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作者/芨芨草

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落魄”一詞出《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自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意思是窮困不得意。

現在的90後、95後可能都沒有嚐到過落魄的滋味,工作沒了大不了回去啃老,總不至於達到“落魄”的境地。但年齡稍微大一點的70後和60後,很多人就經歷過什麼叫落魄。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部分先富了起來,但大部分創業者的經歷卻是跌宕起伏,不堪回首。

人怕的不是落魄,而是落魄時的心態是否端正。因為很多人落魄後好像變了,從以前的生龍活虎,變為不出家的“得道高僧”,並出現了很多錯覺。這些錯覺導致有些人陷入落魄的泥潭不能自拔,最後淪落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那麼,人在落魄時的錯覺有哪些呢?

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第一個錯覺:我雖然窮,但還有尊嚴。

關於窮人有沒有尊嚴,我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回答,差點把剛喝的茶水笑噴了:

古人云“人窮志不窮”。有沒有尊嚴與窮富沒關係,而是自己的心理問題。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很窮,但卻堅守自己的尊嚴。現在社會尊嚴與能力是成正比的。你的能力越強,受人尊敬的力度越大。因此要想改變現狀,努力改變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是唯一出路。

拜託,這個老哥前邊說“尊嚴與窮富沒關係”,但話鋒一轉,又說“尊嚴與能力是成正比的”,你到底站在哪邊?如果有能力,你還能那麼落魄嗎?所以,無論怎麼狡辯,都擺脫不了“窮人沒有尊嚴”這一主題。

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這個社會是很現實的,越是社會底層的人,幹事業的阻力越大。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窮。因為窮,父母沒有足夠的資金給你支持;因為窮,親朋好友在你借錢時都不敢輕易答應;因為窮,所有人都說你幹事業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試問你的尊嚴在哪裡?

就像王小波所說:尊嚴是你走在任何地方,都被當作一個人物而不是一個東西來看待。想想自己和身邊的人,當你落魄時,有人拿你當人看嗎?頂多會說:“看看那個窮鬼……”

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第二個錯覺:我雖然窮,但我很快樂。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富人,在沙灘邊悠然享受著陽光,他發現身邊躺了個乞丐,問:“這麼好的天氣,你為什麼不去工作?”

“幹嗎要工作?”乞丐不以為然地說。

“不工作怎麼能賺錢?”

“賺錢有什麼用?”

“賺了錢,才有資格像我一樣在這美麗的沙灘上,氣定神閒地曬太陽啊!”

“哈哈,大老闆,可是你瞧我現在不也是和你一樣在曬太陽嗎!”

故事最後評論道:我們如此拼命工作,是為了什麼?賺錢?賺到最後,所得到的也不過曬曬太陽,我們不要因為工作,忽略了生命當中最簡單的快樂!

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不客氣說,這就典型的窮人思維,自欺欺人而又理直氣壯。試想,乞丐的曬太陽和富翁的曬太陽能一樣嗎?乞丐每天曬太陽,都是在一個沙灘上,而富翁呢?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因為他有錢。這兩種所謂的快樂,不可同日而語。如果看完這個故事,你認同乞丐的話,那你只能是一個窮人,比乞丐強不到哪裡去。

窮人的快樂有嗎?有,但更多窮人是錯把無所事事當成了悠閒,把好吃懶做當成了享受,這種所謂的快樂,更多的是表演給別人看的,至於是否真的快樂,只有他自己心裡最清楚。

更主要的,富人在說曬太陽時用了一個詞“氣定神閒”,乞丐敢用這個詞嗎?下頓飯還不知在哪個垃圾桶裡,哪裡來的真快樂?不過時自欺欺人罷了。

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第三個錯覺:我雖然窮,但精神世界富有。

我認識一個愛畫畫的人,平時靠救濟金生活,卻每日寫寫畫畫,不去找工作。別人勸他,年紀輕輕的,找個餬口的營生,然後業餘時間學畫,不也很好。他竟然不屑地說:“

你們是看我窮吧?我告訴你們,我雖然窮,但精神世界富有。

我無意諷刺這樣的人,只是覺得,精神世界不代表就是臆想。如果那樣成立,大家都不用做事了,躺下睡一覺,夢裡全有了。

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尼采曾經說過,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駱駝,忍辱負重,被動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是獅子,把被動變為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

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擔負起人生的責任;第三境界是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這麼看,這位愛畫畫的朋友屬於第三種境界?其實不然。第三種境界是在第一種的隱忍、努力和第二種的拼搏、奮鬥後才能達到的境界。第三境界關鍵詞是“享受”,而不是“受罪”。一個基本溫飽都成問題的人,何談“享受”?如果這樣都算享受,倒不如去當乞丐,還可以“曬曬太陽”。

人在落魄時,往往被三個錯覺所誤導,醒悟並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伏爾泰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沒有真正的需求,就沒有真正的快樂。”這句話值得我們三思。

當然,有暫時的錯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自己的錯覺當成特立獨行的思想,併為自己的行為沾沾自喜。長此以往,愛講奮鬥的那個年輕人,就會淪落為一個極度自私、活一天算一天的皮囊。套用王小波的話來理解,這已經不是一個原則意義上的人了,而是一件“東西”了。人而為人卻沒人拿你當人看,想來是何等悲哀的一件事情。

當然,這樣的人還是極少數,大部分人都能在落魄的泥沼中爬起來,雖然艱難,但也會一步步邁向成功的彼岸。因為這樣才能鹹魚翻身,在地球上站出一個人形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