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巴東:一座不設防的縣城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吊腳撐著的巴東縣城

船出了西陵峽,經過一段寬谷的航行後就進入了長江三峽的另一座古城巴東。

巴東古為信陵郡,因在古巴東郡東部而得名。南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分秭歸置歸鄉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巴東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商以前屬稟郡國地、秦漢屬巫縣地、三國初為蜀國巴東郡地,元屬歸州,明末清初屆宜昌府。1932年劃歸施南府,今屬恩施州。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百年前巴東

巫峽就從巴東縣的官渡口開始,結束於巫山縣的大寧河口,全長42km,巫峽以巫山得名。她幽深秀麗,千姿百態,以俊秀著稱天下。峽谷內長年雲遮霧繞,細雨濛濛,及易形成巫山雲雨的奇妙景觀。谷深峽長,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轉千回,船行其間,宛若進入奇麗的畫廊,充滿詩情畫意,令人歎為觀止。唐朝詩人元稹曾賦詩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可見巫山雲雨乃是天下雲雨之冠了。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高陡坡:客運碼頭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巴東之所以出名,除了那二句“巴東山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的詩句外,還與一位名人有關。這位名人就是北宋名相寇準。寇準原藉山西,19歲時被派往巴東做縣令。他在巴東任期三年內,寫下了上百首詩文。他在距現在巴東縣城約40公里的舊縣城內建了一座“秋風亭”,常在此觀景吟詩,飲酒作賦。後來寇準當了宰相,秋風亭名聲大振。此後歷任巴東縣令,走馬上任前必先至秋風亭飲酒賦詩,並留宿一夜,以求日後仕圖通達。來巴東遊歷的文人墨客們也極看重秋風亭,常常在此吟詩弈棋作畫。

鯿魚溪:遠古的楚蜀鴻溝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鯿魚溪口

巫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與湖北省巴東縣之間,全長42公里,山高入雲,有巫山十二峰擅奇天下。巴東屬段24公里,西起邊域溪,東至縣境官渡口鎮,古又稱巴峽。

邊域溪,又名鯿魚溪。為渝鄂兩省市界河,是地理上的“鴻溝”。 郭沫若曾有詩云,“群壑奔荊楚,一溪定界邊。船頭已入鄂,船尾尚留川”。在界河入江處的石壁上,曾鐫刻著“楚蜀鴻溝”四個大字。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楚蜀鴻溝

邊域溪東為“鐵棺峽”,有懸棺,色如鐵,故名。全長2.7公里,一線多景,連線三峽,上稱“布條峽”,中為“鐵棺峽”,下流百米有石壘的“石棺峽”。江面迂迴曲折,山岩高差300至500米之間,窄處不足70米,南宋詩人範大成有“束江巖欲合,中間一罅天”之句。

門扇峽,位於楠木園,巫峽口之間,長2.5公里,大面山、尖子山南北對峙,象兩扇大門扼住東去的江水,故而得名。峽內絕壁夾峙,有板壁巖,鏈子溪古棧道之險;蠻洞橋小石幹壘、古工藝之奇,江南褐紅色的岩石,在陽光照射下,象似火焰伸向江心,故名火焰石。兩岸巖壁上有石刻(我示行舟等),是珍貴的三峽水文記實資料。出峽後,大江兩岸山峰一片蔥蘇,萬畝柑桔園花果飄香。

幽境: 神農峽谷神農溪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豌豆角小船

神農溪是巴東縣長江北岸的一條常流性溪流,發源於神農架南坡,故名神農溪。

神農溪全長60公里,相對高差2900餘米,兩岸絕壁夾峙,窄處不及5米,山岩多成80至90度的壁塹,日均流量20立方米/秒,於巫峽口東2000米處的西襄口匯入長江。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神農溪景觀獨具特色,集長江大三峽雄、秀、險於一體。其旅遊區32公里,有神農峽、綿竹峽(支流)、鸚鵡峽、龍昌峽四個各具特色的自然峽段。這裡灌木植被蔥蘢,山花馨香四溢,猴群嬉戲,黃羊獐麂出沒,山水藍天一色,一派山野情趣。神農溪有溶洞60餘處,險灘、長灘、灣灘、淺灘30餘處,歷有“一里三灣,灣灣見灘”之說。溪水深潭碧綠,飛瀑遍佈,懸棺、棧道、原始扁舟、古老村落、土家風情構成了原始、古樸、自然、野趣、乘“豌豆角”木扁舟漂流和乘環保船觀光遊覽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神農溪上有巖棺七座,兩具外露,赫然可見. 巖棺是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的一種葬儀,於春秋戰國末期形成已有4000多年曆史。土家族有高葬者至孝的習俗。唐人在《朝野金載》中記載: “五溪父母死,於村外擱其屍,三年而葬,親戚宴飲歌舞,一月餘日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寶以葬之,彌高者以為孝,既後而不再祭祀”。現土家族懸棺葬俗已不復存在,但跳喪舞習俗仍存。曾有詩云: “棺木為何懸此巖,秋風淒雨痛人懷。雪飛巫峽山戴孝,樹動風聲松舉哀。春至百花呈奠禮,夜間明月照靈臺,可憐你是誰家子,屍到如今尚未埋”。

在巴東旅遊,這裡的“哭嫁”習俗頗有情趣:土家女子出嫁時唱的哭嫁歌,是在婚前半月乃至一月開始了哭唱,其方式有一人哭,二人對哭,多人一起哭,女兒哭訴的內容大多是:哭爹媽的養育之恩,兄嫂、姊妹的別離之情;罵媒人和對封建婚姻禮教的不滿和反抗等,舊時流行普遍。鄉鄰則多以勸嫁為主,內容以賀新婚、誇新郎、互祝願、道吉祥為主,與其說哭,不如說唱。富家女子婚前三天,還要請富有哭訴經驗的老婦指教新娘哭嫁,其腔多為傳統音調、口音,既傷感又抒懷,充滿了土家民族風情。

宋代名相寇準與秋風亭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秋風亭

秋風亭,北宋寇準作巴東縣令時所建(公元978年),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原亭建在長江北岸,今縣城長江對岸的舊縣坪,至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尚且完好,後漸趨毀壞。明、正德年間,盛杲任巴東縣令,為紀念寇準,在今城西南高崗上仿建“秋風亭”,後幾經興廢,到清、康熙初年,嘉慶21年,同治5年三次修葺而保存至今。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秋風亭為木質穿架結構,分上下兩層,赤柱彩瓦,雕樑畫棟,四角攢尖頂,簷下各鑲有木雕龍頭,睜目含珠,栩栩如生,內外各由四根朱漆木柱支撐,高三丈餘,登亭遠眺,浩浩長江東去,景色極為壯觀。亭後建有萊公祠,有詩碑置於牆側,自宋以來,歷代文人墨客贊《秋風亭》。懷寇萊公的詩句頗多,宋、仁宗嘉右四年(1059),蘇轍與其父兄弟蘇詢、蘇軾由嘉州乘船東下途經巴東,謁萊公祠、吊寇萊公,借景抒懷,吟《秋風亭》。南宋詩人陸游也兩次登亭賦詩。

自古以來,遊人絡繹不絕,或乘船在江中遠眺,或順千級石梯登亭探幽。

夢遊古三峽:攀巴東長陡坡,訪幽境神農溪,謁寇準秋風亭

新秋風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