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之最】“大慶第一樓”是哪幢樓,您造嗎?

【油田之最】“大慶第一樓”是哪幢樓,您造嗎?

有人做過考證,大慶地區最早期的房子應該在採油九廠新站作業區附近,那是成吉思汗設的驛站。但要說起第一幢樓房,那還要從1960年說起。

會戰初期,最基本的食品供應都困難重重,建立完善的醫療系統還是會戰大軍的美好願望。當時,很多人生病,只能根據《赤腳醫生手冊》自我治療,就是這本書,一般也借不到。缺醫少藥自不必說,得了病,只能硬挺。

保證會戰職工的身體健康已迫在眉睫!1960年6月份,石油工業部黨組決定,建設10000平方米的大樓作為醫院使用。

當時,全國各地都在壓縮基建項目,工廠的廠房、職工的住宅都是乾打壘或者平房。在會戰初期建設大樓,還是絕無僅有的,大慶的幹部、職工都很激動,他們沒想到,國家會在如此困難的局面下,給大家建這麼大的醫院。

大樓由省建三公司承建,當年計劃,當年施工。供應指揮部及時組織人員採購材料和開庫清料,水電指揮部保證按時供水供電,由於領導重視、各單位積極配合,工程進展很快。為保證按期完工,省建三公司制訂了周密的施工計劃,他們把參加會戰的工人分成4個瓦工隊、4個木工組、兩個鋼筋混凝土工作組。工人們表現出極大的勞動熱情,他們相互配合,流水作業,在隊與隊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開展了比、學、趕、幫、超的勞動競賽。

參加工程建設的郝加祥瓦工隊,是全國建築戰線上的先進瓦工隊。為了加快砌磚速度,瓦工砌一小時的用磚,擔磚隊提前半小時就上好了。當時有數字統計,在1小時零9分鐘的時間裡,9名瓦工砌磚7096塊,平均每人砌磚788塊。省建三公司表示:“一定要按時把醫院建好,支援大慶石油大會戰。”

1962年8月份,醫院大樓全面竣工,正式投入使用。醫院前樓共4層:一樓是門診部;二樓為住院病房,共有床位近百張;三樓是辦公室,一部分家屬和單身職工也住在這一層;四樓是個大會議室,在住房緊張的情況下,實際用它做了招待所,成了“旅店”。當時,大夥兒還編了段順口溜:一樓患者叫,二樓孩子鬧,三樓開會作報告,四樓各方人馬來報到。

之前,由於條件和技術的限制,牛棚當病房,輸液吊瓶掛在房樑上,拼上兩隻木箱就是手術檯,醫療器械擱在臉盆裡,放在煤油爐子上煮沸就是消毒工序。診治一些常見病、多發病還可以,急重病人都要往外轉。

醫院大樓的建成,大大改善了石油工人防病、治病的條件。門診和住院各科基本齊全,日門診量達1000人左右,急重病人得以就地診治。有了醫院樓這個陣地,就能培養出眾多人才,通過臨床實踐和辦學途徑,從建院初期一般醫務所水平,發展成一所大型的綜合性醫院,還為各基層衛生所、保健站培養出大量的技術骨幹。建院過程中,還逐步積累形成了總值班、病案管理等各種制度,為後來的醫院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如今這幢樓是油田總醫院的住院二部,入口處那塊“大慶第一樓”的牌子靜靜地向人們訴說這段歷史。

現在油田總醫院的現代化樓宇雄偉氣魄,住院三部大樓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是一座集搶救、住院、檢查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住院樓。與住院二部相比,住院三部醫療佈局更合理、設施更先進、診療環境也更溫馨。這兩座大慶的地標性建築,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大慶人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