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應該為明朝的滅亡負責嗎?

feng569661700


說崇禎不用負責或者負很少責任的,不能讓人信服。

崇禎繼位的時候已經是成年人了,不是不諳世事的小孩子,也不是像溥儀繼位時那樣的嬰兒狀態,成年人就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假如你是單位裡某項目負責人,項目如果沒幹好,那麼你有直接責任和主要責任,你的領導才是間接的管理責任。我這麼一比方應該說明白了。崇禎帝作為大明朝當時的第一責任人,所以他應該對大明滅亡負有直接責任、主要責任。

為什麼說崇禎該負主要和直接責任呢?因為他沒有把自己手裡的權力用好、用足。

大明還有上億人口、無數財富,但是崇禎帝都沒有用起來,就把天下亡了,最後一死了之。實在可惜!

我這裡說的是具備可操作性的方案,假如崇禎帝使用這個大招,就能挽救大明。

那麼,具體是什麼招,能挽救大明?

崇禎面對著什麼樣的困難局面?

當時的大明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

首先說外部,明朝要抵禦後金的進攻。崇禎帝登基時,大明與後金已經打了近十年,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和廣寧之戰,大明軍隊是一敗再敗,遼東遼西等山海關以外的地盤全都被丟了。


其次說大明內部。

在明朝內部,崇禎面對的問題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遇到了旱災。崇禎元年(1628年)就遭遇了北方大旱,陝西尤其嚴重,連續近5年大旱、饑荒,百姓流離失所,吃光了樹皮樹葉,最後只能吃土等死;農民起義最終爆發。

二是土地兼併嚴重。全國範圍內,皇帝和藩王帶頭圈佔老百姓的土地。到萬曆時期,全國皇莊田共佔地76000頃(佔全國耕地的1.1%),藩王莊田僅河南一省即有77000頃(佔河南省耕地的10%)。還有勳戚、權貴地主、大小太監等,這些極少數的人佔了40%以上的耕地。

三是軍隊嚴重缺錢,沒有戰鬥力。自從明清(包括後金)開戰以來,軍隊餉銀逐年水漲船高。而朝廷可支用的錢大幅很少,入不敷出,軍餉無法保證按時足額髮放。這樣的軍隊當然沒有戰鬥力。同時,朝廷因此拼命增加遼餉、剿餉、練餉,這三餉高的時候相當於正常稅收的三倍。這老百姓也受不了啊。

以上三點是把農民逼得造反的主要原因

小結:

崇禎帝面臨的局面,外部有後金步步緊逼,內部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軍隊沒錢打不了勝仗。這些問題歸結到一點:缺錢。有錢就全解決了。

那麼,崇禎帝還有迅速來錢的途徑嗎?有。

崇禎帝該從哪裡搞到錢?

要想知道從來找錢,就得先知道朝廷缺錢的原因。對症才好下藥。

第一個原因:皇帝、藩王、勳戚一起圈地建莊田,截留了原屬於朝廷的稅收。

明朝優待皇室子孫,把他們都養起來。這人口繁衍是幾何級數,土地卻就那麼多。錢不夠花怎麼辦?就搶老百姓地唄。

皇帝帶頭建立了皇莊田。朱棣時期就開始建皇莊了,到崇禎時期已經過了近200年,此時北直隸皇莊佔地37595頃,湖廣安陸皇莊佔地39000頃。皇帝直接佔田總計為七萬六千餘頃,佔全國耕地比重超過1%。

藩王莊田是另一個大頭。

大明分封藩王時,在南直隸、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雲南幾個省沒有藩王府,這幾個省的耕地總和約200萬頃。其他省的耕地合計500萬頃,那麼按照河南的藩王莊田佔河南省總耕地10%比例推算,全國藩王莊田大約共有50萬頃。

勳戚莊田和中官莊田的規模也很大。

據《明實錄》的不完全統計,北直隸地區有勳戚和中官莊田61000頃。

小結:

以上三類中的確數都是在《明實錄》中有記載的,再加上推算的藩王莊田,其總量就達到63.7萬頃,佔全國耕地總數的9.1%。

除此之外,到萬曆年間《玉碟》上記錄的親王以下的郡王、將軍、中尉類的世襲爵位皇室人口也超過了3萬。這些人佔了多少土地?我沒法統計確數,就按照10%估算一下吧,這些人佔地70萬頃。(如果按照二八法則估計,那數量更驚人)

【《明神宗實錄》卷四九二:萬曆二十三年(1595),《玉牒》所登的宗室人口為十五萬七千人,基本男女各半】

關鍵是這19.1%的耕地不但不用納稅,還要朝廷拿錢糧給他們支付俸祿!

一正一反,都是朝廷的損失。

第二個原因,大地主(含官僚、士紳)的土地兼併,進一步減少稅基

這裡我還是採用估算法。此處我用下圖這個數據做參考(引自美國作家魏斐德寫的 《中華帝國的衰落》):

(20世紀30年代中國土地分配情況)

最大的地主只佔總人口的4%,卻佔了全國土地的29.5%,各王朝後期情況應該是類似的。

大地主的形成,除了購買、高利貸、權貴巧取豪奪以外,明朝還有一個情況,即土地投獻。明朝給官員和士紳有一定的免稅土地面積,後期農民稅負越來越重,就投獻到豪門名下,以避開朝廷重稅。這進一步減少了朝廷稅基。

第三個原因,大商業稅和關稅太少

這裡我用大清的一張收入表格來說明問題:

清朝的厘金(商業稅)和關稅,收入佔比逐步提高,到1911年已經佔比超過47%。鹽稅也是一個重頭。相反,田賦雖然總額在增加,但佔比一直在快速下降。

明朝只注重收農業稅,卻放過了潛力巨大的商業稅和關稅,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大漏洞。鹽稅還被各個藩王截流了不少。

找到了缺錢的原因,崇禎帝就知道該從哪裡下手找錢了。

崇禎帝的來錢大招:抄藩王、勳戚和大太監的家。

崇禎帝最快捷最有效的斂財手段,就是把皇莊田、藩王、勳戚和太監的財產充公。

從1628年起的隨後幾年內,陝北農民起義主要地點僅侷限在陝西和山西境內。這是崇禎帝採取非常行動的時間窗口。

這些藩王、勳戚和大太監,長期養尊處優,都是聚斂的好手。他們能有錢到什麼程度呢?有一個例子。李自成1640年正月在河南抄了福王的家,起獲的糧食金銀等,裝了上千車。李自成本來只有萬把人,結果就是在河南的那段時間內,迅速發展到了幾十萬。這都是河南的朱明藩王們多年聚斂的後果:他們的搜刮的錢糧,成為起義軍的軍餉和給養了。

與其讓這些藩王的聚斂成了資敵財物,不如直接由朝廷接管。

崇禎把皇莊田貢獻出來,同時把藩王、勳戚、太監的家產給抄了。這樣一舉多得,立刻有錢有糧有地,局面整個盤活。

好處之一:崇禎帝將瞬間變成有錢人。

舉一例來做參考。崇禎岳父周奎,僅僅10幾年的時間就聚斂了300萬兩白銀(另外一說是70萬兩),最後被李自成進京後搜刮出來。那些藩王們,地盤比周奎大、時間也比周奎長,我們合理推測一下,假設按照每個藩王家裡抄出200萬兩算。僅僅河南一地就有潞王(衛輝)、福王(洛陽),以及早先封的周王(開封)、趙王(彰德)、唐王(南陽)、伊王(河南)、鄭王(懷慶)、崇王(汝寧)、徽王(鈞州)等九位藩王,崇禎輕鬆就能得到1800萬兩白銀。

如果按土地佔比推算,其他地方的藩王即使沒有河南富裕,那麼另外的100多萬頃土地上合計再抄出1~2億兩白銀,應該是很保守的數字。除了錢,每個藩王勳戚家的糧食也將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這下崇禎帝就不愁了,直接變成有錢有糧有地的一國之君,腰桿也硬了,前線餉銀和軍需有保障,直接提高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

好處之二,有糧食賑濟災民。開藩王倉庫賑濟百姓,與老百姓一起度過燃眉之急;同時這也能瓦解流民隊伍。

好處之三,有充公的土地可以分給流民,從跟本上解決流民問題。

整個騰出來的土地大約是130萬頃,這就是1.3億畝啊!如果流民有200萬人的話,那麼人均可以分配65畝。

僅僅河南的九位藩王,其合計佔有土地7.7萬餘頃,合770萬畝,加上皇莊田760萬畝,共1530萬畝。如果按人均50畝分配的話,那麼這已經可以讓30萬戶安居樂業了。

誰都不是天生的亡命之徒,有了安身立命的土地了,誰還願意去當流寇造反呢。

好處之四,所加的三餉也可以完全取消了。

大明從1619年開始加徵遼餉,到了崇禎時期變成了遼餉、練餉和剿餉,還要提前數年徵收,崇禎自己有時也於心不忍,常說“再苦吾民一年”。現在不用了。不但不用加稅,甚至可以給災區多減免幾年。這就從根本上切斷了流民的來源。

這樣一來,生活無著的流民有飯吃、有地種,抄藩王勳貴的家也消除了農民的階級仇恨。

東北前線對抗後金的軍隊也有了足夠的糧餉軍需,即使不能常勝,守住應該沒問題。

這樣,明朝的整個不利局勢就能扭轉過來了。

抄藩王的家會引發什麼問題嗎?

明代藩王食祿而不治事,手裡既沒有政權也沒有兵權;因此崇禎帝收拾他們,不會引起禍亂,反而會讓百姓稱快。其他勳貴更不在話下。

崇禎帝還有其他來錢的招嗎?

其實崇禎帝還有很多來錢的手段可以用。

在斂財方面,崇禎帝應該好好向漢武帝學習。漢武帝打匈奴打得窮死了,還得找錢。結果他為找錢是挖空了心思。漢武帝採取的方法有:賣官鬻爵、算緡告緡、幣制改革、均輸平準、鹽鐵專營(具體內容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這些方法對於崇禎帝而言依然有效。

比如賣官鬻爵這事,與其讓底下的官僚私自得利,不如朝廷做這事。尤其在江南地區,富商不少,他們對買個特權身份一定感興趣。後來大清為了籌錢練兵對抗太平天國,就採用過這個方法。

上面說的抄藩王勳戚的家是應急之舉,已經是一舉數得。

中期的增加收入辦法:還可以抄其他大地主(包括官僚、士紳等)的家,或者採取和緩一點的辦法:學漢武帝算緡告緡,鼓勵民眾告發分利。

長遠舉措:應該大力鼓勵商業和海外貿易,然後逐步加徵厘金和關稅。這樣民間和朝廷各有所得,各取所需。

結語:崇禎帝沒有把朱元璋留給他的權力用好、用足

崇禎帝的皇族本家,養尊處優200多年,現在到了非常時期,應該為挽救王朝危局出力了。明朝君王死社稷,藩王不用死,抄家後與普通人一樣自食其力就好了。

但崇禎帝很可能是強大的儒學禮制教育給束縛了,思維僵化。

他應該好好複習一下他老祖宗朱元璋的經歷。朱元璋為了達到目的,手段靈活多樣,從來不會為道德和虛榮束縛,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崇禎帝如果做到了,那明朝將續命百年,迎來中興,後面的發展就令人充滿想象了。

當然這麼做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但可惜崇禎帝沒能邁出這一步。從這也可以看出,宋明禮教束縛的不僅是普通人,也包括帝王將相。

崇禎帝的廟號是思宗,諡法解對“思”的解釋為: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謀慮不衍曰思。崇禎帝多思而寡斷,也正是優柔寡斷害了他、害了大明。

(完)

凌煙閣論史謝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也算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又發生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鼠疫的流行與旱災、蝗災及戰亂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位期間又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乾隆帝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

張德信:特殊的宮廷生活環境、坎坷多事的命運,造就朱由檢的畸形性格。在皇權遞爭之中,在朝野黨爭之際.在抵禦後金、對付農民起義之時,表現出聰穎自信而又猜忌多疑、形似謙恭而又剛愎自恃、勤心圖治而又急躁專斷等複雜情性.最終導致悲劇結局。


宋朝那些年


明朝滅亡,責任不在崇禎皇帝。

明朝主要亡於太監亂政和多位皇帝的昏憒。而太監亂政的始作俑者為明成祖朱棣:用刑殘酷、宦官專權,且倆者相輔相成

明太祖朱元璋,定製宦官本不許讀書。但朱棣反叛時,得到太監的內應,朱棣登基稱帝后,遂選官教宦官識字,提高文化水平。不僅如此,還派宦官監軍,外行領導內行。又設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代表皇帝監督緝拿臣民,開啟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

明英宗朱祁鎮(朱棣是他爺爺):寵太監王振。他聽信王振慫恿,親征,發生了明朝恥辱的土木堡之變。明朝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皇帝還當了瓦剌的俘虜。沒有于謙的“北京保衛戰”,明朝就成為第二個“南宋”了。英宗復辟後,于謙被殺。



成化皇帝(朱祁鎮兒子):寵太監汪直和萬貴妃(比成化大19歲),把持朝政,把後宮和朝政搞得烏煙瘴氣,要不是他兒子明孝宗即位後勵精圖治,明朝早早就謝幕了,那輪得到背鍋俠崇禎皇帝。



明朝中葉以後,連出三個昏君: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萬曆皇帝。

正德皇帝朱厚照:荒淫無度、打著各種旗號四處遊玩,不理朝政。初寵太監劉瑾,後寵江彬,這些佞臣投其所好,最後把自己給玩死了。



嘉靖皇帝:嘉靖嘉靖,家家乾淨(海瑞說的)。宦官倒不敢肆意妄為,但嘉靖好修道煉丹,不問政事,朝臣見不著皇親,朝政大權被嚴嵩獨攬。俺答都快打進北京了,京城外火光沖天,嚴嵩竟然騙嘉靖是民宅失火,真是讓人無語。



萬曆皇帝:是最有可能中興的皇帝,文臣武將給力並且軸心力十足。名相張居正嚴肅官僚作風,史冶大有起色,千瘡百孔的財政也日漸充盈,邊防又有猛將李成梁父子、戚繼光等大將鎮守。可惜張居正為相只有十年就死了。萬曆昏憒,又像他爺爺嘉靖那樣,不問政事二十多年。期間群臣結黨相攻,清談誤國。張居正攢的那些家底很快花光,隨後萬曆就是想各種損招搜刮錢財,如借開礦之名敲詐勒索、設立稅吏等,騷擾百姓,無所不至。



嘉靖、萬曆倆位皇帝在位時間長達九十三,明朝已經被糟蹋著剩不了幾口氣了,下面又來了一位神助攻:木匠皇帝朱由校。

天啟皇帝朱由校(木匠皇帝):寵太監魏忠賢。魏忠賢與客氏(木匠皇帝的乳母)矯詔擅權,政治黑暗至極。東林六君子和熊廷弼等大臣先後被冤死。這倆禍害也讓後宮處於血雨腥風之中,妃子和皇子都被殘酷迫害,朱由校至死,都沒有一個兒子能夠長大成人。而崛起的努爾哈赤正對明朝虎視眈眈。天啟六年,各地又發洪水鬧蝗災,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朝廷內外,危機四伏。天啟七年就掛了,就這麼個爛攤子交給了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從武宗到天啟皇帝,歷時一百二十多年,不是昏就是庸。交到崇禎手裡的王朝,已經滿目瘡痍,搖搖欲墜。內憂外患,已形成不可收拾之勢。縱然崇禎有志於振作王朝,但也已無能為力。他因多疑中了清人的反間計,殺死袁崇煥,也是加速自毀長城罷了。這時的形勢可不能與于謙的“北京保衛戰”時相提並論了。這時的明朝根基已朽,國庫空虛,沒錢發軍餉,士兵譁變隨處可見,官民向心力徹底消失。這情形,神仙也難救,何況崇禎。



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看,李自成推翻了明朝,而號稱百萬的李自成卻被十萬左右的清兵打得丟盔棄甲,大順政權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清兵所滅。由此可見,當時的明朝確實苟延殘喘、氣數已盡,李自成只是壓在明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崇禎皇帝自縊煤山(今景山公園),也算保全了明朝的顏面。


涼拌古今


這種歷史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今天來看看明朝最後一位統一政權的皇帝,崇禎帝朱由檢。

崇禎確實是明朝的亡國皇帝。但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從單一的角度去評判,

先說當時的社會狀況,大旱不斷,這個不是一般的大旱,自崇禎元年開始,北方大旱,後來陝西大旱。書上有句話這麼描述: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八年西鄉旱、十年秋禾全無、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百姓流離失所!

再說瘟疫爆發,崇禎十三年開始,全國多地爆發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尤其是京城最為嚴重!其次山西、陝西、重慶、逐步擴至南部!死亡人數上千萬!

還有政治狀態,可謂是內憂外患。北方皇太極不斷的騷擾入侵,另有西部流寇、內地農民軍紛紛起義,明朝的軍費支出是成倍的增長,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繼而出現了明軍內部騷亂譁變。

最後說說崇禎個人,這一點很重要,他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大力剷除閹黨,欲消除萬曆以來的長期黨爭不斷,閹黨專政的局面。厲行節儉,勤政廉政,可以說是明朝開始以來非常罕見的勤政之君。志向遠大、事必親躬。

但是他並無過多的的治國之謀。更要命的是,他沒有任人之術。他本人嚴苛、猜忌多疑。後來甚至嗜殺。比如殺死袁崇煥。他不相信文武百官,頻繁的調整官吏,17年間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大家想想,在這種官場中,即使有能力的人,能幹的出成績嗎?一不小心就被“老闆”辭退了,造成的結果就是明朝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也不肯輕易效命,君臣關係嚴重惡化!


崇禎勤政,但是喜歡折騰,前面說了,因為財政嚴重不足,崇禎開始增設各種稅賦,造成民間起義,繼而又加大軍事支出,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圈裡。

所以說崇禎帝確實應為明朝滅亡負責,他過於激進的種種舉措,起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也留下了很多弊端。明朝是在他的不妥舉措所帶來的嚴重影響和外界客觀不利環境的情況下滅亡的。


行走者believe


崇禎皇帝最大的問題,就是他跟臣子的關係不好。

首先,刻薄寡恩,就是幹活行,幹活之後給點好處,這事不行。大臣孫傳庭戰死潼關,按照陣亡將軍的所有撫卹一概不給,什麼蔭子啊,什麼封贈啊,不給,沒有,就這麼一皇帝,要錢沒有。大臣死了之後,不給任何好處。

其次,就是溜肩膀,不擔責任,所有的責任都是下面的,跟我當皇上的沒關係,有錯我就宰你們。崇禎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密謀,去跟皇太極和談,結果好不容易談成之際,事情卻暴露,舉朝大譁,說怎麼能投降呢,怎麼能談判呢?結果崇禎皇帝就窩了一口氣,最後找了一個藉口,把陳新甲生給殺了。

第三,就是他不理性,非常感性。事兒只要讓他窩了一口火,可能過幾天拿別的事再給你找回來,總而言之,這口氣他得出了。

說白了,大臣幹活,幹好了、幹壞了,皇帝對他們都不給好處,然後所有的責任皇帝都不背,送死大臣去,背黑鍋也大臣來,然後還跟大臣們使各種小性,用一種感性思維,跟大臣們這麼玩,誰還對他崇禎好啊?這就是問題。

當然,我們可以指責這些士大夫無恥,很多人都說明代士風不好,士大夫無恥。可是你真的看後來的歷史,清軍南下的時候,在揚州、在江南,那些士大夫們,什麼闔門投火而死,闔門投繯而死,很多。儒家教育幾百年,那不是白玩的,有氣節的忠君人士很多。可唯獨在北京城,在崇禎皇帝身邊的這些士大夫,你死歸你死,我要好好活,你說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所以問題的根子,我們還是得找到崇禎皇帝自己身上,正是因為他十七年的執政,讓君臣離心,他用他的一系列行為,雖然自己以為符合儒家的一切聖君的標準,但是這喪失了和群臣之間的基本的信任共識。



白頭山第一巴圖魯


崇禎帝應該為明朝的滅亡負責,但不能負全責!

1.拒絕葡萄牙炮兵僱傭軍失去火力先鋒,2.錯殺袁崇煥自毀遼東長城,3.冤獄孫傳庭致使農民起義軍死灰復燃,4.起義軍兵臨北京城不接受議和。這都是崇禎的“傑作”,明朝不亡誰亡?

明自從世宗以後,綱紀逐漸衰頹,到神宗末年,已經廢弛到了極點。雖有剛明英武之君,也難以振肅。又加上皇帝的庸懦,婦人和宦官竊其根本,濫施淫刑,忠良慘遭橫禍,萬民離心,即使不想亡國,可又能怎麼辦呢!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明朝的滅亡是長期腐朽統治導致的,正所謂量變引起了質變,崇禎帝不能負全責。

但如果崇禎帝能任用賢良還是可以延緩明朝壽命的,可惜崇禎一步步錯過了幾次機會,導致明朝的最終滅亡,也是要為大明王朝的滅亡負責的!

崇禎錯過幾次拯救大明王朝的機會如下:

1、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

袁崇煥經營遼東,修築關寧遠防線。天啟六年,寧遠一戰,袁崇煥堅壁清野,肅清內奸,炮轟努爾哈赤大軍,讓努爾哈赤重傷而亡。第二年皇太極又興兵進攻錦州為父報仇,袁崇煥竭力守城,重創後金,最後令皇太極撤軍北歸。這也是明朝對滿清極少的2次全勝!後又與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

可是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崇禎帝認為袁崇煥與後金有密約而被凌遲處死,就這樣明朝自毀長城,遼東再無抗擊後金的戰將。

2、拒絕了屢立戰功,訓練有素的葡萄牙炮兵僱傭軍,錯失火力先鋒。

崇禎二年二月,32個葡萄牙銃師在公沙·的西勞的帶領下,攜帶多門槍炮,去往北京。就在那年,皇太極派重兵把守臨近北京的遵化、灤州等四城,準備來年再攻京城。然而當葡萄牙銃師到達北京後,局勢改變了。32個葡萄牙跟隨明軍攻打四城,在凌厲的西洋大炮面前,滿洲八旗潰不成軍,四城相繼丟失。外來的和尚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吳橋兵變”公沙等12名葡萄牙炮手皆被叛軍孔有德殺害,另外15人皆身負重傷。為了躲避朝廷的鎮壓,孔有德等人乘坐百餘艘船,帶著10萬餉銀、數千士兵以及300門先進火炮投靠了皇太極,孔有德的火器部隊成為後金軍的攻堅利器,而後金的火器實力,也就此超越了明朝。

1632年徐光啟說服了崇禎在澳門招募僱傭軍,320個葡萄牙銳卒帶著武器一路北上,到達了南昌。但崇禎聽信了保守派的讒言,認為這些葡萄牙人入京“居心叵測”竟遣散了這支精銳的火器部隊。

若320個葡萄牙銳卒到達遼東前線,憑藉他們對於火器的操控,徹底擊敗滿洲也未嘗不可能。復旦大學楊方教授更是說:“這或許是明朝避免滅亡的最後機會”。

3、罷官孫傳庭致使農民起義軍死灰復燃,《明史》曾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也是進士出身,卻有勇有謀,崇禎九年任陝西巡撫,打造出大明的另一支勁旅“秦軍”。在陝西長安子午谷,一戰擊潰農民軍,俘虜闖王“高迎祥”。之後兩年,孫傳庭多次進攻闖軍,連戰連捷。潼關一戰,打的李自成全軍覆沒,最後僅帶18騎逃走,陝西境內的農民軍幾乎被完全鎮壓!當時明朝能有此戰績者,僅傳庭一人而已!

崇禎十二年(1639年)孫傳庭上疏請見崇禎皇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慍怒,引病告休。但楊嗣昌仍不放過,言孫傳庭稱病乃推託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又將其禁囚,以待判決。孫傳庭的入獄,讓闖軍得以喘息,最終推翻了明朝。

4、剛愎自用,不懂謀略

崇禎帝在大勢已去,李自成圍攻北京的時候竟然也不接受農民起義軍“大明犒賞大順軍銀百萬兩,大順軍退守河南,從此以後,大順軍可為朝廷內遏群寇、外剿清妖,但不奉召入覲。”的建議,導致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

如果崇禎帝當時能採用迂迴戰略,退守富庶的江南地區屯兵屯糧,讓起義軍和清軍在北方相互爭鬥,最後坐收漁利也許明朝還不會那麼快滅亡。





道聞四海


崇禎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多多少少也要對明朝的滅亡負責的。雖然明朝在嘉靖年間就爛到根裡了,但是經過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還是延續了明朝的壽命。到了崇禎時期,少年繼位剷除魏忠賢的閹黨,但是他的政治平衡能力不如嘉靖導致代表新興商人階層的東林黨人獨攬大權。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商業稅太低,稅收收入靠土地。然後北方女真人又一直劫掠邊關,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怎麼辦,加重賦稅唄。最後分攤到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身上,民不聊生只能起義。然後又是要鎮壓農民起義又要加派賦稅,又遇到小冰期更多民眾只能鋌而走險了。至於明粉責罵李自成是闖賊,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工作丟了還天天找你繳納賦稅沒錢還要受罰你是選擇被打死,還是餓死,還是起義。最後就是這種惡性循環,農民起義了就需要用錢,用錢就得加派賦稅。鎮壓了這邊的起義那邊又起,想李自成被打的幾個人逃出來為何又能快速糾集一批支持者就知道當時民眾的生活困苦了。其實崇禎有翻盤機會的,比如和皇太極議和,或者招安李自成。他們也並非不同意,就是最後關頭沒人肯負責去簽約。說的好聽就是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說的不好聽就是一群懦夫連一點擔當精神都沒有,整個朝堂都爛了。崇禎政治手腕不行,加上生性多疑,猶豫不決。許多重大決策都失誤。明朝的滅亡客觀上他是起了一定推動作用的。


逍遙小書生y1


在我看來,崇禎帝必定要負責任,但主要責任不在他。

明朝自打萬曆皇帝中後期就好比一座某處已經起火的大廈,但是這火沒有被統治者所重視。

崇禎帝是明朝不多見的想要有一番作為的皇帝,沒有任何驕奢淫逸的壞毛病,每天起早貪黑想要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但是,皇帝是種極為難做的職業,皇帝的工作是需要長期的訓練或者耳濡目染的。這兩點,崇禎帝都不具備。

眾所周知,崇禎帝是在他的木匠皇帝哥哥駕崩時臨危受命的,他太想把皇帝這份工作給幹好了,但是太過於急於求成,心胸也沒有那麼開闊,多疑,再加上手下的大臣都已經爛到了骨子裡……簡言之,那時候的明帝國已然是無米之炊無疑,但可惜崇禎帝也難稱之為“巧婦”



草祭William


亡國之君,多少都有一定責任。

封建帝國的每個朝代,經歷一定歷史時期,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調和,最終都會導致王朝傾覆。

亡國之君,說明他沒看清矛盾的本質和根源,反而主觀上讓矛盾加深了,最終亡國。

歷史上有很多帝王,挽大廈於將傾,讓帝國中興,延綿數十載。


未央先生


身為大明王朝最高統治者,在位十七年掌生殺予奪之權,他不負責誰負責?

難道僅僅因為他勤於政事,僅僅因為他死前寫的那句“勿傷吾民”,還是臨死前說的“朕非亡國之君”……

漢末之獻帝是無可奈何,本在權臣操縱之下接位,畢生在人控制中苟延,令不出宮,無人可用。他亡國確實罪不在他。

至於崇禎在位十七年之久,雖有天災,雖然有積弊,若能悉心經營,未必就不能中興。

首先就說即位之初剷除魏忠賢這件事。一開始忍忍不發,然後利用閹黨內部不和除其羽翼,之後一舉拿下。一直到這裡都還算是雄才大略。再之後呢?清算餘黨?

須知魏忠賢在朝堂內外經營多年,他的餘黨有多少?這一清算造成的空缺有多大?有多少人是被趕鴨子上架被緊急提拔上來的?——這一直接後果就是官僚機構半癱瘓,這也是為什麼祟禎天天要辦公到半夜三更,還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無假期的原因。到臨死之前才想起魏忠賢在時的輕鬆,所以才有厚葬魏忠賢的遺命。

老古話說的:君閒臣忙國可興,君忙臣閒國必亡!這句話簡直就是為崇禎寫的。

只是他到死也沒明白:不是殺錯了魏忠賢,魏忠賢終究是毒瘤;他錯在急於清算餘黨。魏忠賢一死,只要崇禎稍示微恩,這幫人必定會感恩不盡,真正成為手下的股肱之臣。可笑的是,臨死之前把自己一生當中唯一做對的事反而否決了。以至於至今還有人因為他這句厚葬魏忠賢的話推出——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論調來!

看崇禎在位十七年,將帥被他殺了多少:總兵以上不下百人,首輔、大學士等文臣換了一批又一批,——這等神操作,就是盛世也會被他折騰垮掉,更不要說風雨飄搖之世了!

自身無雄才大略,這沒問題,可又無識人之明,這也還有誤打誤撞用上能人的機會,可偏偏又雄猜陰狠——對誰都不放心,還動不動就殺,這就徹底的把大明的生機全部堵死了。

刻薄寡恩,剛愎自用,雄猜陰狠外加一個好虛名——大明滅亡之罪,祟禎是無論如何逃不了首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