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會成為中美俄這樣的世界大國嗎?

菩薩我想對你說



印度終究會成為美、俄、中這樣的世界性大國。其實,印度已經是個世界大國。印度的人口已經超過13億,未來幾年就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如果說世界第一或第二人口規模的國家不是大國的話,那誰才配稱之為世界大國呢?印度的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雖然和人口規模相比不是很協調,但也不算小。況且,印度的耕地面積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且墒情優良。這也是印度人口雖然眾多,基礎薄弱,但印度卻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餓死人現象的根本原因。蘇聯當年那可是地大物博,但烏克蘭和波羅的海等加盟共和國都有大面積餓死人的現象發生過。所以說,作為一個長期被殖民的國家,印度在幾十年的時間裡能有如此的經濟規模已經不錯了。況且,印度已經找到了持續發展的路子,其進步的趨勢有目共睹。國家發展同樣要遵循內在規律。只要不自己折騰,幾十年後的印度絕對會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度只是個區域性大國。最高的評價也不過是南亞的“霸主”而已。其實,印度的影響力遠不止南亞,它還是印度洋海域最有影響的國家。可以這麼說,隨著印度的崛起,印度洋的潛力也會得到挖掘,其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也會隨著印度的發展而越發重要。而美國現在搞的“印太戰略”就是看好印度和印度洋的未來發展趨勢。所以,印度洋對印度的未來也同樣會起到促進作用。從戰略位置來說,背靠喜馬拉雅山可守,前出印度洋可攻,因此有人說,以發展的眼光看,印度是除了美國以外地理位置最優越的世界大國。從“人際關係”來說,印度從冷戰時期的兩大陣營,但現在的一超多強的國際框架下,都可以說是“遊刃有餘”。從莫迪這次廢除370條款的國際社會反應來看,美國和俄羅斯都是表面上中立,實則在偏袒印度。就連馬克龍的表態都有著明顯的“指向”。這一是說明印度“會來事”,其次也說明印度的國際地位顯然要比巴鐵高。那麼,既然如此,印度為什麼給人的外在感覺與美、俄、中有那麼大的差別呢?這當然與歷史和政治有關。


現在的國際體系是二戰中建立起來的,說白了就是二戰的產物。顧名思義,自然與二戰的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安理會是聯合國中唯一的具有實權的部門,而聯合國安理會則被五個二戰戰勝國牢牢把持著。常任理事國和一票否決權就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在不打破現有機制的前提下,誰也無法動搖安理會的現行權力分配。擁有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就等於擁有了政治話語權。而印度是1947年印巴分治時才獨立,根本就沒有參與聯合國組建的資格,也就更別奢談在聯合國的身份和權力了。所以,即便印度是事實上的大國,但它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也無法和英法這兩個體量較小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相比,那就更不能和美、俄、中這三強相提並論了。


印度在國際上不那麼顯山露水的另一個原因是印度的外交政策決定的。尼赫魯是印度的開國總理,也是現代印度的奠基人。在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後,為了使印度不在國際鬥爭站錯隊而導致脆弱的印度被連累,尼赫魯為印度定下了“不結盟”這個底線。至今仍然是印度的國策。所以,大家看得很清楚,在冷戰時期印度沒有選邊站,在當今體系下印度仍然沒有選邊站。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印度自己。但這也同時造成了印度在世界熱點問題上的“存在感”不強。也就給世人一種“不重要”的感覺。但是,這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也未必是“壞事”。相反的,這種國際環境恰恰更適合印度的發展和壯大。而事實上,印度正在享受著這個外交政策帶來的“紅利”。也必將在政治方面有助於印度的崛起。至於在國際上的政治話語權問題,只要印度有一天發展成為美、俄、中那樣的國家,政治話語權自然就會有了。


眾所周知,印度的底子很薄弱。特別是工業基礎更是印度的軟肋。不過,早在拉吉夫甘地時代,印度人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拉吉夫甘地曾提出了以科技為突破口進而帶動工業體系發展的戰略方向。只是由於後來拉吉夫甘地遇刺而導致這一戰略被打了折扣。即便如此,印度軟件業的發展就得益於拉吉夫甘地的這個戰略。不過,拉吉夫甘地沒有能夠完成的這個戰略任務,莫迪現在卻正在替他實現。莫迪雖然是個“茶童”出身的總統,但莫迪卻一點都不保守。甚至於比一般人想象的更開放。所以,他在建立印度工業體系的方法上更科學也更快捷。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12年時間裡就是利用了引進外資的方式,不僅使古吉拉特邦成為了全印度貿易第一邦,也順帶著建立了古吉拉特邦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而在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總理後,他將其在古吉拉特邦的經驗移植到了對全印度的治理中。取得的效果同樣明顯。現在,印度已經成為了國際跨國投資公司的首選地,印度的引資增長率世界第一,其一片一片工廠正在印度雨後春筍般的“冒出”。可以想象,用不了多少年,印度的工業體系就會建立和完善起來。因為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時間在印度這邊。


不可否認,印度還有很多不足和缺陷。比如種姓制度的羈絆,比如人口膨脹帶來的就業壓力,比如族群矛盾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等。但是,還應該看到印度一直在進步和發展中。也一直在改進過程中。比如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問題,儘管在印度還很“頑固”,但更應該看到在莫迪的“開刀”下,種姓制度已經有了鬆動的趨勢。去年,莫迪就硬生生的從印度的高種姓階層給普通民眾搶下了不少就業崗位。“有初一就會有十五”,既然鬆動了,那就有將其“剔除”的可能。而人口問題則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印度在最近幾年會倍感就業壓力,但是,還應該看到在20歲到30歲這個年齡段雖然有幾億人口需要就業,但他們在今後二十年所創造的價值肯定也會使印度受益匪淺。可以肯定的說,二十年後的印度一定會令世界刮目相看。當然,首先要印度自己不瞎折騰才行。至於族群矛盾問題,雖然有時會爆發衝突,但總體來看,也基本上能在印度的現有法律體系下解決。而印度還有一項優勢,那就是雖然人口眾多,但現行的政治體制卻很穩定。經過70年的“磨合”,印度民眾已經能夠適應。

印度的未來到底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景象,現在就斷言還為時尚早。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那就是印度人正在往前走!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因為,哪怕是往前挪一步,對於印度這樣體量的國家都是了不起的事情。因為,印度這樣體量的國家假如後退半步的話,再想回頭追上別人就必須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價”。不知不覺間,印度的GDP已經連續增長了16年,最低的增長率是5.8%,且只是在去年。其他年份都在7%以上。另外,印度去年的GDP還排在世界第7位,但在今年一季度已經成功超越了法國和英國,躍居到了世界第5。現在的印度已經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國家。如果印度不自己折騰,那麼就這樣平穩往前“挪步”的話,總有一天會坐上它們該坐的位置。


人生觸底反彈


這些年來,印度的發展非常的迅速。所以,由於印度的發展迅速,不論是在經濟上面,還是在人口上面,以及在土地面積上面,印度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大國了。

只不過印度的國家在許多科技上面,工業化上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上面,還沒有達到世界大國的水平和規模。所以,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但是,並不能夠改變印度是世界大國這一事實。


雖然說印度的軍事發展並不順利,軍工企業落後。但是,印度用自己的鈔票,購買了許多的先進的軍事裝備,將自己國家的軍事門面,裝典的異常輝煌。因此,不能夠排除印度也同樣的是世界軍事大國。而且,印度擁有核武器。所以,從這上面,上講,印度也已經屬於是世界性大國的範疇。

不要小看了印度,今天的印度已經創造了很好的基礎,未來的印度如果有更多的改變,不妨礙印度將來會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可能性。所以,現在說印度是世界性大國,一點也不為過。但是,要成為全面性強國,印度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個人觀點,切勿上心,謝謝閱讀,歡迎評論。


幸福地帶2


印度會成為中美俄這樣的世界大國嗎?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給大家普及一下當今世界的整體局勢,目前就世界整體而言,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經濟實力,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和美國相比,這也就是所謂的一超多強世界格局。

而一個超級大國是美國,那麼也有很多強國,這些強國包括我中國,也有俄羅斯、英國等等,當然也有印度。但是以國土、人口、經濟、軍事等綜合國力來說,中美俄無疑是世界大國,但是印度和中美俄的差距有多少呢?



首先大家要記住,印度目前的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六,而我國排名世界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美國,並且第一和第二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其次在軍事領域,中美俄三國依然非常強大,而印度大家也不要輕視,雖然印度自身的軍事力量不行,但是印度擁有的先進武器,甚至超於我國,因為他不停的和美國、俄羅斯,甚至以色列購買軍火,每年軍費開支是巨大的。



還有印度擁有航母兩艘,因此海軍實力明顯比我國強大,當然核武器以及各種大規模殺傷武器導彈,印度也是應有盡有。所以就目前來說,印度已經有了和中美俄平起平坐的實力,這也是最近這幾年以來,印度總理莫迪動作非常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在他眼裡,印度已經很強大了,甚至還想進入聯合國五常,這也是有實力做為依靠的。



不過印度雖然發展快,但是國內人民生活質量一般,整體建設也遠遠不如我國,但是印度在高科技通信領域的成就還是可以的,還有在美國硅谷,印度人是最多的一類外國人,足以證明印度人的智慧。所以我認為,印度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印度擁有數量龐大的人口,發展潛力確實不小,所以在未來,印度有很大可能,成為世界大國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印度會成為中美俄這樣的世界大國。但是印度很難成為中美這樣的大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印度目前從經濟體量,到人口總量都已經超過俄羅斯。而且印度的軍事實力近些年也進步很快,所以隨著印度的快速發展印度的綜合國力很快便會不輸於俄羅斯。

目前俄羅斯無論從軍事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都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再加上俄羅斯本國工業門類較少,而且受到西方層層制裁,本國創新能力又比較有限,所以普京把俄羅斯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但是俄羅斯的發展目前依然處於瓶頸期。要想突破是很難的。

但是,相比於俄羅斯來說,中美確實另一番景象,美國已經全面強盛百年之久,蘇聯解體後,一家獨大也已三十餘,從經濟積累,到軍事工業已經遠超或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高等教育業之發達,遠非印度中國能比,所以印度想要成為美國這樣的大國,路漫漫道有險阻,談何容易,以我看百年無望矣。

印度和中國一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且印度人口總量已經和中國相當,印度和中國又是全球經濟,軍事最強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印度和中國似乎有很多相似之處。

但是,印度和中國國情不同的地方更多,中國各民族平等互助和平共處,而印度卻是充斥著歧視與不公,另外印度的受教育程度目前依然很低,遠不能和中國相比,甚至印度國內還有一定程度的文盲佔比。

當然,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勤勞吃苦的美德,其他國家是無法模仿的。

當然,印度整體發展還是相當樂觀的,雖然很長一段時間或者永遠無法比肩中美,但是我覺得未來成為世界第三強國還是有希望的。

畢竟目前發展不怎麼景氣的歐洲各國,日俄等的緩慢發展,其實給了印度很大機會。目前印度的工業,軍事實力都已經不容小覷,很多跨國公司都逐漸再印度開始建廠,這些企業必將很大程度上帶動印度本國企業,本國工業的發展。

另外,印度實行不結盟政策,韜光養晦多年,在國際環境中,面臨的阻力較少,因為目前西方還沒有感受到來自印度的威脅,因此印度的發展蜜月期還將持續。

水鏡先生以為,未來世界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得看中印的發展,中印等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崛起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機遇,帶來活力。


水鏡觀世界


世界大國標準很多,就題主提出的中美俄三國就是三個不同標準的世界大國。美國屬於超級大國,SUPER POWER。在經濟、軍事、科技、影響力都是絕對的世界霸主,現代歷史上只有已死的前蘇聯可以勉強對比下,這個級別是負責制定國際遊戲的基本規則。美國的霸權是全方位的,包括經濟霸權、軍事霸權、文化霸權、金融(美元)霸權、科技霸權,其中最可怕的金融和科技霸權,我國雖然取得顯著進度,但也只是鬆動了下美國經濟和軍事霸權地位,距離推翻王座還差很多很度。

我國則是屬於“發育中”的超級大國,中華崛起已經非常明顯,但是我國在科技、金融、先進製造業領域距離美國還有相當大劣勢,現在中美經貿摩擦實質上就是美國試圖打壓我國衝擊科技寶座。俄羅斯屬於特例,他有超級大國的潛質,幾乎什麼資源都不缺的廣袤領土以及前蘇聯留下來的科研體系遺產,在軍事和國際影響力上也還相當強。只是俄羅斯經濟上嚴重偏科,以賣能源資源為主,科技上還吃老本和以軍工為主,缺乏先進前瞻性技術支撐。例如現階段中美科技廝殺集中在5G、人工智能和芯片,這些都沒俄羅斯什麼事。

英國和法國兩個國家則是“袖珍型”大國。他們有超級大國的血統,在近代世界歷史上也都當過超級大國。但自身體格太小,基本盤不夠,在世界殖民體系崩潰後沉淪。但老狗嘴裡也有幾顆牙,在部分領域都還相當強,經濟也穩定在世界第二集團。上述四國都是屬於次強,在一定範圍領域內影響力很大,可以參與遊戲規則的制定,甚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挑戰超級大國的權威。他們可以分享管理世界的權力,這個平臺就是聯合國安理會,這就是“藍星五大流氓”。

德國和日本則是大國,而非強國。雖然兩個國家經濟實力非常強,但因為歷史上犯錯,兩國被剝奪了相當大權力。他們只能被動接受遊戲規則,比如兩國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巔峰時期,只能接受美英法提出的“廣場協議”,單方面貨幣增值50%。德國幸運的是接下來碰到兩德合併逃過一劫,日本最終引發漫長的經濟停滯期。

印度發展情況來看,成為德國、日本一個級別的大國問題不大,甚至有可能的話,能夠達到英國和法國這個層次。這主要歸功於印度人口紅利顯著,已經達到13.5億,國土面積也接近300萬平方公里。印度自獨立以來就有一個大國夢,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就說過:“印度現在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它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中間地位對我毫無吸引力。”

但是印度再往上,比肩中美俄則幾乎不可能。因為印度缺少一個人,他姓毛,他可以聚集最底層人民的力量,掀起最狂暴的巨浪,把一切落後的陳舊的不平等的制度全部摧毀掉,在幾乎白紙上建立比較現代的新型社會制度。他可以一邊用剪刀差,“剝削”農業來發展工業,另一邊給最廣泛的農村和農民帶來基本醫療、衛生、治安和教育保障。在落後國家想要做這些,手段是談不上文明的,只能說比蘇毛時期姓斯要好點。但印度獨立的領導人甘地等是要做“聖人”,所以印度在制度上是相當大程度保留殖民地和封建殘留,區別只是印度本土上層精英代替原先英國白人。

特別是在農村上,印度基本沿用了柴明達爾(地主中間人)制度,這個制度將土地所有層級劃分高達四五十層,層層專租。最主要分為四個級別,最上級是包稅地主,他們收租金並向國家繳納稅收,但他們沒有土地經營權;第二級為包租地主,從第一級租進土地進行具體經營;第三級為從地主中取得永租權的永佃農,雖然沒有土地所有權,但這個永租權可以世襲和買賣。最後是什麼都沒有佃農,他們給上面任何一級打工。印度獨立後的土地改革,只是從一小撮城市包稅地主手中“贖買”了土地,然後低價轉賣給一部分第二級和第三級,非常的不徹底。9%的人擁有92%的土地,但他們大多又沒有完整的經營權。同時這一套複雜制度可以說把所有在印度投資建廠搞的頭炸,地是我的沒錯,我可以賣給你,但買了後經營權你還要找別人談。印度農業人口占59%,在現代社會還製造讓人驚奇的事蹟,人均糧食比曹縣還少情況下還大量出口糧食,每年有大量農民破產自殺,一大原因是抗議政府限制糧食出口政策導致賣不出好價錢。

此印度社會最大問題就是種姓制度殘留,將人分為四個等級以及“賤民”。這種層層壓迫下,大量底層民眾得不到教育、醫療等保障,無法充分發揮人口優勢。經濟上,前面的包稅和包租地主們被高種姓群體壟斷,擁有大量社會財富。政治上,印度農村實行的是委員自治制度(Panchayati),涵蓋縣、鄉、村三個行政級別,這套制度類似於我國古代的鄉紳自治制度,真正的“皇權不下縣”。而Panchayati權力非常大,不僅可以自己收稅收費,制定的“村規民約”甚至可以處死別人。印度賤民最大的悲哀是他們被代表了,賤民出身的官員實際上是上層社會因為跨宗教婚姻導致“被賤民”,例如尼赫魯的獨生女,英迪拉·甘地,因為跟拜火教徒結婚導致宗教上淪為賤民。為底層群眾爭取利益的是上層人士的“仁慈”,例如很火的印度演員阿米爾·汗,演了很多呼籲平等的電影,而他的出身實際上牛的一塌糊塗,印度穆斯林的最高種姓。

更深層次的禁錮則是精神層面,種姓制度是與印度教相掛鉤,而印度教又可以說是維繫印度國家和民族團結的最主要載體。因為印度本身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官方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本身就是一系列民族組成的民族集團,而且也只佔印度人口的30%。印度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是英國殖民者完成了印度的統一。相比較下信仰人數佔印度79.5%的印度教成為印度國家凝聚力的最重要載體,即使這坨屎再爛印度也要吃下去,否則在找到新的凝聚力核心之前將印度教廢掉,恐怕印度整個國家就要散掉。這個深層次問題,以目前印度自身制度,可以說根本無法解決。

這也是為什麼印度人口有一半以上都無法成為建設世界大國所需要的合格人力,印度可以靠下面十億“兩腳牲口們”培養出三億高素質人才,取得不錯的經濟發展,創造出世界級經濟大國的GDP,但無法成為世界超級力量。

從經濟角度講,印度自身經濟結構也非常不合理,甚至半殖民地色彩很濃。印度經濟中製造業比例嚴重不足,僅佔GDP比重的18%,整個工業佔GDP比重為26%。製造業中最好的是寶石和珠寶加工業,佔GDP比重的7%,印度在這一行業最大優勢是人力成本,主要由工匠手工製作。其次是化工,約佔GDP的4%,優勢在於進口中東石油然後生產高汙染的聚合物和染料等。接著是醫藥,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取消國外藥廠的知識產權保護,公開仿製“假藥”。這些行業可以說是技術水平相當的低,缺乏核心競爭力。印度經濟結構中最大一塊是服務業,佔GDP比重的57%,其中最主要是金融業和軟件產業。這兩個領域都有相當大的一塊是從事外包服務,給國外企業做外包,依附於國外。

最後層面是區位戰略層面上也不大理想,南亞次大陸本身像個“孤兒”,印度北面是青藏高原,西面是死對頭巴基斯坦,再過去中東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區,歐洲和俄羅斯也蹲在那裡。東面東南亞地區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中美爭奪的重點區域,印度影響力輻射非常有限,甚至家門口的孟加拉和斯里蘭卡也越來越“一帶一路”。最後,在印度東部和東南部,有一群Maoist武裝分子,希望印度政府能夠好好剿滅他們,不能給他們機會。


五嶽掩赤城


印度是有條件成為中美俄這樣的世界大國的。這個國家的土地疆域足夠寬,這個國家的人口足夠多,這個國家的自然資源條件足夠好。但是,印度永遠成不了中美俄這樣的世界大國。

為什麼呢?原因有三點(簡單說一下):

一是人口中文盲率太高,缺乏有知識的人口基數,難以培養出大批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

二是跟印度人的國民性有關。印度人心性中有懶散和無所謂的缺點,這就導致缺乏嚴明的紀律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無法進行現代化大生產。

三是印度缺乏一次現代化信仰的洗禮和一次思想革命。其實這一點特別重要。 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革命,俄羅斯經歷了十月革命,中國經歷了辛亥革命。這三個國家都經歷了革命的洗禮,人民的積極性和圖強精神才激發了出來,空前的高漲起來。

還有印度的迷之自信,也是要不得的。一分成績說成十分,這就容易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最後,善意提醒:印度不解決好就業問題,不但成不了世界大國,反而易分成多個小國家。


碼123321


大國什麼標準?地盤大人口多經濟好,就是大國嗎?不是。澳大利亞地盤不小,人均GDP為5.73萬美元,類似的如巴西和加拿大,除了人口,哪方面也比印度強得多,世人並不認為他們是世界性大國。英法二國地盤都不大,無可爭議的是大國,也是強國,這是為什麼呢?大國是建立在國力、國防、科技和國際地位等綜合基礎之上,被國際社會廣泛承認而衡定的,與此對比,印度還過於遙遠。是南亞地區性大國,沒有問題,但在國際上,無論任一方面,也稱不上大國。大國論的不只人口規模,也不僅以地盤大小。若論科技實力,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還是不錯的,但少有人認定其大國地位,印度不被認為是世界大國,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不只一個窮

中印建國前後發展基礎相差不多,應該說印度還要強些,那麼今天,中國GDP為13萬億美元,印度只有2.73萬億,還是在使用了新的統計辦法以後得到的。中國進入了工業國家之列,而印度猶自徘徊在農業國家的行列,在工業全球化的浪潮中,印度猶自飄飄蕩蕩,進入不了工業國家之列,更不要說信息化來臨的時候。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快節奏,以世界辦公室自居,忙著標榜好看的經濟發展數據,不能正視自身問題,不能只歸結在一個“窮”字上,看似當局者迷,其實國民文化水平太低,基礎設施 過於落後,等,都是原因。舉一例子,2019年舉辦印度科學大會,印度科學家語出驚人,牛頓沒有理解引力,愛因斯坦是錯的;2014年莫迪總理吹牛,稱其古代便有了整容手術。類似種種,不一而足,被世人譏諷為偽科學。科學進步首在科學本身,不尊重科學又怎能進步?

迷信武力

欺凌周邊國家,如英國媒體所言,大多活得不幸福。動輒以兵相加,多受其控制,不尊重國際準則,致使南亞局勢長期動盪,印度要負主要責任。非法擁核,打造“烈火”和核潛艇,違犯多種國際軍備控制條約,有令不遵,還欲謀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一個不能與國際社會相向而行的國家,又怎麼會得到國際社會普遍的尊重和認可?賴以域外大國支持,印度經濟近年有一定發展,不能用於國計民生,相反一味擴充武力,成為軍購第一大國,國內新的裝備項目紛紛上馬,從航母到步槍,都想完成自主化,一樣也不能實現,包括步槍子彈也要從國外購得生產線,才能實現。不顧科技技術現狀,造來造去一事無成,一件未了,一個只忙著搗鼓軍火迷信武力的國家,只能在未來使自己變得更加危險,更無助於國際地位的建立。


魂舞大漠


就其經濟規模來看,印度成為世界大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印度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指日可待;

印度的年度GDP去年超過了法國,預計不久後就將超過英國和日本 ;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印度2017年的GDP為2.726萬億美元,略低於法國的2.778萬億美元;

根據英國的IHS馬基特公司統計,印度的GDP目前排名世界第七位,預計到2025年,印度的GDP將達到5.9萬億美元;

該公司還預測,今年底, 印度的GDP就會超過英國,躋身世界前五大經濟體;其後再過6年,印度就可能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人多力量大——彼時,印度的人口也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不過,世界大國並非就是“世界強國”的代名詞——“大”而不“強”,註定了印度發展模式:

舉個例子。印度的武器如同萬國博覽會,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自己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這就是印度成不了世界強國的原因之一。

現代製造業的發展,不是僅僅需要人口和勞力的簡單堆積,而更需要受過訓練和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尤其是技工和熟練工;

但是,從尼赫魯至莫迪,印度的飛機、汽車、艦艇,以及印度人引以為豪的紡織工業,一直都存在各種各樣不穩定的問題;印度何時有過具有世界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呢?


閒看秋風999


在木叔看來,其實印度已經是世界大國了。

或許這個說法讓很多人不服氣,可能會舉出很多例子:比如印度的火車外邊還“掛”著一群人呢!印度很多地方還沒有廁所呢,印度還有人用手抓飯呢……

確實印度有很多不足,也有很多需要儘快解決的問題,但這些都不能否認印度目前已經是世界大國的這個現實。

先看看經濟——

印度的GDP在2018年全球排名第6,僅次於美中日德英,超過了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G7工業國家,當然也比俄羅斯GDP強,是俄羅斯經濟規模的1.5倍左右。

如果你認為剛才木叔說的這些國家都是世界大國的話,那麼印度自然也應該成為世界大國。

雖然近年來印度經濟沒有以前發展得更猛,特別是印度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創下了7年來的低點,但這也不是印度不成為大國的理由,因為全球GDP排名前十的很多國家發展都不如印度迅速。

世界銀行預計,大約203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屆時世界大國地位更穩固。

再看軍事——

很多人嘲笑印度的軍事,說他們國產化低,自主創新能力差。但這是和別人相比。

要是和自己比,印度軍事發展已經算是很迅猛了。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有個排名,這是全球軍費最權威的排名,印度超越了俄羅斯,排名第四。

而且整體而言,印度軍隊總兵力有130萬之多,準軍事力量還有近150萬人,印度還有航母,還從美國、俄羅斯、以色列、法國、英國等採購大量軍備。

印度的科技實力也讓其成為全球第四個探月成功的國家。

這些都是世界大國的基礎。

至於說印度的問題:

比如什麼火車掛人,廁所不足,社會治安可能有問題,印度窮人整體太多等。這些其實都不是“器質性病變”,是會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斷解決的。

就如同英國倫敦當年還被稱為霧都呢,就是因為經濟發展時霧霾嚴重到致人死地的地步。但隨著經濟和科技進步,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別忘了,印度還有龐大的人口紅利。這是很多西方國家不具備的。

35歲以下年輕人比例占人口的70%!這既是重要的勞動力,也是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是未來印度發展的又一個基礎。

所以,對印度,也不能苛求。特別是最近印度外交搞得風生水起,很有世界大國的風格,這些都是要正視的地方。


木春山談天下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目前符合“世界性或全球性大國”的或許只有美國一家,但與此同時,中、英、俄、法四國在國際社會中仍具有僅次於美國的影響力,且在未來有成為全球性大國的成長潛力。

反觀印度,毫無疑問是當前南亞次大陸上絕對的地區性強國,同樣也被認為是繼五大常任理事國外最迫切希望躋身全球性大國的國家之一;但外界也普遍認為,印度宏偉的政治抱負仍面臨著諸多來源於自身的現實阻力。

1944年,尼赫魯在其所著的《印度的發現》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要把印度建設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發展構想,他在書中將印度的政治目標最終定義為“做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也正是自此開始,“印度註定會是世界格局重要角色”的理論在印度精英階層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式。

但是,當包括尼赫魯在內的精英階層在為印度勾勒宏偉藍圖之時,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關鍵性問題:精英階層與民眾社會的脫節;對這一現狀最具代表意義的典型無疑就是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雖然印度獨立後在法律範疇內廢除了該制度的權威定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它仍舊深刻的影響著印度社會的發展。

除社會現狀外,經濟也是影響印度成為全球性大國的要素之一。近些年來,印度一直都被認為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但事實上,基於印度龐大的人口總量(約14億),不到三萬億美金的GDP產值(2.68萬億--2018年數據)也從側面凸顯出了一系列問題:生產力低下、人均財富匱乏、產業結構單一、貧富差距較大......

我們以美國為例:其在2018年的GDP值高達20.49萬億美金,幾乎是印度的十倍,但美國的人口卻只有印度的約五分之一(3.27億)。所以說,當經濟體量不夠大時,會對一個國家的綜合發展和實力提升造成很大的掣肘。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把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一員看作是實現大國夢的必備條件之一,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印度對自身在國際社會上政治影響力不足的擔憂。儘管印度始終積極致力於謀求常任理事國身份,併為此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自身問題的複雜性以及國際立場的不統一,都使印度的努力很難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效。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除自身包括種姓制度、女權問題、貧困問題在內的因素外,國際社會上反對印度成為常任理事國的並非只有五常,還包括以巴基斯坦、韓國、意大利等國為首的“咖啡俱樂部”(即‘團結謀共識運動’,該組織的宗旨就是反對印度、日本、德國等進入常任理事國席位)。

所以不難預見,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印度的現實狀況很難與自己的政治抱負相匹配。當然,印度也在努力試圖清除一些負面的障礙,但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之困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

我是軍武最前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