並沒有解決當初政府引進來的初心,那就是解決大量結業問題;而給我們也有不小的提示,那就是在機器能夠替代人力重複的低技能工作當下,我們絕對不能坐以待斃,加緊學習提高個人核心競爭能力,才有可能不會被機器頂替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