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九個月我省好天比例超八成

10月24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瞭解到,今年1月至9月,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80.2%,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

省生態環境廳介紹,前9個月,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鞏固氣”要求。為做好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我省繼續深化工業汙染治理。在去年全面完成燃煤發電30萬千瓦以上大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基礎上,進一步推進30萬千瓦以下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開展鎂砂企業工業爐窯專項治理行動;全面強化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強化燃煤汙染控制,加強在用燃煤鍋爐排汙監管,推進2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安裝在線監控設施並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確保達標排放。已經完成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1348臺1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自動在線監控設施安裝,完成比例93.5%。深入實施燃煤鍋爐治理,完成20噸以上燃煤鍋爐提標改造2萬多蒸噸。積極推動清潔取暖,清理淘汰10噸及以下“應拆未拆”燃煤小鍋爐386臺。積極推動散煤替代,以清潔取暖為主線,加強煤炭市場監管,取締高汙染燃料禁燃區內散煤銷售網點,對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替代條件的地區,推廣使用節能環保爐具。

加強機動車排放監管,我省出臺《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統籌機動車“油、路、車”治理。從源頭防治汙染,抽查新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生產企業50家、銷售企業30家。加大在用車路檢路查和遙感監測力度。加大車船油品質量抽查批次,涵蓋生產和流通領域。

增強大氣環境監管能力,全面提升全省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延長預報時長,提升預報準確率。建成省控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完成84個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建設與數據聯網工作,實現了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全覆蓋。進一步提升大氣顆粒物組分及光化學監測能力,為深入分析大氣汙染現狀和成因提供支撐。

強化秸稈焚燒管控,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建立覆蓋全省的秸稈資源臺賬,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落實省、市、縣、鄉四級網格化管理制度,加大巡查檢查,嚴控焚燒秸稈。

為應對重汙染天氣,省生態環境廳完成了東北區域預報中心建設,實現了視頻會商,形成了7天至10天的空氣質量趨勢預測預報能力,組織完成了各市應急減排清單修訂;全省應對重汙染天氣預案已初步完成,目前全省14個城市均已開展重汙染天氣應急演練;建立瀋陽等中部六市的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按季度全面分析六市環境空氣質量變化情況,指導各市精準治汙、聯防聯控。

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開展大氣汙染治理和應對重汙染天氣集中強化督查,在開栓前務必做好錯峰起爐、煤質監管和環保設施正常運行等工作。加強重汙染天氣預警研判,按照“預警在前、啟動在先”原則,根據預警信息,提前啟動應急響應,減少重汙染天氣影響程度及時長。抓好露天焚燒秸稈管控工作,在氣象擴散不利條件時,要加強巡查檢查,嚴控焚燒秸稈。加強環境執法,依法查處超標排放企業和重汙染天氣應急預警期間違法生產企業;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有效防治揚塵和柴油貨車汙染。

記者關豔玲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