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扔掉乾隆隨身下葬的遮布,卻被拍出1.3億,為何值如此天價?

芯疼比快樂真實


孫殿英一路走來走的很辛苦,因為他沒有自己的地盤,所以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投靠別人,後來奉張一敗,他便又轉投了蔣系。

雖然被蔣收編了,可是蔣除了給他一個番號之外,並沒有給他什麼實質性的好處,他想要繼續擴充壯大自己的實力,仍然只能自己想辦法。

可是,想要擴充實力就少不了錢,孫殿英手頭上沒錢,怎麼辦呢?

恰逢馬福田逃竄到了馬蘭峪後,試圖挖掘清東陵盜取陪葬品,於是蔣讓孫殿英就近去驅逐馬福田。孫殿英趕走了馬福田之後,也看向了清東陵,心中頓時一動,馬福田尚且敢挖滿清的祖墳,我孫殿英又有何不敢?反正正好沒錢!

孫殿英說幹就幹,當即讓人發佈消息,說要在清東陵一帶搞軍事演習,將對周邊進行封鎖,閒雜人等不要來了。

對於挖誰的陵墓,孫殿英也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目標,一個是慈禧,一個是乾隆。

慈禧自從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之後便一手掌控了清王朝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一生斂財無數,又貪圖享受,陵墓修建得金碧輝煌,她的陵墓中必然會有無數的金銀財寶,任他孫殿英取用。

乾隆是清朝鼎盛時期的一個“敗家皇帝”,生活也極度奢靡,一個和珅尚且能貪數億,乾隆這個皇帝的陪葬品又會少到哪去?

孫殿英也料到慈禧和乾隆二人的陵墓中陪葬品數量難以想象,為此特意打著籌糧的旗號去遵化縣徵用了幾十輛車。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孫殿英開始了他的盜墓行動。

孫殿英摳出了慈禧口中含著的夜明珠,扒光了慈禧的衣服,將慈禧的遺體隨手扔在棺材板上,又讓人一車一車地運走了慈禧積累了一生的財富。

隨後,他又躥到了乾隆的陵寢中,對乾隆的陪葬品進行“清掃”,再一次吃得滿嘴流油,有錢的感覺就是爽呀!

孫殿英這個人沒讀過什麼書,對於錢,他始終想著的是“金銀財寶”這四個字,最值錢的莫過於金銀,所以拿陪葬品的時候先拿金銀製品,隨後是玉石、陶瓷製品之類的陪葬品。

當然,他的行為也沒錯,畢竟“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別說他不懂什麼文物價值了,即便是懂,對於當時的孫殿英而言,顯然多拿一點金銀之類的陪葬品對他更為有利,只要將它們融化,就能用於買賣。

所以,他後來賄賂蔣、馮玉祥、閻錫山、戴笠、宋子文、孔祥熙他們的時候,實際上用的多數都是非金銀類的寶物。

也正是因為孫殿英的沒文化,不懂文物價值的重要性,他在打開了乾隆的棺槨之後,看到了蓋在乾隆屍骨上的一塊“遮布”,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他並不知道這塊布上寫著什麼,他也沒有興趣,所以他一把掀起了乾隆身上的“遮布”,然後隨手扔在了一邊。

只不過,讓孫殿英想不到的是,幾十年之後,他隨手丟棄的一塊“遮布”竟然1.3億元的天價。

那麼,這塊“遮布”上到底寫了什麼,竟然如此值錢?

實際上,這塊“遮布”叫作陀羅尼經被,也被稱為往生被,被上所寫即為佛經經文。

陀羅尼經被也被賦予了宗教信仰和理想,只要將這塊陀羅尼經被蓋於死者的遺體上,死者的亡靈不僅能夠得到解脫,還能前往佛教徒們夢寐以求的西方淨土。

清朝時期,陀羅尼經被幾乎成了皇家的御用品,雖然王公大臣也可以使用,但是必須得向皇帝申請,皇帝批准了之後才能夠使用。

乾隆身上的這塊陀羅尼經被之所以如此珍貴,不外乎這幾個原因:

一則是因為此被極為罕見,更極為罕見的保存的是它被保存得頗為完好,所以這塊幾百歲的陀羅尼經被,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二則是因為此被用料珍貴,乾隆皇帝用的,絕對是當時的頂級料子,再加上又是純手工製作,自然就更值錢了,純手工製品即便到了今天也仍然比機器製品昂貴得多。

三則是因為此被上所寫經文,對於一些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件難得的珍品,即便是在文物專家和考古學家眼裡也仍然是一件極具研究價值的珍品。

四則是因為此被的主人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雖然“敗家”,但他同時也是清朝歷史上一個頗為有名的皇帝,很多人都會對乾隆皇帝這個人感興趣,因此自然也會對他所用過的一切感興趣。

乾隆皇帝賦予了這塊陀羅尼經被更大的金錢價值,試想一想,如果這塊布是一個沒名沒姓的農民用的,即便它再完好,它能拍得出1.3億元的天價嗎?

顯然不能。

恐怕收藏者將來對人介紹這塊陀羅尼經被的時候,開場白也會是“這是乾隆用過的”,諸如此類的話。

不論如何,這塊陀羅尼經被作為一件文物,它有它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但是它本身的價值顯然不如乾隆所賦予它的價值。


吾與吾國


2008年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乾隆死後身穿的“陀羅尼經被”,被一個持有168號碼牌的男士,以1.3億元人民幣的高價買走,而這條被子,在幾年前還幾乎無人問津,結果在短短數年間,成

為清東陵諸珍寶之首。

說到這條“陀羅尼經被”,就不能不說起那個赫赫有名的東陵大盜孫殿英。

話說1928年春天,孫殿英奉命到北京附近的薊縣遵化一帶剿匪,而這裡距離清東陵很近,清東陵裡埋著大清的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還有更多的國寶級文物也

隨同他們的主人靜靜地躺在地下,說白了這裡就是一座聚寶盆。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清東陵的看守已經形同虛設,附近的村民和專業的盜墓集團彼此勾結,盜墓活動非常猖獗。

孫殿英逮著這個發財的機會自然不會錯過,本身就是土匪出身的他壓根不考慮如何妥善保護這些國寶,而是直接派出大批強盜一般的士兵組成盜墓大軍,幾乎把東陵各個墓葬都破壞了個遍,手段也極其野蠻,他們用斧頭砍開慈禧的棺木,扒光了她身上所有的金銀珠寶,並用刺刀撬開了她的嘴,奪取了嘴裡的夜明珠。

而存放乾隆皇帝遺體的地宮,則直接被炸藥炸開,珠寶被洗劫一空,剩下的字畫衣物,要麼被焚燬,要麼就在隨意丟棄在地宮裡。

而在這次浩劫中,乾隆和慈禧身上都有一件東西被士兵們丟棄,就是如今著名的“陀羅尼經被”。

這一床不起眼的被子,偏偏就是東陵寶貝之首。

這種被子,堪稱是中國幾千年來絲織工藝的巔峰,幾乎達到了“一寸一金”的程度。

它的原料來源於金線、藏羚羊絨、黃緞、獐子絨,採用雙面緙絲織就而成,一條“陀羅尼經被”需要耗費的藏羚羊非常多,而藏羚羊本身就種群稀少,當然它的皮質極其柔軟,藏羚羊絨更是被譽為“軟黃金”,然後工匠們需要用幾年的時間,用各種材質,將這條被子一針一線地縫製出來。

在被子上,用梵文、蒙文、漢文繡制了陀羅尼經,令人稱奇的是,把這個被子翻過來、翻過去,用不同角度看,都能呈現金、紫、黃、粉、棕5種色彩,在被子上都會標註左肩、右肩、左腳掌、右腳掌字樣,方便人們把亡者的遺體擺好,所以每件被子都是根據生前主人的身材量身定製的。

在清代,能在死後覆蓋“陀羅尼經被”的,只有親王以上級別的人享受,目前現存於世的陀羅尼經被,除了慈禧的明黃色的被子,還有就是乾隆的正黃色經被了,只是,慈禧的經被一直收藏於清東陵博物館,乾隆的經被歷經戰亂之後不知去向。

直到2005年,一件清代袈裟,競拍價為8萬元,但始終無人問津,直到一位秦先生,對這件袈裟產生了興趣,最後作價9萬元買下了它。

買回去之後,他把這個袈裟摸了又摸,總感覺裡面還有什麼門道,於是,他把這件袈裟打開一個小口子,發現夾層裡面還有一件正黃色織物,最終,一件陀羅尼經被展現在他的眼前。

最後,他找到了故宮博物院權威鑑定專家張淑芬來鑑定這個寶貝,她雖然閱寶無數,但是她只在《大清會典》中看到過關於皇帝御用陀羅尼經被的記載,最後她找來其他專家,從經被的尺寸、紋飾、經文及色彩上才最終確定這是乾隆身上的陀羅尼經被。

2008年,這件經被被2次拍賣,第一次從9萬變成了6550萬,第二次就變成了1.3億。

至於從孫殿英洗劫清東陵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條乾隆的經被又去了哪裡,經歷了哪些,這就不得而知了。


雲中史記


孫殿英乃近代大軍閥,不以所謂的軍事才能和智才謀略出名,而是以“盜墓”名聲遠揚。而他因盜墓所帶來的“成就”,使得作為一個盜墓犯罪分子,也逍遙法外地度過了精彩傳奇的一生。

其中最著名的就數“慈禧東陵、乾隆裕陵、康熙景陵”。而從這三座陵墓中獲得的不計其數的財富,讓孫殿英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了“民族英雄”,抗日勝利後成為了“愛國忠臣”,國民戰爭時期委任先遣軍總司令。

乾隆皇帝,他在位期間,是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頂峰,不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文化,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他個人,不僅是一個傑出的、令人敬仰的政治家,還是一個收藏家。

乾隆在世時曾說,要將自己收藏的寶貝帶入陵墓之中,而這寶貝絕大多數都是字畫。而這一點也是令孫殿英沒有想到的,因為他親手毀了許多無價之寶。

孫殿英盜乾隆陵墓是為哪般?

孫殿英在盜了許多陵墓之後,就對“慈禧東陵、乾隆裕陵、康熙景陵”起了心思。之前的盜墓雖有收穫,但是對於這三座大陵墓而言,純屬是練手、小打小鬧罷了。


但是,對於盜慈禧陵墓而言,理由上還說得過去。因為慈禧本身的名聲不好,如果他盜了慈禧的陵墓,不僅不會受到責罵。反而還會讓人覺得是替祖宗出口氣,但是如何對乾隆、康熙的陵墓下手呢?

雖是這樣說,但是也不能明目張膽地進行盜墓。因為孫殿英是十二軍軍長,屬於國民革命軍,之後便以軍事演習為由,轟炸了慈禧陵墓;之後趕緊下令,要三個陵墓同時進行。

在盜乾隆墓陵時,剛開始還很順利,後來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陵墓中的前幾道門都可以打開,唯有最後一道門打不開。沒辦法只能採取轟炸,結果發現是乾隆的陵墓偶在門的後面死死抵著。

孫殿英對此只是一時的驚奇,之後就開始大肆搜刮珍貴財寶。本以為康乾盛世的乾隆,會留下許多金銀財寶作為陪葬品,但是最後卻發現乾隆陵墓裡的寶物遠遠不及慈禧。

其實,最珍貴的無價之寶就是那些字畫,但是孫殿英一介莽夫怎會懂得那些。懂得的人會覺得那是寶物,在不懂的人看來,只會是當成廢紙,只認得金銀。


就這樣撕毀了許多珍貴名畫,但是卻沒放過乾隆披的裹屍布上的金銀鑽石,最後只剩下了這張裹屍布在墓裡。

乾隆墓的這塊布有著怎樣的身世

曲折經歷為人驚歎。最開始的它被孫殿英遺棄,後來又被前清的遺老們前去護墓。為作留念,便將其帶了出來,才展現於世人間。

而它的第一次公眾亮相則是在2005北京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中。當時拍賣會中很多的名品都被拍賣走了,唯有這件標價為8萬的“袈裟”藏品始終無人問津。當然,當時知道這件藏品來歷的人也不多。

後來就被一個姓秦的先生以9萬塊拍下了它。秦先生很喜歡這件“袈裟”,細細研究一番後,發現在黃色緞子裡面是一件精美的“經被”,它包含著四種暫時無法解讀的文字。

在查證之後,才瞭解到,這原來是乾隆皇帝的裹屍被,而且還是一件由緙絲精製而成的陀羅尼經被,十分珍貴罕見。

於是就在2008年的拍賣會上,這件陀羅尼經被,被拍下6550萬元。但在2010年,這件經被竟然被拍出了1.3億元的天價。



1.3億元的天價是實至名歸的嗎?一件普普通通的裹屍被不可能被叫天價,那緙絲陀羅尼經被又是什麼樣的來歷讓它身價翻倍?

其實,就這樣的一件陀羅尼經被,材料的選材與做工就已經讓人歎為觀止了。

它的材質選用的是金絲、獐子絨和藏羚羊絨,這一聽似乎也沒什麼稀奇的。但事實上,它選用的絨毛還必須是尾巴下的那一點點絨毛才可以。

一隻羊也就那麼一點點合格的絨毛。但是這兩米長的經被,那得需要多少的絨毛!如此一想,就單單是這絨毛的費用就已經讓人咂舌了。再想想金絲的價值,更是讓人驚歎。

材料說完,就要說說它的製作工藝了。這件陀羅尼經被是採用“緙絲”工藝製作的,而這一項工藝在古代時,一直都是用來做龍袍。因此能夠掌握和精通這種工藝技術的匠人也不多,而現如今更是失傳已久。

但就看這件乾隆的“裹屍被”,兩米長,一米多寬,就做了將近3年的時間。原料珍貴,工藝精美,手法失傳,身為天價,實至名歸。

本身的價值尚可估量,但是若加上自身的來歷出處,以及時間的打磨,更是讓它光耀奪人。

乾隆皇帝本就是歷代值得尊敬的一代明君,而他的“裹屍布”,是當年西藏活佛根據乾隆皇帝的身體部位,專為乾隆皇帝量身打造並製作的。

因為在這件“裹屍布”上還特意縫製了“左腳掌”、“右腳掌”、“左肩”、“右肩”這幾個字。

在這之後,還被多位密宗大師開光,用以超度,讓乾隆皇帝在去世之後去往西天極樂世界。乾隆的專用,大師的開光,更讓它的價值上了一層。

再加上歷史文物本就珍貴,更何況還是皇家用品。皇家用品在收藏市場上就十分受人追捧,而這件“裹屍布”還是皇家專用的祭祀用品,屬於祭祀用品中等級最高的,且距今兩百多年,依舊完好無損。

還有它上面的文字圖案對歷史的研究有極高的價值,這讓它的身價在無形中又翻了一番。


除了這塊布還有什麼陪葬品

乾隆陵墓裡面陪葬寶物除各類珍貴字畫、精美玉器、金銀珠寶之外,還有幾樣十分珍貴的物品。

一是乾隆皇帝頸上的一串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大珠四顆。當時各大報紙報道了這件事,舉國震驚,紛紛要求嚴懲孫殿英。

於是孫殿英將朝珠中的兩顆送給了戴笠當見面禮,還請求蔣委員網開一面。現今朝珠已經不完整,有資料說,乾隆朝珠現在陳列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內。

二是西藏黃珠。這一黃珠被乾隆含在口中,據傳可以令屍體不腐。但是強盜就是強盜,他們只認金銀珠寶。

結果孫殿英他們就抬出乾隆的屍骨後,敲碎牙齒、搬離腦蓋,取出了乾隆口中的西藏黃珠。這一行徑,令人髮指。之後西藏黃珠身處何處,至今下落不明。

三是九龍寶劍,它是乾隆皇帝的陪葬寶劍。劍鞘上面還嵌滿了紅藍寶石以及金剛鑽,劍柄上刻九條龍,堪稱價值十億,但是下場卻令人唏噓。到現在還不知道落到誰手上。


▲仿品

被歷史淹沒的文物我們固然可惜,但是如今被歷史遺留的文物才更值得珍惜。不是“到此一遊”就彰顯了你與歷史的距離,而是珍惜保護才是真正地走近歷史。


史之策


東陵大盜孫殿英

孫殿英號稱東陵大盜,本來的目的是前往京畿地區的馬蘭峪,結果在半路好巧不巧的遇到了原奉軍叛將馬福田,這馬福田本來想去盜掘清東陵,挖點寶貝賣錢,孫殿英給他阻止並且趕跑了。

趕跑了馬福田,孫殿英的軍費緊張,於是他想起了馬福田,又看了看清東陵的方向,於是他心生一計,索性他藉著軍事演習,也去清東陵挖點寶貝賣錢,不就有了軍餉了嗎?

於是孫殿英帶人進入清東陵,由於清政府有言在先,不許破壞皇帝陵墓,所以孫殿英只能選重點進行盜掘,最終他把目標主要放在了慈禧和乾隆的墓葬上,因為他知道,這兩位才是清朝最有錢的主。

暴力打開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後,果然沒有讓他失望,財寶多的數不清,就連慈禧身上蓋的布,都鑲滿了珍珠,最終都讓他手下的士兵給拆下來帶走了。

乾隆墓葬裡,也有一塊蓋在乾隆身上的墓葬,後來再也找不到了,應該是當時孫殿英的手下順手給扔了,畢竟一塊爛布也沒人稀罕。

乾隆墓葬蓋身布重現

2005年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位秦姓先生髮現了一個黃緞布面的被子,他覺得這被子不俗,但是苦於自己沒有什麼積蓄,就沒有進行拍賣。

當秦先生回家之後,聽說這個黃緞面被子流拍了,起拍價8萬元。秦先生很開心,於是又去拍賣行詢問,最終以9萬元的價格將被子買回家。

回到家中,秦先生將黃緞被子的線頭拆除,這黃緞被子內,居然有一袈裟隱藏其中,這袈裟正是當初孫殿英盜墓時,覆蓋在乾隆身上的“爛布”,這“爛布”來歷不俗,乃是“陀羅尼經被”,又稱“往生被”,它是一種織有金梵字經文的隨葬物,可不是什麼“裹屍布”,而是一種宗教的寶貝,據傳說,活人披上帶來好運,死人蓋上,地府無人敢管。

“陀羅尼經被”的價值

材質

製作“陀羅尼經被”的材料乃是藏羚羊身上尾部的絨毛,製作如此一個“陀羅尼經被”,需要耗費無數藏羚羊才能製成,乾隆一生奢靡不差錢,他死後蓋的“陀羅尼經被”又怎麼會差呢?

工藝

“陀羅尼經被”除了材料很貴,它的製作工藝更是不凡,“陀羅尼經被”的製作方式,採用了雙面緙絲工藝,這種技藝極為複雜,需要有高超技藝的工匠,據一個宮廷御用緙絲工記載,乾隆的“陀羅尼經被”需要兩位技師共同進行製作,每天工作8小時,需要三年才可完成。

再次拍賣

這個“陀羅尼經被”現世以後,秦先生找了很多專家鑑定,確定了是乾隆身上蓋的“陀羅尼經被”,這件藏品,被秦先生收藏後,再一次進行了拍賣,結果直接拍出了6550萬的天價,但是秦先生對這個價格並不是而滿意,他鬱悶的說,他覺得至少應該拍賣9000萬才是合理價格。

幾年後,這件“陀羅尼經被”再次被拍賣,果然如秦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一次拍賣出了1.3億的高價!


“陀羅尼經被”之所以價值極高,一部分來自於其自身的製作難度和材料獲取難得,本身就非常珍惜,加上這件“陀羅尼經被”是乾隆皇帝所用之物,是一件極有歷史意義的文物,兩者疊加之下,這件“陀羅尼經被”自然成了價值連城的寶物了,拍賣1.3億也是在情理之中。


野史日記


提起民國時期的盜墓賊,世人都會想到孫殿英。孫殿英因為第一個偷盜清東陵而名聲大震,被譽為民國“第一盜墓大王”。

孫殿英原本只是一個地痞流氓,後來為了在亂世中自保,就自己拉起了一支軍隊,因為是單打獨鬥,勢力並不強大。

1928年,孫殿英找了個保護傘——投靠蔣介石。蔣介石很快交給他一個光榮的任務——到清東陵所在的附近執行軍務。

正是因為蔣介石的委派,才有了他後來對清東陵所做出的事情。

因為當時的軍費緊張,孫殿英一到駐地,就打起了清東陵的主意。於是他以“軍事演習”為掩耳,開始盜墓。

孫殿英把盜墓的對象重點盯在了“慈禧東陵、乾隆裕陵、康熙景陵”這三大陵墓上。

而在這三個陵墓中,由因為種種原因,康熙的陵墓並沒有被盜,真正被盜的只有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在盜乾隆墓陵時,剛開始還很順利,後來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陵墓中的前幾道門都可以打開,唯有最後一道門打不開。沒辦法只能採取轟炸,結果發現是乾隆的陵墓偶在門的後面死死抵著。

孫殿英對此只是一時的驚奇,之後就開始大肆搜刮珍貴財寶。盜墓賊打開乾隆陵墓後,首先看到的是大量的字畫。

其實,為些字畫都是價值連城的,而大字不識一字的孫殿英和手相士兵當然識別不出來,於是他們在盜墓的過程中,毀壞了許多珍貴名畫。

當然,乾隆陵墓裡面陪葬寶物除各類珍貴字畫外,還有各種精美玉器、金銀珠寶和稀世珍寶。主要有三大寶貝。

一是乾隆皇帝頸上的一串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大珠四顆。當時各大報紙報道了這件事,舉國震驚,紛紛要求嚴懲孫殿英。

於是孫殿英將朝珠中的兩顆送給了戴笠當見面禮,還請求蔣委員網開一面。現今朝珠已經不完整,有資料說,乾隆朝珠現在陳列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內。

二是西藏黃珠。這一黃珠被乾隆含在口中,據傳可以令屍體不腐。但是強盜就是強盜,他們只認金銀珠寶。

結果孫殿英他們就抬出乾隆的屍骨後,敲碎牙齒、搬離腦蓋,取出了乾隆口中的西藏黃珠。這一行徑,令人髮指。之後西藏黃珠身處何處,至今下落不明。

三是九龍寶劍,它是乾隆皇帝的陪葬寶劍。劍鞘上面還嵌滿了紅藍寶石以及金剛鑽,劍柄上刻九條龍,堪稱價值十億,但是下場卻令人唏噓。到現在還不知道落到誰手上。

其實,孫殿英不會料到,乾隆陵墓最珍貴的寶物並不是以上三件,而是被他“廢棄”了。

當時,乾隆皇帝身上的裹屍布,他們也沒有放過,被他們從中摳走了許多鑲嵌其中的珍珠。

只留了一塊裹屍布披在乾隆身上遮羞。

孫殿英和盜賊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們這樣做是“買櫝還珠”了。這塊裹屍布可不是一般的布料——陀羅經被。

“陀羅經被” 又名“往生被”, 是西藏活佛派人用藏羚羊尾巴上的絨毛織造而成。藏羚羊尾巴上的絨毛稀少到了極點,是藏羚羊身上最為珍稀的材料,僅僅織造乾隆的緙絲陀羅尼經被,當時就用到了幾萬頭藏羚羊的尾巴絨毛。而當時織造乾隆的緙絲陀羅尼經被,用到了兩個手藝精湛的匠人。

緙絲是宋朝以來皇室專用的高級絲綢布料,織造過程極其細緻,留存於世的皇室精品緙絲極為稀少,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同時,陀羅經被上面有多種由梵文書寫的真言密咒及菩薩、力士的功德名號,被認為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用它覆蓋遺體上,能令亡者罪滅福生,免除過去世間一切冤家魔障之難,亡者身心安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傳說披了此被的死人到了陰間,閻王見了都得讓三分。

在清代,是皇帝和后妃們使用的專用的隨葬物,其他人不能使用。

披在乾隆屍體上的陀羅尼經被長約2米、寬1.38米,經被中特意標明瞭“左腳掌”和“右腳掌”、“左肩”和“右肩”的位置,完全按照乾隆身高量身訂做的,質地、織法和文字均帶有明顯的乾隆時期印記,堪稱國寶。

孫殿英盜寶之後,溥儀派人前來收拾殘局。其中一位老臣認出了這塊經被的價值,便把它拿回了家中。此後幾易其主,竟然再無蹤影了。

直到2005年,在一場拍賣會上,這件被標註為“清末黃緞子袈裟”的不經意間竟然橫空出世了,競拍價為8萬元,但始終無人問津,但後來一位秦先生支了非常感興趣,他最後以9萬元人民幣拍下。

秦先生作為一個愛好收藏的人,當他第一眼看見這個“袈裟”時,他總覺得這袈裟裡面還有東西,因為裡面隱約透著精美的花紋和文字。因此,秦先生買到後,找到了故宮博物院權威鑑定專家張淑芬來鑑定這個寶貝,她雖然閱寶無數,但是她只在《大清會典》中看到過關於皇帝御用陀羅尼經被的記載,最後她找來其他專家,從經被的尺寸、紋飾、經文及色彩上才最終確定這是乾隆身上的陀羅尼經被。

在這件經被的鑑定結果出來後,這件經被的價格往上瘋漲了許多倍。

在價格漲到了一定高度後,這位市民按耐不住了,在2008年的時候,他以6550萬的價格在拍賣會中把這件經被轉手賣給了另一個人。

後來,這件經被又被新持有者重新擺到了拍賣會上。2010年,在中美宏凱威拍賣會上,最終被一男士以1.3億元的價格拍下。

自此之後,這件經被才算徹底安定了下來。

對於這麼高的拍賣價格,專家解釋說:經被是清中期真品,這種皇帝專屬的私人物品,舉世無雙,可以稱之為無價之寶。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乾隆隨身下藏的遮布,應該叫陀羅尼經被,別看只是乾隆的裹屍布,卻有不同尋常的特殊寓意。




乾隆的陀羅尼經被,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是金線織成。首先陀羅尼經被是有天山雪峰下的雪蠶吐絲凝結而成,雪蠶生在天山雪峰離地表300米的地心巖下,每年春天,月圓之時,雪蠶才迎月吐絲,每隻雪蠶只吐絲一次,絲盡而亡。成長百年的雪蠶,才可吐絲。



雪蠶絲經過科學家上千次實驗,深埋地下,千年不腐。瞬間可讓方圓三米凝結為真空,經陀羅尼經被包裹,在沒有任何防腐處理的情況下,可防腐739年。而乾隆的陀羅尼經被,上有佛祖舍利子七粒,密繡九陰真經,整個乾隆陀羅尼經被,有吳道子後人的吳代當風,唐伯虎的後人唐僧,參與刺繡設計。



當時大清集國內48位高僧,集佛經最高境界,配合儒道兩教老子孔子和孫子,以【道德經】【三字經】【孫子兵法】為基礎,融會貫通了金碧輝煌的【經中經】,由王羲之後人,顏真卿後人奮筆疾書於其上,包羅萬象的乾隆陀羅尼經被,已經成為世界瑰寶,不是可以用錢來衡量的。



乾隆陀羅尼經被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內涵,世界科學家對陀羅尼經被高度重視,異口同聲的說,一切會有的,錢也會有的,陀羅尼經被不可再有的。氣侯的變遷,天山雪蠶早就在清末絕跡。乾隆陀羅尼經被是無價的,不是1.3億可以代表的。


白這個顏色


孫殿英,相信大家很熟悉了吧,作為軍閥打仗不怎麼樣,但是盜墓,可是一把好手,盜完慈禧的東陵之後,搞到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就連慈禧口中含的夜明珠也不肯放過,撬開嘴巴直接摳走這可是無價之寶啊,可是,孫殿英在接下來盜取乾隆的裕陵時卻做了一件傻事,居然把同樣尊貴的價值1.3億的遮布給隨手扔掉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大盜孫殿英在盜完清東陵之後又打起了乾隆裕陵的主意,但是盜到稀世珍寶之後盡然不識貨隨手丟棄。

話說孫殿英部盜墓光顧了完了慈禧的清東陵,盜走了無數的珍寶之後,仍舊意猶未盡打起了乾隆的裕陵主意,最終,裕陵也未能倖免於難,被翻個底兒掉,但是,可惜的是,孫殿英的部下太不識貨了,或許,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是家喻戶曉的,可是乾隆身披(遮布)可能知之甚少了,居然把這麼一件稀世珍寶隨手丟棄。


二,此(遮布)可不是一般性物品,它可是稀世珍品陀羅經被

這麼一件被丟棄的遮布居然是一件稀世珍寶,看來孫殿英的那些部下該洗洗眼睛了,盜墓專行的摸金校尉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這件陀羅經被可不是尋常之物,據說,由西藏活佛進貢的這件“陀羅尼經被”由數位大師為它開光,而且專門是為乾隆量身定做,其無論是從材質還是工藝方面,都堪稱頂峰,最關鍵的這件2米長,1.38米寬的被子,當時製作的特殊緙絲技術現如今都已失傳,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



三,此(遮布)被拍出了1.3億的高價,它到底值不值這麼高的價格呢

2005年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此遮布首次露面,標價八萬起拍,可惜,由於遮布外部是普通的袈裟遮蓋,真貨隱藏在了裡面,也正是由於這樣,鮮有拍客問津,最後居然流拍。但是還是有一位秦姓的拍客看出了端彌,在第二天用了九萬把遮布拍了回來。回家之後,他拆開一看,原來是一條經被,經鑑定正是此前孫殿英盜裕陵時隨手丟棄並失蹤的陀羅經被,因為它的尺寸與乾隆身材吻合,它的做工手藝都與那件經被相吻合。

2008年,此遮布,再次被送到了拍賣場,由於此次,是明貨,而不是一件破袈裟,因此這件曾經流標的經被作為壓軸之作驚豔現身,最終被持有15號牌的一位女士以6550萬元拍得。

2010年,這件遮布再次被送到了拍賣場,這次,這件稀世珍品居然拍出來了1.3億的天價。



四,這件(遮布)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以拍到1.3億高價,人們是不是“瘋了”。

這件陀羅經被到底有什麼驚人之處,可以拍出這麼高的天價,原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上文介紹過,此陀羅經被是按照乾隆皇帝的身軀量身定做。

2.這件經被由西藏活佛進貢,並且經過多位活佛大師開光。

3.當時製作的特殊緙絲技術現如今都已失傳,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緙絲這種“織中聖品”,代表著我國幾千年絲織工藝的頂峰,明代早期還只允許用於織造“誥命”甚至“冊妃”等最高等級的聖旨,因此歷來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

“直至宣德年間,緙絲才被允許用於織造龍袍禮服,並且不是每位皇帝都能夠享用,具備資格的皇帝是少之又少。”宣和緙絲研製所專家王浩然指出。


看了上面的介紹,該明白這件經被的價值所在了吧,它的價值不單單體現在是為乾隆皇帝量身定做,亦或者是高僧活佛開光,最關鍵的,此製作緙絲技術已經失傳,如此高規格之物有著很高的研究收藏價值。


唯戀無名


在2010年一場首屆拍賣會上,一件裹屍布竟然拍賣了1.3億元,而拍賣它的人竟然還是一名妙齡麗人。而在2005年時,這件裹屍布,8萬元都沒人要(流拍),還是一名年輕帥哥秦先生以9萬元救拍的呢!2008年1月6日,知道真相的秦先生以6000萬元的天價拍賣這件裹屍布,最終以6550萬元被前面(下圖15號)所說的小姐姐斬獲。短短三年就增值了6541萬元!短短五年就增值了129910000元!而今這件裹屍布還在大幅度地增值——成為了無價之寶!這是什麼概念?為什麼這塊裹屍布這麼牛?福垊就從六個最來為您揭秘!

身份最高貴的裹屍布!

這塊裹屍布傳說為乾隆帝駕崩後的御用品。秦先生當初以男人的第七感拍下這塊“袈裟”(當初大家都認為是袈裟)後,因為“袈裟”製作精美,用料講究,四種文字,柔弱絲滑,故而秦先生就找專家堅定。不少專家一方面說這是裹屍布乃死人用品不吉利,一方面又表示為秦先生免災並願意雙倍價格收購。秦先生當即拒絕忽悠,並找到了佛教協會大法師弘道法師進行堅定。高僧見到這件裹屍布很激動地說:“這是我老祖宗的東西,怎麼跑到你的手裡了?”原來這位高僧乃乾隆的後裔愛新覺羅.毓從先生。經他鑑定這是乾隆皇帝的裹屍布,因為當年孫殿英盜東陵而失蹤,當初裹屍布上還有珍珠寶石(被孫殿英摘走)呢!

用料最珍貴的裹屍布!

秦先生從高僧那裡得知,這個裹屍布的學名叫緙絲陀羅尼經被。聽這名字就感覺高大上,而它上面的文字、圖案的刺繡用料也不是普通的絲綢、金線而是緙(ke)絲。那什麼是緙絲呢?緙絲也稱刻絲,它是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加以針織而成。其圖案比刺繡更精美更復雜,宛如刀刻精雕一般,故而稱為刻絲。因為講究和複雜,緙絲價值比金絲還珍貴。這塊裹屍布的主要用料採用的是藏羚羊羊絨和獐子絨毛製作而成。藏羚羊絨毛只在羊尾才有少許(號稱軟鑽石),這塊裹屍布大概需要幾萬只藏羚羊的絨毛。藏羚羊的絨毛柔滑舒適而且不變質不變色。

工藝最精湛的裹屍布!

緙絲陀羅尼經黃衾(緙絲陀羅尼經被)採用的清朝宮廷緙絲最先進的雙面緙,正反雙面紋飾字符對稱平整,起伏一致。這種技術目前已經失傳。而且裹屍布需要大量有經驗(必須有20-30年的經驗)的宮廷專家級女工長時間的合作而成,您知道需要多長時間嗎?

工期最漫長的裹屍布!

需要三到五年!裹屍布長2米,寬1.38米,金黃色。而且緙絲陀羅尼經黃衾標有左肩、右肩、左腳掌、右腳掌的字樣。像這種巨幅的裹屍布為皇帝專屬,也就決定了加工的難度。製作這種裹屍布需要三到五名熟練女工,用時三到五年才能完成。工期這麼長,一是保證女工的休息,二是杜絕在製作過程出現失誤。小的失誤還能更改而大的失誤就需要重新再來。因為精益求精故而需要時間。網上傳聞乾隆的身高為1.66米,而裹屍布是依據乾隆的身高而定製的,故而可以判斷乾隆的身高在一米八左右。

文化最先進的裹屍布!

這張裹屍布採用漢字、梵文、滿語、藏言四種文字環繞佛塔的樣子而製成的,佛塔四周繡滿了精美的佛教紋飾。相傳這種被子蓋在死者身上,可讓死者超度,就是到了陰間,閻王也讓他(她)三分。該經被乃佛教密宗聖物,2007年曾在河南開封大相國寺展出,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存世最稀有的裹屍布!

目前發現的裹屍布只有三件,一件是慈禧的,一件是乾隆皇帝,一件是康熙皇帝的。而康熙皇帝的裹屍布也不如乾隆皇帝的價值高,大概是知名度不夠吧。康熙的裹屍布有四種文字和佛教圖紋,其長度234公分,寬140公分,重980克,目前為劉嫕所有。但目前是否確實為康熙皇帝所用,我們並沒有聽到大多數專家的聲音。經大多數專家確定而且成為無價之寶的還是乾隆的裹屍布,故而乾隆帝裹屍布是存世最稀有的!


福垊


孫殿英是民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軍閥,他將傳說中的“摸金校尉”搬到現實中來,親自上演了一出“土匪式盜墓”。民國時期盜墓之風猖獗,與孫殿英是脫不開關係的。可以說,如果要問滿清貴族們最恨的人,孫殿英一定榜上有名,畢竟,他快把人家祖墳刨光了。

孫殿英盜墓跟普通的盜墓賊不同,他往往會以軍事演習為名,大搖大擺的開出軍隊,隨後讓一支由土匪、盜墓賊、士兵組成的盜墓部隊,強行掘開古墓,然後將裡面的財寶文物洗劫一空。這種盜墓方式簡單粗暴,快捷高效,但軍隊的非專業化也使得許多文物受損,有的甚至在孫殿英眼皮子底下溜走,比如他在東陵裡扔掉的一塊“裹屍布”,在後世竟拍出1.3億的天價。

一塊普通的裹屍布自然不值錢,但孫殿英扔掉的這塊,卻大有來歷。北伐戰爭期間,孫殿英在張宗昌的調遣下趕赴馬蘭峪,而就是在這裡,孫殿英碰到了想要盜掘清陵的軍閥馬福田。孫殿英受到馬福田啟發,決定自己來盜,於是他藉著自己兵強馬壯,將馬福田趕跑,自己組建出一支盜墓部隊。

孫殿英這次盜挖的東陵是清朝帝陵,裡面安葬著五位皇帝以及眾多阿哥公主。清朝對帝陵保護向來嚴密,所以在清朝滅亡以前這裡沒有遭到嚴重破壞。孫殿英相信,東陵下面,一定有數不盡的財富。

孫殿英的判斷沒有出錯,當部隊掘開東陵以後,無數的文物和財寶映入他的眼簾。不過,對於孫殿英來說,他最看重的是金銀財寶,其次是那種一眼看上去便很值錢的物件,至於文化價值高的文物,他是絲毫不在意的。

在打開乾隆的墓室以後,孫殿英看到乾隆口中有一顆寶珠,身旁還有隨身下葬的的遮布。最吸引孫殿英的,當然不可能是乾隆的屍骨和裹屍布,他連忙讓人將乾隆的頭骨敲碎,取出寶珠。至於乾隆身旁的遮布,孫殿英一開始用它來包裹金銀財寶,後來便將它扔掉。然而孫殿英不知道的是,自己隨手扔掉的這塊“破布”,其實是價值連城的寶貝。

乾隆畫像

這塊遮布被扔掉以後,有人將它撿走,之後便沒有了蹤跡,直到不久前的一場拍賣會上,這塊遮布才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它最終拍出的價格,是1.3億元人民幣。

這塊孫殿英棄之不要的“裹屍布”,能夠拍出天價,自然是有原因的。其實,這塊隨身遮布,真正的名字叫做陀羅經被,它是一種織有金梵字經文的隨葬物,在清朝只有皇帝和王公貴族可以使用。孫殿英扔掉的這塊陀羅經被,原主人是乾隆皇帝,自然不同尋常。乾隆的這塊陀羅經被,是西藏活佛專門為乾隆訂製的,製作原料是藏羚羊尾巴上極少的絨毛,非常珍貴。而且,這塊陀羅經被採用的是被民間譽為“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緙絲工藝。

可以說,這塊陀羅經被本身的價值就很高,再加上它是乾隆皇帝的隨葬品,上面還有各種梵文,文化價值更是無法估量。所以,孫殿英扔掉的這塊不起眼的“裹屍布”,能夠拍出天價,是很正常的事情。


歷史戰爭


“撿漏”這個詞充滿了幸運與祝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估計也就是這個意思。玩遊戲的時候前兩名爭執不下,第3名彎道超車,最後奪取勝利,我們可以說這是撿漏。王者榮耀雙方激戰正酣,而你遲遲沒有趕到趕到的時候己方全部陣亡,對面5個殘血,結果你一個大招團滅5殺。這也叫做撿漏。南唐後主李煜不想當皇帝,最後前幾個哥哥死得死傷得傷,最後無奈當了皇帝也可以說是撿漏。乾隆皇帝的裹屍布拍出了1.3億的高價,而它的主人秦先生也可以說是一個撿漏王。

那麼這個裹屍布是何來歷呢?這要從陀羅經被說起。陀羅經被是人死後隨身入葬的一種裹屍布的名稱。就是到了現在有人死後也會用陀羅經被的裹屍布,大概就是一種黃綢緞,然後上面印上紅色的梵文。陀羅經被作為裹屍布要從元朝開始算起,因為元朝的時候藏傳佛教大盛,陀羅經被作為裹屍布,成為帝王將相的專屬。帝王,皇后以金絲,王公大臣貴人以上后妃以白綾,普通官員要以陀羅經被入葬,必須經過上書御賜,然後才能以黃綢緞入葬。

我們都知道民國時期,軍閥大盜孫殿英盜取了清東陵,當時慈禧的東陵和乾隆的裕陵都慘遭洗劫。慈禧和乾隆當用的陀羅經被都被不識貨的孫殿英這樣的大老粗丟棄在墓穴中,慈禧身上的陀羅經被,孫殿英也只取了繡在經被上的珍珠,知道後來考古專家重新再開慈禧陵墓的時候才發現了散落在角落的陀羅經被。乾隆的陀羅經被大概應該是被滿某位滿清遺老或者愛新覺羅後人所留。因為當初孫殿英盜取清朝陵墓的消息,震驚全國滿清遺老和愛新覺羅後人都到乾隆皇帝的陵墓祭奠,看著滿地的狼藉,所以去祭奠的人們都每人拿了一件物品作為紀念。

陀羅經被估計就在這時候消失的,這個陀羅經被上面的經文都是油傳佛教的活佛親自唸誦過的,採用的還是雙層緙絲技術,是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據說這個陀羅經被的造價要一平方釐米來計算,可見他的細緻程度。陀羅經被估計在流落到某位滿清遺老手中以後家道敗落,戰亂年代不幸流到了拍賣場,直到千禧年以後才重新面世。因為當初乾隆下葬的時候,估計就有考慮到被盜墓的情況,所以陀羅經被表面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黃綢緞。

當千禧年過後的第5年,陀羅經被在一個拍賣場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都對他不以為然,當時的拍賣價定在了8萬塊錢都無人問津。只有當時在場的一個業餘人士秦先生覺得他有點不平常,但對於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8萬元又有點太貴了,所以他也沒有當場拍下。回到家以後思量再三一咬牙一跺腳,第2天,他不動聲色去拍賣場以9萬塊錢的價格買下了這個陀羅經被,回去以後他大膽的拆開表面的黃綢以後,一幅寫滿了五色梵文,印著佛塔佛像的壯觀圖文進入他的眼簾。秦先生根據多方鑑定甚至找到了已經是得道高僧愛新覺羅後人確認,認定這個陀羅經被就是當初乾隆皇帝的“裹屍布”。


三年以後陀羅經被的價格漲了800多倍,有8萬塊錢在拍賣場拍出了6000多萬的價格,當時的買主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但是秦先生並沒有出手,因為他覺得這個陀羅經被至少能拍出9000多萬的價格,還沒有達到他的心理預期。不想秦先生一語成讖,不出兩年當陀羅經被在一次拍賣的時候已經又漲了斤2倍,由原來的6000多萬直接拍出了1.3億元的價格,陀羅經被被從開始的8萬元到最後的1.3億有1500倍的增幅,可以說秦先生算的上是拍賣史上的撿漏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