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作者|书影鎏光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微博上个叫“曳尾菌”的科学博主,有着65万粉丝,她叫周晴烽。

“曳尾菌”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生物,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爱好者呢?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其实,“曳尾菌”周晴烽微博的名字,而她研究的,其实叫黏菌。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黏菌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微生物,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极具培养和观赏价值。

28岁的周晴烽是上海一家制药公司的普通职员,4年前迷恋上“黏菌”。她把黏菌当宠物养,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无限乐趣。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周晴烽高中时迷上了中草药,那时候,她以为自己喜欢的这些植物。因此,大学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南大学药学专业。

2013年大学毕业后,周晴烽被老师推荐到上海一家药研所工作。

起初只做一些打杂的事,过上很多人向往的那种工作不多压力不大的生活。

可是,周晴烽却认为自己被禁锢在了最无聊的时光中。

充满好奇心的周晴烽,觉得非常不适应。看似繁华的大上海,休闲娱乐的方式其实固定又有限。

内心里,她更喜欢丰富的自然世界。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起初,周晴烽把业余时间,几乎都消磨在探索有趣物种上。

她把上海周边郊区逛遍了,能够在周末往返的长三角一带的山,也都爬了一遍。

就连小区里偶尔一见的刺猬、黄鼠狼,甚至单位楼下的流浪猫,都成为她观察揣度的对象。

但是,另周晴烽遗憾的是,“有趣的物种实在太少”。由于金钱和时间的限制,她不得不停下探索的脚步。

单调压抑的生活让周晴烽一度逃离上海,回到家乡长沙。一次跟老朋友在岳麓山不期而遇,周晴烽被带入了神奇的黏菌世界里。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从朋友相机里,周晴烽第一次看见黏菌从白净的初始状态,慢慢经过淡红色、深红色、黑色,最后变成闪光而五彩斑斓的形态。

她惊喜地喊出来:“真是太炫了!”。

从此周晴烽就深深地迷恋上这种奇妙的生物。

学着朋友的样子,周晴烽终于找到一种叫“鳞钙皮菌”的黏菌,并用延时摄影技术,把“鳞钙皮菌”变化的完整过程拍了下来。

这段视频成为她本人最得意的视频作品,也是她后来成为“曳尾菌”这个菌类科普博主的开端。

周晴烽说:“吾将曳尾于涂,庄子的这个境界非常好,所以我就叫‘曳尾菌’。”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周晴烽虽然喜欢研究大自然,却并不喜欢一个人孤独起航。她希望能与一群有着不同职业、年龄或背景,却有相同兴趣的人结伴追寻。

经过反复思索后,她还是回到上海,应聘到一家私人制药行工作。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再回到上海,周晴烽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

白天,她是一名普通但“称职的螺丝钉”。

晚上,她变身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培育、拍摄黏菌,向粉丝传播、分享有关黏菌的有趣知识和试验。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看菌人有看菌人的眼睛”。沪苏交界的浏岛是周晴烽的“秘密基地”。

腐木树皮、流脓的木耳,甚至是马粪,她都小心翼翼地捡回去。

在显微镜下,千百种微生物融汇在一起,就是一个绚烂神奇的世界。

她把玻璃鱼缸、微波炉饭盒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变成黏菌的“养殖场”。

每当有新的研究成果,她会兴奋地跳起来尖叫。

黏菌视频被粉丝喜欢而引发讨论和探究,都能让她获得相当的成就感。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周晴烽把专注且追求极致的研究者作风,带到黏菌世界的探索过程中。

但一开始她并没想到,这项爱好竟然这样耗费时间,还有金钱。

为研究方便,她在离公司很远的郊区租了农家院,建起自己的黏菌培养温室,每次去,开车单程就要一个半小时。

周晴烽经常到云南等地采集新菌种,运输中需要配备稳定性高的保温箱、试验箱等,价格非常高昂的设备。

此外,拍摄精致照片需要显微镜头,各种相机录音设备等,陆续几年下来,她已经投入了20多万元。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除了金钱上的付出,周晴烽更是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有时一个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在低光环境下要拍摄一整夜。

太漫长了,久到浪费生命!一个菌种要试验出它的培养条件就要几个月,有的时候做梦都梦到自己养出来了,真的好难受。”

她一边抱怨着“花了太多时间”,一边却又乐此不疲。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为拿到一个新的菌种,她可以一晚上开车往返一百多里地。

对于周晴烽这种执着而巨大的投入,开始她的家人并不理解。因为担心她的安全而禁止她独自上山。

但是,当家人看见看到,周晴烽的名字和作品,出现在自然科学杂志和其他媒体上以后,他们终于欣然接受了她的爱好。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在独自探索的4年多时间里,周晴烽并没有太多考虑过现实意义,她只是遵循着自己内心的召唤。

在显微镜下,在黏菌的奇妙世界里,周晴烽活成自己的女王。

她说:“说不上什么大道理,就是觉得,在显微镜下看它们的时候,真的很美。”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周晴烽并不是国内拍摄黏菌照片的第一人,但用延时视频呈现黏菌变化过程,她无疑是最有经验的。

周晴烽发现,黏菌没有神经系统,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智慧”,是绝佳生物实验材料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她自己DIY迷宫,用“投食诱导”的方法,引导黏菌做“人造交通网络布局”这样的科学小实验,发布到微博上,吸引了大量的粉丝来观看。

随着黏菌爱好者越来越多,周晴烽觉得可以把饲养黏菌,当做一种休闲爱好来推广。

于是,周晴烽建了微信群,开始带着300多名爱好者一起“玩”黏菌

她把从野外找到的黏菌制作成菌核,分享给大家。教他们培育养殖环境、喂食、做各种有趣试验,观察黏菌生长变化的过程。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繁殖期的黏菌颜色鲜艳、晶莹剔透,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纽约、伦敦等城市,都曾在生物艺术展览中使用黏菌。

于是,群友中有人尝试用黏菌作画,也有人着迷于分析黏菌的菌群结构方式,还有人把黏菌培育过程当做培养实用菌的参考试验。

周晴烽欢欣地看着每个人的脑洞玩法,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在饲养上遇到的难题。

2019年,周晴烽在微博上发布《多头绒泡菌进食》、《平菇柄搭桥法转移黏菌》、《黏菌与辣椒》等多条视频。

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周晴烽及她的养菌实验,“曳尾菌”微博粉丝数迅速从54万人上升至近57万人。

而周晴烽那篇《教你饲养“史莱姆”》科普文章,阅读量高达286万

周晴烽想要将这份爱好发展为事业,将来做一个自己的实验室,最终做一个纪录片。

这是周晴烽的最终目标之一。

周晴烽对科普的理解是:“热爱科学的结果,不是变成科学怪人,而是成为富有魅力的人。”

玩黏菌依旧是很小众的爱好,但在这条路上,周晴烽希望自己“自由且不孤独”


一个靠玩“黏菌”吸粉65万的博主:玩出花样的人生才更有趣



通过网络,周晴烽为黏菌爱好者们创造出共同的休闲港湾。

透过她的镜头,人们看见微小但奇妙的生命之美,同时也看见一个科普爱好者的“自在天堂”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及《曳尾菌》微博。

对于曳尾菌和黏菌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