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置換假體使用壽命

關節置換術

關節置換假體使用壽命

關節置換術是指採用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的形態、構造及功能製成人工關節假體,通過外科技術植入人體內,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減輕疼痛,恢復運動,提高生活質量的一項手術方式。是治療終末期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手術類型包括全膝關節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成功率在90%以上。

在關節置換手術的百年發展進程中,假體材料和設計工藝不斷推陳出新。目前人工膝關節採用高科技鈷鉻鉬合金和超高分子聚乙烯襯墊製作,人工髖關節更是使用了生物陶瓷材料。

假體使用壽命

關節置換假體使用壽命

美國哈佛大學的生物工程實驗室曾經做過一個假體使用壽命研究:他們將模擬安裝在屍體上的人工關節放在生物溶液中,在60公斤的重力負荷下模擬人體的運動,在相當於10年的運動中,聚乙烯襯墊的磨損僅僅0.2毫米。這就是說,要達到磨損5毫米使襯墊損壞的程度需要100年!雖然這只是實驗室結果,實際使用年限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但手術方法和技術的日趨進步、術前準備及術後康復與護理的重視、術中術後抗生素的規範使用,患者術後的功能康復治療的標準化個體化,都使得術後併發症逐漸減小,使用年限逐漸增加。

梅奧醫學中心對8117例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在術後10年的隨訪中,可以保持90%以上的假體生存率,其中有84%的患者至少使用超過15年,而78%的病人可使用20年之久。髖關節置換假體往往使用時間更長,有研究資料表明90%的患者在術後10年內,都不需要進行翻修手術,術後25年的假體存活率達到80%。

造成假體失用而進行手術翻修的主要原因為:骨溶解假體鬆動約佔69%,關節不穩佔14%~15%,感染佔5%~7%,假體周圍骨折佔5%,其他佔5%。

關節置換假體使用壽命

對導致翻修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將影響假體使用壽命的因素歸納為以下幾點:

1、患者因素

肥胖,骨質疏鬆,術前下肢內外翻畸形程度,關節活動功能,下肢骨性結構發育異常,骨缺損程度,是否合併影響下肢肌肉力量的疾病,都會影響手術後的假體存活率。此類患者,手術難度較大,術中遇到複雜情況的可能性更高,假體安放的位置選擇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對下肢力線矯正的影響更大,加速假體的磨損。

2、手術因素

未能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術前評估並制定手術方案。術中操作技巧侷限,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平衡破壞,未能對生物力學功能進行重建。

3、假體因素

關節置換假體材料很多,更是有進口和國產之分,我們認為,不一定貴的就是好的,是對的。每個醫生需要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選用最合適的假體型號和材料。

4、術後使用因素

在手術之後,需要對患者提供專業的康復計劃,指導其功能鍛鍊。術後康復不良,造成肌肉萎縮,導致關節不穩,更易損傷假體。過度運動,不正確的關節姿態,比如經常深蹲、盤腿、壓腿等,也會造成假體局部的過度受力而磨損。不當的運動也會增加外傷的危險,造成假體周圍骨折。

5、感染

關節感染是對關節假體使用威脅最大、最兇險的因素,一旦出現術後感染,造成關節疼痛、功能障礙,往往是災難性的;若關節感染控制不住,只能進行翻修手術甚至假體取出,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儘管存在以上影響關節假體使用時限的因素,但是目前來看,關節置換術依然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手術方式。

患者在專業醫院的關節外科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之後,想要儘可能的延長假體的使用壽命,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應該完全相信所用假體的質量和類型,一個合格的關節外科醫生會嚴格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最合適的關節假體,它的質量對於滿足自身的正常使用完全沒有問題。
  2. 需要對自己高要求,嚴對待,控制體重,並且根據康復醫師的建議,進行適量而準確的術後功能康復訓練,選擇合適的運動,不去做有害於關節壽命的動作,降低外傷的可能性。
  3. 預防各種潛在的感染。如果在術後,出現身體任何部位的感染症狀,都不能忽視,需要早期去醫院進行相應的治療。如果手術部位出現紅、腫、熱、痛、功能障礙,應該立即去關節外科門診進行診治,對假體周圍感染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