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型保險是否值得買?

徐彬凱


十月份,將會是保險產品停售的高峰期,主要推動的產品會是一大批年金型產品,號稱是4.025%的利率複利遞增比如如意享年金保險,各種停售推動近期大量出現:《再也買不到的4.025%》《即將消失的4.025%》《再見4.025%》《4.025%叫停,末班車你上了嗎》,希望你沒有被這種手段收取了智商稅。


一、來龍去脈
8月30日,中國銀保監會於官網發佈《關於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及調整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有興趣看通知原文的朋友,可以到官網查看,但是很少會有人能看得進去,光是一個標題都能看暈。此通知已經被市場中大量裝模作樣的從業人員嚴重誤讀了,不仔細看,還真以為市場中突然冒出了幾萬個精算師。
我來解讀一下這項通知內容:
《通知》前:保險公司的養老年金產品規定中,如果預定利率超過4.025%,就需要經過監管審批,如果低於4.025%,只需要備案就可以了,通俗點解釋:備案的意思就是你設計好了,告訴我一聲就可以賣了,而審批的意思是你設計好了,我要審核,我不通過你就不能賣。
《通知》後:也就是現在,養老年金產品的預定利率只要超過3.5%,就需要監管審批。注意,只是審批的條件變得更嚴了,而不是說以後4.025%不會再有了。
二、政策理解
保險姓保,這是行業大方向,也是現階段最需要強化的問題。此通知看時間節奏,重點應該是為了弱化2020年的保險業“開門紅”,往年各家保險公司的開門紅,基本上全都在賣理財類保險產品,也就是年金險,萬能險。天天都是產品說明會,身邊一堆不懂保險的親戚朋友都變成了保險代理人,雖然跟你講不清楚年金產品,但是他會拉你去聽課,聽他們公司的專家講課,硬拉你到高大上的酒店,但是要聽完“專家”兩個小時的課,才給你發筷子。講完後又是各種演員登場,聲音高昂的主持人不斷的狂吼:“某某先生率先簽單100萬,獲得價值99999元的貔貅一頭”,然後各個餐桌都安排有一個人去促成....... 我只想說,保險業再這樣發展下去,真是要low死了。監管這次的《通知》,我認為關鍵是要弱化2020年的“開門紅”。


三、不要為停售買單
目前市場中,也許停售炒作最兇狠的並不是那幾個老牌公司,而是一款叫如意享的年金保險。我承認,如意享確實是一款很不錯的年金險,但是現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提醒你如意享的幾個坑:
坑1:在保障型產品都還不全的情況下,不要買任何理財類產品。先問問自己,一年收入有沒有超過50萬?一家三口或者五口,是否都配置了足夠的終身重疾險?花幾十萬買個年金險,40年不退保能不能做到,如意享年金保險是可以“隨時退保”,看似退了無損失,實際上損失的是資金的時間成本。
坑2:預定利率並不代表收益率。年金保險的預定利率是4.025%,但是並不是這款產品的收益率就是4.025%
坑3:同樣預定利率的產品,收益也會有差別。如意享年金保險是4.025%預定利率,但是目前市場上還真有好幾個都是4.025%,但是每款產品的實際收益率並不是一模一樣。為了避嫌,本篇就不詳細一一介紹了。

坑4:如意享停售後,真的沒有好產品可以買到了嗎?還有至少三款與如意享年金保險收益相同的產品,近期不會停售。而且,後期還有收益更高的產品。


四、寫在最後:

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我自己的定義是,在我年收入不到500萬的時候,我是一定不會買任何理財類保險產品。理財類保險,真正作用並不是收益,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普通終身壽險、保險金信託,這種產品根本不是我們這種普通老百姓能玩的。但是對於高淨值人群又具備了很多獨特的定位,這裡不多說了,如意享年金保險停售了也跟我們無關,普通工薪家庭想理財,有太多其他更好的選擇,保險是最保守的一種而已。


優選保險


理財型保險值不值得購買?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從業之初,一直困擾著我,我都覺得這麼多的錢放在保險公司那裡,去獲取那個年收益,挺不划算的,隨便做點啥,都不止這個收益,相信很多人跟我的想法都一樣吧!慢慢的我發現,過去幾十年,我好像一直在賺錢,也一直在存錢,到現在好像還是沒有錢啊,從而也引發了我對理財型年金保險的一個思考!

已目前我所在泰康人壽熱賣的一款年金保險來說,首先,從繳費期五年底,就有固定的年金可以拿,最高可以領到105歲,通過合同的方式,確定了未來我們能得到的利益,穩定,持續,附帶了一個分紅的功能作為福利,還自帶了投保人的意外豁免,以不變應未來的萬變!

保險公司所給付的年金,分紅,在不領取的情況下,可以自動轉入終身壽險型萬能賬戶,進行月複利,萬能賬戶有保底的一個收益,實現資產的二次增值,可以追加,可以領取,方便自由!

終歸,買年金保險的是一件長期的事情,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安全,穩定,持續的跟生命等長的現金流,可兼顧人的一生階段性的財務需求,也可作為資產傳承的一個挺好的方式!


泰康老楊


這個問題有點難簡單說明白,雖然我一直想簡單的把跟“財”有關的,都說得明白。

前段時間,點算了一下,這三年來,因為工作關係,研究了28家保險公司超過430個產品,其中不少是理財險。

內地大多理財險,主要是每年各個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

強烈認同監管所說的,保險必須姓保。

大多數的理財型保險,沒有太多的保障。而從理財的角度考慮,收益率也偏低。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保險公司都教育業務員,跟客戶講專款專用,避債避稅,傳承,強制儲蓄,等觀念。

我就舉一個例子,這幾年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幾乎每個公司都有這樣的,交3年5年的保費,從第5年開始,每年拿錢回來(專業叫年金),但是拿回來的錢又幫你放進萬能賬戶去,並沒真正的給你手上。

這種產品算到30年50年100歲的時候,收益似乎很高,但其實複利回報很低,

而這個萬能賬戶,在我看來更加是一個坑,

因為這一類產品可以拿回來的年金,從第5年起,一直到第20年50年都繼續拿,是終身領取或者長期領取的,越是長期保證可以領取的錢,越應該追求更高的回報率。

象萬能賬戶那樣只有4%左右的回報率,也沒比銀行理財產品高多少,這樣的回報率只適合存放一些短期的錢。

但是很多客戶並不知道,本來保險每年可以領的錢應該是給自己的,但一旦你把它放進萬能賬戶之後,你就不能隨意領取了。

舉例你的萬能賬戶裡面有10萬元,按規定你只能每年拿20%也就是2萬元。

收益不高,流動性不足,僅僅剩下安全了。

不是理財保險不能買,要先算好收益率再說。


財說得明白


所有的保險都是按照需求來購買的,理財保險也是一樣。值不值的主要是看你要解決什麼問題,你的需求是什麼。

第一、買保險的順序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買保險是有一個順序的,先從意外險、身價險、醫療險、重疾險、教育以及養老保險(可以通過理財解決)。依照“高額損失優先原則”,先建立最基礎的保障再開始建立其他財務方面的規劃。

第二、理財險解析

理財險不要看短期利益:

理財險一定是看長期收益的,不能想著通過理財險在短期內暴富。就現在的理財險來看,都是在五年以後才開始返還,相對於以前的產品返還週期變長,但實際上返還金額並麼有減少。一般都是返還所交保費的一個比例,或者是返還保額的比例。因產品不同,返還的方式不同。

理財險解決產期問題:

例如養老、子女教育、財富傳承等等可以通過理財險實現。在年輕的時候每年存一筆錢,通過足夠時間的運作在未來可以按照年領的方式,分步驟的將錢從保險公司領取出來作為養老金補充。建議將父母做投保人,孩子做被保險人,如果操作得當可以實現三代或者是四代受益。被保險人百年之後還可以將賬戶剩餘部分以身故金的方式傳承給下一代,實現財富傳承。

理財險的弊端:

一般來說理財險發生身故都是退還所交保費以及理財險的理財收益。幾乎沒有任何保障功能,也起不到槓桿作用。而且一般理財險交費的數額都比較大,對於一般家庭來說交費壓力比較大,所以在開篇的時間建議先購買保障類的產品。短期收益微乎其微,所以買理財險一定要做好長期打算。

理財險的優勢:

長期收益頗豐,現在的理財險基本上要和一個有保底的萬能賬戶相關聯,由於萬能賬戶是複利賬戶,只要給它時間,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理財險如果操作得當可以實現避稅避債功能功能,也可以更精準的實現財富傳承。(在此聲明一下,不是簡單的買了理財險就可以避稅避債,而是要通過一些法律方面的操作才可以實現)。

所有的保險都是因為需要而產生的,所以沒有值不值的,只有需不需要!


保險老炮


直接結論:理財型保險不適合大部分人,只有在保障型保險配置好之後,有餘錢的情況下再作計劃。


今下面,三木就來聊聊理財那些事。

理財渠道有哪些?

保險理財有哪些優缺點?

如何選擇保險理財產品?

一理財渠道有哪些?

理財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理財知識的缺乏和時間的限制,要把財理好其實挺難。作為入門級理財參與者,我們至少要知道如下常規的理財渠道:

二‍保險理財‍‍有哪些優缺點?‍‍

保險理財常被普羅大眾詬病,是人們收益期望值過高,還是被能說會道的保險代理人忽悠?只有弄懂它的優缺點,我們才能正確看待。

從上圖可看出,保險理財從來就不是高收益產品,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強制儲蓄性以及穩定家庭現金流的作用。

三如何選擇保險理財產品?

市場上保險理財產品琳琅滿目,有單種類型的簡單產品,也有多種類型組合在一起的複雜產品。怎樣才能真正的去理解一款產品,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

1. 撥開面紗,看清廬山真面目

為了更直觀認清理財險的本質,借用一個示意圖來表現:

理財保險可用簡單清晰的用以下公式表示:

總收益=固定收益+浮動收益+萬能賬戶二次增值

固定收益:每年領取的定額生存金、滿期金、祝壽金、教育金等

浮動收益:如果主險是分紅型產品,每年享受的保單分紅

萬能賬戶二次增值:按照合同約定,所有的收益都將自動轉入萬能賬戶實現二次增值。

在保險期間的中後期,隨著萬能結算賬戶積存的價值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主險的現金價值,萬能結算利率的高低和穩定性將決定了這筆投資的增值效率。

說明

銀保監會規定,生存金最快可以從投保後的第五年開始返還,在一定程度下弱化了主險現金價值的累積速度,所以,必須配合萬能賬戶做二次生息,保險理財才有意義。

舉個例子,有兩種存錢方式:一種每年存10萬,但同時每年都從本金中提取小額生存金(快返)。另一種則只存不取。幾十年後,第二種的賬戶餘額一定更多。而目前保險公司利用萬能結算賬戶,就是為了讓每年提取的生存金依舊留存在賬戶內生息,別轉走,從而實現第二種理財方式。

2. 從投資角度看理財保險

要去了解一款理財產品,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要素出發:

對於絕大部分普通理財參與者來講,至少要對盈利性、安全性、投資風格和投資週期這四個要素瞭解清楚。

1. 安全性/投資風格 這是一份保險,在秉承最高誠信原則的前提下,通過訂立保險合同的方式,將各種權責義務(投保人、被保險人和保險公司之間)關係和保險利益確定下來的。在保險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必須剛性兌付生存年金和現金價值。從這個角度說,我認為理財保險又可以媲美銀行定期存款的安全等級。如此低風險的投資,基本可以列入保守派。

2. 投資週期 理財保險的投資週期(保險期間)動輒幾十年甚至終身。 另外,由於理財保險多是分期交費(躉交/3/5/10年),在每年都需要大額投入的情況下,我建議交費期儘量短。如果選擇了長交費期,卻沒有管理好現金流,因為財務原因導致保費斷供,無論是在繳費期內退保還是辦理減額交清,損失都不小。因為保險公司通常會通過對前期(特別是交費期內)現金價值的控制來管理退保率。

我有一位朋友購買了一份理財保險,選擇了10年交。在繳納第五年保費時,因為現金流問題而面臨退保損失一大截的困境。

朋友向我求助時,我給的建議是:如果只是短期週轉問題,先臨時借款繳納保費,然後辦理保單貸款把錢還上。這相當於有一年時間去調整財務狀況,儘快籌集保費還上保單貸款。

3. 盈利性 關於盈利性,應該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按目前國內理財保險的產品特點,當我們去考察“回報率”時,應該優先看看產品【確定的保險利益】部分。

這裡,以30歲男性、每年交10萬元、一共交費3年為例,對比多家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參考目前的人均壽命,假設所有保單將被持有到80週歲。

▲ 以上產品和數據均來自保險公司的產品計劃書。對於上述三款分紅型產品,由於保單紅利是不確定的,對比利益時並未加入保單紅利。上述對比不構成任何購買建議。

根據上面的比較,總結以下幾點:

1. 由於定價利率的不同,傳統型產品確定的保險利益(生存年金 + 祝壽金 + 滿期金)比分紅型更好。但分紅型能讓投保人參與分紅險業務經營利潤分配(不確定的保險利益),通過保單分紅彌補差額。對於偏穩健保守的投資人,可以選擇傳統型產品。

2. 萬能賬戶對於這筆投資的增值有決定性作用。在保單持有期內,每年派發的生存金和在固定年齡支付的祝壽金才能進入萬能賬戶做二次增值。原則上每年派發的生存金越多,祝壽金(如有)支付的時間越早,萬能賬戶的原始資本累積越快,增值效果也越好。

3. 萬能賬戶提供最低保證利率,利率越高對投保人越有利。但長期看,實際結算利率和保單分紅一樣,同樣由保險公司的經營實力和投資管理能力決定,也會受當時的經營策略的影響。按照目前險資的投資效率,維持長期高結算利率可能性不大。

也許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沒有萬能賬戶價值的對比?因為分紅險的保單紅利同樣進入萬能賬戶做二次生息,而保單紅利是不確定的保險利益,對比時就沒並未包含。 如果只是看確定的生存金利益在萬能賬戶保底結算利率下的二次增值情況,就拿華夏福臨門2018來講。到80歲時萬能賬戶價值加上主險退保現金價值約158萬。對比當初投入的30萬保費,50年累計增長率約427%。這應該是上述參加對比的幾款產品中,最佳保底回報了。

三木sir總結

綜上,目前的保險理財產品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進,特別是在這幾年人身險費改的背景下,保險公司獲得了更多的自主定價權,保險利益(確定部分)有了不少提高,尤其是目前低利率環境下,逐漸成為低風險投資中一種不錯的選擇。 最後,關於投保理財險,我給出幾點建議:

1. 不要被計劃書裡“過於美好”的利益演示數據所迷惑,對於那些不確定的保險利益需要保持冷靜。確定的保險利益,即生存金、祝壽金、滿期金和現金價值等,保險公司正常經營情況下必須剛性兌付的部分,需要重點考察。

2. 對於不確定的利益,例如分紅型保險的保單分紅和萬能結算利率非保證部分,保險公司的資管能力和過往5年的經驗數據,可以作為借鑑評估的參考。

3. 由於快返的原因,能否把儘量多的生存金留在萬能賬戶做二次生息,對理財的效果至關重要。所以,理財險並不適合即將退休的人,因為在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會從萬能賬戶取錢養老,影響增值效率。

4. 理財保險目前不管是從IRR看,還是從萬能結算保底利率或實際結算利率來看,投資收益很難PK贏其他理財型產品,保險理財從來就不是進攻型投資策略,而是不錯的防守型,他是家庭投資組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木話險


您好,首先您要明確自身的需求是什麼?

1.如果是想個人有所保障,分散未來罹患大病的風險,建議您買純保障型保險;例如: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壽險。

2.如果是想通過理財達到財富的積累,理財型保險,收益率低,並不適合。

結論:不建議您買理財型保險。

理財型保險收益率既沒有單純理財產品高;保障也沒有個險的保障充足,整體費用還不低。


更多保險乾貨內容,請關注小熊保公眾號(搜:小熊保)


小熊保


我認為,理財型保險是否值得購買,要因人而異,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和適配理財險。在金融市場沒有完美的產品,只有適合的產品。

1、理財險一般是指以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等偏重投資理財類保險的統稱。

其中,分紅險的投資策略相對保守,收益在所有理財險裡是最低的,但風險也最低。

萬能險有保底收益(這個保底收益很低,年化一般不到2個點),投資策略上要中長期才能看到收益。投資工具一般為債券、基金、銀行協議存款等,特點是存取靈活。

投連險主要的投資方向與萬能險相同,但投資策略相對激進,所以投連險無保底收益,風險在理財險裡最大,相應的,預期收益率也最高。

2、需要強調的是保險的本質是保障,而非理財。

保險迴歸保障,保險姓保一直是銀保監會近幾年在改革和推進的工作。再考慮理財險前應該優先考慮保障型保險。這是前提。

理財型保險的收益與其他類型的理財產品比,相對較低。如果單純考慮資產增值,而非全盤考慮,建議避開理財險。

3、理財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收益低,流動性差,理財險是來搞笑的嗎?事實上,理財險有著其獨特功能,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A:強制儲蓄

對於一些自控力差的月光族而言,再也沒有一個金融產品能像理財險一樣幫你留住和鎖住你的財富了。存銀行、買股票等都很容易取出和變現,唯有理財險的強制性幫你完成原始積累。

B:理財險在資產中的配置作用大於產品本身。

為什麼這麼說呢?資產配置是通過投資工具的選擇,提高收益的確定性和降低風險的確定性。舉個例子,你有現金100萬,理財規劃師一般會按照一定比例按照現金、銀行理財、基金、股票、保險等多個投資工具進行配置。那為什麼不把這100萬都投進股市呢?是的,我們都明白高收益伴隨著的是高風險,這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風險。

就想打仗一樣,你不能一次性派出所有部隊,也不能一次性打光所有的子彈。現金和保險就像將軍手裡的後備軍和機動力量。

這就是“配置”的作用。(因為話題太大,這裡只簡單解釋,不展開。)

C:對於有錢人而言,理財險在資產傳承和公私資產隔離上不可或缺。

資產傳承上,遺囑、保險和信託是全世界公認的三大工具。其中保險有其獨有的絕對優勢。保險在傳承的受益人、時間、數量上是確定的,相對隱秘和可控,且傳承成本幾乎為0。

我身邊很多大老闆企業做的很大,但是自己的財產和公司的混在一起,幾乎都沒有做任何財務隔離手段,一旦出現經營風險,很難做到“城門失火,不殃及池魚”。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內,用理財險作為公私資產的隔離工具,或許在意外出現時,還能有機會東山再起。

綜上,

理財險作為金融工具的一種,有其獨特功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完美的產品,只有最適合你的產品。理財險也一樣,你需要,且適合你,就是值得的。

最後,提醒一下,購買保險請按需購買,理財險的配置相對專業,請諮詢身邊的專業人士和資深代理人,切忌被不良業務員誇大宣傳而衝動購買。

力橙財經,為您解讀身邊的保險金融密碼。


力橙財經


首先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而定!

1,理財保險是否值得購買?

任何東西沒有值得或不值得,看你的需求,好比某別墅是否值得購買一樣,首先我們要了解理財保險,理財保險並不是投資,他是一種強制儲蓄的功能,幫我們留住一生中在黃金期賺錢能力最強的時候賺取的財富為未來要用的錢做規劃。並無其他投資增值功能,應有的分紅增值功能是不確定的也是有一小部分抵禦通貨膨脹的作用。

2,為什麼要購買理財保險?

那麼就要回到我們為什麼要購買呢?首先要根據你的經濟財富情況而定,不是誰都適合購買理財保險的,年輕人在創業階段和老年人我個人認為是不適合購買的,年輕人是在賺取財富積攢財富的年齡段更多的財富用於成家立業和創造財富的年齡段。老年人利用理財保險保值財富確實已經有點晚,除非你除了未來養老和醫療等大額資金以外有多餘更多的餘錢可以用作傳承使用,但本人還是不建議購買,想要傳承可以購買終身壽險。理財保險適合中年期,這個時候大部分人也是財富能力最強的時候,你可以為未來自己的養老和孩子做筆教育備用金婚嫁金。因為人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都可能讓我們的財富變為流失的數字,比如失業、生意失敗等等都可能讓自己未來要用的大錢比如養老計劃,孩子的教育計劃中斷,這也就是人生風險。



O白雲孤飛O


理財險,首先是個保險,然後再是理財,如果你注重的是收益你就不要考慮理財險了,因為理財險的收益並不高,可能大家都不是太理解保險理財的基本架構。保險業務員給你講的演示的收益是預期收益,並不代表實際收入。大家買理財險的時候一定要參考保險公司產品的內部收益率,IRR。內部收益率是最靠譜的根據,其他都是扯淡。也就是至少是不固定的。大部分實際年華收益率不超過2.

大家明白了這一點,還要弄明白保險理財的根本,剛才說了理財險首先是個保險,說白了,你將來假如出現了財務危機,你保險理財賬戶裡面的錢至少是保值的,收益也就是對抗了通脹。直白點就是強制你存款了,當有事兒的時候你有餘糧。

有的朋友說,那相當於存款了我幹啥要買理財險,理財投資是個技術活,靠的是科學組合,你都投資到高風險高收益項目萬一賠了,你至少留個底褲。那如果你全保守理財了,你會失去很多發財機會,也不能老穿底褲,也得有傳皮草的機會。

所以,保險理財是理財規劃的重要手段,不是你發財的工具。


長青平安


理財型保險是否值得購買?

值得不值得,要分開看。在較寬裕的情況下,值得買。

首先我們看什麼是理財型保險,

兩種,一種是短期,合同到期就拿錢,一種是長期,中間有分紅,可以一起領取或者分年領取。

短期的類似銀行理財,缺點是收益和銀行差不多。這個不多做討論

長期的分紅型,從收益上看比較低,但是作用是在於能夠確定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這個資金都是安全的,確定的。這個對於大資產來說是尤其重要的,資金大了安全就比收益更重要了。

資產傳承已經成為未來很多家庭要考慮的問題。現在很有錢,能一直保證很有錢麼?這是值得思考的。保險的確定性,避稅避債,是很多企業家看重的。

舉個例子,某人嫁女,自己做投保人給女兒買個理財型的長期保險,

第一,這筆錢還是屬於自己家的,但是分紅女兒可以花,解決了陪嫁問題

第二,如果婚姻不好,可以收回自己的錢,

第三,不管家庭發生什麼變故,這個錢始終都是確定的,可以取現,可以貸款。

而如果家中資金本來就不多,還考慮不到傳代的問題。那就先別買儲蓄分紅,先考慮重疾險醫療險。對住普通家庭,理財型保險是不適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