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68集06全文2112字,阅读需6分钟

中国古人强调的是治人心,而不是专注于治人的行为。孔老夫子治理中都不到一年,结果怎么样?结果中都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后人赞叹说,描写这个中都的治理有这样的赞叹:“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器不雕伪。行之一年,四方则焉”。

“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 孔老夫子治理中都一年之后,“长幼异食”,我们讲究长幼有序,年长的和年幼的不是在同一桌吃饭的,是在不同的位子上来吃饭(吃不同的食物)。
  • “强弱异任”,就是身体强壮的,还有身体虚弱有病的,或者是老年人和年轻的,他们的任务不相同,这个不同才显示出了平等。如果这个身体强壮的和身体虚弱的、有病的承担同样的任务,这反而是不公平了。所以,中国人很早就特别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 “男女别途”,中国人特别讲究防微杜渐,男女走路的时候,是男的走一边女的走一边,也就是不给他们过多的、特别轻易的接触的机会。很多人认为,像男女授受不亲等等这都是封建礼教,结果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把它当成落后的东西给打倒了。还怎么样?还学习西方所谓的开放的东西,譬如说大家开始学跳交谊舞。那么学跳交谊舞的结果是什么?学跳交谊舞的人愈来愈多,男女肌肤接触的机会愈来愈多,结果婚外恋的情形愈来愈多,离婚率愈来愈上升,还有像现在的学生,未婚同居的现象也是愈来愈多。
“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所以这个不是封建礼教,是礼教,但是它不是贬义的,礼教它是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因为中国古人对人的欲望认识得很清楚,把人的欲望比作深渊,欲望一引发出来,是没有底极的。所以怎么样?要防微杜渐,不要给男女太多的容易接触的机会。所以男女在接递东西的时候都不要碰到手,这就是防患于未然。现在我们学得愈来愈“开放”,这个开放是引号的,不懂得防微杜渐,该禁止的没有去禁止,结果这些黄色的录像、影片、视频等等内容,在网上、电视上随处可见,这就是引导人们去犯错误。

孔老夫子说:“思无邪”。古代的戏剧、歌舞、小说,全都秉持了孔老夫子这个理念,都是引导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念头、行为。而我们现在的这些视频、录像等等,是唯恐人们思不无邪,这个就是我们不懂得防范于未然所导致的,这是礼教失去所导致的。

“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所以古人把这个礼比作洪水的堤坝,这个堤坝废除了,你认为它没有用,就会导致洪水泛滥,所造成的危害一定很大。如果认为这个礼没有用,把它给废除了,我们看到今天的后果就是什么?人活得不像人了。就是孟子所说的:“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人欲横流。这个现象我们都能够在网络、电视上、这些报导中体会得到。

还有什么局面?孔老夫子治理中都之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器不雕伪”。晚上的时候,不用关着门睡觉也很安全。路上丢的东西没有人捡起来,为什么?因为人们都知道这个丢东西的人他很着急,他还会回来找。器不雕伪,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假冒伪劣的产品,都是真材实料的。一年之后,中都的治理就成为各个地方效法的榜样,大家都来学习。

鲁定公就把孔子调回国都升任司寇,孔子离开中都的时候,老百姓是倾城相送,东门外十里人巷,人们排着队恋恋不舍、含着泪和孔子道别。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所讲的这些东西,它确确实实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下面接着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就是刑罚用得不当。不当,一就是不公正,因为执法的人他没有公正的美德,没有受过礼义的教化,他用刑,他喜欢给谁判重就判重,他喜欢给谁判轻他就判轻,是凭着个人的喜好,没有公正之心。另一个不中的含义,就是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盐铁论》上有这样一句话:“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这一句话就是把法律的局限性给我们指出来了。法律能够把犯罪的人判处刑罚,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的廉洁之心,甚至也可以把犯罪的人杀掉,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的仁爱之心。

所以没有礼乐教化,仅靠刑罚治理民众,就会出现“民免而无耻”的现象:你用的刑罚很严苛,百姓因为惧怕刑罚不敢去做坏事,或者是想方设法地的做坏事逃避法律的制裁,但是没有羞耻心。那我们看到现在社会所出现的,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还有邻里纠纷、堕胎现象,这都是免而无耻的现象。而且在近几年来,这些现象是愈来愈严重,甚至有一些孩子才十三、四岁,都已经有堕胎的经历了,这都是免而无耻所导致的。因为她年纪轻,这些东西也没有法律的制裁。没有礼乐的教化,就导致的人活得不像人了,这就是“人弃常则妖兴”。

“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刑罚用得不得当,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在这一句话后边还有一句话是结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以君子使用一个名词,必须要用得恰如事实,能顺理地的说出来;能够顺理地的说出来,必能行得通,所以君子说话不能够随便。

这个“苟”,无所苟的苟,就是随便说的意思。像我们现在社会都兴盛演说,很多年轻人都去学习演讲术,其实这是一件很可哀的事。因为演说者的口才很好,知识面很丰富,讲得似乎头头是道,但是实际上你仔细一听,很多话都是违背大道的、违背伦常道德的,这样会误导人心。这个在古代会看成是很严重的行为,严重的犯罪行为,也是使社会得不到治理的这种违法的行为。这个是我们讲的这一句。

“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