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壞賬是如何產生的?

風之眼


銀行的壞賬是如何產生的?

分析我國銀行業的壞賬產生原因,可以分為兩段說明,就是以1995年10月1日《商業銀行法》實施為界,1995年10月以前,銀行壞賬形成原因是銀行法律地位不明確、相關經濟法律不完善、國有企業改制遺留問題等客觀原因;1995年10月以後,銀行壞賬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商業銀行自身管理問題。

一是有的商業銀行轉型不到位、沒有確立“企業化”的經營思想。1992年我國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1995年5月《商業銀行法》、《擔保法》出臺,10月1日實施,是國有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期,這期間乃至到現在商業銀行業都沒有做到徹底轉型,在市場定位、經營思想、人員管理上,都沒有建立符合市場需要的經營體制、機制,官商思想,機關意識嚴重,沒有深入地對市場可能發生的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道德風險、法律風險等,進行專業的前瞻性研究,並採取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在用人上,有的行任人唯親、不看能力看關係、看金錢,對專業人才重視不夠。時到今天,還有的國有商業銀行新提拔的高級管理人員不會使用電腦打字、寫文章,有的信貸人員不會分析企業報表。

二是銀行業經營環境過於寬鬆,沒有在經營上“練內功”的壓力。

其一是國家財政、稅務對銀行業優惠政策太多。銀行業稅前提取風險撥備、呆壞賬核銷和處置,應該與企業壞賬準備金、存貨減值準備的提取,標準、條件一樣,不能給予特殊政策;銀行用風險撥備核銷貸款,實質是用應繳財政資金衝抵壞賬,財政應該逐筆審核、有關部們要追究銀行董事長、行長的責任,而不是他們內部只追究具體經辦人的責任;原則上,除不可抗力造成的貸款壞賬外,不得在稅前利潤中核銷。

其二是市場競爭不夠。外資銀行沒有進入、民辦銀行“門檻”偏高,金融市場競爭不夠充分,銀行躺著都賺錢;大家想想如果沒有馬雲等的第三方支付、沒有支付寶等的衝擊,現在銀行是啥情況?為什麼經常有企業破產,為什麼沒有銀行破產、倒閉?

其三是人民銀行對存貸款利率管理過於寬軟。現在銀行存貸款利差可能是歷史上最高的時期,有的行商業銀行一年期流動資金貸款年利率接近15%,比一年期存款利率高出接近12.5%,這樣的利率差,讓“傻子”做行長都賺錢!這也是前幾年“資金脫實向虛”、社會上人人搞融資的原因。

就這樣銀行還埋怨“金融環境不好”、“金融生態不夠優化”、“銀行是弱勢群體”,只顧伸手要環境、要條件、要政策,不練內功、不加強管理、不重視人才、不完善流程機制是“壞賬”產生的根本原因。


失敗者的思考


銀行壞帳的產生是多方面的,關鍵是我國的企業過去都是國有企業,以後也是國有的,這樣的產權不分的制度是非常突出的問題,所以經營者是代表國家進行的責任是不明確的,個人是不能承擔這樣大的責任的,所以對他們的個人利益是沒有什麼影響的 主要是貸款客戶無錢還款或信用卡客戶消費不還產生的。不同的事情有不同解決辦法,如信用卡欠款,銀行會催收,貸款的話,國家有規定每年按貸款餘額按一定比例提出壞賬準備金,出現符合條件的壞賬可以轉銷。個人房貸客戶的話可以收房拍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